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江油 李白是几岁来到江油的

作者&投稿:郑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一次到江油已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当时尾随诗长静轩兄来拜谒诗仙,孤陋寡闻的我始知江油乃太白故里,便对此城顿生敬意。静心观览太白堂、粉竹楼,看书家墨迹,并与静轩在洗砚池旁合影一帧,得以为念。后来翻看相册,江油的印象多已模糊,只记得一个不常见的名字“山”,再就是在相纸上留下印痕的洗砚池了。近日故地重游,一些记忆重被唤醒,可静轩兄亦已驾鹤西去,再见旧处,不免颇为伤感。池水依旧,物在人非,李白的衣冠冢只埋下一个名字,而诗兄静轩也成了一钵骨灰。可转念又想,人生虽如池水洗砚,最终将被冲洗得了无痕迹,可纸上的墨迹却留了下来,有伟大的诗篇在,诗人便不会死去。
  江油是一座小城,与其他城市相较,没有大的区别,其声名远播,是因为李白的缘故。一座城市、一处建筑,因名家的诗文而名垂千古、家喻户晓,已屡见不鲜。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阁序》,崔灏的黄鹤楼题诗,均如是。而李白,和屈原一样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其故里江油,无疑是天才的哺育地,光芒的源头。难怪明代李贽在评论李白时会说其“生之处亦荣,死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囚之处亦荣”了。
  写到此,让我想起国外六个城市争夺诗人荷马的故事。远古的史诗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凝聚,亦是哲学、宗教与道德伦理的来源,六个城市争夺荷马,亦是争夺一个民族精神的发祥地,荷马,是神圣的灵魂的象征。伟大的诗人是国宝,如同雨果之于法兰西,莎士比亚之于英格兰,普希金之于俄罗斯,李白之于中国的重要,是如何尊崇都不为过的。试想,帝王将相多矣,可有谁能让世人皆知,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是呀呀学语的小儿都会背诵的。
  对于李白的出生地,考证虽多,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史传中所载李白的前世谪居地为“条支”、“碎叶”、“西域”,似并无疑议。史传碑序载,李白曾“为和蕃书”、“草答蕃书”。“草和蕃书”,他识突厥字该是事实,而李白的儿子名曰“明月奴”、“颇黎”,似都带有西域意味;魏颢《李翰林草堂集序》称李白的相貌“眸子炯然,哆如饿虎”,由此有人怀疑李白有胡人血统。自然,这只是猜测,但其受西域文化薰染,幼年受中西语言的双重教育,胡风厥语、好剑学道、饱读诗书而又纵酒长歌,是其生存的写照,故李白生于碎叶五岁入川也罢,生于蜀地也罢,其受两种地域文化的哺育该是不错的。
  由此我想到,人的性格、性情和诗之风格虽由多种因素生成,其中地域文化的影响恐怕是重要因素之一。或许,其狂放、雄豪、嗜酒当属西域遗风,而其奇绝、飘逸之仙风道骨,其经学剑术、飘逸的诗思,应是蜀地所赐予。
  在江油,你会感到这里的山川风物、民风习俗似乎都被李白的诗魂所浸透。青莲乡的陇西院被称为李白的出生地,这地处盘江边的平坝曾长满茂密的芭茅,传说诗人幼时曾在此放羊。而李白妹妹所居之粉竹楼,也因月圆每日梳妆后将脂粉水从楼上泼下,久而久之,楼下青竹敷了一层脂粉,此楼故称粉竹楼了。离其故居不远,则是李白的衣冠冢了,冢旁有状颇奇特的巨石相伴,传为天降陨石,想来传说中李白乃太白金星下界,以陨石为体,冢中只留衣冠,该是颇有意味的构想。
  江油,关于李白的民间传说颇多,从其母食红鲤而生白,到老婆婆铁杵磨针,乃至诗镇石牛、井洗笔砚,勇斗白龙、匡山习剑等等,都和诗人的“谪仙”之名相符,亦充满了故乡人对李白的尊崇与热爱。析一些传说的渊源,胥洪泉先生曾指出:唐王朝立国之后,道教曾被尊奉为国教,取得了三教之首的地位。由此可见,李白之沉迷于道教,亦为盛唐意识所致。而李白出生的传说亦化用了老子出生的传说:老子之母“盛大流星而有娠”,李白之母则“惊姜之夕,长庚入梦”;老子受“天之精魂”,李白则得“太白之精”;老子指李树为姓,李白则是“复指李树”而出生。由此可见李白在传说中被神仙化的至圣心理。
