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人生大概是怎样的? 徐志摩的一生

作者&投稿:才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个人感情生活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劢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

1921年秋天,他认识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与她交往甚密,并有谈论婚嫁之意。于是,徐志摩在

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

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因此他为林徽因写了诸多像《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也就构成了他这期诗歌的重要内容。

1922年,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徐志摩在与陆小曼热恋之时,写下了《爱眉小札》,浓烈炽热的文字,吐露着爱人的缠绵深情。

扩展资料: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

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参考资料:徐志摩(近代新月派代表诗人)_百度百科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扩展资料: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活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

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嘘,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徐志摩



1徐志摩吟咏一生的传奇 徐志摩以诗闻名,但他的爱情故事更为人所熟悉。随着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的热播,徐志摩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徐志摩是一个集才学、思想于一身的文化斗士,生活中的他也是一个浪漫的情种。他为追求真正的爱情,做出了时人难于理解之举,他的离婚和再婚都是那样的破格离奇。最后竟然为爱情所驱使,在飞机失事中结束了短促的一生。“唯爱而生,为爱而死”,是他一生的写照。

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是中国新诗坛上最大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盟主。开一代新格律诗风,颇多建树。徐志摩又名章垿,笔名南湖、诗哲、云中鹤、谷等。189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县一个封建富商之家。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年仅35岁。

徐志摩的一生如闪电般的彩虹,异常美丽。他的文学创作只有短短的10个年头,但成绩不凡,无论是诗还是散文都极为突出。他一生写了近200首诗,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4本诗集。还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徐志摩是一位追求“美、爱、自由”的理想主义者。爱情,既是他诗歌创作的推动力,也是他反复咏唱的主题。在他的诗集中,其中爱情诗过半,不仅数量多而且颇为人称道。他的诗歌创作才能,就因为与林徽因的一段康桥之恋而萌发的;后来与陆小曼的一段惹人非议的苦恋,也令他在艺术上攀登了另一个高峰。因意外而早逝的徐志摩,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爱情诗为什麽能够经久不衰?这位被赞誉为是中国“济慈”的诗人到底给后人留下了怎样一段美丽的遐想。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探寻徐志摩的传奇人生和他吟咏至今的爱情诗。

一. 徐志摩的早期生活和创作

提起徐志摩,在诗人35年的生命中,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他生命中的女人。像元配夫人张幼仪,是父母之命安排的,与徐志摩离婚后,却一生也未走出徐志摩的世界;与徐志摩邂逅于英国,后来却按父母之命选择了梁思成的林徽因,还有颇受争议的北京的社交名媛陆小曼,还有代徐保管日记和情书的红颜知己凌叔华、韩湘眉、赛珍珠、史沫特莱等,只有认识并了解她们,才能理解诗等于爱的徐志摩。

几个女人中,张幼仪的名分最尊贵,虽是元配夫妻但感情最平淡,两人七年后离异。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都是那样鄙弃张幼仪。她的侄孙女张邦梅小姐1996年9月,在美国出版了英文著作《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中提道:“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之外,对我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

1922年在产后不久又逢离婚的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终于从小脚的阴影里走出成为一个“穿西服”的、令人瞩目的新女性。更难能可贵的是,一直服侍徐志摩的双亲。精心抚育和徐志摩的儿子。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编写的,为的是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徐志摩对张幼仪是这样的,张幼仪对徐志摩的感情又如何?这是个非常微妙的问题。还是听听张幼仪的自述吧——“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子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值得一提的是两人的感情,除了半篇《离婚通告》,和徐志摩一封信之外,没有任何确实的证据。徐志摩从1918年到1921年求学期间也曾写过一些诗作,但大都散佚,从零星留存的几首来看,大多是歌咏云彩、自然、天地等意象的尝试之作,语言直白浅淡,艺术上还稍稍显得有些粗糙、稚嫩,但是也流淌出了年轻人的洁白的心声和气度!从中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到,爱情的无奈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和禁锢了诗人创作的冲动的欲望和热情。而出国求学更是诗人因对现实的不满而寻求逃避和解脱的唯一的方式,却也迎来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创作春天。
作者:寻往轻风 0位粉丝 2007-12-2 01:25 回复此发言 2徐志摩吟咏一生的传奇

