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园林映射出了中国怎样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内涵”资料

作者&投稿:冷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住房反映了主人的生活信息,比如主人的生活习惯、文化倾向等,而中国园林又是非常特殊的存在,除了有住房的功能之外,它还有着极大的观赏价值,可以提供更大的建筑空间,亭台水榭、一草一木,都有着一定的寓意,也是园主思想内容的具象化。中国园林一开始就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自然的再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而西方的园林是在与自然抗争、征服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也是中西方园林的本质区别。那么,中国园林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它体现了怎样的文化内涵?

一、中国园林的寓意

1、崇尚物质生活的“隐居地”

古人是非常崇尚隐居生活的,最早的商末时期的伯夷、叔齐就是非常著名的隐士,武王伐纣灭商之后,两人到首阳山上隐居,自此不食周粟,最终饥饿而死。有诗云:“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伯夷和叔齐是中国最早的隐士的代表人物,因两人“不食周粟”的高尚情操,而受到后世的极度推崇,也正因为如此,山也具有了隐居的含义,而中国园林中的假山,就是取自这一隐逸文化。


在《庄子·秋水》中记载:“庄子钓于濮水,楚人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笑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楚王想要请庄子进宫做官,庄子不愿意做官,宁愿自由自在地生活。后来,庄子在与惠子同游的时候,也说了这样一句话:“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在庄子看来,做什么事情都应该由自己来判断,在做官的问题上,不做官反倒可以体会到自由生活的乐趣。当然,真正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自然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所以,就有很多人在城市中建造园林,以山水模仿自然,标榜隐士,维持灯红酒绿的生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园林并不算是真正的隐居,反而带有一种虚伪的气质。

象征性的隐居者在城市中购置园林,自比上古先贤,以隐士的名义标榜自己,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向不愿放弃物质生活的心理,另一方面也借题寓意超然于世,因此,中国园林也是“隐士”矛盾心理的产物。

2、复杂心结的寓所

在中国古代,贬斥是一种非常羞耻的事情,尤其是对读书人而言,这几乎是刻骨铭心的,很多人在被贬官之后就会建造园林,过上隐逸的生活。比如北宋时期的苏舜钦,他本是宰相的女婿,由于多次上书议论时政,结果最终被罢官。苏舜钦对朝廷失望至极,罢官之后,他索性以五万贯钱买下了五代广陵王钱元僚的旧池馆,在这里重建了亭台楼阁,并以“沧浪亭”命名,自号“沧浪翁”。从此,苏舜钦仿做一名渔翁,不问世事,似乎在隐居避世中找到了最终的归宿。

事实上,苏舜钦的心理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他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人生理想,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意和朝廷中的蝇营狗苟之辈同流合污,敬而远之。苏舜钦和沧浪亭说明了一个事实,其实中国园林主人的避世隐居只是一种姿态,等待东山再起才是这些“隐士”的深层本质。

“四十而不惑”,说的是一个人生阶段,到了四十岁之后,就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在这个年龄阶段,人们已经经历了人生的所有内容,没有更多的来吸引你了。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想要追寻“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生的终极问题。在读书人之中,这种趋势显得更加的明显,他们曾经有过辉煌,现在却走向了没落,后半生该如何自处?中国园林的主人,在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的时候,将自己的思想倾注在了园林上,反映在了园林的布局上,因此,园林的山与水,亭台与楼阁,都有一定的含义。

3、无奈的生命归宿点

生命从一开始就是在不断走向死亡的,许多文人骚客也因此哀叹,比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比如苏东坡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再比如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等,都反映了生命的周期律,诗句中包含着一种无奈之感,谁也不能抵抗死亡,就算是秦始皇也是如此。不管是凡人也好,还是帝王也罢,最终都是尘归尘土归土。繁华园林的背后,同样摆脱不了生命周期律的宿命,园林流转千年,毁坏后又重建,多次易主,这也是园林的归宿。


当年那些文人骚客在园林中闲步吟唱,其实都只是大家的无奈讳言,试问,如果官场得意,谁愿意在园林中说这些无关痛痒的话,毕竟只有行动才能够改变现状。从这里来看,中国园林也是一个悲情符号,只有体会到了这一点,才真正读懂了园林。

二、中国园林的文化内涵

1、天人合一、师法自然

中华民族一直都崇尚自然之美,讲究“师法自然”,即人与万物的和谐共生。比如,老子在《道德经》中将师法自然作为天下万物发展的最高准则,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也提到,“天地之大美,谓之天和”,其中“天和”指的就是天地与自然的完美契合,也就是“天人合一”。也正因为“师法自然”,所以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以自然为效仿对象的,将自然的精华营造在方寸之间,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假乱真”?其实很简单,主要有三个手段:第一,在整体布局和构筑中模仿大自然的形态。中国园林讲究“造园无格,得影随行”,既无定形,也无定法。在园林中,与自然相契合的山形水势、树木花草、亭台楼阁,组成了一系列的交织着情感与梦想的园林空间。只要身在园林空间中,就会有一种重返大自然的感觉。第二,在景点的安排和意趣上尽量契合自然美的形态。一般来说,自然美兼具壮美和优美的特点,中国古代园林主要体现在优美上,这种美感是细腻的,也是朦胧的。

