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区的历史沿革 贵阳的历史沿革

作者&投稿:蒲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河区(今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历史很短,其建区前的行政隶属关系变迁较为复杂。元朝建金竹府。《长顺县志》记载:“元世祖至元年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以金竹寨置金竹府”。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辖地设中曹蛮夷长官司;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设中曹副司、中曹正司(原驻中曹大寨),属贵阳府管辖47个寨子。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今小河辖地大部分属贵筑县南下里捕属里、少部分属贵阳府亲辖之中曹正司、副司及贵筑县南下里。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后,小河辖地分别属贵阳县第一区、贵阳县第五区、贵阳县第七区。民国30年(公元1941年)7月,废除贵阳县另设贵筑县。小河辖地大部分属于贵筑县中曹区,管辖中曹乡、文萃乡。
1949年11月15日,小河辖地随贵筑县同日解放。几经变化,初设区、乡,继撤乡设人民公社,后复为乡。
1982年6月,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革命委员会批复同意将南明区中曹办事处辖区的部分区域划出,设立小河办事处,负责管辖小河工矿区的居民委员会。
1987年3月20日,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中曹乡,建立花溪区小河镇,以原中曹乡的行政区域为小河镇的行政区域
1992年10月6日,中共贵阳市委召开常委会议,决定在贵阳市小河工矿区建设的基础上,划出16.5平方公里的区域,筹建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11月9日,国务院特区办副主任赵云栋到贵阳对开发区区域实地考察,提出调整面积的建议。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和开发区筹备处根据建议组织各方面领导和专家、再次实地踏勘考察,经过科学论证后决定贵阳开发区区域面积由原定的16.5平方公里调整为9.5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北起贵阳纺纱厂,西从壮渡桥沿南明河至小马场,东沿贵州华烽电器总厂至陈亮河(小黄河),南至花溪区王宽寨。南北长7.41公里,中部最宽处4.3公里,南部最窄处0.7公里。
1993年2月9日,中共贵阳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组建中共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2月18日,贵阳市人民政府召开会议,决定成立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简称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3月23日,中共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正式挂牌办公。
1993年3月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关于请求明确贵阳市小河镇辖区内工业基地为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请示》(黔府呈〔1993〕1号)。4月30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下发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建立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批复》(黔府函〔1993〕84号),同意在贵阳市小河镇辖区内划定9.55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建立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开发区列为省级开发区,执行省级开发区的有关政策。
1993年4月,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二级机构社会发展局成立,开始筹建贵阳市直辖镇——小河镇的相关工作。6月29日,贵阳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建立贵阳市小河镇有关事项的通知》(筑通字〔1993〕21号)。该通知指出,为适应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将花溪区小河镇划归贵阳市人民政府直接管理的批复》(黔府通〔1990〕8号)精神,决定从8月1日起,撤销花溪区小河镇、南明区小河街道办事处,建立贵阳市小河镇,其机构规格为副县级单位,由贵阳市人民政府直接管理。贵阳市小河镇的行政区划为:原花溪区小河镇和南明区小河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原花溪区小河镇和南明区小河街道办事处所属行政、企事业单位,成建制属地划归贵阳市小河镇管理。原花溪区小河镇、南明区小河街道办事处以及所属单位的行政、事业人员编制,亦划归贵阳市小河镇。贵阳市小河镇人民政府比照县级地方政府行使职权,并按市发〔1993〕1号文件的规定,承担贵阳开发区社会发展局的职责。
1998年11月5日,贵阳市人民政府上报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撤消市直小河镇设置市辖小河区(工矿区)的请示》(筑府报〔1998〕73号)。该请示提出,小河镇已经成为一个相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城镇,具备了建立市辖区的基本条件,符合民政部〔1996〕96号《市辖区设置标准》规定,为改变行政体制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强化社会行政管理,拟撤销市直小河镇,设置市辖小河区。
