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区历史

作者&投稿:颜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陵区的历史文化

自秦孝公十二年建县至今,高陵区千百年来文脉不断,人才辈出。从汉代的冯商诏续《太史公书》、学者如淳著《汉书音义》,到唐代于志宁修《隋书》;从金元两 朝的杨氏三代精修程朱理学,到明代正德状元吕楠著述等身;从清代樊景颜、陈大纲著《蝶园随钞》、张鸿道骈散并尤,到民国刘天章创办《中州评论》,无不印证 高陵的文运昌盛。

解放初期,一批农民作者,农忙之余笔耕不辍,涌现出张诚、王杰、尚英等一大批享誉三秦、叫响全国的王老九式的农民诗人和业余剧作者。这一时期,高陵戏剧创作成为陕西的亮点,成为高陵文化现象的第一个 *** 。

上世纪70年代,高陵群众自编自演故事活动轰动全国,高平、杨宏志、赵志信等60多位专业和业余创作人员创作的400多篇故事,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 见。其中,《起根发苗》、《石头赶车》、《见面》等48篇故事不仅在全国主要媒体发表、转载、转播,还被 陕、豫、浙、鄂等多个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剧团改编为广播剧、电视剧、戏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一时间,高陵成为闻名全国的“故事之乡”,掀起了当 代高陵文学的第二次 *** 。

改革开放后,高陵沐浴在文学的春风里,全民故事创作编讲活动的蓬勃开展,有力地促进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曲艺等其他文学体裁创作。农民陈民义, 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在别人遗弃的烟盒、废纸上,创作完成了剧本秦腔剧《所长》、电视连续剧《三缺一》、大型眉户剧《拆迁》;7旬农民宋淑玲,“忙罢农 田,又耕方田”,创作了100多个歌颂改革开放及身边新人、新事、新风尚的快板作品,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王咸阳、张永强、周晓兰、张共堂、周宝成、耿 主瑞等一大批奔波在生活一线的群众文学爱好者,不是“放下锄头,又握笔杆”,就是“刚下灶台,又筑文台”,农活之余,用自己的文字记录着高陵社会经济文化 的发展成就。

历代的高陵才俊,承前启后,弘扬时代风采,不断为高陵文学与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为这片土地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正是这浓厚的文学积淀, 造就了高陵淳朴的民风民俗,孕育了高陵人民崇文尚礼的传统美德,激活了高陵作家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为“高陵文学现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陵区的历史文化

自秦孝公十二年建县至今,高陵区千百年来文脉不断,人才辈出。

从汉代的冯商诏续《太史公书》、学者如淳著《汉书音义》,到唐代于志宁修《隋书》;从金元两 朝的杨氏三代精修程朱理学,到明代正德状元吕楠著述等身;从清代樊景颜、陈大纲著《蝶园随钞》、张鸿道骈散并尤,到民国刘天章创办《中州评论》,无不印证 高陵的文运昌盛。解放初期,一批农民作者,农忙之余笔耕不辍,涌现出张诚、王杰、尚英等一大批享誉三秦、叫响全国的王老九式的农民诗人和业余剧作者。

这一时期,高陵戏剧创作成为陕西的亮点,成为高陵文化现象的第一个 *** 。 上世纪70年代,高陵群众自编自演故事活动轰动全国,高平、杨宏志、赵志信等60多位专业和业余创作人员创作的400多篇故事,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 见。

其中,《起根发苗》、《石头赶车》、《见面》等48篇故事不仅在全国主要媒体发表、转载、转播,还被 陕、豫、浙、鄂等多个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剧团改编为广播剧、电视剧、戏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一时间,高陵成为闻名全国的“故事之乡”,掀起了当 代高陵文学的第二次 *** 。

改革开放后,高陵沐浴在文学的春风里,全民故事创作编讲活动的蓬勃开展,有力地促进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曲艺等其他文学体裁创作。农民陈民义, 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在别人遗弃的烟盒、废纸上,创作完成了剧本秦腔剧《所长》、电视连续剧《三缺一》、大型眉户剧《拆迁》;7旬农民宋淑玲,“忙罢农 田,又耕方田”,创作了100多个歌颂改革开放及身边新人、新事、新风尚的快板作品,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

王咸阳、张永强、周晓兰、张共堂、周宝成、耿 主瑞等一大批奔波在生活一线的群众文学爱好者,不是“放下锄头,又握笔杆”,就是“刚下灶台,又筑文台”,农活之余,用自己的文字记录着高陵社会经济文化 的发展成就。历代的高陵才俊,承前启后,弘扬时代风采,不断为高陵文学与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为这片土地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正是这浓厚的文学积淀, 造就了高陵淳朴的民风民俗,孕育了高陵人民崇文尚礼的传统美德,激活了高陵作家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为“高陵文学现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高陵县泾渭分明历史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置县。新莽天凤二年(公元15)改名千春,更始元年(公元23)复命高陵。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更名高陆。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又复名高陵,相沿至今。置县以来,随着历代行政建置的改变,县境屡有增析,变化不定,自清代起基本趋于稳定。

