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哪些常见的问题

作者&投稿:台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不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而是从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科的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为特征来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并且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调整。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中,由于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者的错误理解,教育软件开发商错误导向,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盲从,众多学校存在着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及操作误区。这些误区的存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度,易使新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偏离正确的方向。 第一,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育信息化,提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育信息化是倡导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减轻教师的负担。经常会听到学校某某老师为了准备一节公开课,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而要亲自去开发课件。为了掌握某个课件制作工具耗费了大量时间,制作一个课件更是用尽精力,而弱化了对课程本身的研究。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浪费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与教育信息化的主旨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况且有些课件制作工具很不成熟,更新换代太快,甚至被中途淘汰,这些都加重了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成了信息技术的工具,这对我国相对缺乏的教师资源是一个严重的浪费。 第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倡一种自然高效的结合 教育理论中建构主义强调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因此很多教师都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教学环节中的“情境创设”,然而我们发现,这中间有一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学情境创设,一味追求在课堂开始阶段用CAI课件播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音频材料即为创设教学情境,如果没有多媒体的支持就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创设情境,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的情境创设就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其实情境的创设可以有多种方式,适当的多媒体材料可以辅助实现创设情境,教师的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想象,生活实例列举等都可以创设情境。我们一块来学习新课程标准中的一段话:“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 第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倡发挥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主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是围绕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制定的,但这并不影响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更加重要了。有些老师在课前准备了大量的资料,在课堂上一并呈现给学生,或者给学生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到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上自己去查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知识建构的引领者,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反而会大大降低。 第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倡落实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质疑、提高信息素养、提高判断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等,都集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这种极端化的倾向在一些对信息技术不太了解或对新型教学结构掌握得不太好的教师中存在着。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加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随意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学生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最后形成的“共识”只代表个体意见,而非真正共识。不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连传统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都等丧失殆尽。 第五,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倡信息技术环境下优质学习资源的共享 学习资源从来就不存在万能媒体或唯一媒体,这种观点在教育技术领域里经过多年的争论,早已有了这样一个定论。先进的教育资源,从原来人与人之间的语言行为传播,再到后来的印刷材料传播,直到现在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传播。教师可以足不出户而通过网络获知天下事,搜索到大量的教学资源,但如果教师对这些资源不加筛选,而全部罗列在一起呈现给学生,我们说这样的资源是穿上了计算机衣服的厚本教科书,知识易被割裂理解,学生容易迷失在大量的学习资源中,最终于教学无益,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所以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筛选合适优质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要体现知识的层次,系统性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一句话“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有哪些常见问题?~

结合实际列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三种以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学生主体性不强,教师仍为主导。学习效果不好
这种情况表明,备课很不科学,能够完成教学目标,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每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任务。
3、哗众取宠,偏离教学的本质。
发生这种情况,我认为一是课件的设计太花哨,注重感官欣赏而忽视教学效果,有哗众取宠的感觉。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教师的引导不是很成功,就像放风筝一样,注重放,却没注重收,这样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还不如没有信息技术介入,反而更实在一些,教学在于效果,而不是表演。
4、不能滥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多依赖信息技术,不管教学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时机是否恰当,学生用于观看屏幕的时间过长,用于独立探究、阅读、实践的时间太短。
5、不能孤军奋战
近几年来,宽带、校园网铺天盖地,而面对优越的条件,有些人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仍旧“不走阳关道,只走独木桥”,对课程整合理解片面,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多数是信息技术老师的事,因为信息技术老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殊不知“众人划浆,开大船”,需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信息技术老师可以提供技术上的服务,其他学科的老师可以提供其他方面的服务,这样才能将整合课上得有声有色。
6、不能只有公开课、评优课才注重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达到真正的效果,不是短时间之内可以实现的,有的老师只在要求上整合课、公开课时才想到整合,放着信息技术的优越条件不利用,仍旧“穿新鞋,走老路”,尤其是老教师,认为自己在从教的多年没有整合,效果也不错,殊不知现在提倡的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使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可以为教学注入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中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
7、一味依赖信息技术
有的老师发现了一个“好”网站,上面提供了很多整合技术的课程和相关资源。结合自己所需,找到并下载了一门课程设计以及整合技术的工作表。该单元的工作有两个技术整合活动:找到并列出有关知识信息网站列表;
8、不重实效,哗众取宠
有的老师认为,越是采用高级的技术软件,就越能体现教学的先进性;教学课件越是新颖,所用图片、动画和音响越多,就越能体现信息技术的作用;或者,有老师认为,在教学中使用的技术手段越多,就越能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力度。在这种误解下,许多老师大力开发“精品课件”,以便在公开课上“亮相”一回,结果却导致了学生注意力分散或在新技术面前茫然失措;或者,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滥用各种技术手段,使得课堂教学变成了新型技术装置的展览会。
9、缺乏掌控能力,课堂失控
在许多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技术问题束手无策;或者不能对学生的教学进行有效地引导。例如,在让学生分组完成学习任务时,往往是由一、二个“小能人”包揽一切,其他同学无所事事。又如,在让学生用技术分组展示学习作品时,各小组通常只关注自己的展示内容,而对其他小组的展示内容一无所知或漠不关心。
10、“作秀”嫌疑太大
目前,尽管有许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公开课,然而它在实际学科教学中却应用得很少。许多整合行为只是为展示需要而设,没有深入到日常教学中。公开课“作秀”的背后蕴藏着教学改革面临的实际困扰:许多一线教师表示,考试的压力迫使学校和教师倾向于采取填鸭式的口授式教学,而无暇顾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践。这是因为,尽管信息技术对教学效果有促进作用,但当采用技术时,许多教学内容都无法在原先规定的教学课时内完成,即定的教学任务无法落实。在单一课时或课堂教学中,一些精心设计的整合技术的教学活动难以展开。此外,并不是所有的学科内容都适合于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如果强行使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所有内容的教学,反而适得其反,加重了师生的负担,效果又不明显.