  匡山是李白读书学剑之地,少年李白曾在这里习居十年。匡山因其形如匡字而得名,隋唐时建有大明寺与匡山书院。据载,“大明寺和匡山书院原有建筑一百多间、八个天井、崇楼峻阁,峥嵘宏丽,尽隐于参天古木之中,寺内有泥塑和木雕太白像各一尊,姿态飘逸”。而今,匡山旧迹不再,但秀山灵泉依旧。在江油看山寻洞,既为远处云雾缭绕的苍翠山峦而神往,又为近处的浅碧清潭而倾倒。正如诗人少时所作《别匡山》所言,其晓峰如画,藤影风摇,野径犬吠,古树猿啼,其烟霭飘飞处,钵僧鹤池,山静林幽,想那诗仙李白,该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了。
  李白在匡山,曾拜道人东岩子为师,得见“蓬莱十丈花”;亦随隐士赵蕤读书习剑。紫云山系道教发源地之一,而东岩子、赵蕤皆为著名的道士。其时,李白学道,固和唐室对道教的推重及其诗人之浪漫情性有关,而其读儒家诗书,亦受到积极入世,渴求建功立业的观念所支配,匡山所学,究其终,恐怕李白为的只是走一条获当政者擢用的“终南捷径”吧。
  李白二十余岁时离蜀,去仗剑远游。但李白毕竟在蜀乡长大,蜀人之聪慧、蜀地的青山碧水、天梯栈道,都会给他心灵以滋泽,给其诗以奇幻的想象和超越的欲望。巴蜀多奇诡之才,多孤傲之士,锦官城又是销金纵酒重感官享乐之地,这个“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所在,给了他充分张扬个性的空间,一个家无谱牒,漏于属籍,甚至连真实姓名都无法确认,后指天枝以复姓的人,读奇书、观百家、学游侠,杂儒、道、纵横等思想于一炉且专于豪侠使气的人,终成为“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狂客,“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仙。
  也许与诗人了无羁绊的狂放性格有关,也许与异域文化的精神陶冶和任侠、老庄、魏晋玄学的影响有关,或许与包容古今万物的盛唐时代有关,这位“凤歌笑孔丘”的诗人,活得潇洒自然,诗也奔放不羁,极少写受格律束缚的律诗,而擅乐府。古人论诗,多论比兴,并不倡诗中言事。可李白诗中的一个特点都是言事。目前当代诗人的新诗在厌烦了抒情、象征、意象的经营之后,也已回归了晓畅明白,喜叙述和细节的捕捉了。这让我想起了李白的“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看来,一千三百余年前的诗人在单纯、透澈以及细节的叙述中已为今天诗人的探索提供了典范。当然,李白的诗更多的是呈现豪迈洒脱、进取飘逸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而其一些佳妙的作品,正如王国维所言:“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谈论李白,便不能离开诗、妇人与酒。这位飘逸且孤傲的诗人,存诗千余首,其中一百七十余首涉及饮酒,一百三十余首涉及女性,故诋毁李白者称“白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
  就酒而言,人人皆知蜀地多美酒,中国十大名酒有五种产于四川,被称为“五朵金花”,皆产自四川盆地的边缘。我想,李白的嗜酒,当也和川地多美酒有关,而江油、绵阳一带,亦为名酒的产区之一。其实,酒的生成与诗的生成颇为相近,即皆为精华的提纯。当然,酒的诞生似乎并不美妙,那是由于果子腐烂之后流出的汁液醉倒了猿人,成为最早的果酒,饭馊了之后产生了酒白,遂诞生了米酒,正如阿赫玛托娃所言,“诗源于垃圾”,看来似乎是污下的,却是脱胎换骨的一次新质的生成。有人曾将散文比喻成饭,将诗比喻成酒,饭是充饥之物,而酒的作用是沉醉,而沉醉,恰恰是审美的最高境界。而唐代的酒应是米酒,因为白酒在元代才生成,故在米和酒之间的米酒,就被人喻为散文。