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提倡中医???(观点多一点啊,用于辩论赛,谢谢) 医学辩论赛!!!中医学生学中医是先行后知还是先知后行??我们...

作者&投稿:学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20世纪我国文化学术界有些人对传统文化的评价与认识欠全面,认为要发扬中医,必须用西医的模式及理论去帮助中医药学。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中医药学无论医、教、研,都借鉴西医的模式,表现出来一个很强的倾向,就是把中医导向西医的评价体系和轨道当中。但由于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学术体系,西医的模式给中医药学术带来的束缚多于帮助,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这一点,今天应该是觉悟的时候了。

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是宏观医学,两者都是科学。但现在大家只承认西方的科学模式才算科学,虽然中医能治好西医治不了的病,但是与该模式不符,便是“不科学”。不知道这是不是文化上的西方霸权主义?

所有的中医都要温习、钻研、挖掘中医的经典和文化精髓,这才是正确的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千万别搞错了,误以为把中医改造成西医就以为是中医的现代化。也不要以为把中药打入美国市场就是现代化、国际化,错了,我们发展中医药不是为了让西方接受。这不仅涉及民族的自尊,应该搞清楚现代化不是目的,服务人群才是目的。首先应该为13亿人口着想,保护好中国人的健康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贡献。

游向前(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医学博士、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

据我了解,目前国外医学界一般认为医学分主流医学和替补医学两种。在中国,西医目前已经取得了主流医学的地位。主流医学之所以承认替补医学的存在,是因为人的生命有限,减轻病痛、延长生命是很现实的需要。西医至少在目前还无法包打天下,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在现有的人类与疾病斗争的经验中寻找其他方法。

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而中医把医术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结合在一起,用哲学化的语言表述病症,用理论指导治疗过程,是替补医学中最系统最悠久的一门方法,可以说是生命力最强的古老医学。去年成功治疗“非典”就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

邓铁涛:“非典”是温病的一种,而中医治疗温病历史悠久,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去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两个附属医院以中医为主治疗“非典”,疗效显著。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收治的36例“非典”患者,无一例死亡,医护人员无一人被感染。绝大多数患者痊愈出院,没有任何后遗症。患者平均退热时间2.97天,平均住院天数8.86天(不计自动出院者)。

这些病例均用西医方法确诊为“非典”,用中医药治疗后,再用西医方法确认痊愈,均有严格的病案记录。

我们国家重西轻中的现象严重,西医有点小成绩就宣传,中医有点成就,先说“不知道是不是可靠”;即使被证实了,还要想方设方去否认。其实像出血热之类比“非典”更厉害的病,国家七五攻关项目—流行性出血热,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研究组治疗,中医组的死亡率是1.11%,西医组的死亡率则为5.08%。

刘立红(南京中医学院医学博士,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

中医落到这样一个地步,不能不令人生疑。记得我刚毕业的时候,在一家中医院搞临床,这家中医院有一条明文规定,发热病人用中医治疗,如果3日内不退烧,就一定要上西药。为什么中医院不规定用西药退烧3天不退,必须上中药呢?难道真正的中医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吗?

近10年来,中医界提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临床疗效上不去?中医理论已经形成2000多年,会不会因为理论落后所以不能为临床提供有效指导呢?于是就有人提出中医理论滞后于临床的问题。我想问的是你真正弄通中医理论没有?把原因错误地归结到理论落后上,那我们就会形成真正的倒退和落后。问题并不出在理论上,而是出在我们的认识上。

在西医里,理论和应用之间有一个庞大的技术中介,整个现代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在为这个中介服务,这使得医学理论的应用非常方便。而中医没有这个中介,完全靠医生自己把握。在现代科学面前,精英是可以复制的。而中医没有这个方便,理论再好,如果你不能把握还是零。中医的落后就落后在这个环节上。中医的现状就出在我们自身对理论的领悟和运用技巧上面。这个理论不但适用以往,而且能够解决21世纪的问题,非典就是一例。

《内经》将医生分上工与下工,张仲景说“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而现在大多数人对中医的认识,都是从已病的层次上去认识;我们采用的现代中医教育路子,只是一条培养下工的路子。