结合实际列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三种以上),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学生主体性不强,教师仍为主导.学习效果不好
这种情况表明,备课很不科学,能够完成教学目标,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每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任务.
3、哗众取宠,偏离教学的本质.
发生这种情况,我认为一是课件的设计太花哨,注重感官欣赏而忽视教学效果,有哗众取宠的感觉.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教师的引导不是很成功,就像放风筝一样,注重放,却没注重收,这样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还不如没有信息技术介入,反而更实在一些,教学在于效果,而不是表演.
4、不能滥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多依赖信息技术,不管教学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的出现时机是否恰当,学生用于观看屏幕的时间过长,用于独立探究、阅读、实践的时间太短.
5、不能孤军奋战
近几年来,宽带、校园网铺天盖地,而面对优越的条件,有些人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仍旧“不走阳关道,只走独木桥”,对课程整合理解片面,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多数是信息技术老师的事,因为信息技术老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殊不知“众人划浆,开大船”,需要各科老师共同努力,信息技术老师可以提供技术上的服务,其他学科的老师可以提供其他方面的服务,这样才能将整合课上得有声有色.
6、不能只有公开课、评优课才注重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达到真正的效果,不是短时间之内可以实现的,有的老师只在要求上整合课、公开课时才想到整合,放着信息技术的优越条件不利用,仍旧“穿新鞋,走老路”,尤其是老教师,认为自己在从教的多年没有整合,效果也不错,殊不知现在提倡的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使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可以为教学注入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教学中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
7、一味依赖信息技术
有的老师发现了一个“好”网站,上面提供了很多整合技术的课程和相关资源.结合自己所需,找到并下载了一门课程设计以及整合技术的工作表.该单元的工作有两个技术整合活动:找到并列出有关知识信息网站列表;
8、不重实效,哗众取宠
有的老师认为,越是采用高级的技术软件,就越能体现教学的先进性;教学课件越是新颖,所用图片、动画和音响越多,就越能体现信息技术的作用;或者,有老师认为,在教学中使用的技术手段越多,就越能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力度.在这种误解下,许多老师大力开发“精品课件”,以便在公开课上“亮相”一回,结果却导致了学生注意力分散或在新技术面前茫然失措;或者,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滥用各种技术手段,使得课堂教学变成了新型技术装置的展览会.
9、缺乏掌控能力,课堂失控
在许多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技术问题束手无策;或者不能对学生的教学进行有效地引导.例如,在让学生分组完成学习任务时,往往是由一、二个“小能人”包揽一切,其他同学无所事事.又如,在让学生用技术分组展示学习作品时,各小组通常只关注自己的展示内容,而对其他小组的展示内容一无所知或漠不关心.
10、“作秀”嫌疑太大
目前,尽管有许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公开课,然而它在实际学科教学中却应用得很少.许多整合行为只是为展示需要而设,没有深入到日常教学中.公开课“作秀”的背后蕴藏着教学改革面临的实际困扰:许多一线教师表示,考试的压力迫使学校和教师倾向于采取填鸭式的口授式教学,而无暇顾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践.这是因为,尽管信息技术对教学效果有促进作用,但当采用技术时,许多教学内容都无法在原先规定的教学课时内完成,即定的教学任务无法落实.在单一课时或课堂教学中,一些精心设计的整合技术的教学活动难以展开.此外,并不是所有的学科内容都适合于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如果强行使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所有内容的教学,反而适得其反,加重了师生的负担,效果又不明显.

怎样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
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 1、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哪些基本方式
答: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近年来我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作了很多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教师们在实践...

如何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
答:2、突出重点,加大整合力度 我们要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各个学校要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基础上加大整合力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学校领导要对教师提出一个适度的要求,要把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作为一个前提...

如何将幼儿园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
答: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既帮助幼儿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促进了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又扩大了教师教学范围,使之不局限于书本教材。 1.2 利用信息技术在课程形式与方法及手段上实现整合 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可以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教育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进行,但较为重要的是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答:一、加强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要用信息技术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的系统,并且...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
答: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其协作意识和自主能力。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

如何培养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中第四部分的11点中讲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有哪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_百度...
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一个时空平台上,借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演示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也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哪些常见的问题
答:而对其他小组的展示内容一无所知或漠不关心.10、“作秀”嫌疑太大 目前,尽管有许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公开课,然而它在实际学科教学中却应用得很少.许多整合行为只是为展示需要而设,没有深入到日常教学中.公开课“作秀”的背后蕴藏着教学改革面临的实际困扰:许多一线教师表示,考试的压力迫使学校和教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答:具体目标可以概述为:1.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