而诗的写作状态与醉酒者也颇为相似,正如哥德所言:“只有进入无意识中,天才方成其为天才”,而无意识是一种“半透明的精神之夜,隐藏着灵魂全部力量的根源”,其中智性的想象、欲望、爱和情感的力量共同参与这根本性活动,让诗人捕捉到比哲学梦想还要多的事物,是一种创造性精神的自由。至于诗中涉及妇人,就我看来,真正识见污下者并非李白,而是诋毁者。试问,没有妇人,如何能有你?况且诗作为情感最为浓烈的文学样式,不表达爱情、亲情、友情,倒是不可理解的事情。作品格调的高下,在于语言的运用之中,那种血与火铸就的诗篇和那些花拳绣腿的文字相较,则会让人看出庄重与佻薄的分野。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太白诗言佳、言仙、言酒、言女,特借用乐府形体耳,读者或认作真身,岂非皮相。”我想,这话倒是对诋毁李白者的最好回答。
  当然,纵酒携妓是盛唐繁华奢糜之风盛炽所致,其时,“无论是朝廷宰执,还是地方牧守,乃文人士子,观妓乐舞,狎妓冶游之风盛行”。明《青泥莲花记》谓:“妓者,技也。技丝竹讴舞及琴弈蹴鞠钩而已。”由此看来,唐之妓,即歌舞艺人的总称。据《唐会要》载,唐玄宗曾颁敕:五品以上官员家中即可蓄系竹养妓。妓乐艺人,在朝廷曰宫妓,宫中称营妓,地方官署为官妓,私家所蓄为家妓。他们隶属乐籍,归教坊司管理。李白在盛唐之时那样的社会风气中难以免俗,也是自然。而诗人写这种题材的作品,亦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可重要的是不在于诗人写什么,而是如何写。
  李白在蜀中长大,后来他去国远游,南经洞庭,东走吴越,寓居安陆;后又北上太原,东到齐鲁,移家任城,诗人时时思念故土,更与匡山的师友赵蕤诗书不断。安旗先生曾指出《蜀道难》一诗写于开元十八年至十九年李白第一次求任长安将离去时,并认为李白“在前后将近一年时间中、步步艰难,处处碰壁,备受蹭蹬之苦,饱尝失意滋味”,“乃借蜀道之艰难写世途之坎坷,抒胸中之愤懑”。但也有人认为,在此情感的深处,跳动的是李白的思归怀蜀之心。其诗触目而来的瑰幻奇谲的蜀地神话,便是以隐喻的途径表达了李白宦途坎坷,失意思归的潜在心理。而其思乡之切,在他晚年之作《宣城见杜鹃花》中,更是催人泪下:“蜀国成为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床岁时,经道士吴筠和玉真公主所荐,被唐玄宗宣诏入京,三年后,终因恃才傲物,被帝王视为“非廊庙器”而“赐金放归”。其实,就本质而言,诗人非廊庙器,是唐玄宗的慧眼识真。让李白这般“御用”,写几首赞扬贵妃的诗,只供消遣取乐,与那些“宫妓”又有何区别?或许,李白的仕途放归,恰恰成就了诗人,所谓“诗穷而后工”,“国家不幸诗家幸”,若没有仕途坎坷,安能有《蜀道难》等伟大诗篇?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李白“青莲居士”的由来。人们多以为诗人因其家乡名青莲而自号青莲居士。其实,青莲乡原本作清廉乡,《宗书》言清廉乡因古昌明境内的廉泉而得名。青莲花出西竺,梵语谓之优钵罗花,清净香洁,不染纤尘。太白自号,疑取此意。李白中年后学佛参禅,大概是仕途失意后的精神寄托。而清廉乡改为青莲乡,该是明清以后的事了,该是故土为纪念诗人所致吧。
  李白逝世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今天,人们不仅仍能在诗中感受那不竭的艺术魅力、盛唐精神与诗人的人性追求,在李白的故里,人们还能看到哺养这位天才诗人的灵山秀水及其独有的地域文化,也能领略至今尚存的一些诗的语境。在江油,人们仰望环宇,追思诗魂,月球上有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山脉,地球上有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太白号”旅游列车;而李白纪念馆、太白碑林、太白公园、大匡亭、太白大厦等,亦已建成或在规划待建之中。江油这一小城,到处都有李白的遗迹,到处都有李白的诗文,到处都有李白的传说,看来江油,应当称之为李白的江油。
  在江油,拜谒李白时,我曾写古体诗一首《李白衣冠冢》,现抄录如下,为此文作结——
  诗藏傲骨酒含仙,蜀乡方识蜀道难,
  居士已踏青莲去,冢中只有旧衣衫。