民国时期,县境亦未有明显变化。据民国三十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载:本县东西相距36里;南北相距33里,面积1188平方里。东至临潼县13里,西至泾阳县21里,南至长安县23里,北至三原县14里,东北至三原、临潼县11里,东南至临潼、长安县28里,西南至咸阳、长安33里,西北至三原县20里。距省城70里。

建国后,1953年与邻县调整插花地时,将县东南的惠家场村划给临潼县,换回原邓、邓家沟、六家庄3村;将县渭河南的班家、草店两村划给原长安县,换回马坊滩、兴隆村两村。1956年5月,又将县东北的邸家、学杨、刘家庄、湾里赵4村及王化孙的一部分划给三原县,换回南任、北任、官村聂、官村刘、蜜蜂王、吴郑坊马家、白马寺滩7村。1958年12月14日,将县渭河南的耿镇地区(即今耿镇,当时称红旗耕作区)割归西安市,1963年8月20日还归。县之辖境东西长20.55公里,南北宽20.1公里,总面积为290平方公里,是陕西省地域最小的一个县。

希望能够帮到您!

陕西西安市高陵历史上有几位皇帝埋葬

并没有皇帝埋在陕西西安市的高陵。

陕西西安市的高陵是一个区的名字,并不一个陵墓的名字。 高陵区隶属陕西省西安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西安市北部,因境内有奉正塬,塬体高隆,称塬为陵,故名高陵。

建于秦孝公12年;地处关中平原,泾河、渭河两岸。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美称。

高陵境内有唐昭慧塔、李晟碑、东渭桥遗址等古文化遗迹,是中国建县历史最早的县份之一。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

扩展资料: 高陵区发历史沿革: 1、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置县。 2、新莽天凤二年改名千春。

3、更始元年复命高陵。 4、三国魏黄初元年更名高陆。

5、隋大业二年又复名高陵,相沿至今。置县以来,随着历代行政建置的改变,县境屡有增析,变化不定,自清代起基本趋于稳定。

6、唐高祖武德二年,析本县泾河以南置鹿苑县。 7、贞观元年撤销,辖地复归高陵。

8、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析本县清平乡以奉庄陵,县境较前缩小。 9、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泾阳县并入高陵,次年复立。

10、1958年12月14日,高陵县渭河南的耿镇地区割归西安市,1963年8月20日还归。高陵县东西长20.55公里,南北宽20.1公里,总面积为294平方公里。

11、2014年12月13日,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高陵县,设立西安市高陵区。

陕西西安市高陵历史上有几位皇帝埋葬

没有,如果算上高陵西边的汉景帝阳陵的话,就是一座~高陵县其他文物资料(包括墓葬) 1、灰堆坡遗址 [通远镇灰堆坡村南·新石器时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 980年调查。

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暴露有灰坑、居住面和墓葬。地表陶片丰富,其陶质有泥质红、黑陶和夹砂红陶,饰绳纹、线纹、弦纹及黑彩鱼纹、三角纹、宽带纹,可辩器形有盆、钵、罐、尖底瓶、葫芦瓶、陶锉等。

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存。(见《考古与文物》l 984年1期) 2、马南遗址 [榆楚乡马南村南50米·新石器石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1 980年调查。

位于泾、渭两河交汇处台地上,遗址南部已被渭河冲毁,残存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5米,分布有密集的灰坑。采集陶片以泥质红、灰陶和夹砂红陶为主,装绳纹、弦纹、锥刺纹、附加堆纹及黑彩圆点纹、弧线三角纹,器形可辨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

(见《考古与文物》l984年1期) 3、上马渡遗址 [榆楚乡上马渡村南50·新石器时代] 位于泾河北岸奉政原上,面积约8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祥。采集有泥质红、灰陶和夹砂灰陶片,纹饰以绳纹为主,器形可辨罐、盆、钵等。

属仰韶文化遗存。 4、渭桥村遗址 [榆楚乡渭桥村南50米·新石器石代] 位于渭河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9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不祥。