二.留学期间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徐志摩的确是现代中国少有的至情至性的诗人!到康桥以前,他也从没想过要当一个诗人。是康桥的风和月色,伴着与林徽因的情恋,使他产生了作诗的冲动,才开始学着把思情和情感分行抒写,让半成熟和未成熟的意念都在瞬间花雨般缤纷飘落。他没有任何顾忌,他的爱就是诗,他的诗就是爱。

  《雪花的快乐》①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 翩翩在半空里潇洒 ,/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清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①此诗写于1924年12月30日。发表于1925年1月17日《现代评论》第一卷第6期。
《雪花的快乐》表现了诗人自由自在、潇洒飘逸的个性,他乐观自信,只要认准了方向,便充满热情地去追求理想。全诗文字清新,节奏轻快,写尽了纯洁的年轻人一颗跳动着的爱心,一泓涌腾不息的情泉。它是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也是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在这里,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诗人朱湘曾赞扬道:“全本诗中最完美的一首诗是《雪花的快乐》。”(《评徐君(志摩的诗)》)

徐志摩不愧是一位吟唱爱情的歌者,他当时曾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可以说这是徐志摩为自己短促的一生所写的最好的诠释。“寻求灵魂伴侣”,这样一个愿望,引领徐志摩在35载的人生旅程里经历了三段感情,而最让他刻骨铭心的就是同才情洋溢的林徽因之间的一段恋情。

徐志摩在伦敦留学期间,有幸结识了同样在伦敦求学的17岁的林徽因。他们两人,一个是风流才子,潇洒倜傥;一个是窈窕淑女,才貌双绝,相见之下,顿生爱慕之心。在徐、林交往期间,林是温柔娴静,含情脉脉;徐是热烈奔放,热浪滚滚。徐志摩灵来才发,写出了《雪花的快乐》、《落叶小唱》、《我有一个恋爱》等佳作;而林徽因才思敏捷,也创作了《笑》、《情愿》、《深夜里听乐声》等佳篇。你唱我和,心心相印。徐志摩虽然达成了离婚的目的,但父亲却从经济上断绝对他的供给,把张幼仪收为养女,一份家产全权交给她掌管。而林徽因最后竟也迫于父母之命,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结为伉俪,他们的恋爱终成悲剧。尽管有着阴差阳错的种种原因,但是,旧的传统战胜了进步的思想,却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有人说,徐志摩爱上的,是他理想的倒影。林徽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也许正因为这朦胧的爱情没有化为现实,才使她(他)化成人间难以追寻到的理想的化身,牵引起诗人的情思,织成这瑰丽的诗篇。这些诗歌已留给我们丰富的体验与想象空间,令人不忍打破。林徽因是诗人一生都念念不忘的人,或许也正是体现了那句得不到总是最好的。虽然这朵爱情的火花稍纵即逝,但却牵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创作的冲动和欲望,并且一直延续着直至生命的终结!在中国诗坛上也从此诞生了一位旷古震今的诗人!

徐志摩死后,梁思成亲自捡了一块他坠机的残骸带回北京,林徽因一直摆在案头直至病逝。虽然如此,但他们当年那互诉爱慕、互表心迹的情诗和哀艳的故事却始终传为文坛佳话,并且一直成为后世不解的悬谜!
作者:寻往轻风 0位粉丝 2007-12-2 01:25 回复此发言 3徐志摩吟咏一生的传奇
《再别康桥》①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①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后收入《猛虎集》。

康河是一条秀丽的水河,康河从举世闻名的剑桥大学通过,河上有许多桥,在徐志摩的笔下对康桥有许多描绘。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他把自己游历过的地方又走了一遍,深切回味了自己一生成长的历程。康桥景物依旧,不再依旧的是徐志摩当年那种狂放的喜悦。物是人非,人事沧桑,多少心事欲说还休!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诗人无限感慨、思潮澎湃便吟成了这首久唱不衰的传世之作。他用凝练的语言,严谨的格律,抒发了一种凄美的离恨别绪。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胡适曾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①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①写于1928年,初载同年3月10日《新月》月刊第一卷第1号