李白与江油

 

  中国古代许多诗人和文学家,他们逝世后,遗踪所在,往往留下了许多史胜古迹与故事传说。成都的杜甫草堂,眉山的三苏祠,射洪的金华山读书台,宜宾的流杯池,绵阳的子云亭等都是著名的文化古迹;而老妪磨针,升庵妙对县官则是众人皆晓的故事传说了。这些名胜古迹和故事传说正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对他们的追怀和纪念,是我国古代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应当很好珍惜的。
  在我国古代的诗人中,名胜古迹与故事传说的流播民间,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大概要首推李白了。清代学者王琦曾从古今地志、史传及各家著录中,搜集整理,计有“逸事三十三则”“遗迹七十则”“异闻十二则”“法书二十五则”“图画三十二则”“祠庙二十二则”,共一百九十四则,南起广西藤县,北到山西怀仁,东自海滨,西至岷峨,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可见李白遗迹之广和故事流传之多了。然而这并不是完全的统计,例如四川还有不少,未能收集在内。
  关于李白的故事遗迹,有一部分今天已绝难考证,有的已飘渺近于神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明人曹学〓在《万县西山太白祠堂记》中说:事在有无,语类不经,人心爱之,夸诩为真。树若曾倚,其色敷荣;泉若曾酌,其声清冷。一个诗人在民间留下这么多的故事遗迹,正是因为人民大众喜爱这个诗人,对于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不觉也就产生了喜爱。仿佛这个地方的一草一木,一泉一石,只要经过诗人的点缀,和诗人有过因缘,便都欣欣向荣,富有诗意一般。因而诗人游踪所至,便被当地的人标上他的姓名,刻上他的字号,借此以作纪念。甚至有的与诗人并不曾直接发生过关系(如广西的藤县,李白就未曾去过),但只要稍有线索可寻,人们便仍要加以想象描绘,好象真有其事一样。李白的故事和遗迹就是这样发生、增长,不断被人民群众丰富、夸张并美化、完善起来的。
  杜甫曾说李白生前的处境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
  (《梦李白二首》之二)“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不见》)白居易也说他“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李白坟》),对他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然而这位才华盖世而又身遭不幸的伟大诗人,无论生前死后,却深得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爱戴,其遗迹留存之多,其故事留传之广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李白是在江油出生前在四川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因此在他的故乡江油县和四川各地有不少关于李白的故事传说和留下了许多的名胜古迹。
  李白的出生就伴随着优美的传说故事。在江油县有一个蛮婆渡,今名漫波渡。相传李白的母亲经常到那里去浣纱。一次,当她把妙浸到水里时,便有一条活鲜鲜的鱼跃入她的竹篮内。她回家就烹食了这条鲜鱼,不久她就怀了孕,后来就生下了李白。(见《四川总志》)又传李白母亲生李白的时候,梦见天上的长庚星降入自己的怀中,因而李白出生后就取名为白,以太白作为字号。(见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长大后,曾在眉山象耳山读书,在那里一直流传着老妪磨针的故事(详前第三章,见《方舆胜览》。)相传李白小时候曾为彰明县小吏,经常出入县衙内,一次李白牵牛从堂下经过,县今的妻子看见了,很是愤怒,将要责罚惩处他。李白马上用诗回答说:“素面倚兰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诗歌巧妙地将自己比做神话传说中的牛郎,以县令之妻并不是神话中的织女为由,认为她不应该责罚自己牵牛从堂下而过,既切合当时的形势和自己的身份,又不露形迹,隐晦含蓄而又明白易晓,真是恰到好处,故县令听后也感到十分惊奇,并未责问此事。自此以后,县令待李白却更加新近了,每逢读书、作诗以至宴会,皆让李白作陪。有一天傍晚时分,太阳即将落山,县令与李白一起外出,在归来的路上,看见一处山火烧得十分旺盛,县令诗兴大发,于是赋:“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但吟完这两句,便思路断绝,冥思苦索,怎么也想不出下面的句子来。这时站在旁边的李白马上接着这两句吟道:“焰随红日远,烟逐暮云飞。”火焰随着太阳的落山渐渐远去,烟雾追着傍晚的彩霞飞向天边。