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凤至生平简介:痴守50年,遗憾至死未见到张学良

作者&投稿:沃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张家大院的小一辈女人中,张学良的妻子于凤至,最受张作霖重视。这不仅仅是由于儿媳妇的品貌出众,还因为他十分珍视同于凤至的父亲于文斗的旧谊。

20世纪初,当张作霖徜徉于山林草泽之间的时候,曾受过梨树县商会会长于文斗的照拂。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作霖得知于文斗的女儿于凤至“福禄深厚,乃是凤命”。张作霖是一个颇自负的男人。他深信“将门虎子”与“凤命千金”是难得的姻缘,婚后一定大富大贵、大吉大利。从那时起他便许下一个心愿:一旦得势,他的儿子必与于家女儿成亲,用以相近相报。后来张作霖做了奉天督军,权势两得,让张学良娶了于文斗的女儿做了他的儿媳。

于凤至美丽而又智慧,爱新觉罗·溥杰就曾盛赞于凤至“长得很美”。她生就一张很古典的脸,清清秀秀的,宛若一枝雨后荷塘里盛开的莲。

张学良同于凤至的婚事,是由张作霖一手包办做主的。张学良最初并不满意这门亲事,因而持反对态度。学良跟随父亲住进省城奉天后,开始学英文,在这一过程中结交了许多英美朋友,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充满了他的脑海,所以对婚姻方面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十分反感。

张作霖面对儿子的不感兴趣则出以折中的态度,他对张学良说:“你的正室原配非听我的不可。你如果不同意旧式婚姻,你和于家女儿成亲后,就叫你媳妇跟着你妈(指继室卢夫人)好了。你在外面再找女人,我可以不管。”张学良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这门婚事。

张学良15岁同于凤至结婚。于凤至大张学良3岁,所以婚后张学良一直对于凤至以大姐呼之。

婚姻的和谐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个人修养和成熟度。于凤至对张学良的婚外行为并非没有察觉,心里有时也不是滋味,但她的良好家教和个人涵养使她总能识大体,顾大局,所以还是一往情深地培植、浇灌她们的婚姻之树,给外人的感觉:他们夫妻倒也是和谐、幸福的。

在帅府院内,于凤至当属小字辈,可她的彬彬有礼,博学多才,好善乐施和善解人意,却为自己矗立起一座受人仰慕的碑。

于凤至在府内做事有板有眼,事有见地,人们有事多愿意与她商量。就连张学曾、张怀曈想要给许夫人办寿酒都请她给出主意。在张作霖的几位夫人中,于凤至对卢夫人格外敬重。她十分钦佩她能视冠英、学良、学铭如己出的美德,所以一直寻机加以回报。和卢夫人形同母女,她不但对自己的亲属毕恭毕敬,尽心竭力,对下人亦不摆少奶奶架子,于凤至平易近人,帅府的下人都愿意接近她。

于凤至入帅府以来,以自己独有的庄重、内敛、仁义,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赞誉,也更加使张氏父子对这位女子刮目相看。

张作霖娶于凤至为儿媳,当初想法很简单,一是想以这种方式回报于文斗的救命之恩;二是希望于家女儿能给儿子带来好运。不曾料到儿媳竟然还具有诸多美德:尊老爱幼,相夫教子,善待下人,聪明睿智。据他自己的经验:如果女子贤惠、聪明,就可以充分发挥男人的最大力量。相反,女子愚蠢、刁顽,也会大大减弱男人的力量。夫妻之间的关系犹如弓与箭,夫如箭,妻如弓,如果弓坏了,箭就无法射出去。学良能娶到这么好的媳妇,真是他的福份。可自己当初还应允学良在外找女人。张作霖觉得多少有些对不住这孩子,所以在后来的日子里对于凤至格外关照,高看一眼。据传张作霖特别给儿媳面子,他平时发怒时,别人不敢上前,于凤至一劝即可消气。

张学良在同于凤至婚后的漫长岁月里,也越来越被她的友爱、体谅和痴情所感动。他们在1916年结婚,那时学良只有15岁,于凤至也仅18岁。婚后,于凤至可谓双重身份:既是妻子,又是大姐。作为妻子,她已察觉出学良对她用情不专,与别的女人在外同居。面对这些她没有哭闹过,也不曾以疾言厉色来责怪他,而是默默地把苦涩埋在心底,对学良仍然一副温良恭顺的样子。作为大姐,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问寒问暖,没有半点怨言。1927年,张学良结识了赵四小姐,他们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一时闹得沸沸扬扬。面对丈夫的情人,于凤至没有失却昔日风范,待她如同姐妹。这些深为张学良所感动,钦佩。所以,张学良对赵一荻提出,如果她愿意跟随他,没有夫人名义。对外国人称她为自己秘书,对中国人则可称其为侍从小姐。此后他们三人一起出出进进,愉快地生活在一起。凡是和张学良有交往的人,都羡慕他有个和美的家庭,称他有两位贤内助。

