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平山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作者&投稿:蔺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原文: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积霖既霁,灏气澄肃。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相与指天平山而游焉。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以上。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搏若噬,蟠孥撑拄,不可名状。

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线脉索络,下坠于沼,举瓢酌尝,味极甘冷。泉上有亭,名与泉同。草木秀润,可荫可息。过此,则峰回磴盘,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深黑,过者侧足。

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如屋。既入,则凛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乃复离朋散伍,竞逐幽胜,登者,止者,哦者,惫而喘者,恐而眺者,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

予居前,益上,觉石益怪,径益狭,山之景益奇,而人之力亦益以惫矣。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其上始平旷,坦石为地,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天之风飕飕,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予超乎若举,泊乎若休,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

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树隐石蔽,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时日欲暮,大风忽来,洞谷唅呀,鸟兽鸣吼。予心恐,俯下疾呼,有樵者闻之,遂相导以出,至白云亭,复与同游者会。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而予亦笑其惟怯颓败,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

于是采菊泛酒,乐饮将半,予起,言于众曰:“今天下板荡十年之间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然恐盛衰之不常,离合之难保也,请书之于石,明年将复来,使得有所考焉。”

众曰:“诺!”遂书以为记。

2、译文:至道元年,我寓住在汤阴。不多久,桂林有个叫惟深的和尚,从五台山回来,承蒙他来见我,说:“从前您曾经同我谈论南岳衡山山水的秀美,是湖南最秀美之处;如今我到林虑,造访天平山,探寻尽了那里的美景。纵观那里的泉水奇石,超过衡山很远。”

我大吃一惊说:“我在汤阴居住了两年,汤阴和林虑接境,平时从来没听见有人谈起过天平山。现在先生您欺骗我,这是认为我是魏地之人并且将要讨好我吗?”第二天,惟深和尚要离开,我趁机挽留他,说:“您昨天说的话如果真的不假,敢同我一起去游游吗?”惟深说:“好。”

一开始我们从马岭进入龙山,山间小路崎岖难行,我觉得有点疲倦。又走了几里,进入龙口谷,山色相映,曲折四环,树木苍翠,我或环绕观看,或俯视,或仰观,竟忘记了旅途的劳顿。第二天,正午时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

顺着山势绕回来,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抚弄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下午申时,在环翠亭上休息,环顾四周清秀脱俗的景色,恍惚疑心是在人世之外,我慢慢走着,留恋忘归。傍晚时,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

第二天早晨,惟深邀约寺里的和尚契园跟着我们游赏。往东经过通胜桥,到达苍龙洞,又到菩萨洞;再往下朝南走,观看长老岩、水帘亭,在山石凿成的路径上盘旋,往下鸟瞰白龙潭后回来。

第二天,往西到长老庵游赏,往上观看珍珠泉,穿过舞兽石,在道者庵休息后,往下到了忘归桥,由山涧往回转,又到昆阆溪、神仙献花台,在南边和白龙潭相会。双手攀援藤萝到了西山,沿着樵径小路,观望风云谷后回来。

第二天,契园请我们在佛殿的北边吃饭,回头看见周围的峰峦,秀丽得像一座围屏。契园说:“在东北方那座最高的山峰,就叫倚屏峰啊。”我说:“这些山大多像围屏,为什么只有这座山峰得到这个名字啊?”

契园说:“它们出名的时间已经很久了,都是已经过世的师父们传下来的。”在倚瓶峰的西边有两座山峰,一座叫紫霄峰,上面有座秀士壁;一个叫罗汉峰,上面有座居士壁:都因为它们所相像的得名。在六座山峰之外,在它南边隐约可见的山峰,人们称为扑猪岭。

在它旁边的叫熨斗峰。这些山峰都从茂密的树林和高大松树之间挺拔出来,陡峭的石壁有几千尺高,它们互相环绕连接,险峻的山岩陡峭高峻,即使是善于绘画的美术师也不能画出这般美丽的图画。

我留在那里观赏了一共五天,不想离开,才知道惟深的话没错。又感叹这么多年的时间,距离我居住之处才百来里远,这么秀丽的景色,我居然没听见过,面对惟深真有一种羞愧的神色。