这两句不仅对仗工整,文字精炼,而且写景生动形象,将山火漫延之势与傍晚日光彩霞融为一起,仿佛图画一般。李白这两句诗一出口,顿使县令羞愧难言,再不敢往下吟了。不久,涪江涨洪水,县令要李白陪他一起去观潮,看见有一个女子被江水淹死了。肥令又苦吟道:“二八谁家女,漂来依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在旁的李白等到县令刚吟完,便马上接口吟道:“绿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何因逢伍相,应是怨秋湖。”不难看出李白续诗对县令是有讽谏之意的:这个被淹死的女子的头发已被洪水冲得散乱不堪,红颜也被江水浸得一点不存了。她为什么被淹,死得这样悲惨呢?什么原因她追随伍子胥投水而死?莫非她是怨恨自己被秋胡一样无情无义的轻薄之人所调戏呢?显然这是与县令所吟“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的轻佻口吻大异其趣的。难怪这次县令听后产生了大大的不满,李白也因此而畏惧害怕,不久即逃离了县城。(以上见计有功《唐诗纪事》引杨天惠《彰明逸事》)据《彰明县志》载:“石牛沟,有石状如牛,每作祟践食田苗,为世人窥见击损,今石尚存。”这个石牛现已移于李白纪念馆内。这一石牛原是自然形成,从未经过工匠的一刀一凿,但它四蹄〓伏,双目注视前方背上光滑发亮,造型极为生动。石牛出现,约在初唐时代,距今至少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了。据说少年李白曾亲自观赏过这块石头,并写下了《咏石牛》这首诗:此石巍巍活象牛,埋藏是地数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有汗流。芳草齐眉难入口,牧童扳角不回头。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首联点题“石牛”;中间两联用“无毛”“有汗”、不食草、扳角不动刻画石牛的特征,生动传神;尾联以鼻无绳索和晚不归栏为结,呼应题目“石牛”。这个石牛与李白联上在系,自此便名气大振了。



李白到底是江油人还是吉尔吉斯斯坦人?~

李白是甘肃天水人。
李白的出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昌隆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记载。
李白为兴圣皇帝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扩展资料: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
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李白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类诗篇,正象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在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躏;《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较长的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方面明显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响。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从文学渊源说,这类诗受屈原作品和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最深。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如《静夜思》、《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说明他能写律诗,只是不爱多写。李白的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唐人以乐府古题写诗的,当推李白的成就最为杰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绝句,虽不用乐府题目,也富有乐府诗的风味。他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其影响。

李白的江油
答:江油,关于李白的民间传说颇多,从其母食红鲤而生白,到老婆婆铁杵磨针,乃至诗镇石牛、井洗笔砚,勇斗白龙、匡山习剑等等,都和诗人的“谪仙”之名相符,亦充满了故乡人对李白的尊崇与热爱。析一些传说的渊源,胥洪泉先生曾指出:唐王朝立国之后,道教曾被尊奉为国教,取得了三教之首的地位。由此可见,李白之沉迷于道教,...