采集有泥质红、灰陶和夹砂灰陶片,饰绳纹,器形有罐、瓶等。属仰韶文化遗址。

5、马家湾遗址 [马家湾乡马家湾村南侧·新石器石代、西周] 1 980年调查。位于渭河北岸高地上,面积约9000平方米,暴露灰坑一般深达3米。

采集有客省庄二期文化的夹砂灰陶鬲、 及泥质灰陶罐等残片,饰绳纹、弦纹。还发现西周时期的陶罐、鬲等。

(见《考古与文物》1 984年1期) 6、阳陵故城 [马家湾乡米家崖村北300米·西汉·县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泾河南岸台地上,城址平面呈现长方形,城墙夯筑。现存南墙残长约600米,东、西墙均残长约60米,残高l_米,基宽3米,夯层厚1 3一l 5厘米。

因泾河南移,北墙已不存。采集有“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瓦当及外素面、内布纹筒瓦、板瓦残片。

《元和郡县志》、《陕西通志稿》载,西汉景帝时设阳陵县治于此,晋废。 7、左冯翊故城 [鹿苑镇古城村北1 50米·东汉县文物保护单位] 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400米。

残存有夯土墙基,出土五角形陶水管及绳纹筒瓦、板瓦残片。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高陵县志·地理志》,光武东都后冯翊治高陵,故城在今高陵西南,与此地地望相合。

8、鹿苑故城 [马家湾乡西营村南50米·唐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渭河北岸台地上,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夯筑。现存北墙残长约1 000米,东、西墙残长约l00一1 50米;残高2—3米,基宽约2米,夯层厚1 5厘米。

因渭河北移,南墙已不存。城内出土条形素面砖、绳纹筒瓦、泥质灰陶片等。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高陵县志》,唐置鹿苑县,寻废,故治在今高陵县西南,所载地望与此地相合。 9、龙跃官遗址 [通远镇李观苏村西苏村北100米.唐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2万平方米。

出土方形石井圈l件,花岗岩质,边长1.1 8米,内边长o.58米。还发现“开元通宝”钱、方形铺地砖及筒瓦残片。

据.《长安志》,龙跃宫为“唐神尧旧宅,武德六年(623)以奉义宫改建”,所载地望与此相合。 10、东渭桥遗址 [耿镇白家嘴村西南l00米‘唐代.县文物保护单位] 东渭桥系唐渭河三桥之一,为长安城通往蒲津关的要道。

l967年发现,l981年一l983年钻探、发掘。桥址位于今渭河南2.6公里处,面积约2万平方米。

木柱木梁桥,南北走向,全长548.8米,宽11米。揭露出楔人原渭河河床的木桩22排41 8根、石砌分水金刚墙4座。

桥南端石铺道路残长约l60米,残宽l2—20米。出土铁钉、铁板、铁栓板及“开元通宝”钱币、铜佛像等,共100多件。

1967年曾出土开元九年(721)“东渭桥记’'残碑一通,文载京兆尹率高陵、三原等l 0余县官民合修东渭桥缘起、经过。《唐六典》载:“木柱之梁三,皆渭水,便门桥、中渭桥、东渭桥”。

又《史记.孝景本纪》:“五年(公元前152年)三月,住阳陵渭桥”,索隐:“渭桥在长安东北,通高陵路”,系指南渭桥起始。唐东渭桥为择地重建,一说废于宋。

(参见《中国考古学年鉴》1984年) 11、崇皇寺遗址 [崇皇乡崇皇村‘唐一明‘县文物保护单位] 寺建于唐代,明代重修。寺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

采集有唐 *** 俑、素面条砖、外素面内布纹板瓦残片等。存明嘉靖三十二年(1 553)“重修崇皇寺碑”方首,座佚,高2.08米,宽0.74米,厚0 1 7米。

碑文楷书,记载崇皇寺兴衰沿革,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吕楠撰文。(参见《高陵县志》) 12、隆昌寺遗址 [姬家乡毗沙村南1 50米’金、明] 位于泾河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5万平方米,存明代‘‘临济宗派碑’'l通。

l986年暴露僧人砖室墓,墓室平面八角形,直径l.9米,高2.85米,穹窿顶,内壁施仿木构砖雕斗拱及壁画。出土“大金天德三年”(1151)款贴金陶棺1具,内盛舍利子。

同出铁锡杖、黑釉瓷钵、彩绘陶钵、红陶僧人像及金代钱币。《高陵县志》:“隆昌寺在县西毗沙。

高陵县属于哪个区管

高陵县又称高陵区,高陵区隶属陕西省西安市管辖。

历史沿革: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置县。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又复名高陵,相沿至今。

置县以来,随着历代行政建置的改变,县境屡有增析,变化不定,自清代起基本趋于稳定。 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撤销阳陵县,其辖地部分并入高陵,县境较前为大。

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又复名高陵,相沿至今。清代县境变化不大。

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为东西距30里,南北距30里。东至临潼界10里,西至泾阳界20里,南至咸宁界20里,北至三原界10里,东南至临潼界20里,西南至咸阳界30里,东北至三原界7里,西北至三原界15里。