第二天我要离开这里,惟深和契园一再要我留下题几个字。我害怕我的文才配不上这里秀丽的景色,不敢写诗描绘,因而只好把这几天中见到的情况记述下来。

扩展资料

该文选自《高青丘集.凫藻集》卷一。作于1362年(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九月,时作者二十七岁。天平山在江苏苏州市西吴县境内,离苏州十四公里,自唐宋以来,就逐渐成为风景游览区。

因山顶正平,故称天平。该文以细致的笔触,描写了游览天平山的经过,以及游览中的感慨。它熔写景、记人、抒慨于一炉,文字生动逼真,让读者历历如见。

高启(1336—1374),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明代初期著名文学家。性格疏放,不拘于礼法。元代末年隐居昊淞青丘,自号青丘子。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期,被荐修《元史》,授户部右待郎,不受,赐金放还。

后因写文章有所讥讽,被朱元璋借故腰斩于南京,死时仅39岁。他是明代初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其诗爽朗清逸,雄健浑涵,与杨基、张羽、徐赉齐名,称“吴中四杰”。部分诗对民生疾苦有所反映。亦有数量不多的的散文。有《青丘高季迪诗文集》二十五卷传世。



~

游天台山日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李白
答:《游天台山日记》翻译节选:在四月初一的早上下起了雨,大约走了十五里左右,在路上有分歧,马的头朝西向着台山去,等到雨过天晴,原本阴暗食物天色渐渐又明亮了起来。又走了十里左右,到达松门岭,山非常险峻,路上又很滑,把骑马改为步行继续向前走。自从到达奉化以来,虽然翻越了好多座山岭,但都...

《游天平山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答:1、原文: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积霖既霁,灏气澄肃。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相与指天平山而游焉。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

游天台山记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答:游天台山记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遂止宿。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天台,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

周必大《游天平山录》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答:天平山是苏州西南郊的游览胜地。从山顶可俯瞰周围群山、田野,远眺太湖风光。本篇作者所记系与友人范成大等在苏州相聚、相别以后,与另一位友人唐致远经由水路至灵岩院,并往天平山游历的见闻。作者按时间顺序,信笔写来,如数家珍,使人倍感亲切。由于游灵岩院不是本文的记叙重点,只是数笔带过,而与...

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是什么意思
答: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泉叮咚作响,夹道而流,路边怪石和珍奇花草数不清。这句诗出自柳开《游天平山记》的第二段。原文: 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遶观俯览,遂忘箠辔之劳。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 道...

游天平山记文言文翻译
答:游天平山记文言文翻译如下: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久雨后晴,天高气爽。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登高之约不能背弃的缘故,于是准备好饭菜酒食,结伴去天平山游玩。天平山距离城西南从水路走有三十里。我们到了后就弃船坐车,经过平旷的树林和山坞,路边有竹石遮蔽,有泉水藏而不见,只听见类似琴...

柳开游天平山记原文及赏析
答:至道元年,开寓汤阴。未几,桂林僧惟深者,自五台山归,惠然见过,曰:“昔公守桂林,尝与公论衡岳山水之秀,为湖岭胜绝; 今惟深自上党入于相州,至林虑,过天平山明教院,寻幽穷胜,纵观泉石,过衡岳远甚。”予矍然曰:“予从先御史居汤阴二年,汤阴与林虑接境,平居未尝有言者。今师诒我,...

游天平山记注释译文
答: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九月九日,经历连绵雨后,天空放晴,气候宜人。我与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因对登高之约的承诺,备好酒食,一同前往天平山游玩,以履行约定。天平山位于城西南三十里,我们先乘船至山脚,然后换乘车辆,经过一片开阔的林地和山坞,沿途竹石相间,泉水声泠泠如古琴筑演奏,令人心旷神...

游天平山记翻译
答: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久雨后晴,天高气爽。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登高之约不能背弃的缘故,于是准备好饭菜酒食,结伴去天平山游玩。山上有很多怪石,有的像躺着有的像站着,有的像要抓人有的像要咬人,如龙盘曲搏持如柱撑天而立,无法一一形容描绘。又有泉水从乱石间冒出,叫白云泉,泉水细...

游天平山记作品原文
答:在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这一天,连绵的雨后终于放晴,天空清澈明亮。我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不能错过登高赏秋的约定,便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和美酒,一起前往天平山游玩。天平山位于城西南,距离三十里之遥,我们乘船至山脚,然后换乘马车,穿行在林木丛生的山坞间,道路两侧竹林石壁遮蔽,隐匿着一股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