这道诗,可以说是徐志摩的“标签”之作。全诗刻意经营的旋律组合,渲染了诗中“梦”的氛围,也给吟唱者更添上几分“梦”态。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这段罗曼史的影子。

他要人们张扬生命中的善,压抑生命中的恶,以达到人格完美的境界。他要摆脱物的羁绊,心游物外,去追寻人生与宇宙的真理。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啊!它决不是“她的温存,我的迷醉”、“她的负心,我的伤悲”之类的恋爱苦情。这是一个大梦,一种大的理想,虽然到头来总不负黯然神伤,“在梦的悲哀里心碎。”从这一点上,我们倒可以推衍出《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一层积极的意义。

  如果把徐诗中《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放在一起,它们正好从这样的角度展示了诗人写作的连续、希望与理想追寻的深入。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比较,因为这三首名篇风格之一致,内在韵脉之清晰,很易令人想到茅盾的一句话:“不是徐志摩,做不出这首诗!”(茅盾《徐志摩论》)

因此我们说,《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成为徐志摩诗风的代表作,不仅是表面语言风格的一致,更重要的是内在灵魂气韵的相吸相连。顺着《雪花》→《康桥》→《风》的顺序,我们可以看到纯诗能够抵达的境界,也可以感悟纯诗的极限。如是,对徐志摩的全景观或许有另一个视角吧!
作者:寻往轻风 0位粉丝 2007-12-2 01:25 回复此发言 4徐志摩吟咏一生的传奇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天籁般的诗歌叩响我们尘封的心灵。对于这些美丽的诗歌,我们总是不忍拆穿其背后的故事,仿佛是怕让梦境走进现

实。在与林徽因这场悲剧的恋爱中,徐志摩还写了《落叶小唱》、《为要寻一颗明星》、《我有一个恋爱》等情诗。他的情诗之所以写的好,是因为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圣洁的林徽因的形象存在。虽然这份感情最后以无言的结局而告终,但也正是这份深植心中的美好,才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并且贯穿生命的始终。徐志摩虽然生命短暂,他的一生却曾执拗痴迷地追求“爱、自由、美”——现实和梦幻的世界里。

他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和“五四”精神的濡染,追求一种“爱、自由、美”的理想。他的这种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社会里不仅不易开花结果,还常常遭到扼制与摧残。“理想主义”的碰壁,使徐志摩对黑暗的现实环境产生不满与反抗,同时他也把理想寄托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虽然也常感幻灭的痛苦,但在美好的幻境里,诗人无疑可以找到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抗的精神世界,使得他那颗受损的灵魂得到抚慰和憩息,再者,对于一个富有浪漫主义气质和激情的诗人来说,他往往能在幻想的理想世界里找到灵感的泉源,使心灵想象的翅膀得以自由翱翔。

三.陆小曼对徐志摩创作上的影响

徐志摩是一位飘然来又飘然去的诗人,他总是表显出诗人特有的潇洒和浪漫,而实际上他承受着太多的心灵重荷。因为他在爱途的颠簸跋涉中,尝尽了太多的压抑窒息的痛苦,甚至他最尊敬的老师梁启超也责难非议他:“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郁抑失意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

不过,徐志摩并不以老师的话为然。相反,他再一次做出石破天惊的之举,将自己的感情送上理智和人言的绞架。徐志摩与陆小曼的恋爱,重新启动了他的诗性,他写下了许多真挚热烈的情诗。在他的人生价值取向里,没有意义的生还不如有意义的死,活着没有爱情还不如为爱情去死。「情死」是又一次的生。在他眼里,没有爱情的人间天堂与地狱无异。他的天堂就是至真至美的爱,情人便是他的上帝。爱是他生活的一切,是他人生的信仰。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 容不得恋爱,容不得恋爱!/ 披散你的满头发,/ 赤露你的一双脚;/ 跟着我来,我的恋爱,/ 抛弃这个世界 殉我们的恋爱!/ 我拉着你的手, 爱,你跟着我走;/ 听凭荆棘把我们的脚心刺透,/ 听凭冰雹劈破我们的头,/ 你跟着我走我拉着你的手,/ 逃出了牢笼,恢复我们的自由!

