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长江水患并不严重,为何现在长江的洪涝灾害却愈演愈烈?

作者&投稿:掌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相信很多朋友对大禹为了治理黄河水患选择“三过家门而不入”烂熟于心了。事实上黄河水患不仅是大禹时期的问题,更是历代中国古代统治者的一块心病,据历史文献记载,从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938年的2540年中,黄河下游决口的年份多达达543年,总计1590多次,平均四年半一次;大的改道和迁徙约26次,平均3年2决口,百年一改道。

而我们的另一条大河:长江,在历史上也发生过多次水患,不过破坏有限并不严重,相对黄河水患来说还是小巫见大巫,因此在中国古代就有“有河患,无江患”的说法。

只是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情况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长江流域爆发洪灾的频次越来越高,唐代平均18年1次,宋代平均5-6年1次,明清时期平均4年1次,到民国时期已达到平均2年1次,尤其在进入80年代之后,黄河的水患在逐渐减少,长江水患却年年发生,愈演愈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且听小编一一道来。



清朝水灾受灾群众

近些年来长江历史上爆发的特大洪水

1788年长江上中下游均出现大水和水灾,7月23日宜昌洪峰流量8.6万立方米每秒。荆江大堤决口20余处,洪水冲入荆州城内,水深5-6米,两个月后才退去;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和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区大水,江汉平原一片汪洋,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圩堤大多溃决,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6省150余县受灾;

1860年(清咸丰十年),长江上中游普降暴雨,干流发生特大洪水。屏山、丰都、万县等10余个沿江州县被水围,城垣坍塌,房屋倒塌,人畜大量漂没。此次大水冲开了藕池口,大量洪水涌入洞庭湖,洞庭湖区大部被淹;

1870年(清同治九年),长江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洪水,从四川盆地到长江中游平原湖区约3万平方公里的地区被淹,嘉陵江各河沿岸、重庆至汉口长江沿岸城镇农田普遍遭到淹没,合川、万县、丰都、宜昌等县全城尽成泽国。宜昌以下,圩堤普遍溃决。荆江南岸公安县“大水溃城淹平屋脊”,监利以下荆江北岸堤防多处溃决,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一片汪洋。全国各省189个县受灾;



1931年长江大水的受灾群众

1931年(民国二十年),长江各大支流普遍发生洪水,中下游江堤圩垸普遍决口,江汉平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太湖区大部被淹,武汉三镇受淹达3个月之久。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河南8省合计受灾人口5127万,占当时人口的1/4,受灾农田973万公顷,占当时耕地面积28%,死亡约40万人,经济损失22.54亿元,是20世纪受灾范围最广、灾情最严重的一次大水灾;

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有123个县市受灾,洪涝灾害农田面积317余万公顷,受灾人口1888余万,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元,更对以后几年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998年,长江出现8次洪峰,数千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661亿元人民币。



长江流域图

长江近些年来特大洪水频发的原因

一:人水争地

长江流域虽说降雨量集中、水量充沛而且支流丰富,但即便从汉代开始就有洪灾的记载,破坏力却都不大,这主要是由于自然湖泊拥有非常好的水资源自动调蓄作用:降雨量、支流水量大导致长江水位上升时,江水便进入湖泊,然后长江水位逐步下降,减少了洪涝灾害发生的几率;

而在降雨量小、支流水量小时,长江水位下降,湖泊的水便回流入长江,继续滋养生活在长江边和长江里的各种生物,维持着一种科学的循环和平衡,让人不得不佩服自然的力量。

并且当时长江流域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人口相对黄河流域来说要少得多,经济发展也要落后于黄河流域,当时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而不是南方。

但随着北方战乱频发,国家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越来越多的人口开始向南方聚集,南方尤其是长江流域的人口开始激增。



洞庭湖的变迁

众所周知南方大多是山地丘陵,平原分裂严重,一直存在人多地少的问题,而大量人口的涌入使得人地矛盾开始越来越尖锐。为了能够生存并且生活下去,人们需要获取更多耕种作物的耕地、建房的土地,于是“围湖造田”开始成为大力发展农业的主要内容。

