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之”字都有哪些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作者&投稿:萧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1 作动词, 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
2 结构助词“的”。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
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 作代词
A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B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C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D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补充——————————————————————————
弈秋(2),通国(3)之(4)善弈者也。使(6)弈秋诲(7)二人弈,其(8)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9);一人虽(10)听之(11),一心以为有鸿鹄(12)将至,思援(13)弓缴(14)而射之。虽与之(15)俱(16)学,弗若(17)之矣。为(18)是其(20)智弗若与(20)?曰(22):非(23)然(24)也。

(1)弈:下棋。

(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之:的。

(5)善:善于,擅长。

(6)使:让。

(7)诲:教导。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10)虽:虽然。

(11)之:指弈秋的教导。

(12)鸿鹄:天鹅。

(13)援:引,拉。

(14)缴:本课指有丝绳的箭。

(15)之:他,指前一个人。

(16)俱:一起。

(17)弗若:不如。

(18)矣:了。

(19)为:谓,说。

(20)其:他,指后一个人。

(21)与:吗。

(22)曰:说。

(23)非:不是。

(24)然:这样。

文言文中的“之”字有几种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答:7、ldquo文言文rdquo的意思就是指ldquo美好的语言文章rdquo也叫做语体文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欢迎阅读 之字在文言文中作为通假字的用法 通quot也quot义 墨子middot大取。8、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有哪些?
答:.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答:关于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如下:之的意思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虚用,无所指:久而久,往,到:吾欲;南海。之的用法 代词...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答:(《隆中对》) (五)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的用法辨析 作者:南京...

含有之字的文言文例句
答:1. 初中文言文之字的用法以及例句 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

文言语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哪些
答:二、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例如:①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以上两句中的"之"都译为"的"。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呢?②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答: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宋何罪之有——用在宾语和助词之间,起提宾作用。5.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6.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事者之所为也——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久之,目...

归纳"之,于,以,其,或"在文言文中的不同用法,抄下句子辨析
答: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之字在文言文
答:1.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到、去、的意思,词性不同意思不同。 "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 1、“之”作代词用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

古文中的“之”字的用法是哪些啊?
答:(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 何陋之有?(《陋室铭》)② 宋何罪之有?(《公输》)③ 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