2、君子比德,修身养性

中国古代园林是修身养性、退隐避世的地方,这种文化内涵,与中国的“君子比德”思想紧密相关。我们知道,儒家思想以“仁”为内核,注重内心的修养。这种仁爱观体现在古典园林上,就是以山水来比附人的宽厚、忍让、修明的美德,即所谓的“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山”与“水”是人的品格的具象化,表现了一种情境。比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此时,他将大山比作“仁者”,触发了心底对本源的思索。也正因为如此,“高山流水”也成为了品德高洁的代名词。


中国古典园林从一开始就非常讲究筑山和理水,哪怕方寸之地,都要用上一座假山,一潭碧水。这种相对廉洁的园林文化,一方面降低了文人骚客对智行追求的成本,另一方面也迎合了他们淡泊名利的理念。比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他就是园林文化的实践者,在著名的《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比作樊笼,与田园一对比,表明自己归隐的意愿:“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3、安居理念,封闭格局

中国园林体现了一种“小国寡民”的思想,即通过园林来打造一个小型的封闭社会。事实上,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代人民就形成了封闭的社会模式,老子心目中的“小国寡民”,就是“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孔子主张的“慎独”,也成为了后人的生活信条。因此,不管是古村落遗址也好,还是现在四合院也罢,都是以封闭、围合为基本的建筑特征的,这也是一种园林建筑的人文特征。

从文字上来看,“园”最初的时候被称为“囿”,汉代以后才改称“园”,不管是“囿”也好,还是“园”也罢,从字体上来看,它们都是“封闭”的,而在园林的实际建筑中也是如此。园林的四面都是围墙,与外界是封闭隔离的,这也反映在很多古典诗词上,比如“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再比如“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这些诗句都体现了园林的封闭性。事实上,在中国的园林中,很少有开放的古代园林,这种文化特征的形成,也是源于“小国寡民”的农耕文化。



反映了我们国家中庸含蓄的文化特征,因为这些园林喜欢用各种含蓄的装饰,还有各种遮挡的东西,来表示美丽的风景,就像我们的文化特征是喜欢含蓄的。

古代园林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本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涵。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品味高雅。它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环境气氛给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风格给人以形象感知。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品味高雅。作为一门艺术,它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而在物质载体上,环境气氛给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风格给人以形象感知,象征涵义给人以联想认识。而本文着重讲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内涵。
一.情感藏体。
在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花木是人们赋予丰富文化信息的载体, 以及托物言志时常常使用到的媒介。比如松、竹、梅,谓之“岁寒三友”。
表示在风霜严寒中结成的忠贞友谊,亦用以表示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具有坚贞节操的人格:松,苍劲古雅,不畏霜雪风寒的恶劣环境,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著名格言:李白歌颂它:“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竹是“三教”共赏之物,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韵。“未曾出士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 因此竹被视作最有气节的君子。难怪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园林景点中如“竹径通幽”最为常用。
松竹绕屋更是古代文人喜爱之处:梅更是广大中国人民喜爱的植物。梅具有刚直、高洁、清逸,潇洒等品格。陆游词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赞赏梅花不畏强暴的素质及虚心奉献的精神。
不畏风霜恶劣环境的君子品格。荷花被视作“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桂花在李清照心目中更为高雅。“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连高雅的梅花也为之生妒。隐逸高姿的菊花也为他含羞。可见桂花的高贵。
二.文化符号和吉祥如意的象征。
松柏为长生和子孙兴旺的象征:梅花花开五瓣,人称“梅开五福”,成为园林铺地的吉祥图案之一。“梅”和“眉”谐音,与喜鹊组合为“喜鹊登梅”的图案,寓意“喜上眉梢”,广泛地运用在落地罩雕刻图案上,营造欢乐祥和的气氛:竹视为春天的象征,扬州“个园”,以颂竹为主题。“个”为一片竹叶之状,“个”园单取一根竹,更含有独立不倚、孤芳自赏之深意。竹还有象征子孙兴旺的意思。竹子还是佛教教义的象征:荷花为佛教的象征,为佛土神圣洁净之物,成为智慧与清净的象征:梧桐在《诗经》中就与凤凰相联系。
三.历史的见证 古树。
古树指生长百年以上的老树:名木指具有社会影响、闻名于世的树,树龄也往往超过百年。古树名木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物价值,古树之“古”作为一种文化品格,它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是园林中的活文物。这种古的文化品格,常常被看作民族、江山的象征。生长百年以上的古树已进入缓慢生长阶段,干径增粗极慢,形态上给人以饱经风霜、苍劲古拙之感。