李白故里江油景点介绍
答:李白故里位于四川省江油市,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李白故里江油旅游资源丰富:有李白纪念馆、李白故居、海灯武馆、太白碑林、粉竹楼、太白公园、窦圌山、佛爷洞、白龙宫、金光洞、观雾山、养马峡、蒲家沟、青林口红色旅游景区等。其中青莲镇李白故里、市区李白纪念馆、太白公园、海灯武馆及太白洞等景点是以...

李白故里江油景点介绍
答:李白故里,位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国家4A级景区。李翰林集中有: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李白与韩荆州书:白,本陇西布衣,流落楚汉,李白故乡是陇西,生于中亚,后移居四川,李白故居景区占地380余亩,以李白的人生轨迹为主线,分为诗歌碑林园、清风明月园、登楼摘星园、陇西家风园...

李白的出生地在哪里?
答:李白生于绵州昌隆县青莲场(今属四川江油,不过还有说法,是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属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场南渡口原有“太白故里”碑,今已迁祠内。故里前有匡山如屏,后倚天宝、太华诸山,峰峦蜿蜒,山明水秀。主要景点有太白碑林,陇西院、太白祠、名贤祠,李白衣冠墓、磨针溪、洗墨池、粉竹...

四川江油的具体位置?
答:有白龙宫、佛爷洞、观雾山、海灯武馆、窦圌山等旅游胜地。著名人物有有王右木、李白、海灯法师。 历史沿革 江油历史悠久,早在北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设郡,后改江油县。[东汉]设置的德阳县,以后历经演变,到隋初县境分置阴平、昌隆2县。以后又几经演变,至[南宋]时江油县治迁入县境后,分置江油、彰明2县。

李白的故乡在何省市
答:李白,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在中国今天四川和重庆地区)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大多数学者认同李白出生地在四川,但是关于李白确切的出生地还是存在争议,大致学者们认为主要有三个地方:分别是四川绵阳江油、陇西成纪、吉尔吉斯斯坦碎叶城。关于诗仙李太白的家世和身世,唐代...

白层江油离贞丰多远
答:驾车路线:全程约26.7公里 起点:鲁容乡 1.贞丰县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西南方向出发,行驶30米,右转 2.行驶10米,左转进入S309 3.沿S309行驶24.8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民族路 4.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内驾车方案 1) 沿民族路行驶960米,过左侧的南门村约290米后,右后方转弯 2) 行驶110米...

江油旅游必去十大景点推荐
答:江油李白故里、李白纪念馆、匡山佛爷洞、百年好合爱情谷、江油窦团山、四川江油国家地质公园、中国酱文化博览园、青林口古建筑群、王右木纪念馆、白龙宫。1、李白的故居位于江油市青莲镇(即李白故里风景名胜区),它地处绵阳城区与江油两城市之间,距江油市区15公里。2、江油市李白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唐代伟大...

姓白的男演员
答:姓白的男明星中国人 白举纲,白凯南,白岩松,白敬亭 望采纳~姓白的男明星 白举纲,1993年11月2日出生于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中国内地男歌手。2013年参加湖南卫视大型歌唱选秀节目《快乐男声》,荣获全国季军 白凯南,北京人,中国内地相声男演员。酷口相声王子师承冯巩 ,毕业于中国歌舞团舞蹈艺术学校。...

江油旅游必去十大景点推荐
答:团组织最早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王右木而建的纪念馆。10、白龙宫 白龙宫位于绵阳市江油城区(李白故里)以西十六公里的周边山区中,是新开发的集溶洞、漂流和山中湖泊于一体的大自然旅游区。白龙宫溶洞属喀斯特地貌中特有的洞穴,现成功地开发水旱路两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