游向前:的确,由于自然科学的进步,在西医里各种先进的科技应用速度很快,所以西医诊断的技术进步很快,但其治疗的进步比诊断要慢得多。很大的原因是药物的发现慢。西医的药物发明通常都是发现肌体或缺或多某种物质,然后化学合成近似物弥补,先在动物体上做实验,然后在人体上试用,出现问题后再改进,或减少其副作用,或停止使用。

中药一开始就是以人体为基础进行实验,有几千年的实验基础。而西医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尤其是药物治疗史只有200多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药是安全的有效的。并不是说中药就没有副作用,但是中医很早就认识到药物的毒性,通过不同药物的配伍和炮制过程减少毒性对人体的损害。国外时常发生根据中医复方药中的某一味药物属于有毒物质而禁止使用的情况,因为西医根本没有配伍用药的概念。

邓铁涛:现在的问题是国内的有关部门也在用西药的方法管理中药。很好的药在药检部门却无法通过,比如牛黄安宫丸,让昏迷了3个月的凤凰卫视的记者刘海若苏醒过来,但是因为里面含有重金属,现在却不能批准生产。

国外从动物到人的实验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而我们却要倒过来,原来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在人身上的临床实践,现在居然行不通了,要回过头来让“老鼠点头(小白鼠实验)”才能通过。

在早期我国从事药审的人很多还是很有经验的老中医,当他们走向年迈,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后,新一辈的药审人员大多接受的是西医教育。脱离中医药理论和经验来管理中药,恐怕将来准许用的中药会越来越少。

为什么大家会对中医没有信心,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必须要改造中医才能走向现代化。现在需要的是用临床的疗效和新科技结合来实现中医现代化,需要很多“铁杆中医”,就是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临床过硬,并且能够治疗疑难病症的医生。中医药在一片繁荣景象的后面,埋伏着后继乏人乏术的衰亡危机!

刘立红:现在有几个能上北大清华的学生会报考中医学院?我看没有。“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传之以至下至浅之人,其不废绝,为已幸矣。”

所谓的现代中医教育,其实是模仿了西医的一种教育。分科越来越细,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多,但教学质量如何呢?这些年一直有大四的学生请我在实习前做讲座,题目就是《如何学好中医》。为什么呢?因为学了4年还是不清楚用什么去对付实习。

我们提倡科研、提倡现代中医教育,完全是在用现代科学的筛孔对中医进行过滤,滤去的都是中医的精华。当前中医出现的问题,原因就在于教育传承上出了问题。现代教育模式里,只有工具式的老师,却没有师父。要想学好中医,一定要有“师传”。这门学问没有现代科学的通透性,特别在技术应用上并不通过技术中介来实现,而必须靠人去用功。所以在教育过程中确实需要言传身教。

至于实验,《黄帝内经》里面,我们并没有看到黄帝问岐伯,你的阴阳理论是怎么发现的?是不是通过小白鼠实验发现的?中医确实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运用人体之外的东西进行的外证实验,但是在传统文化里存在着细微精深的内证实验。正是内证实验和理性思考的结合,才构建了中医理论。经络、穴位这些东西光凭思考你能思考出来吗?

现在中医界有一个可怕的怪现象,就是对中医经典的教育在逐步减弱。大多数中医院校都已将经典改成选修课。一个支持经典选修的依据就是搞民意调查,许多人认为经典意义不大,打了“×”。你认为经典没什么,恰恰说明你在经典中没有学到东西。只允许中医搞现代化,不允许中医搞传统化,我看这个中医很快就会完蛋。

游向前:对于中医药的现代化,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态度。

药厂为了便于制造、销售,希望开发更多的片剂等方便服用的药品,倾向于简化配方;研究机构可能希望尽快搞清中药的药理,用西医的科学标准解释清楚中药的疗效;而很多中医院都愿意配置更多的现代科技仪器和器械,希望自己什么病都能治,什么手术都能做。

这3个方面都属于中医现代化的一部分,但是并不是中医现代化的核心部分。中医现代化应该在保留中医本质(辨证施治)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现代需求。提高治疗的重复性、可测性、方便性,也应该是中医现代化的目标。

邓铁涛:中医院的出路在于有没有高水平的中医人才。培养真正的中医人才才是当务之急,转向是没有出路的。把全国的中医院都变成二流的西医院,对中国对世界的卫生事业有什么帮助呢?

