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特点

作者&投稿:钞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特点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学龄前儿童就要面临进入学校,此时的他们在性格和心理上都有着较大的变化,那么你知道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特点有哪些吗, 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特点1

一、运动发展

大运动技能反映儿童的平衡、协调能力。3~4岁儿童可双脚交替上楼梯,从较高处跳下,并足跳远,单足跳;4~5岁儿童可交替着单足下楼梯,脚尖站立。5岁时可荡秋千,多数儿童能学习其他复杂的大运动技能,如轮滑、骑两轮车、跳舞等。

学龄前儿童高级的视觉运动发育促进精细运动发展。儿童3岁时能模仿画圆形和“十”形状,会用剪刀,可搭10层积木;4岁儿童可模仿画方形,能画出人的至少3个部位;5岁儿童会临摹写自己的名字,画开放的方形和闭合的圆形。

二、心理发展

1、知觉发展

学龄前儿童形状知觉、空间方位发展很快;时间知觉发展较晚,4岁后儿童有正确的时间概念,5~6岁儿童逐渐掌握时序、季节和相对时间概念。

2、言语、语言发展

3岁左右的学龄前儿童仍有部分辅音发音不太清晰,但已完全可听懂语音。4岁儿童的部分翘舌音发音已很清晰,如sh、zh、ch、z、c等。学龄前儿童理解与思维能力较好,语言发展尚未成熟,表达能力有限,出现不流利现象可间断出现或持续数月,男童较多,一般无需矫治。“提问题”是学龄前儿童语言的一个标志性特点,体现儿童思维的发展。4~5岁儿童语言表达内容较丰富,可描述自己参与活动的细节;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逐渐掌握正确的语法,如主谓宾的正确顺序。自言自语是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过程常见的语言现象。

3、思维

4~7岁儿童对物体的感受主要依赖其外在的特征,属前运算阶段的直觉思维时期。儿童逐渐去“自我中心”,开始从他人的角度思考。5~6岁儿童可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和推理。

4、想象

幻想或假想是儿童想象的主要形式,特点是夸张,将幻想或假想与现实混淆,常被成人误认为是在说谎。

5、注意

无意注意占优势。5岁左右始能独立控制自己的注意,5~7岁儿童集中注意的时间平均约15分钟。5岁后能够注意事物的内部状况、因果关系等。

6、记忆

3~4岁儿童逐渐发展有意的记忆,无意记忆以无意的形象记忆为主。5岁儿童记忆的能力已与成人相似。

三、学习能力发展

学龄前儿童学业技能的获得与语言、记忆和注意有关,包括阅读、书写和计算,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学习的关键。

四、情绪发展

学龄前期儿童情绪仍主要为行为冲动,自主性的迅速发展使3~4岁儿童喜欢简单地说“不”,违抗成人的要求。随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儿童能在成人的要求下可做一些非自愿、不感兴趣的事情。自我控制和独立感发展,使儿童能参与同伴的活动,建立友爱的伙伴关系。

五、社会性发展

3~5岁儿童始发展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自我满足、自尊、自信等性格特征,能自我评价。随年龄增长利他性的发展,是儿童发展友谊关系的基础,属于前社会行为。3~4岁儿童感到不安或受到挫折时喜欢扔东西或用拳头打人,攻击的方式以躯体性攻击为主。随儿童沟通能力以及参与活动计划、组织能力增强,攻击性逐渐减少。4~5岁儿童能比较准确地理解性别的概念,在完全认同性别概念之前就有行为上的性别倾向。

六、道德发展

儿童最初只从具体到一般进行道德判断,多以自我为中心;随年龄增长儿童逐渐学习注意别人的礼仪、愿望与要求。学前儿童的道德价值受外界支配,主要来自事物的外部特征或权威。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特点2

1、 渴望独立参加社会活动的心理需要,和学龄前期儿童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水平不足之间产生了矛盾。

通过帮助、教育在不断提高社会活动水平的过程中,即可促进他们心理向新水平发展,心理的发展又使他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不断提高。这是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突出规律。

2、 开始运用逻辑思维。

随着心理过程的不断发展,学龄前期儿童即可具有最初的对事物的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这使他们在游戏等湖动中,初步学着运用逻辑思维。比如,观察4周岁左右的'儿童在“过家家”游戏中可能有:菜必须切碎,否则煮不熟,煮不熟吃了就会肚子疼,就得到医院打针等一系列简单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活动。不过,在此时期由于知识少、经验不足,还不能经常有意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因此,心理的稳定性还较差。

