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的故事从哪来?

作者&投稿:屠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壁归赵;又培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丞相。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

  该故事也被编为同名京剧和影视剧等,广为流传。

  战国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475—前221)。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峙,战火频繁。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大夫、卿 官职,分别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一级的大夫。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和氏璧 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在中国古代,有一块价值连城的"和氏壁"。后来,这块宝玉落到了战国赵国赵惠王的手中。

秦国的国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很想把这块宝玉占为己有。于是,他给赵王去信,假意用十五座城市来交换和氏璧。

赵王害怕秦王的威势,明知秦王的用意,也不敢不从。为了保住和氏壁,他挑选出蔺相如前往秦国。

蔺相如不负使命,"完壁归赵",从此,受到赵国的重用。后来,还当上了赵国的相国。

赵国有一位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名叫廉颇。他见蔺相如没有一点战功,竟当上了相国,比自己的官还要大,于是,心中很不服气。

廉颇手下的人也七嘴八舌,为廉颇鸣不平,使廉颇的气更大了。

两人一见面,廉颇总是不给蔺相如的面子,经常与蔺相如顶牛。

蔺相如见廉颇处处与自己过不去,心里老大不舒服。蔺相如是文人,心计多,廉颇是粗人,文化少,蔺相如利用这个弱点,也给廉颇穿了几次小鞋,弄得廉颇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这样一来,两人的矛盾更深了。

但蔺相如毕竟是有学问的人,深知将相不和,有害国家利益,于是,决心以高姿态对待廉颇,来化解二人的矛盾。

此后,廉颇与蔺相如在一起时,蔺相如都对廉颇彬彬有礼,十分客气。对廉颇的故意为难,蔺相如都一笑了之。

廉颇和他的手下都认为,蔺相如是怕廉大将军,于是,越发高做了。

一次,蔺相如与廉颇的轿子在闹市正中碰头了,按礼节,蔺相如是相国,官比廉颇高,应该廉颇让道才是正理。

但廉颇根本不理睬,蔺相如见了,马上命手下让开道路,并令人传话:请廉大将军先行。

廉颇走后,蔺相如手下的人都埋怨他太软弱。蔺相如却说:"我不是软弱,更不是怕廉颇,连秦王我都不怕,还怕他人吗?我这样做,是为国家考虑,将相不和,国家如何安宁呢?"

这番话传到廉颇耳中,他细细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廉颇虽是个粗人,却很正直,懂得自己不对后,决定向蔺相如请罪。

他命手下采来荆条,光着身子,背负荆条,徒步走向蔺相如的府邸。

大将军这一举动,立刻成为特大新闻,人们都纷纷走上街头,围观廉大将军一行人。一霎时,人山人海。

来到蔺相如的府邸前,廉颇跪了下来,高声说:"廉颇前来请相国治罪广

蔺相如听到后,来不及穿上鞋,就急忙跑出来,扶起廉将军。这就是成语"负荆请罪"的出处。

从此,二人将相相和,使赵国朝政稳定,社会安宁,带给赵国上下以吉利。

选自《史记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后“拜为上卿”,引起赵将廉颇的嫉妒,处处为难蔺相如,而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处处退让。廉颇闻后,自惭形秽,负荆请罪。于是“卒相与欢,为刎刭之交”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
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於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於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史记

楼上的说的都差不多了

将相和的故事发生在那里?~

《将相和》记叙的是一篇战国末期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发生于秦赵两国之间的“完备璧归赵”“渑池之会”以及发生于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的“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1~10〕写完璧归赵〔11~15〕写渑池之会〔16~18〕写负荆请罪

《将相和》缩写150字以内
答:察知真相,义责秦王,完璧归赵。秦王又请赵王赴宴,蔺相如随往。席上秦王借鼓瑟辱赵王,反被蔺相如所辱。后由廉颇接应,赵王君臣安然回国。蔺相如连立大功,被封为相。廉颇自恃功高,不服,几次相辱,蔺相如避之。后廉颇得知将相和睦,秦不敢侵,乃亲至相府,负荆请罪。

缩写将相和
答:蔺相如渑池会在秦王面前为赵国赢得尊严、赴秦国完璧归赵后,赵王深为器重,引起老将军廉颇不满。廉颇几次三番排挤蔺相如,蔺相如甚至二人对于赵国为文武支柱,因此以国家为重屡屡退让。廉颇被人告之实情后,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二人和睦。

将相和的和是什么意思
答:将相和的“和”是指:冰释前嫌,(又指“合”:携手辅政)

将相和咨料
答:《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

谁知道将相和的故事?越快越好!
答: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吧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

《将相和》中的"将"指__,”指__。该文以_为背景,以的活动为线索,通过...
答:《将相和》中的“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该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来叙述的。

后来人们常用"将相和"来比喻什么?
答: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一定对,那名誉保证!)。

将相和缩写
答:有一次,秦国要用十五座城与赵国换和氏璧,和氏璧是无价之宝,所以赵王非常着急。后来赵王派蔺相如到秦国献和氏璧,蔺相如知道璧是秦王的弱点,便以自己的命和璧相抵,成功回到了赵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有一次,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蔺相如一块去了。渑池会上,秦王侮辱了赵王,蔺相如很生气...

赵国的"将相和"具体讲述了哪些事件?
答:在历史的长河中,“将相和”这则动人的篇章讲述的是宽广胸襟与国家大义的交融,寓意着海纳百川的包容与和而不同的智慧。战国时期的赵国,蔺相如,一位舍身忘我的人物,肩负使命,出使秦国,以过人的智勇完璧归赵,更在渑池之会中力挽狂澜,保赵王安然无恙。他的英勇与智谋,得到了赵王的极高赞赏,封...

<<将相和>>品析
答:析 这段话说明了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突出了廉颇、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同时也表明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说明自己避让廉颇并不是害怕他,而是为了国家利益,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