解放前我国有40~50万的中医,如今这个数字没有增加,而西医却从不到3万人,增加到现在的500多万。从大学来看,西医大学有多少?中医又有多少?拿广东讲,现在只有一所中医药大学,其他都是西医大学。以前有实实在在的师徒班,现在这种关系反而是不被承认了,也就根本没有了这种师徒教育制度,丧失了一种最有价值的中医传承。

美国的医疗费用1996年达到1035.1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以上。西方这样的医疗模式,以中国的人口规模能承受得了吗?中国要解决人人有医疗保健的权利,我认为非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不可。-

1.中医历史悠久,乃国粹!
2.中医比西医科学得多,拥有完备的理论体系。
3.中医讲究整体,人体的五脏六腑都是相互联系的;西医脱离整体,造成了如今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荒唐至极!
4.中医重视病者的主观感受,根据症状辨证施治;西医只是追求客观数据,愚昧!
5.中医重视人与自然的结合,西医脱离自然。
6.中药取自天然,西药化学合成。
7.中医不提倡开刀,因为大伤元气;西医对手术情有独钟。
8.西医如今连一个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病人都没医治好,一个都没有!反而如今的病人越来越多,大部分病人都是吃西药吃到死,可悲!
9.中医形而上,西医形而下。
10.中医治人,西医误人。
本人才疏学浅,只能暂时想到这几点,但我知道这是远远不止的。
关于中西医的差别,可以参考《中医之钥》。
如今中医温病派当道,打着中医的招牌却没有禀赋中医之道,将治不好的理由归结为中医疗效慢!因此才造成了如今老百姓对中医的不信任,“中医根本没有用”的呼声随处可闻,但这不能将错误归结于百姓,是在于医生。如果中医只能医治慢性病,那古代的急性病靠的是西医治疗?!
倘若将西医与温病派的中医之道辩论,我觉得没什么必要,因为殊途同归。倘若将西医与伤寒派的中医之道辩论,我觉得更没必要,因为以卵击石!

真诚地建议大家都去看看唐云写的《走进中医》,刘立红的《思考中医》。这两本书堪称是中医的普及性书籍,即使一点中医理论都没有接触过,也可以看得津津有味。特别是《思考中医》这本书,不仅看到了医,还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亲自看过,无法体会到。
如果不计划看这两本书的话,起码看看《人体使用手册》这本书。
看了以后就会对中医有个比较公允、科学的了解。

中医以养生术为本,不知养生术如何学中医?
中华远古就有上古竞于道德的说法,何处寻白鼠?所以只能学习养生术来慢慢研究自己了
中医先治本,以本治标,所以中医存在百病百愈的说法

各有千秋啊,要知道西医治不好的病也许中医有办法!!我们要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医学文化

西医治病相对中医有哪些优势?要详细的,辩论赛用,谢谢~

我是学中医的哟

辩论赛首先要研究辩论的题目,你们这个题目有一定问题:因为他强调了中医学生学中医这个范围,所以题目对你们不是很有利,学中医,当然要先学好基础知识,要先知。不过,我认为你可以把学中医理解为学到中医的精髓,这样对你就有利了。论据如下:
1、中医是几千年来数位医家苦心钻研、勇于实践的智慧结晶。虽然我们已经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是不睁开眼睛,四处去寻索,如何能看的更远。而且中医学是古代医家不断接诊病人,逐步积累经验而形成的。如果他们没有接触病人,闭门造车,如何能够写出经典医学论著。
2、学好中医的目的,是为病人摒除病痛,不是把书本背熟。既然要为病人治病,就要实施望闻问切,请问望闻问切不是行吗?如果没有望闻问切,又如何知道病人患的病痛呢?行于前,知于后,方能对症下药。
3、请问对方辩友,足三里位于人身体那个部位?具体的高度是多少?请正面回答
对方辩友回答的很好,髑鼻下三寸旁开一指,但是我不明白一寸是多长呢?请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两位小数回答我?
对方辩友终于说道点子上了,我们中医说的是同身寸,那你就必须要行了啊,因为每个人的身体都有差异,每个人的穴位不能简单地以长度或高度单位计量,你就必须去接触病人,才能知道穴位的准确位置,又是行于前、知于后,对方辩友是不是这个道理?
4、中医讲究辩证施治,有同证通病、同证异病,同症同治、同证异治,请对对方辩友您将如何把握?从医案上查,还是医书上找?你应该从病人入手啊,从行动上去辨别啊?
5、人体的腹、背,何为阴?何为阳?您说的好,腹阴背阳,那我就不明白了五脏六腑前帖腹后贴背,应该算半阴半阳吗?还是应该按照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又是行于前而知于后吧?
就象这样,每个知识点你都可以提问