说起建筑艺术,当然不能忽略园林的造型,特别是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国的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园林的建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让中国的园林建筑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园林的内涵恰是一座宝库,挖掘它,你将领略到另一番风采。

园林在中国产生甚早,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造园活动了。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只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之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园林也不断改善和进步。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园林的组成要素到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具备,已经和最初的园囿有所区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点。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了崇尚自然。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园林在唐宋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到了园林的布局和造景中,使园林建筑不再仅仅是工匠的杰作,更是文人的杰作,让园林的人文风景突现了出来。

任何一样事物的构成都有一定的构成要素,中国的园林也不例外。总的说来中国古典园林共由六大要素构成:筑山,理池,植物,动物,建筑,匾额,楹联与刻石。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之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建山的佳作。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因此,园林一定要凿池引水。古代园林的理水方法,一般有掩,隔,破三种。掩就是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隔是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有隔水浮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正如《园治》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破是在水面很小时,(如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却可令人感受到山野风致。

植物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花木有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了花木也没有美感。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也很严格。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都追求自然美。二讲色美,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斑驳的狼榆,白色的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力求一年四季,园中自然之色,不衰不减;三讲味香,要求植物淡雅清幽,不可过浓,有娇柔之嫌;也不可过淡,有意犹难尽之妨。四讲境界,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的衬托作用,往往和园主的精神境界有关。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以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最主要的方法是各种建筑的运用。如漏窗的运用,让空间既不是一望无垠,又不妨碍视觉流畅。在漏窗里看,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和美学价值;透过漏窗,青竹迷离摇曳,亭台楼阁时隐时现,远空白云飞游,造成幽深宽广的空间境界和意趣。园林建筑往往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楼有台。人工的石洞,石阶,都显示自然的美色。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大地等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有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沧浪园等。他们都是园林的代表。透过他们你能真正感受到园林的魅力,也能发掘出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层意义。
中国园林造园艺术手法的特色~~~~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 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规模很大,全园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形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之内的借景。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如苏州的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簃”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 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它们各以其生动别致的造型,把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特征/建筑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答:2、庭院式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3、多样的艺术形象 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

浅谈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答: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去,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合理开发和利用,但要结合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和现代人的审美进行相应的创新,将传统文化和园林景观结合起来,使中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在世界上大放光彩,彰显东方园林景观之美。 1.传统文化概述 传统文化定义 所...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和建筑手法,比较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异同...
答:但是这个过程中造园主又并不是一味的简单摹仿,而是对于大自然写意的一种艺术创作。叠山理水,融于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建筑经营,顺应自然。这种源于自然的境界使得造园思想得以升华。这也是园林所表现出来的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二)“重情”思想:园林建筑文化的产生在中国文化肥田沃土之中,深受...

苏州水乡印象:探索古老文化与现代风光
答:苏州园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以其精巧的设计和入微的细节著称。苏州的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经历了若干朝代的传承,园林的建筑和布局也越来越成熟。苏州所建的园林融汇了江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风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等。这些园林在建筑设计、景色布局、文化内涵上,都具有...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点是什么
答:特点:1、大气 体现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大气,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2、生气 体现在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建筑物(包括塔、楼)的沉重感...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是建筑艺术的精华?
答: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是建筑艺术的精华的原因:1、圆明园,诞生在康熙年间,成长于雍正王朝,风华在乾隆盛世。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

中国古典园林与哪些艺术有内在的联系?
答:文物与风景区园林相结合,文物赖以保存,园林借以丰富多采,两者相辅相成,不矛盾而统一。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有古今文化的社会主义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借鉴自然,以多姿多彩的自然地貌为蓝本;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亲相近,即所谓“以真为假”来塑造园林地貌,而且要继承中国传统的筑山理水手法,“做假成真”,使...

私家园林兴盛于哪个朝代呢?
答:借景也是私家园林造园时的重要手段,将远近景观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园内空间向深远推展,如苏州拙政园里就可以远远借到城中北寺塔影;而苏州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的借景手法更是别具一格:园外有一湾溪水,因而在入口设一座小桥横架溪水之上,沿溪不设围墙而是代之以开有各式漏窗的复廊,将溪水纳入园中,使得园内的空间...

文人园林的特点?
答: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先秦、两汉帝王狩猎的"囿"和通神的"台"。到了魏、晋、南北朝,儒、道、佛、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很大的影响,造园活动逐渐普及于民间而且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这个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期。东汉末年,由于...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表现在什么方面?
答:所有这些都导致了园林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区别——整体性特征。园林艺术融合了建筑、植物、岩石、水体、工艺品、文学和其他文化。通过对整体环境的塑造,形成一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协调的美感。它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美的规律和人的自然审美观念,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美,揭示了“天人合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