跟着我来,我的恋爱! / 人间已经掉落在我们的后背,—— 看呀,/ 这不是白茫茫的大海?/ 白茫茫的大海, 白茫茫的大海,/ 无边的自由,我与你与恋爱 / 顺著我的指头看,/那天边一小星的蓝—— / 那是一座岛,岛上有青草,

鲜花,美丽的走兽与飞鸟;/ 快上这轻快的小艇,/ 去到那理想的天庭—— / 恋爱,欢欣,自由——/ 辞别了人间,永远!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正是诗人否定和拒绝黑暗的现实世界、肯定和向往理想世界的作品。这首诗写于1925年2月,时值徐志摩与有夫之妇的陆小曼相爱。他们的恋爱遭到许多人反对,徐志摩痛感传统的道德观念对人的束缚,深深感受到重荷压制下的精神痛苦,最后两人努力冲破了家庭的反对和社会舆论的压力,终于争取到了一场不被祝福的婚礼。他写作这首诗与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他咒诅“懦怯的世界”,“容不得恋爱”,决心“逃出牢笼”,“恢复我们的自由”。也正是因为这段不被祝福和看好的婚姻让诗人变的更加理性和成熟,并且以更加娴熟的笔触去剖析人生、爱情和社会!而诗人这种理性的跨越与陆小曼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作者:寻往轻风 0位粉丝 2007-12-2 01:25 回复此发言 5徐志摩吟咏一生的传奇

胡适曾说陆小曼是旧北京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苍白病弱常昏厥,已经符合了西施捧心的中国式的病态美学。一直以来世人对陆小曼都有着种种的非议和误解,很多人都说徐、陆的结合是互相毁了对方。徐志摩因她而声名狼藉;因她而与父母失和;因她的肆意挥霍浪费而疲于奔命赚钱;甚至把徐志摩的意外,也追加在她的身上,认为她是“红颜祸水”。陆小曼虽然有诸多的不足,但是把所有的指责都强加在她的身上也是有失公允的。

其实徐志摩与父母的失和是因为对于包办的婚姻不满,而在遇到林徽因之后,更是觉得一定要追求自己的幸福,所以提出与张幼仪离婚这才是主因。把徐志摩疲于奔命赚钱的罪责完全归属于陆小曼的肆意挥霍似乎也有失公允,这也与徐志摩家里突然断了供给而不得不如此有关。

有人说陆小曼是因为容貌的艳丽而赢得徐志摩的好感,那也是片面的。因为单从容貌上讲,林徽因是当时公认的才貌双全的美人,而陆小曼并无倾城之貌不过是一般美人。但是从才气上来讲,林、陆二人却是各有所长才对。陆小曼体弱多病却聪颖过人,她不但能在未踏出一步国门的情况下精通英语和法语,同时还兼擅京昆、能诗会画。陆小曼初学油画,后又改国画,30年代在女画界已经小有名气。中国的第一个女子美术家团体“中国女子书画会”1929年在上海酝酿成立时,她就是最初的发起人之一。她同徐志摩合写了剧本《卞昆冈》,还写过小说。

这一切使包括徐志摩在内的多数人都觉得十分难能可贵。病弱却有才艺的小曼最与志摩相通的除了这些关于文学艺术、追求灵性美的事物之外,小曼宅心仁厚,对朋友大方、讲义气,这些基本性格和徐志摩都十分相象,这跟两人同样来自优越的家庭背景很有关系。

虽然志摩再三提醒小曼他的文人生涯不可能带来财富,但家中十四个佣人、经常高朋满座的排场,志摩却又能习以为常。两人的相似处自是投合处,然而两人都对金钱毫无概念也正是这段婚姻的致命之处。特别是在徐志摩死后她更是受世人责难,但从未为自己辩解一句,此后更是洗尽铅华,谢绝一切的游宴,素服终生向志摩表达她迟来的爱意。她还为整理编辑《志摩全集》倾尽了全力,充满她才气和心血的八册清样纸型至今还保存在北京图书馆中。

当然我们在理解这首诗时,自然不必拘泥于诗人的恋爱生活,一首诗一旦完成,就形成自己独立的品格和价值。如果说《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是反映现实黑暗的作品,不如说这是诗人性灵和浪漫激情的抒发。这首诗以一个浪漫主义者的激情,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决绝态度,对理想世界的美好向往与热烈追求,体现了“五四”精神——要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反封建的强烈精神,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偶然》、《沙扬娜拉》等一类诗作相比,《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则格调明朗激越。

