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境设计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作者&投稿:禽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营造氛围是前提
首先,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创设积极参与的教学情境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不仅可以使记忆力增强,而且能活跃思维,发挥潜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适当的教学情境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如果教师纯粹按照书本来教,可能有些单调,学生会学得很乏味。没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不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在此基础上,原本单调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变成了一个科学的、有计划的、动手实践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才会积极投入学习,实现和教师的互动。
二、主动学习是重点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把握对象的目前状态,教学的情境设计也是这样,必须要把握好学生们的心态。由于信息技术课的学科特点于其它科目不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性,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反映做出恰当的判断非常必要。只有很好地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奋点,并根据教学内容对其心理进行有效激发和控制,才能真正的实现教学情境的作用。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技能性极强的课程, 它的理论性比较抽象,如书本开始的二进制、编码、计算机的组成等,许多学生打开书本就接触到这些抽象的概念,会感到信息技术难学,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打退堂鼓。其实这些内容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但可以营造不同的教学情境,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比如我们可以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通过视频、图形、声效,引发学生兴趣,进行直观、形象地教学, 从而充分协调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 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能更好地领悟和记忆。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且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初中阶段, 每周学生仅一至二课时的学习时间, 课堂教学情境设计的侧重面应主要在于使用。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实际技能, 这既符合学科的特点, 又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要求, 从而能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同时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以往的知识传播者, 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教学中,创设情境,发展学生智力,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重点。教师不能一味地向学生传授或灌输知识,着眼点应放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要打破“包办代替”的教学思想,还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必须从教学出发,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最佳教学方案。不要以教师的讲为主,而要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要科学地指导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有效率。当然,对学生的疑难困惑,教师应重点讲解。实践证明,学生自学与教师点拨精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也是学生接受知识最快途径。
当然,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设计学生主体作用,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应重在“引导”、“点拨”上下功夫,使学生独立思考,进而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总之,要在情境设计中尽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特色,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创造和成功乐趣,使他们学会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得到收获是目标
教学情境地创设,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为了达成该目标,就需要在设计情境时充分考虑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实际情况。任务设计不应要求全体学生完全达标,但每个学生都应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收获。为此,可以通过树立榜样,用激励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一节课结束前,对于有电子作品的课程内容,比如Word、Excel 等章节,我会鼓励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在展示作品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意图,创作思路,让大家了解作品产生过程。由于学生们积极评价给创作者带来愉快的感受,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这样一来,表现较好的学生会在我的课堂上获取成就感和被认同感,有助于他们学习兴趣的进一步培养,而暂时表现一般的学生也会学有榜样,榜样的力量可以督促他们下一节课好好练习。
除了课堂上的教学,教师还可以巧设探究式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联想,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在课后自我学习。通过查阅资料、自我学习的方法,变教师的“引导式”为学生的“选择式”。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判断,并从资料的查阅中论证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博客,通过论坛与他人进行学习、交流和探讨,不断积累相关的学习资源信息和不断总结学习方法,逐步丰富学习经验和提高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形成“头脑风暴”,主动寻找同伴互助,钻研探究,完成老师要求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境设计中要注意问题有一下几个方面:
1、必须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

创设教学情境重要的是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已经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要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为依据。要充分估计学生“想”的可能情况。把握好引导学生“想”的方向,提高学生“想”的质量。
2、必须在教师的调控范围之内。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学生思维的方向性,活动的可自控性,以及探索的目的性不是很强,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洞察细微,富有应变能力。根据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的启发和引导。创设的情景必须不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
3、创设情境注意提出的问题的系统性。
情境中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的内容,也是教学线索,比较容易引导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思维。因此,在创设情境必须注意在情景与问题之间保持一定联系。提出的问题要兼顾个人与集体,并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各个情境问题相互呼应,成为一个系统。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见创设情境的方法有:1、创设生活情境。2、创设合作情景。 3、创设故事情境。4、创设游戏情境。 5、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 )与( )的有机结合.~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

我想..
前者比较注重学生动手操作电脑的能力,也就是要多预留时间给学生动手

而后者比较注重知识点的理解,对于动手操作要求不高

可能是这样的..

教师在设计运用信息技术时有哪些应注意的要点
答:一、不要只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而忽略了 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比如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中,用一般Powerpoint等简单软件即可完成的课件就没有必要非要采用其他更高级的软件,只要达到...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注重哪些问题
答:有些知识能力培养不够重视或不到位,而不能达成教学目标的问题存在,总结了几点,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进行探讨:1. 精心设计课堂的全程,重视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无论是情境导入、悬念设疑还是导学导练,

信息技术主题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3、排除干扰,突出核心主题教学中技术操作过于宽泛,在提高技术综合化应用的同时,带来操作雷同化、应用泛化等问题。如本节课涉及信息操作的四个环节,但每个环节又都是泛泛而谈,是不是能针对某一环节重点落实,让学生所学更有成就感。 唯有追求与真实需求、技术和应用相一致的主题内容,才能让主题活动更...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教师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答:设计、选择出的事物要更加直观、具体。多媒体技术创设出的教学情境更能够 加深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培养幼儿良好的注意力和满足幼儿好奇、好问的心理特征。多媒体技术提供给幼儿的是生动的图像、声音、符号、音乐等,可以培养幼儿 手、眼、脑并用的能力,达到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二、在整个课堂中,教师讲的时间较长。在一个星期只有一节课的情况下,我这样做显然是大大减少了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探究的时间。信息技术课教学必须要让学生上机体验。作为一门操作技能课,光有老师的讲和演示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了上机体验,那么再好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也将是“纸上谈兵”,无...

如何在信息技术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
答:1、行动研究法:教师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x0d\x0a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x0...

如何实施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学设计
答:1.创设完整的主题情境自从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以来,关于奥运的话题就充满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基于这种的情况,我设计了“为奥运添光彩”这样一个主题。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内容,在这节课的整体设计是紧紧围绕着两条线索:一条是学科知识线索:基本颜色填充一不封闭图形颜色填充一自定义颜色填充一综合运用填充...

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答:第一,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育信息化,提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信息化是倡导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减轻教师的负担。经常会听到学校某某老师为了准备一节公开课,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而要亲自去开发课件。为了掌握某个课件制作工具耗费了大量时间,制作一个课件更是用尽精力,而弱化了对课程...

如何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设计数学教学情境
答:新课标强调: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而网络技术以其资源的丰富性、交互性等优势给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使儿童仿佛“身临其境”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知识的要点,化解知识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