齐河县志的1990版

作者&投稿:田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齐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郝德禄 主编 邢兆忠 王庆美 刘浩 华立仁王长月 客廷山 李明洁 副主编
北京中华书局 1990年 4000册 1354千字 891页 彩图 3码 58.00元 ISBN7-101-00673-6 已知历史上修过6部志书。第一部志书修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 。第二部志书修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知县蓝奋兴监修,分8卷,计3万字,今存。第三部志书修于乾隆二年(1737) ,知县事上官有仪监修,8万字,今存。第四部志书乾隆三十九年(1774)修成,知县万绵前、范丽光先后监修,共10册40卷,今存。第五部志书修于同治五年(1866) ,仅于第四部志书卷首补刊一序,知县事李均纂,今存。第六部志书1933年修成,县长杨豫修监修,16册34卷50万字,今存。
新编《齐河县志》 始修于1981年4月,搜集资料2254万字,1990年出版。本志上限1840年,有的溯至史事发端,下限至1985年,个别内容略作下延。全志除序、凡例、概述、大事记、文献、著述、齐河县沿革考、驻齐单位简介、修志史略、编后记外,由专志及人物两大部分组成。专志依次为:建置、人口、自然地理、农业、林业、水利、黄河咽喉、工业、乡镇企业、交通·邮电、能源利用、商业、经济管理、财税·金融、城乡建设、党派·团体、民主革命斗争纪略、政权·政协、司法·公安、民政、劳动·人事、军事、卫生·体育、教育·科技、文化·艺术、方言·俗语、风俗、人民生活、宗教、人物30卷。
齐河位于鲁西北平原,黄河下游左岸,与山东省省会济南市隔黄河相望。隶属山东省德州市,县政府所在地晏城镇。据出土文物考证,约在四五千年前,齐河境内就有氏族聚居,金天会八年(1130) ,始置齐河县。至1985年,县域面积1554.49平方千米。地势平坦,西南高而东北低。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4℃,年平均降水量638.4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17天,有春旱、夏涝、晚秋又旱之气候特点。人口601305人,其中99.4%是汉族,有回族、朝鲜族、满族、藏族、苗族、蒙古族等10个少数民族。 境内水资源丰富且水质好,地下水净储量25.12亿立方米。矿产资源主要是煤,储量45亿吨,其中工业储量3.25亿吨。 齐河县于1978年以后各项事业发展迅速。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0721万元,比1980年增加1.5倍,比1949年增长6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但由于受“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曾几次出现“马鞍形” 波动。 1978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到1985年农业总产值7年翻了一番多,平均每年递增13.2%,成为山东省的粮棉集中产区,被国家列为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和优质棉出口基地县。
1985年,绿化总面积2.4 3万公顷, 林木覆盖率15.6%,林业总产值2311万元,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县。畜牧业以饲养牛、驴、骡、马等耕畜和猪、羊、鸡、兔等家畜家禽为主,先后被列为省和地区黄牛改良重点县之一、地区绵羊改良县、地区肉牛生产基地县。以开发利用黄河水面和低洼地为主要特点的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1985年,开发利用坑塘水面2453公顷,总产值1121.98万元, 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殖的30余种水产品中,肉质优美的黄河鲤鱼闻名全国,黄河刀鱼为淡水鱼中之珍品。黄河稻米、花生、红麻、红枣等农副土特产品在省内享有较高声誉,有的出口国外。 齐河工业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1978年以后得以迅速发展壮大。1985年,全县有县属国营企业13家,集体企业37家,职工19291人,工业总产值19971万元,在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1.3%提高到39.4%。 主要行业有机械、电子、轻工、化工、棉花加工、纺织、建材、食品等。著名工业产品有陨石牌矿渣水泥、板式组合家具、等级面粉等。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85年,全民所有制和县属集体企业职工的年人均收入为901元,比1978年增加357元,是1949年的7.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47元,比1978年增加7.8倍,城乡人均储蓄131元。
齐河位于交通要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投资兴建济(南)邯(郸)、济德、垦(利)禹(城)、齐(河)德(州)、齐南共5条主要干线公路。县乡公路建设也有较大发展,各乡镇都通了柏油路,1985年底县境公路总长295.7千米。 新编《齐河县志》 注意突出地方特点。齐河临黄堤78.87千米,河段弯急滩浅,险工毗连, 遥相对峙,两岸堤距最窄处仅465米,有“黄河咽喉”之称。故特设“黄河咽喉”专章,集中展示齐河人民在“根治黄河水害,综合利用黄河水资源”的方针指导下,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为记载英雄的齐河人民的光荣革命历史,设民主革命斗争纪略专章,以时为序,充分反映了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齐河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实。
新编《齐河县志》1994年获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齐河县志1945年八区的武工队队长是谁~