我们欣赏《再别康桥》这类诗作,从其低徊曲折、一咏三叹中细细地品出诗独特的韵味,而这首诗,我们感受更多的是诗人美好的理想、澎湃的激情以及敢于否定黑暗现实的精神。《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也是颇具徐志摩艺术个性的诗篇,体现出徐志摩诗歌结构严谨整饬、形式灵活多变、鲜明的节奏感和旋律感以及情感想象的节制与简洁等艺术特色。

四.关于徐志摩的散文创作成就

徐志摩是一个不甘寂寞,且永远地在追寻新的兴奋热点和新奇活法的人。可以这样说,在他的骨子里,在他的人生词典里,灰暗、平庸与缺乏鲜活生命活力的凡人式的平淡生活是永远地被剔除的,他就是一团鲜红跳蹦的火焰。这样的人生态度反映在他的爱情观中,并且表现在他的创作中自然是风景绚烂,奇彩无比,且耐人寻味的。

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个围绕在诗人身边的重要女性,她们各有个的才华闪动,并且有各自的成就,究竟是她们成就了徐志摩,还是徐志摩成就了她们呢!这实在是一个很有趣并且耐人寻味的话题,但是如果我们一定要争执出个结果的话,恐怕就像是争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其实谁成就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徐志摩因为她们而成为了自己也成就了自己,并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时至今日仍然被人们所称颂;她们也因为与徐志摩的一段情感的纠葛,而最终绽放出了各自绚烂夺目的光彩!
作者:寻往轻风 0位粉丝 2007-12-2 01:25 回复此发言 6徐志摩吟咏一生的传奇

徐志摩的人生态度~

  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是中国新诗坛上最大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盟主。开一代新格律诗风,颇多建树。徐志摩又名章垿,笔名南湖、诗哲、云中鹤、谷等。189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县一个封建富商之家。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年仅35岁。
  徐志摩的一生如闪电般的彩虹,异常美丽。他的文学创作只有短短的10个年头,但成绩不凡,无论是诗还是散文都极为突出。他一生写了近200首诗,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4本诗集。还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徐志摩是一位追求“美、爱、自由”的理想主义者。爱情,既是他诗歌创作的推动力,也是他反复咏唱的主题。在他的诗集中,其中爱情诗过半,不仅数量多而且颇为人称道。他的诗歌创作才能,就因为与林徽因的一段康桥之恋而萌发的;后来与陆小曼的一段惹人非议的苦恋,也令他在艺术上攀登了另一个高峰。因意外而早逝的徐志摩,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爱情诗为什麽能够经久不衰?这位被赞誉为是中国“济慈”的诗人到底给后人留下了怎样一段美丽的遐想。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探寻徐志摩的传奇人生和他吟咏至今的爱情诗。

清光绪二十三年徐志摩生于十二月十三日(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徐申如给另取的名字。
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10 年,徐志摩满十四岁时,离开了家乡,来到杭州。
经表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州第四中学前身),与郁达夫、厉麟似同班。
他爱好文学,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时,他对科学也有兴味。
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1915年夏,徐志摩毕业于浙江一中,接着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
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1920年徐志摩已在美国待了两年,但他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掠夺的疯狂性、贪婪性。
讲求物质利欲却感到厌倦,他又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终于摆脱了哥伦比亚的博士衔的引诱,买舟横渡大西洋,不料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的变故。
致使他不曾达到跟随罗素从学的夙愿,结果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这时,他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
并由于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狄更生。1921年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
1926年4月1日,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这时,闻一多已由美国回国并参加了《诗镌》的编撰工作。
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员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及其它种种原因,纷纷聚集到上海。此时,徐志摩也与陆小曼结婚并移居上海。
1931年11月19日早8:00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
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
不料飞机撞上开山(现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境内),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