3、 学龄前期的个性特征已开始形成。

儿童的个性倾向在幼儿期萌芽,在学龄前期就可形成较为明显的个性倾向。

在儿童的心理护理上还应注意顺其自然,要和儿童教育、儿童保健紧密地结合起来。护理得当,可使儿童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特点3

1、开始对参加社会活动有很大的兴趣,尤其是劳动和学习活动的需要。儿童心理发育的特点,一般都表现为极度地渴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新的`需求是因为当宝宝的年纪到了一定的时间,对所做的课外运动有了更高的发展要求,表明着儿童心理的不断成长。

2、对于抽象性和随意性,心理产过程又明显的表露,但只是刚刚发展。孩子们没有办法给食物定下抽象的意义,只能够用比较公用性的词语进行简单的表述。比如:花的颜色是好看的,吃的水果味道很好,椅子是可以用来坐的等等。

在很大程度上,学龄前的小孩还是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和支配,会非常容易让周围新鲜的事物吸引住眼球。正常来说,从幼稚园开始,儿童的何种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和稳定性都会不断地增长,家长们一定要懂得观察。

3、从这时期起开始形成最初的性格。小孩在学前期间,在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下,行为举止开始会自觉地发展起来,能够让判断自己所做的是不是正确的,渐渐地就会形成儿童的一种个性倾向,每个孩子的主观判断不同,那么所做出的举动也是相反的。家长们应该根据儿童最初的性格倾向,培养出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健康的道德行为。



~

不同年龄段幼儿都有哪些心理特点
答:3、 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 依靠动作和视觉进行思维,是3岁前孩子的典型特点.3岁幼儿仍保留着这个特点.例如让他们说穿手中小汽车的个数,他们只会用手指点着小汽车才能数,而不能心理默数.由于3岁幼儿思维还要依靠动作和视觉,因此他们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只能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例如,在画画之前往往说...

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答:(3) 五六岁的幼儿时间知觉有所发展。不但能辨别“昨天”和“今天”,也开始能辨别“前天”、“后天”和“大后天”。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4~6岁的幼儿时期又称学龄前期。这时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具体性、不随意性(无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有意性)也在逐步发展。这时脑生长不如...

学前儿童心里发展有哪些特点具体表现是怎样的?
答:• 关键期(敏感期、临界期):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受环境影响作用最大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将降低,甚至无法补偿。(狼孩,印刻实验) • 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 • 危机期:在发展的某些阶段,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四)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答: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阶段性和连续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1、阶段性和连续性 某个阶段孩子显现出新特征后,到了另一个阶段就会取代旧的特征。比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开始具有具体形象思维,但是仍然保留着幼儿阶段的感觉和知觉思维,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当下这个阶段...

学龄前儿童性格特点
答:儿童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用“羞涩和疑成对自由和自主”刻画学前儿童的性格。他坚持认为,学前儿童的性格特征是高度的自信和自负。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4—5岁的儿童进入了所谓‘懈怠对创造”的第三发展阶段,这是他们独立行动和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的时期。S·弗洛伊把学龄前儿童划分为“肛门期”(约18个月—...

学前儿童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
答:心理发展出现较大质变,表现在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开始发展,具体表现在:1,更加活泼好动 幼儿好动是有他的生理原因的。幼儿的骨骼肌肉系统比较柔软,有弹性、脊柱的弯曲还没有定型。肌肉收缩力差,长时间保持同一种姿势,就会使有关肌肉群负担过重。活泼好动的特点在幼儿中期尤为突出。2...

幼儿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答:儿童个性的初具雏形,也就是说大班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比如在性格方面,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不再随大流,显得比较有主见。在社交方面,他对人对己,都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在对待别人方面,有的孩子表现出热情大方,有的孩子表现出胆怯害羞、自尊心强。在能力方面,比如美术...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答: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成长的过程中有快乐也会有烦恼,那么我就带大家来看看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教你如何教育孩子。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1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有哪些 1、3~4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生活范围扩大;认识依靠行动;情绪作用大...

幼儿期各阶段的心理特点
答:01.幼儿早期的心理特点:情绪性强 幼儿早期的孩子情绪不稳定,波动大,因此他们的行为经常受到情绪的支配,年龄越小特点越明显。如果当孩子出现情绪波动的时候,家长或者老师要以亲切的态度对待孩子,先让孩子发泄情绪,等情绪稳定下来,用新鲜事物(比如,新奇的玩具,孩子喜欢的小动物等)来吸引儿童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