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和韦伯疑问一样吗 李约瑟难题的分析

作者&投稿:禹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表述不同,本质一样。
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古代科技发达中国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
韦伯疑问:为何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科技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为何在现代中国不再领先?
这两个问题目前比较深入的解释是:中国古代只有应用科学(技术),没有纯粹科学,缺乏系统化、理论化,导致科技成果难以快速积累,加上与外界隔绝,所以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而西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有科学精神,尽管由于中世纪的宗教迫害和愚民政策,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新教兴起需要先进生产力就产生了纯粹科学,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科技突飞猛进。

意思相近吧,都是说中国在科技领先其他各国时都比其他国家发展慢

韦伯疑问和李约瑟难题~

人学概念
人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它主要以人性(人的本质)、人生意义及人的行为准则为思考对象,是以人性论为核心,兼含人生观(人生价值论和行为准则论)、人治论(自治的修养论和他治的政治论)、人的社会理想论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思想体系。
人学是什么样的学问? 笼统的讲,人学即为当代人类对人性的真实的透视学. 它所探讨的问题很多. 其中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为什么市场化社会(实即资本主义社会)首先在西方新教地区发生?" 和李约瑟提出的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人类近代科学理论会在中世纪时期科学技术比之东方,尤其是中国相对落后的西方首先发生?" 都属人学问题.



人学的重要性
关于人学的重要性,中国当代哲学家黎鸣甚至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结晶. 西方哲学界称16世纪为‘冒险的时代’,称17世纪为‘理性的时代’,称18世纪为‘启蒙的时代’,称19世纪为‘意识形态的时代’,称20世纪为‘分析的时代’。实际上,从16世纪到20世纪,在这五百年中,西方文化模式及其向全世界的扩张,整体上即显示了人类理性和理性主义从其诞生,成长、装大,真到僵死的全过程。这也是西方哲学从它的古希腊形态的复兴、成长、壮大,直到最后终结的全过程。到了20世纪末,西方哲学也就完结了它对于人类历史的全部使命。在人类的思想界,它将不得不清出自己曾经占据过的中心地盘,而让位于在21世纪必将兴起的‘人学’" 也就是说人学是高居于整个西方哲学之上的。



人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人学是一个学科群。在当前的人学研究中,有几个重要问题值得关注。首先是人学研究中各特殊学科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出现了相同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角度讲相同的内容,导致了人学上的所谓“怪圈”。其次是人学研究中各特殊学科的内容没有提升为人学的内容,即没有处理好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导致了人学什么问题都研究的虚假性。人学不能脱离对人研究的各特殊学科的内容。从各特殊学科的内容中概括出人的本质属性,构建出人的完整图像,才是人学的研究内容。
http://baike.baidu.com/view/1191876.htm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内容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李约瑟难题无疑是李氏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中心论题。他提出了: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他个人见解是中国长久没有发展了,如腓尼基人和希腊人早期的城邦和现代城市,要为生存而互相竞争的环境。中国实现首次统一后(可能指的是秦的统一),他所谓的“封建官僚制度”的政府实行中央指导性政策。所谓“封建”是指中央集权,所谓“官僚”是指皇帝直接管理官员,地方行政只对朝廷负责。官僚思想深刻地渗透到整个中国人的复杂思想中。甚至在民间传说中,也充满了这种思想。科举制度也鼓吹这种“封建官僚制度”。

  这种制度产生了两种效应。正面效应加上科举制度的选拔,可以使中国非常有效地集中了大批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管理使得中国井然有序,并使中国发展了以整体理论,实用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比如中国古代天文学取得了很大成就,其数据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再比如大运河的修建等。

  但这种“封建官僚制度”的负面效应是,使得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在中国,商业阶级从未获得欧洲商人所获得的那种权利。中国有许多短语,如“重农轻商”等,和中国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表明了在那些年代的官僚政府的指导性政策。比如明朝末期的宋应星在参加科举失败后撰写《天工开物》,但他认为不会有官员读这本书。

  在西方,发展了以还原论,公式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此种科技的兴起与商业阶级的兴起相联系,鼓励较强的技术开发竞争。在中国,反对此种科技的发展的阻力太大。 西方式的科技发展却能冲破这些阻力,取得现在的成就。比如欧洲国家之间的竞争使得欧洲在中国火药的基础上发明并改良火药武器。在这方面,自秦朝以后的中国不但比不上相同时期的欧洲,甚至比不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另外他补充到: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互相影响了政府的态度。中国独有的水利问题(尤其是黄河)令中国人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得去修建水利网。而且必须从整体集中资源治理,才能有希望解决水患问题。水利网超出了任何一个封建领主的领地,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封建主义让位给中国官僚式的文明。

  最后他做出结论:“如果中国人有欧美的具体环境,而不是处于一个广大的、北面被沙漠切断,西面是寒冷的雪山,南面是丛林,东面是宽广的海洋的这样一个地区,那情况将会完全不同。那将是中国人,而不是欧洲人发明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名字将是中国人的名字,而不是伽利略、牛顿和哈维等人的名字。”李约瑟甚至说,如果那样,将是欧洲人学习中国的象形文字,以便学习科学技术,而不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按字母顺序排列的语言。

  其实李约瑟一直强调其问题是把双刃的剑,李约瑟难题还有另外一个表述方式: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或者,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学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一问题。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早在李约瑟之前,就有很多人提出与李约瑟难题类似的问题。中国学者中最有名的是任鸿隽在中国最早的科学杂志《科学》第1卷第1期(1915年)发表《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一文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而西方作品的部份,魏特夫在1931年的一篇文章《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自然科学?》开启了李约瑟对中国的科技史的研究兴趣。若如很多不深入理解者所以为“为何中国没有产生科学”这句话就是李约瑟问题的全部内容,那么不亦是说:李约瑟是被“李约瑟难题”所吸引,进而研究它,然后再把它给提出来——这么说显然是不准确的。李约瑟在经过他毕生的钻研后总结说:魏特夫的看法是太过肤浅的并且是欧洲人本位的。在这一个部份,李约瑟已经在西方获得“中国科技史”的权威研究者评价,但李约瑟却也必须承认中国这四、五百年来的科学落后仍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魏特夫的提问仍然没有解决,而李约瑟不愿意武断地结论中国人的民族性较西方人次等。正是因为李约瑟拒绝像他所批评的魏特夫一样用民族性差异做为这个问题的解答,因此陷入了难题。

  另外现任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古克礼转述了李约瑟临终前的观点:“李约瑟先生透过他多年来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了解,他确信中国能够再度崛起,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文化的国家,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人民的国家,必将对世界文明再次做出伟大贡献。”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争论和见解一直都比较多,直到现在仍然没有等到一个完整的答案。

爱因斯坦是不是犹太人?
答:这种否认实际上就是对基督教合法性的一种质疑“几千年来,上帝、托拉、以色列一直是犹太教所包含的内容,犹太人对这些东西的忠诚就成为反犹主义的一个借口。它们使犹太人被视为局外人,更为重要的是被视为是对非犹太人神祗合法性的一种挑战。”

高尔斯是怎样成为数学家?
答: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

李约瑟难题和韦伯疑问一样吗
答:表述不同,本质一样。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古代科技发达中国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韦伯疑问:为何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科技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为何在现代中国不再领先?这两个问题目前比较深入的解释是:中国古代只有应用科学(技术),没有纯粹科学,缺乏系统化、理论化,导致科技成果难以快速积累,加上与外界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