现代人是如何看待中医的,他们的观点对吗?
答:两者诊断手段的巨大差距只能得出西医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判定病因的结果。比如最常见的浮脉,病人体脂含量不同,判定标准肯定不同,但中医没有这方面的标准。这就必然会造成两个医生对同一个胖子或瘦子诊断结果完全不同的情况。人所处纬度、职业特性、神经类型、基础代谢率、遗传因素……也都会影响望诊的...

如何看待中医的科学性?
答:不可否认,古代中医确实是一种经验的医学,无法科学的论证其疗效和量化其成果。不过同样,西方科学很多也是从经验上发展而来,只是在后来的过程中公式化,简化了。那些试图把医学纯科学化,认为医学只是纯粹的科学,这种极端的观点也是行不通的,中医学不仅有科学经验在其中,还包括了人文关怀,这与冰冷冷的...

什么是中医?
答:然而,也有人主张对中医持开放态度,认为中医可能包含一些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观念和实践,而这些观念和实践尚未得到充分的科学验证。他们认为,将中医完全称为伪科学可能过于绝对,而应该鼓励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中医的潜力。总而言之,中医是否被视为伪科学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无论...

为何有那么多人认为中医比现代医学强,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答:什么东西都是有好的就有不好的, 非要中医西医哪个好,这种问题真的太无聊了。所谓现代医学,能治疗啥病,说来听听,搞工程和科学的人都知道,所谓研究不过是另一种摸索,不要以为西医能治疗啥,不过是从新摸索经验而已,抛弃掉已经有的一些良好经验,再当一下西医的白老鼠而已。中医存在的历史有几千...

为什么中医叫中医?
答:朱震亨(公元1281一1358),字彦修。骛州义乌人,因其居前有一溪流,名丹溪。故世人尊其为丹溪先生。学术观点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之法,被后世视为滋阴派创始人。传世之作有《格致余论》,《丹溪心法》等。中医源于圣人 传统观点认为,中华医药知识是伏羲、神农、黄帝等上古圣人传下来...

老中医长寿有哪些原因?
答:他们喜爱吃当地生产的五谷杂粮,更爱吃蔬菜、豆类、水果,而鱼与肉吃的较少。虽有个别偏食鱼肉的,也是荤素搭配,从不过嗜。他们的食养经验是:一不过饱、二不过咸、三不过甘、四不过肥、五不偏食。还有早餐好、中餐饱、晚餐少等。有些老中医把清代袁枚的诗作为食养之鉴,即“多寿只缘餐食少,不...

中医是我们的国宝,为何有一段时间很多人却要废除中医?
答:中医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它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之所以有人要废除中医,是因为中医被一些用心险恶的人所排挤,很多人盲目跟风,再加上中医本身比较难以掌握,骗子又充斥其中,让本来就脆弱的中医又受到打击,一度面临被废除的风险。01、中医文化自身的门槛高 中医作为古老的一门职业,它是一...

中医是什么?
答:中医是一门古老而又不断发展的医学学科,其研究内容涵盖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多个方面。中医注重以人为本、以整体观念为核心的理念,强调预防为主、调节平衡、辨证施治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总之,中医是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是中华文化宝库...

中医养生的五个观点,你知道哪些?
答:春天“晚上睡觉早起,在院子里走走”夏天“晚上睡觉早起,厌倦天”秋天“早睡早起,和鸡一起兴”冬天“早睡晚起,一定要等阳光”。饮食疗法观民以食为天。 中医提倡“饮食有节制”,保护后天脾胃的来源。 例如,“饮食自倍,脾胃为伤”时,伤缺乏化源,易患万病。 同时,告诫人们要小心调和五味,避免...

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为何很多人反对中医却没人敢反驳?
答:不知道是否现在西医太厉害,很多人都开始转投西医,觉得哪儿坏割哪儿才好,但是很少人选择中医了,大概是觉得中医太慢了吧。可是看看现在的孩子,现在的人身体体质,那真的就跟豆腐捏的一样,动不动就生病了,生病就必须打针输液才能好。结果越能身体越差,今年就有一个17岁明年就要高考的男生,就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