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的形式和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主要区别在哪里呢?

作者&投稿:芒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试述中国古代教育的形式和主要内容
1、 虞庠之学:
《孟子》:“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黄绍箕(清): “古者之教,家有塾,党有庠,乡有序,国有学。”
2、 学校的原始形态:
庠:饲养家畜――储存谷物,又名“米廪”,由老人看管并照看和教育少年儿童
校:木囚。木头围成的养马之所,后演变为习武、比武之所。
夏代的学校,有“序”、“校”两种,都非常重视军事教育。
3、商代的学校
礼乐教育、宗教祭奠礼仪、射
商代已有了成熟系统的文字以及成文的典册,商代还出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习礼、习武是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习礼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祭祀和乐歌,习武的内容主要是习射,也学习其它综合性的礼仪行为。天文、历法方面已有很大进步,算学也已成为学校教学的内容。
4、周代的学校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
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设置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西周的“礼”教,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西周有乐德之教,乐语之教和乐舞之教。“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射”指射箭,“御”指驾车。"书"指写字,"数"指算术。
5、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官学教育衰废,私学兴起。以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就以新的办学形式,聚徒讲学,从而成为创办私学、传播学术文化的先驱。(原因:一是学术的扩散与下移; 二是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
1)“士”阶层的出现
(1)武士:侠士、力士等
(2)文士:贤良、商贾、方士、隐士等
(3)低级官吏
2)教育的大众化、平民化
3)官学与私学分离
6、官学
1)汉代的太学
(1)教师:博士(诗、书、礼、易、《春秋》)
(2)学生:博士弟子
汉代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设在京城长安。老师:博士;学生:博士弟子。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立,在郡国称为学,在县称为校,在乡称庠,在聚称序;其学、校分别设经师一人,庠、序各设孝经师一人,以主掌地方儒学教育。
两汉教育以儒学经典为教材,主张教育要明经修行。其教育设施、教育思想和汉代的选举制度是互相配合的。
2)明清时期的国子监:明清学校,中央有国子监及宗学(贵族学校),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边疆及特殊地方还有卫学(军事学校)。地方各学校互不隶属,皆有送学生到国子监的资格。
7、私学
1)私学的发展:孔、墨之学;百家争鸣;稷下之学(稷下学宫建于战国时齐国的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它是齐国统治者设立的国家养士机构,凭借国家的财力、物力养士,绵延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几乎集中了当时各家各派的学者。稷下学宫虽系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许多私学的集合体。其特色主要有: 其一,"不治而议论",即士人并不担任具体的官职,一般不承担行政事务,以备统治者咨询,日常则从事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因此,稷下学宫实际上起到的是"智囊团"的作用。 其二,自由辩论。稷下学宫采取的是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各家学派在稷下学宫都占据了一定地位,他们要使自己的学说得到公认,不得不通过公开的辩论,以理服人,这就活跃了思想,繁荣了学术。