从两宋时期开始,围湖造田的活动进入高速扩张和发展阶段,尤其是南宋时期,东南地区被围垦的湖泊多达数十个,鉴湖、太湖、东钱湖、西湖等著名湖泊都曾被围垦,鄱阳湖、洞庭湖等更是重点被围垦的对象;

进入明清以后,围垦活动更为盛行,从1825年到1905年,过度围垦使湖面面积缩小近1500平方公里。

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并非没有认识到围湖造田带来的坏处,两宋时期便禁止围湖造田侵占水利;明代万历年间,朝廷一次清出围湖造田数目达80万顷;乾隆年间湖北巡抚彭树葵就指出:“人与水争地为利,以致水与人争地为殃”,开始废田还湖。



张飞庙的涨水线

但由于人口压力实在太大,在生存和洪水面前,很多人依然毫不犹豫选择了生存,选择继续顶风作案围湖造田;而当地地主豪强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也经常围湖造田,其力度甚至要远超过民间普通百姓,危害更大。

而朝廷对此也毫无办法,毕竟断人生计激起民变会导致官员乌纱帽不保,倒不如把堤坝修得坚固点来得更加现实。

之后围湖造田并未停止,反而呈现出一种愈演愈烈的态势。

长期的围湖造田导致长江流域负责调解洪峰的8大蓄水湖泊面积相比50年代减少了33%,减少面积达到5500平方公里,其中“八百里洞庭”从清中叶的6000平方公里缩小到现在的2579平方公里,鄱阳湖面积也从1954年的5160平方公里下降到1997年的3859平方公里。

由于湖泊不断减少,调节作用也不断减小,大量的水没有了去处,只能满出来,从而形成了洪涝灾害。



刀耕火种后的林地

二: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随着经济重心不断南移,人与土地的矛盾也开始不断激化,除了围湖造田,也有人选择向山林索要土地,开始烧山开荒,大量森林植被被破坏。

而随着土豆、红薯、玉米等耐寒、耐旱而且适应力强的作物的引入和大规模种植,西南地区原本贫瘠无法耕种的山地也被开发出来,砍伐森林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史书记载当时四川盆地的山地出现“水痕条条,只存石骨”的景象。

此外国家进行的各种大型工程也需要大量木材,这些木材主要来自湖广和四川。如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万历皇帝重修三大殿,仅这一年就采木“两万四千六百一十根块”。

清朝初期同样进行着大规模的伐木活动,康熙皇帝为了修建太和殿,也要求江西、浙江、湖广、四川的督抚负责采集木材。

而且朝廷用木是有明确标准的,任何不符合标准的木材都无法采用。为了完成目标,伐木工和监工就必然会多伐木材,而生长量赶不上砍伐量,由此导致大量森林植被被破坏。



水土流失示意图

在失去植被保护后,大量沙土直接裸露在外,一旦下雨就会直接随地表径流流走,然后进入各种支流最后汇入长江,据统计当时每年约有16亿吨泥沙流入长江及其支流。

泥沙在进入中下游蜿蜒曲折的河道后开始不断淤积,抬高河床。

并且森林植被有着非常强大的持水能力,每公顷持水量可达500-2000立方米,可以有效减少汇入河流的水量,减少洪水径流,降低爆发洪水的几率。但这种作用也随着植被的破坏不断削弱,进入长江的水量不断增加。

水土流失导致河道淤积河床抬高,水量又不断增大,加上湖泊调节作用的减弱,最终的结果就是无处可去的水冲破堤坝造成洪涝灾害。在荆州地区便流传一首民谣:“不惧荆州干戈起,只怕荆堤一梦终。”



因为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气候越来越反常,夏季雨水比较多。

因为现在的气候跟古代有了很大的区别,而且古代也是有水患的,在古代经常会发生这样的灾难。

~

长江为什么是中国第一长河
答:流域介于北纬24°30′~35°45′,东经90°33′~112°25′,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居世界第3位。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长江的北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雪山,与长江...