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蒋介石将张学良扣押起来。时值于凤至正在美国旧金山陪伴子女求学,得知此消息后,她立即给宋子文发来电报“学良不良,心急如焚”。希望宋子文能帮助周旋此事。随后,她携带子女怀着焦急不安的心情由旧金山飞抵南京,求见蒋介石。蒋拒不接见。于凤至无奈只好请宋美龄母亲出面(早年,于凤至曾拜过宋母为干娘,宋母也把她认作四女儿),并求宋美龄帮助一道做蒋工作。蒋介石仍不开情面,先是通过高级军事法庭将张学良判为有期徒刑10年,尔后又长期软禁。为此事,宋子文曾一气辞去财政部长职务,宋美龄也同蒋大动肝火。于凤至为搭救张学良,几经周折,后因有病急需治疗及考虑到子女的前途,她才又再次携子女赴美。

张学良在溪口幽禁期间,曾住武岭学校,二日后,移居距武岭学校五、六华里的雪窦山中国旅行社招待所,之后当局允许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和赵四小姐和他同住,两位商量之后,每月一替一换,轮流来此陪伴张学良。于凤至由上海乘船来宁波,赵四小姐则由宁波去上海,有时她们也一同留在张学良的身边,小住几日。

适时,赵四小姐和张学良所生的独子张闾琳(后在美国任太空总署工程师),还属幼小,正是需要母亲在身边照顾的年龄。于凤至为了使赵四更好好地抚养幼子,便说服赵四小姐返回上海,自己留下。而后的三年幽禁中,她由溪口辗转奔波江西、湖南的生活,使她的身心受到很大的伤害, *** 烂疮日渐加重,张学良便向军统局局长戴笠提出,让于凤至出去治病,由赵四小姐来照料自己的生活。蒋介石批准了张学良的要求,自此,天人两隔。



~

《皇室十大最纯粹的姓氏》于凤至生平简介50年来一直念念不忘遗憾至死...
答:在张家大院年轻一代的女性中,张学良的妻子是张最为看重的。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儿媳妇长得出众,更是因为他珍惜长久以来的友谊,他的父亲。20世纪初,张在山与草之间徘徊时,被梨树县商会会长余所感动。偶然间,张得知女儿是“凤凰的命,虽然她很有钱”。张是一个相当自负的人。他深信“摆脱家庭”和...

于凤至生平简介:痴守50年,遗憾至死未见到张学良
答:在张家大院的小一辈女人中,张学良的妻子于凤至,最受张作霖重视。这不仅仅是由于儿媳妇的品貌出众,还因为他十分珍视同于凤至的父亲于文斗的旧谊。20世纪初,当张作霖徜徉于山林草泽之间的时候,曾受过梨树县商会会长于文斗的照拂。一次偶然的机会,张作霖得知于文斗的女儿于凤至“福禄深厚,乃是凤命”。

于凤至苦等张学良50年,最后怎么就没能葬在一起?
答:1914年,张作霖逐渐发展成兵权在握的"东北王",执掌军政大权,在回到郑家屯和老友于文斗叙旧时,偶然得知于凤至是"凤命千金",和其子张学良"将门虎子",刚好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因此极力搓成这段婚姻。1916年,19岁的于凤至和16岁的张学良结为夫妇。于凤至性格贤惠,温文尔雅,很快成为张学良的贤内助,...

1964年,于凤至漂泊美国,收到张学良寄的离婚协议书:蒋介石无耻
答:宋美龄劝她道:“凤至,你我都是女流之辈,纵然心中有男儿之志,可这伴狱的事,可不是好受的。再说你从国外回来为他到处奔走,总算尽了夫妻情份,一个女人能有什么办法?” 于凤至不听,一改向来温柔婉约模样,变得异常固执。她摇摇头说道: “您怎能理解我的心?我与汉卿是结发夫妻,多年来情深义重。凤至自知伴狱...

孝惠章皇后痴守后宫57年,77岁遗憾离世
答:于是她对康熙视如己出,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康熙很是感激孝惠章皇后对自己的疼爱,他时常去后宫探望孝惠章皇后,给了她家人般的温暖。孝惠章皇后直到1718年去世,享年77岁,也成为了清代在位最久的皇太后。康熙在她去世后,也由衷地发出"当此之时,止有孝敬朕之人,并无爱恤朕之人"的哀叹。

张恨水的生平简介
答:张恨水,生于1895年5月18日,卒于1967年2月15日,原名心远,安徽潜山人。张恨水是笔名,取自南唐后主李煜词《乌夜啼》“自是长恨水长东”。意思是:人生从来就是令人遗憾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张恨水先生是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是在20世纪的汉语...

前田利家的人物生平
答:天正九年(1581年),上杉景胜出兵越中,利家出阵。几年内转战摄津、播磨、因幡诸国,利家积功累累 。 天正九年八月十七日(1581年9月24日),利家受封能登国四郡(鹿岛、羽咋、凤至、珠洲)、七尾城主,成为领有26.3万石知行的大名。十二月,利家长子前田利长与织田信长之女永姬订立婚约,并成为越前国府中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