1999年4月20日,贵阳市人民政府再次向贵州省人民政府上报《关于将小河镇和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并设立小河区的请示》(筑府报〔1999〕27号)。2月2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关于贵阳市设置市辖小河区的请示》(黔府呈〔1999〕3号)。5月1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关于将贵阳市小河镇与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并设立小河区的补充请示》(黔府呈〔1999〕7号)。2000年1月21日,国务院致函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贵州省设立贵阳市小河区的批复》(国函〔2000〕10号)。该批复指出,同意设立贵阳市小河区,小河区辖贵阳市小河镇和贵阳市花溪区金竹镇,区人民政府驻黄河路。贵阳市小河区的各类机构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所需人员编制和经费由贵州省自行解决。
1999年9月14日,贵阳市人民政府上报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请求申报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请示》(筑府报〔1999〕66号),请求省人民政府将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年9月30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关于请求批准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请示》(黔府呈〔1999〕25号)。
2000年1月20日,国务院批准成立贵阳市小河区,辖贵阳市小河镇和花溪区金竹镇。
2000年2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致函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贵州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复函》(国办函〔2000〕22号)。该复函指出,经国务院领导批准,同意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其规划范围仍为9.55平方公里,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纳入贵阳市经济技术发展的总体规划,建设发展资金由贵州省自筹解决。4月8日,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庆典仪式。按照贵州省、贵阳市安排,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与贵阳市小河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领导管理体制。贵阳市小河区辖小河镇和金竹镇,辖区面积为63.13平方公里。成为了贵阳市三个中心城区之一。
2000年2月23日,国务院批准贵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经技术开发区,辖面积9.55平方公里。
2000年4月8日,贵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晋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庆典。同时,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贵阳市小河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贵阳市小河区辖小河镇和金竹镇,行政管辖面积为63.13平方公里。
2001年4月,小河区撤销小河镇和金竹镇,成立城镇社区办公室和农村社区办公室,分别管辖15个城镇社区居委会和17个行政村。
2004年1月,将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管辖的社区居委会和行政村整合,分别成立黄河社区、平桥社区、金竹社区,并成立社区党工委和办公室加以管理。
2005年5月,撤销3个社区办公室,成立黄河社区办事处、平桥社区办事处、金竹社区办事处3个社区办事处。
2008年3月,撤销3个社区办事处,成立黄河街道办事处、平桥街道办事处、长江街道办事处、三江街道办事处、金竹街道办事处5个办事处,分别管辖25个社区居委会和17个行政村。2009年2月,5个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运行。
2009年7月,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小河区)向南延伸,托管花溪区的陈亮村、翁岩村、付官村3个行政村,建立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园区。小河区辖区面积扩展至80.33平方公里。
2010年3月,撤销长江街道办事处,长江街道办事处所辖的2个行政村划归黄河街道办事处管辖。长江街道办所辖的8个社区居委会连同黄河街道办事处下辖的6个社区居委会整合,成立黔江社区、清浦社区、瑞华社区、兴隆社区4个新型社区(4个新型社区共辖14个社区居委会),同时设置社区党委和社区服务中心。此时,小河区下辖黄河街道办事处、平桥街道办事处、三江街道办事处、金竹街道办事处、黔江社区、清浦社区、瑞华社区、兴隆社区。
2011年4月,小河区撤销黄河、平桥、三江、金竹四个街道办事处,分别成立8个社区服务中心。至此,小河区下属共12个社区(黔江社区、清浦社区、瑞华社区、兴隆社区、三江社区、平桥社区、航天社区、小孟社区、航空社区、金竹社区、金欣社区、黄河社区)分别成立了社区党委和服务中心。其中,黄河社区、三江社区、小孟社区、金竹社区辖行政村共20个;其余8个社区辖城市居委会25个。至此,小河区范围内的所有街道办事处全部撤销,全区25个居委会、20个村委会均由12个社区服务中心指导服务管理工作,全区均执行 “市—区—社区”三级服务管理模式。
2012年11月15日,国务院正式下发《国务院关于同意贵州省调整贵阳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2〕190号),同意撤销贵阳市花溪区、小河区,设立新的贵阳市花溪区,以原花溪区、小河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花溪区的行政区域。花溪区人民政府驻贵筑街道明珠大道192号。小河区恢复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至此,小河区从此成为历史上的行政区。