在学宫所召开的"期会"中,不仅全校教师和四方游士可自由参加,学生也可参加驳难辩论,这种在学术上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有助于扩大眼界,也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并对解放和活跃学生思想起了极大的作用。 其三,学无常师。稷下学宫的教学方式十分特殊,在教学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听讲,实行游学自由的方针。当时前来稷下学宫的,既有个别游学,也有集团游学的情况。可以随时请求加入,也随时可以告退,不受任何限制。学生来到稷下学宫后,则不限于跟一个先生,其它先生讲学也可以听讲请教,这种灵活的教学制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学说,打破了学术流派的局限,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相互批评,又相互吸收,促进了学术发展。 其四,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全文载于《管子》,从尊敬师长到敬德修业,从饮食起居到衣着仪表,从课堂授课到课后复习均有严格规定。从《弟子职》可以看出稷下学宫对学生管理的总体特点,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这一学则流传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私学的发达:教育儒学化与儒学私学化、私学的含义、私学的形式(授徒讲学、书院、家族教育)、私学的作用:普及儒家经典、科举人才发源地
3)古代著名书院
宋代:岳麓、白鹿洞、嵩阳、应天府、茅山、石鼓、华林、雷塘
明代:紫阳、东林书院
4)私学的历史:顾名思义,私学即私人办的学校。中国古代私学始于春秋时期,史书记载,最早的是春秋中叶郑国的邓析所创办,讲授他自己的著作《竹刑》,专教讼诉之法。同时郑国的伯丰子也开办私学。这些是在孔子私学之前。当时规模最大的是孔子私学,还有少正卯的私学名声也很大,曾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到春秋未期,私学更加兴盛,最有名的是儒、墨两家,当时号称“显学”。战国时期,私人讲学之风大盛,孟子“从者数百人”,以阐明人伦为教学目的;荀子先后授徒于齐、秦、楚国着书讲学,培养出李斯、韩非这些当时属一流的政治家和理论家。墨家私学是个严格而有纪律的政治团体和学派,要求学生具有刻苦、耐劳、服从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并重视生产劳动和科技知识教育。以老聃和庄周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其后期吸收了许多法家、兵家及儒家的思想,子夏在西河讲学,弟子300多人,李悝、吴起、魏文侯等都是他的学生。
到汉代,私学分两部分,一是以启蒙教育为主的书馆或学馆,先教认字,可读《孝经》和《论语》;一是传授经学的精舍。精舍一般由当时精通儒学的名家所建,一些经师鸿儒,所教授的门生弟子多达数千甚至上万人,其讲学已初具学术讨论与研究性质。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兴废无常,私学相对得以发展。名儒聚徒讲学,常有几百人或几千人听讲。如雷次宗在庐山,顾欢在天台山,沈德威在太学当博士,回家还要授课讲学,许多贵族、士子也纷纷到此受业解惑。北魏时期的徐道明讲学20余年,学生先后多至万人。
隋唐时期官学兴盛,私学也随之发达。如隋朝大儒王通、曹宪,唐代颜师古、孔颖达、尹知章、韩愈等都曾在私学中教授学生,许多名儒隐居山水胜地,开学馆、设书院,当为宋代书院大兴的起源。
宋代私学教育和启蒙教育都得到了充分发展。经过北宋三次兴学,南宋官学有名无实,许多学者致力于私学。这一时期的启蒙教育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启蒙教材大都为宋人编撰或改订。
辽、金、元各朝代私学也很活跃,其原因是统治阶层发生了不同民族的更迭,各民族都迫切需要加速培养本民族的治国人才,而战乱的频繁,使得官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私学才得以兴盛,其形式有私塾、家塾、经馆、家学等。明清时代的私学,继宋、元以后仍兴盛不衰,形式也无大区别。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唐末以后的私学中产生了一批书院,宋代得到发展后明清时代即向官学转化,这不能不说是私学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之一。
三、试述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的宗旨是什么?和现代教育方式的区别是什么?~