爱情,是生命里的一抹春光。有乍暖还寒的起伏,有无限春光的旖旎,有万紫千红的绚烂。这个把所有的经历当作是生命里的章节,好好感受就好。永远不要对生命失望,不要对爱情失望。在你将眼睛锁定在某一个人身上时,不需要别的,只需要把你的右手按住左面胸口,看向前方,享受春光。

我也最是鄙视不重视别人劳动成果的人,帮你一起鄙视他。

河南禹县县志全本
答:中国古代十四圣 一、 酒圣杜康 明清时期的《白水县志》中记载“杜康,字仲宇,为我县康家卫人,善造酒”的记载.杜康沟里的泉水“隐隐喷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许入白水河,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相传杜康正是取些水造酒,有文字为证:“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独医病.故饮之终日,而无沉湎之患;服之终身而得...

河南省县志、地方志、厅志、通志、朝代整理
答:西华县续志(1-2卷)、西平县志(1-4卷)、附编(全)等,详实记录了地方的沧桑巨变。 许昌县志,以及详尽的豫北矿务交涉始末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经济脉络。 从通许县新旧志到邓州志,每一部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 从郏县志到豫河系列志,如《豫河三志》和《豫河续志》的民国版本,...

松滋河的流域介绍
答:松滋河流经的松滋、公安、澧县、津市等地,皆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农业比较发达,工业生产也有一定规模。西支河畔的南海镇,早在春秋时,此地建有郧城,亦名楚城,为楚昭王使郧公斗辛所筑,1870年大水时沉入小南海湖底。东支河边的米积台镇,其名的由来很有意思:因此处地势低洼,有一种...

界首县志双柳集的名称来源
答:界首县志双柳集的名称来源 即今河南潢川县东南双柳树镇。清光绪《光州志》卷1《市集》:“州南六十里有双柳树集。界首县位于安徽省最西北部,西、北分别与河南省沈邱、郸城2县接壤,东连太和县,东南与阜阳县毗邻,南与临泉县隔泉河相望,颍河横贯县境中部 ...

小河区的历史沿革
答:小河区(今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历史很短,其建区前的行政隶属关系变迁较为复杂。元朝建金竹府。《长顺县志》记载:“元世祖至元年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该通知指出,为适应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将花溪区小河镇划归贵阳市人民政府直接管理的批复》(黔府通〔1990〕8号)...

平阴县志的相关信息
答:新编《平阴县志》将“玫瑰”“阿胶”等设专章,以突出平阴“玫瑰之乡”“阿胶之乡”的特色。平阴玫瑰系重瓣红玫瑰,花大色艳,香气浓郁,是中国传统玫瑰的代表。县志对玫瑰的栽植历史、管理技术、开发利用进行了详细记述。阿胶产自东阿镇,以纯黑驴皮、用浪溪河水浸泡,阿井水煎制成胶,故名“阿胶”。平阴生产阿胶的...

《宁强县志(1993-2012)》一部体现地域性、时代性、权威性的典籍(二)
答:后又陆续发掘被誉为“巴山之巅,地河天窗”的禅家岩天坑群,草川子石林,使宁强县获得“国家级园林县城”“中国天然氧吧”“首批国民休闲旅游胜地”“中国十大魅力茶乡”“京津之乳”多项荣誉称号。而且该志增加了“羌文化”和“宁强县抗震救灾”两编,对羌族历史及遗迹进行了考察和记载,本县对羌族文化...

济源旅游景点哪里好玩
答:青萝河发源于王屋山,主要流经济源市大峪镇,由北向南。青萝河流出了东沟村,再经乱石村,在乱石村南的大峪湾汇入小浪底水库。在小浪底水库蓄水前,青萝河在此和大店河交汇。交汇后称大峪河,清代乾隆县志载为“大峪涧”。大峪河在白沟村汇入黄河。 交通 做客车前往:济源老站坐前往大峪的车(走西寺线),到东沟村下车...

新乡市原阳县县志
答:原阳县属河南新乡地区,地处豫北平原,南临黄河,北面是余河通道,地势西南偏高,东北偏低,土系黄河冲积平原,其地理坐标东经自113.36~114.15度,北纬34.55~35.11度,其四邻,东接封丘,西邻武陟、获嘉,背靠新乡、延津,南于中牟和郑州郊区隔河相望,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全县...

老子故里在哪里
答:故里之争由来河南省鹿邑县几千年来一直是官方民间认可老子的故里,但自1990年代初开始流传一股“老子故里在涡阳”的说法,于是两地开始了近20年的老子之争。现将两地“老子”相争之始介绍如下:1990年6月,鹿邑县太清宫镇迎来一位远道而来的台湾客人———台北中华道教学院的马炳文(祖籍涡阳),当时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