小河镇的历史沿革~

以小河圩命名。解放前为小河乡。解放初属小河区。1958年成立小河公社。1984年改小河乡,1994年改小河镇。1997年,面积105平方千米,人口3.9万。

春秋时期,今贵阳属牂牁国辖地。战国时属夜郎国范围,汉初为西南夷辖地。汉武帝开拓西南夷,贵阳始属中央管辖。两汉至隋朝隶属牂牁郡。唐朝在乌江以南设羁縻州,贵阳属矩州。宋代开宝年间(968-976),彝族土著首领普贵内附,封“矩州刺史”。宣和元年(1119)更矩州为贵州。嘉定间(1208-1224),移州治于贵阳。宋末元初为罗氏鬼国。不久改罗甸军民安抚司。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顺元路宣抚司,翌年改为宣慰司;二十年(1283)置贵州等处长官司,为顺元路治,先隶四川行中书省,后隶湖广行中书省;二十九年(1292),顺元、八番两宣慰司合并,设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于顺元城(今贵阳)。明洪武四年(1371)设贵州宣慰使司,司治贵州(今贵阳)。六年(1373)十二月置贵州卫指挥使司。十五年(1383)置贵州都指挥使司,下领贵州等十八卫。二十六年(1393)又置贵州前卫。明永乐十一年(1413)置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贵州建省,贵阳成为贵州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隆庆三年(1569)三月,改新迁程番府为贵阳府。万历十四年(1586)置新贵县,附郭,隶于贵阳府。二十九年(1601)升贵阳府为贵阳军民府。三十六年(1618)析新贵县、定番州地置贵定县,仍隶贵阳军民府。崇祯四年(1631)废贵州宣慰司,析宣慰司水东地置开州。明末,贵阳军民府辖新贵县、贵定县、开州(今开阳县)、广顺州(今长顺县)、定番州(今惠水县),亲领4个长官司。清顺治十六年(1659)设贵州巡抚驻贵阳军民府。康熙五年(1666)移云贵总督驻贵阳。二十六年(1687),省贵州卫、贵州前卫置贵筑县,与新贵县同城,改贵阳军民府为贵阳府。三十四年(1695)省新贵县入贵筑县。乾隆十四年(1749)贵阳府辖贵筑县、贵定县、龙里县、修文县、开州、定番州、广顺州和长寨厅(今属长顺县)。光绪七年(1881)增辖罗斛厅(今罗甸县)。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同年11月23日成立贵阳市人民政府。同时设贵阳专区,管辖贵筑、修文、开阳、息烽、惠水、龙里等县,专署驻贵筑县治(花溪)。1952年,裁贵阳专区设贵定专区。1954年,贵筑县划归贵阳市辖。1958年,撤贵筑县建置,将市郊划为花溪、乌当两区;经国务院批准,将原属安顺专区的清镇、修文、开阳3县和原属黔南自治州的惠水县划归贵阳市辖。1959年设白云镇。1963年,将开阳县划归遵义专署,修文、清镇两县划归安顺专署,惠水县划归黔南自治州。1973年恢复白云区建置。1992年,清镇撤县设市。经国务院批准,自1996年1月1日起,将原安顺地区管辖的清镇市和修文、息烽、开阳“一市三县”划归贵阳市辖。 2000年1月21日,国务院致函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贵州省设立贵阳市小河区的批复》(国函〔2000〕10号)。同意设立贵阳市小河区,小河区辖贵阳市小河镇和贵阳市花溪区金竹镇,区人民政府驻黄河路443号。2012年11月15日,国务院正式下发《国务院关于同意贵州省调整贵阳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2〕190号),同意撤销贵阳市花溪区、小河区,设立新的贵阳市花溪区,以原花溪区、小河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花溪区的行政区域。花溪区人民政府驻贵筑街道明珠大道192号。同时,设立贵阳市观山湖区,将贵阳市乌当区的金阳街道、金华镇、朱昌镇和清镇市的百花湖乡划归观山湖区管辖,以金阳街道、金华镇、朱昌镇、百花湖乡的行政区域为观山湖区的行政区域。观山湖区人民政府驻金阳街道北京西路8号。同年12月21日,观山湖区、新花溪区正式挂牌成立。

贵州省贵阳市小河区历史以来有哪些变化(知道多少说多少)
答:贵阳市小河区 概况 贵州省贵阳市小河区总面积63.13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11.8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3万人;非农业人口9.43万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布依族和苗族。行政区划 小河区辖黄河社区办、平桥社区办、金竹社区办。历史沿革 2000年1月2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贵阳市小河区。小河区辖贵阳市...