从长江水患形成原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答:1是上游乱砍滥伐,植被破坏,造成严重水土流失. 2是围湖造田,昔日八百里洞庭,现在严重缩水,面积骤减,仅居第二淡水湖之位,排在鄱阳湖后面.这样一来,长江失去一个天然的、巨大的蓄水库,降低了调节水位的能力,造成洪灾水患.近年来,政府采取退耕还湖、平垸导洪等一系列措施,初见成效.

为何长江流域的洪灾一直很严重?
答:1.自然原因 (1)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受双重季风影响,降水多且集中,5月,雨带位于长江南岸,6月位于干流及北岸。夏季多暴雨,干支流汛期长,水量大。异常年份,雨带徘徊于长江南北两岸,使南岸洪水、川江洪水、汉江洪水同时袭来,干流出现特大洪水。(2)阶梯的交界处多山...

中国三大水系,为什么只有长江年年发洪水,黄河突然没洪水了
答:而北方是在夏秋之交才是降水量最大的时间段。黄河主要是泥沙堆积河床抬高才发洪水的,现在黄河中游修建了小浪底冲沙大坝国家许诺保证百年黄河再也不发洪水,长江地区主要是降水量太大了,所以时不时的就发洪水!这几年黄河流域没发过洪水,不代表黄河流域就不会发洪水。

长江流域属于丰水地区,为何会发生罕见旱情?长江流域旱情还会持续多久...
答:真的是一场比较大的自然灾害,粮食作物被害比较严重,人畜饮水艰难,一时半会儿难以解决,非常明显是指蔬菜水果需求量很高,价钱持续彪升,普通百姓生活更艰辛,友情提醒做好抗旱灾的准备工作。三峡大坝每一年主汛期到来之前就让水所有放,把库区水位线降至145米长的最高运作水位线,进而空出库容用于容...

长江为什么经常有洪水,而珠江洪水比较少呢?为啥?
答:而长江流域内大部分处于平原地段,这些平原地段,河道弯曲且狭窄,并且流量比较大,雨季来临较早,持续时间长。最后导致河流轻易就会发生决堤,没过周围村舍和田野。加上珠江流域很少有船队经过一般多维自由河流,人工改造程度小,不容易出现人为破坏的决堤。新修水利工程,分段治理。治理长江水患最主要是要...

近年来,长江水含沙量增加,水质变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A.雨量太大B.河...
答: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植被的茎叶承接着雨水,能够大大减缓雨水对地面的冲刷,根系可以牢牢的抓住土壤,具有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防风固沙、调节河流流量等作用.近年来,长江水的含沙量逐年增加,水质变浑浊,这是由于上游的居民对植被过度开发,导致植被严重破坏,造成...

长江洪灾频繁发生,其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答:长江自宜昌至湖口为中游,该地区气候温和,资源丰富,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历来是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地,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该地区水患频繁,灾情严重,它威胁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制约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生态环境。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同时武汉是九省通衢的中枢,因此,汉口以上河段更是...

长江洪水从何而来?为什么美国没有洪水?
答:今天,我们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长江洪水的周期性变化,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留下了大量的关于长江洪水的资料,根据这些历史文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唐代,长江洪水平均18年一次,在宋代,长江洪水平均5年至6年一次,在明代和清代,长江洪水平均4年一次。于是,我们不禁要问,长江洪水到底从何而来? 长江流域洪...

为什么长江和黄河的源头一直有水?一直流不完。
答:长江和黄河水源是通过春夏季气温变高的冰雪融水,随后与其他支流汇合形成。因为水在自然界中是不断循环的,各个地方的水蒸发后形成云,又因为地球各地太阳所照射的时间不同,造成温度和气压不同,形成风,将聚集的水蒸气吹散到不同地方,水蒸气遇冷则会降雨,所以长江源头的冰雪层一直存在,并不停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