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因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不思进取,而最终导致失败的例子有什么? 怎么学历史?

作者&投稿:高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楚国项燕,中计败亡,期间秦军故意示弱,数次胜利后,项燕骄而傲,防备日下,被秦军突袭,败亡。
2、唐代黄巢起义,攻入长安后,未及时追击唐皇,反而沾沾自喜,建立大齐,后被唐皇率军打败,最终自尽于泰山。
3、五代后唐李存勖,在完成父亲所交代的三件事后,整日玩乐,不思进取,最终为戏子所杀,后唐亡国。
4、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后,建立大顺,但很快腐化,沾沾自喜,致使军队蜕化,很快便败于清军之手。

历史学习的好处~

怎样学好历史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读一读像《历史学习》这样的杂志,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解题很有帮助。到高三下学期的时候,要争取每天都花一至两个小时在历史上。因为历史有一个特点,容易忘。今天记得滚瓜烂熟的东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复习历史更要注意计划性。除了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外,自己还应有自己的计划,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哪段时间复习哪段内容,注意科学合理,确保能够按时完成。可以双条线同时进行。一条是老师的,一条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师在复习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时,还可再看看中国史。不仅记住了更多的内容,还有利于进行中外比较,使自己对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单独复习世界史好上几倍。另外,专题复习也很重要。可以帮助你掌握好历史线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历史规律之类的东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其实,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担心学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后,历史会变得很简单了。

历史上因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不思进取,而最终导致失败的例子有什么...
答:有项羽、西汉末年绿眉起义、隋末李密(王世充也可以算上)、唐末黄巢、后唐李存勖、明末李自成。

历史上因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不思进取,而最终导致失败的例子有什么...
答:1、楚国项燕,中计败亡,期间秦军故意示弱,数次胜利后,项燕骄而傲,防备日下,被秦军突袭,败亡。2、唐代黄巢起义,攻入长安后,未及时追击唐皇,反而沾沾自喜,建立大齐,后被唐皇率军打败,最终自尽于泰山。3、五代后唐李存勖,在完成父亲所交代的三件事后,整日玩乐,不思进取,最终为戏子...

打击别人因小小成就而沾沾自喜的诗句
答:有关的名家古诗词名言名句,如下:不为浮名 文/李者也 层云皆有己之端,声名却无其之尖。高楼之上复高楼,青山之外仍青山。夜郎大时视界狭,一我小时天地宽。万事终成烟影过,不为浮名而狂狷。【注】柳永广场,位于舟山市定海区。柳永(984—1053),北宋婉约派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

大学生心理出现的几种问题和解决方法
答:加之青年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交织在一起,极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能力较低,由此导致其心理偏差和行为怪僻。部分大学生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情感过于压抑,整日焦虑不安;部分大学生则易于感情用...

古代名人失败后努力胜利的故事
答:⑦ 历史上因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不思进取,而最终导致失败的例子有什么(希望大家多举几个) 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建立大顺政权,之后开始懈怠,不思进取,最后为清军所败 ⑧ 求像经过了很多的磨难,靠自己的努力来赢得胜利的名人故事。 华罗庚。从小家中并不富裕,上学上到一半还被迫辍学,可他一直坚持自学,最后成为...

胜,不妄喜;败,不惶妥。心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也,出处?
答:白话译文:在顺境中,不轻狂,不沾沾自喜,在逆境中,不惶恐,不气馁,在安逸的环境中,不骄奢淫逸,在危机四伏时,仍能不害怕,胸中有万千事情,而仍然能不动声色的人必能成大事!顺境时,不狂妄欣喜,才是把得失看透了,明白了忧愁快乐的真谛;逆境中,不惊慌妥协,这是心中有所坚持,心中平静...

沾沾自喜造句
答:1、不好正因取得了小小的成绩而沾沾自喜。2、每每我情绪不好时,总会来到水杉下方,情绪豁然开朗;每每我沾沾自喜时,也会来到水杉下方,想一些名人名言,这时,我为自己的沾沾自喜而感到惭愧。3、性命重于泰山,你却拿它来开玩笑,你为自己的聪明而沾沾自喜,不想因此丧失了性命,并目丧失了...

"胜不妄喜,败不惶馁,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出自哪里啊?
答:出自《史记》。原句:胜,不妄喜;败,不惶妥;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尔等得指日可待也!翻译:赢了,不要太高兴;输了,也不要太气馁。心有大志但表面平静如常的人,才能做大官,有很好的发展。

沾沾自喜是什么意思
答:沾沾自喜是形容自己认为很好而得意的样子。沾沾自喜造句如下:即使我们取得了好的成绩,也不能沾沾自喜,要继续努力。小明这次得了一次一百分,便沾沾自喜。当我们的未来和自己想像中的一样时,也不要去沾沾自喜,因为比起沾沾自喜,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那就是再接再厉。当你拥有了某种人生积蓄...

“胜不骄,败不馁,胸中有激雷然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出自哪
答:输了,也不要太气馁。胸中有大志而不露声色的人,可成大事(可以尊称他为将军)。词语解释:(1)胜:胜利、成功。(2)不: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3)妄喜:出乎常规地沾沾自喜。(4)遑馁:惶恐气馁。(5)惊雷:内心澎湃,很激动。(6)平湖:平静的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