茄子河区的建制沿革
答:茄子河区因境内有大、小茄子河而得名。茄子河区建置较晚,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茄子河区在殷商时代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肃慎族的地域(肃慎族,汉代改称挹娄;南北朝称勿吉;隋唐称靺鞨;辽、金、元、明称女真;明崇祯八年,清太宗改女真为满洲)。 汉代挹娄臣属夫余(中国古老民族之一,居今吉林省...

湘阴县浩河区历史沿革
答:开皇十一年(591年),改岳阳县为湘阴县,县治又迁至春秋罗子国都城、秦代的罗县县治古罗城(今屈原行政区马头槽)。唐武德八年(625年),并罗县入湘阴。此时县域广阔,地辖今湘阴、汨罗、平江三县(市)。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因地域太广,难于治理,遂析湘阴县东部地置昌江县(今平江县...

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位于哪里
答:行政区划辖4乡(和平彝族乡、共安彝族乡、永胜乡、吉星乡)2镇(金河镇、永和镇)41个村29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6万人,其中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5000余人,是四川省享受民族地区待遇的区县。历史沿革金口河区原属峨边彝族自治县第二区,1955年随峨边县美丽的天池划归凉山彝族自治州管辖,1970年后...

廛河区的历史沿革
答:1957年11月15日,瀍河回族区正式成立,是全国5个少数民族城区之一。1997年,瀍河回族区面积7.5平方千米,人口12.4万。辖6个街道:东关街道、五股路街道、瀍西街道、杨文街道、北窑街道、塔湾街道。区政府驻东关。2000年,将原郊区的瀍河回族乡划归瀍河回族区管辖。区划调整后,瀍河回族区辖6个街道、1...

伊图里河的历史沿革
答:伊图里河地区历史沿革 早在公元七世纪唐代,额尔古纳河流域(当时名望建河)东南岸幽深密林中(即今牙克石市北部伊图里河、图里河一带),留下了蒙古、达斡尔族活动的踪迹。大兴安岭西北麓,包括根河市(原额尔古纳左旗),额尔古纳市(原额尔古纳右旗)、鄂伦春自治旗(原鄂伦春旗)、牙克石市北部(原喜...

河西区的历史沿革
答: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市政当局虽调整全市区划,但六区基本未动,区名亦未改。时辖区面积22.392平方公里。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仍沿用六区旧称。1952年10月区划调整。六区原辖何兴村移交五区;七区八里台一部及天津县灰堆村、下河圈村划归六区;同时将黑牛城村、纪庄子村移交天津县...

杨峪河镇沿革
答:杨峪河镇的历史变迁历经多个阶段。1951年,它隶属于第四区(驻杨峪河)的仁治乡、谢塬乡以及第五区的松树嘴乡。到了1956年,杨峪河区管辖的范围扩大,包括仁治乡、谢塬乡和土门庵乡,以及第五区的松树嘴乡。1958年,杨峪河区域划归超美公社(驻金陵寺)管理,包含谢塬、仁治、土门庵等区和...

下河乡历史沿革
答:下河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7年,当时设立了下河区,标志着该地区的早期行政划分。然而,紧接着在1958年,这一区域进行了调整,分置为下河和车山两个公社。这种变动反映了当时行政管理策略的变化和地域划分的深化。到了1966年,两个公社合并为单一的下河公社,这表明了区域管理的进一步整合,减少了行政...

石马河街道历史沿革
答:被征用,大约有2994户、7223人完成了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转变。石马河街道办事处的办公地点设在南桥寺的阳光家园,距离区政府所在地金港新区约15公里。值得一提的是,街道内的盘溪地区有一处东汉时期的石刻文物“无铭阙”,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显示了该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