2014年12月13日,国务院关于同意陕西省调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高陵县,设立西安市高陵区。2015年8月4日,高陵“撤县设区”正式挂牌,结束2365年的县制历史。

扩展资料: 截至2019年8月22日,高陵区辖7街办,86个村民委员会。2016年,高陵区地区生产总值(GDP)300.24亿元,比上年增长7.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23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205.14亿元,增长6.8%。 第三产业增加值64.87亿元,增长11.1%。

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0.1:68.3:21.6。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4.8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3%,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

2016年,高陵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9.53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56.42亿元,增长6.4%;农户投资3.11亿元,增长5.4%。



1949年5月高陵初属三原分区管辖。1950年5月高陵属咸阳专区管辖。1953年1月高陵改属渭南专区管辖。1956年10月高陵由省直辖,1961年高陵改属咸阳专区管辖。1983年10月5日高陵划归西安市管辖至今!请采纳!

~

唐汉宋的皇陵均被盗严重,明十二陵为啥安然无恙?
答:出现这一奇迹的原因,是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对这些陵墓的保护有关。明朝时每建一陵,必设一卫,有官兵驻守、巡视。陵区外围有陵墙,路口有敌楼城门,住有官兵;陵区地处勾通关外要塞八达岭、居庸关,朝廷派有总兵官统帅上万官兵,守卫在陵区西北的黄花镇、居庸关等地,既保陵区又顾及了京师的安全。各陵...

十三陵是那十三个皇帝的陵墓?
答:可见当时的建筑水平。这样直径一米多的木柱在当时没有其重工具的情况下是怎么树立起来的!这到现在也是一个米。另外:明13陵,从来没有被成功的盗过墓,历来盗墓者不少!可都没有成功的找多过墓室,除了定陵打开了地下宫殿,其余12陵的地下宝藏还安全完好的躺在地下等待后世的开发呢!

历史上唯一在地上的皇陵是什么?永陵是谁的陵墓?
答:日军自1938年起对成都先后进行了16次大规模轰炸,在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当地为了修建防空洞,埋藏在地下千年的帝陵终于重见天日,四川大学冯汉骥教授听闻此消息立即赶往现场,根据出土文物确定该墓系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整个陵区由皇陵地宫、历史博物馆、园林区三部分组成,整个墓冢高约15米,内部分为...

秦始皇陵发掘了多少?
答:这可能是秦始皇陵最早和破坏最大的一次劫难。项羽东撤后,关东的盗贼纷纷涌入秦始皇陵,传说捣毁陵内铜椁以取铜。再后来,传说有一个牧童在此放羊,羊走进了被乱军挖开的地下穴道,找不到了。牧童便拿了一个火把,进入墓穴中去找羊,结果失火,大火烧了90多天。据说,方圆数十里的陵区地面,也随着...

请问清西陵在什么地方?埋葬了哪几位皇帝?
答: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所以虽经多年战乱,并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易县人的口音类似保定,并受临近山西口音影响,惟独西陵周围几个村庄的当地人,是操一口北京土话的满族人,都是当年护陵八旗兵的后代。清代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陵墓在沈阳老家(盛京三陵),从顺治起,历代皇陵都安放到唐山遵化县...

查秦始皇兵马俑的历史资料
答:《史记》载: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惯例开始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9年之久,兵马俑是修筑秦陵的同时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秦子婴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难。据《史记·高祖本纪》、《汉书·卷一·高帝纪第一上》、《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

明十三陵为什么从来没有被盗过?
答: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 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王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一共埋葬有明代的13个皇帝...

十三陵埋葬的都有谁
答: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

武陵县历史
答:武陵区的历史沿革是什么 “武陵”这一地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 新莽时期曾将武陵郡改为建平郡,临沅县改为监元,孱陵县改为孱陆,仍属荆州治。 东汉监元县复称临沅,孱陆复称孱陵,建平郡复称武陵郡。 领十二县:临沅、汉寿[西汉索县,阳嘉三年(公元134年)更名,移荆州刺史治至此]、孱陵、零陵、充、沅陵、辰...

天柱百泉归太祖是东陵区的由来?
答:福陵所在之地确实是个好地方,当人们在福陵四周漫游的时候,可以看到陵前的浑河水宛如一条白练轻轻起舞,陵后的天柱山恰似一条卧龙雄踞俯伏,陵区的古松像一顶顶...其他像莫子山的辽代文物、白塔堡的明代白塔、朝阳山上的闻名古刹朝阳寺、清代皇家建筑天坛、南塔等等,都增加了东陵区历史文化的深厚程度。 已赞过 已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