古代以老师为重,现代以学生为重。
古人认为,蒙养教育最根本的是“养正”教育或曰品德教育。《论语》记载孔子为学生开设有“文、行、忠、信”四门课程,其中三门都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司马光《居家杂仪》中设计的家教程序,将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从“始生”开始,对婴幼儿期、少年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施行不同的养成教育内容,指导子孙读书严格选择,以免“惑乱其志”,力求“养正”。
教师是山,学生是水,水总会绕着山走。教师是山,智慧是水,智慧映照山的巍峨。山水相依,山重水复,每个人既是学生又是先生,既是先生更是学生。心之蒙昧如山下的荒草,也许没有没有穷尽的时候,所以开启蒙昧是我们人类永久性的任务。
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发展的理念,素质教育的理念,创造性理念,主体性理念,开放性理念,多样化理念,生态和谐理念,个性化理念,系统性理念。

首先:教育的目的不同
古代教育更多的是为统治者输送人才的一种工具,极大的限制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出大才。
而现代教育注重的是对个人的全面的知识体系的塑造,并不是为统治阶级输出人才,是为了社会集体谋福利,是整个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而不是成为少数人的特权。

其次:教育阶段也不同
就教育阶段而言,大家都知道古代传统教育有三个教育阶段:家庭教育——关键在于父母,教做人之道;私塾教育——关键在于老师,教圣人之道;学徒教育——关键在于师傅,教谋生之道。
而现代教育,我认为它只包括两个阶段:家庭教育阶段和学校教育阶段。
中国古代教育主要教授文化方面的东西,而现在还加入了自然科学知识。或者说古代的传统教育更多的是把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联系在了一起,而现代教育更多的是讲究物质条件。另外,还有制度上的不同等。

接着:教学内容不同
古代教育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学科分类不多;现代教育教学内容丰富,学科分类较细。
中国古代教育是指中国历史上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构、教育家等。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人类创造的文化,即经验、知识和技能等,是依靠广义上的教育手段来传承和扩播的。所以,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

现代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迄今为止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最后:普及程度不同
古代一般只有男子,才可以读书,正常情况下女子不行,现代,只要在适龄阶段都可以读书,不分男女,古代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读书,他现在基本上人人都能读得起书,毕竟义务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要读上书

隋唐时期的教育内容
答:隋统治时间不长,它创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新制度,为唐朝所继承和发展。唐朝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下,出现了封建文化教育高度繁荣发展的局面,如学校的数量有较大的发展,基本教学制度已确立,专门学校在学制中也占有一定地位,从中央到地方已形成一个较完备的封建学校教育体系。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夏商周时期主要教育内容
答:夏 夏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学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没有直接的证据。教育主要针对战士,特别注重习射,培养武士。教育的内容包括军事教育、宗教教育、人伦道德教育。商 商朝时期,学校有古籍记载,且有文物实证。当时已经有成熟的文字比如甲骨文、陶文、金文。大学、小学、国学、乡学,有不同的分类...

中西方古代教育理念和制度的差异表现
答:中国家庭教育方式基本以家长专制和过度溺爱为主,民主型教育方式在中国家庭中很少见。 家长常常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我要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心里需要和喜好;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大包大揽,过度溺爱,有碍于孩子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的形成;不鼓励孩子动手、探索、冒险,他们甚至会认为...

中国古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答:我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比较少且没有专门的书籍论述,主要散见于一些士大夫的著作中,主要是强调对儿童要尽早教育。教育的内容也主要是言语、生活习惯、礼仪的教育。古代比较有名的教育家,如朱熹,他十分注重学前教育,认为儿童在入学以前的教育主张“生子必择乳母”主张,“乳母之教,所系尤切”,认为必须...

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还烦请有知道的人告知,不胜感谢!_百度知...
答:无论是教育制度还是科举制度,均设有道德教育课程和考试科目。有唐一代,《孝经》和《论经》是儒家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唐高宗时,武后建议天下参加科举考试者都要修习《老子》,从而使道家经典也进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唐代国家通过政治教育等方式,力图使儒家伦理思想成为全社会的行为指南。

中国古代的教育可分为什麽和什么两大类?
答:官学、私学。官学是指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孔子虽非私学的首创者,但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历时2000...

中国古代的教育模式是什么?90
答:具体表现在:其一,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作为对传统高等教育的一种背离,其所继承与发展的是西方近代的大学制度,要想使这种外来的大学制度在中国获得很好的发展,近代化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过程;其三,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形式的阴影一直存在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

在我国古代,哪些教育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答:中国古代有一些教育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第一种:环境熏陶对教育的重要性。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先后从墓地旁边,集市旁边搬到了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

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是
答: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1、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和对立。4、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5、官学、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6、另外,还产生了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局限,教育的组织形式以个别...

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答:东西方的古代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很多差异,但是仍然有许多共同的特征,生产发展的水平相差不多,统治方式也大同小异,因此教育根本上的东西基本一样。首先,教育的阶级性十分显著。统治阶级享有教育特权,统治阶级内部也层次不同,被统治阶级没有特权,奴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其次,道统性突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