扩展资料:
徐志摩的多情似乎是天生的,当初娶了张幼仪,谁看都是一桩美姻缘。张家是上海宝山县的名门大族,张幼仪的哥哥是有名的社会活动家。
不过婚姻对于徐志摩,似乎没有太大的约束作用。婚后不久,就辞别恩爱的小妻子去北京读书去了。两年后,带着妻子到英国读书。
他希望能让自己的女人接受新式教育。最初的日子还好,徐志摩一个人都不认识,他和妻子相濡以沫。
这时候两个人像极了恩爱夫妻,张幼仪尽到了一个家庭主妇的责任,把徐志摩照顾的无微不至,爱一个男人,就要爱上他的胃口。
这是谁说的,对极了。不过在这时,徐志摩邂逅了一个来自中国内地的女孩,当时年仅十七岁,一张稚气的脸上显露出超凡脱俗的气质,有点像天上飞来的天使。
后来才知道他是自己好朋友的女儿,名叫林徽因的便是。后来不久,徐志摩就成了林家的常客,林长民是个生性洒脱幽默风趣很有浪漫气质的人。
在这里徐志摩学会了很多做人的真谛,当然林家还有一个吸引志摩的地方,那就是娇美如花的林徽因。林徽因是个可人儿,这位美丽多才的少女,深深地拨动了徐志摩的心弦。
他简直如同“吹了一阵奇异的风”,“照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他的心。爱情启开了灵感的大门,他开始写诗。
但他是一个有妇之夫,对此,林徽音表示,只有与原夫人离婚,方有可能讨论婚嫁之事。于是,徐志摩匆忙把已有身孕的妻子送到柏林留学。
待长子刚刚满月后,他就迫不及待地提出离婚要求。一切都和想象的差不多,很爱徐志摩的张幼仪居然答应了志摩的要求。
而且一个人带着年幼的儿子,还有肚子里快要出生的幼子。在异国,一个女人默默的忍受,忍受自己丈夫的悄无声息的远离。
不过等徐志摩匆匆归来,林家父女早已悄然回国,顿时,徐志摩一如当头棒喝。林徽因是爱徐志摩的,可就是因为太爱,她害怕自己也成了昨日的张幼仪。
思来想去,她不想把自己的终身幸福交到徐志摩手里,就这样她一直把徐志摩当作自己做好的朋友,哪怕是知音,知己都行。就在这时,林徽因已经和梁思成举行了婚礼。
当时的徐志摩内心是苦闷的,不过他采取了合情合理的明智态度,把自己深沉的爱珍藏在心底,而把林徽音当作一个最知心的朋友。
要知道梁思成的父亲就是徐志摩最尊敬的老师梁启超。徐志摩是个天才的诗人,他的浪漫气质是无法束缚的。
1924年春天,徐志摩与有夫之妇的陆小曼相识了。那时候,她跟丈夫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完全是一副阔太太,交际场中的活跃女性的气派。
但她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抑郁的。就这样,徐志摩对这个风姿绰约的年轻贵妇人发起了进攻,一切都比想象的更加艰难。
一个是浪子,插足有夫之妇,好在陆小曼的丈夫是个比较开通的男人,也是梁启超的入室弟子,因此几年下来,当大家的热情快要燃烧殆尽的时候。
就在徐志摩为濒于绝境的爱情孤独地悲叹时,突然出现了喜剧性的转折。陆小曼奇迹般在上海与丈夫离了婚,急不可待地跑回北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和王赓离婚了!
这对于徐志摩不啻于一声惊雷,于是徐志摩的恩师梁启超先生充当了徐志摩陆小曼的证婚人,不过戏剧化的爱情却冲淡不了对这份爱情并不看好的老先生,梁启超以一分申斥的嘴脸,主持了这份婚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志摩

徐志摩的人生大概是怎样的?
答:徽音很佩服志摩的学识,并从心底爱慕志摩。正当志摩于徽音热恋时,张幼仪从中国到英国来找志摩。志摩一心想跟徽音在一起,于是提出要于幼仪离婚。幼仪见志摩并无爱她之心,也欣然答应。1922年3月,志摩于幼仪在柏林离婚。然而此时徽音也随父回国。 志摩赶紧完成大学学业,并于同年8月回中国寻找徽音。当他最终找到徽音时,...

徐志摩的人生大概是怎样的?
答: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这是徐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在追求着一种理想的人生,因此他为林徽因写了诸多像《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也就构成了他这期诗歌的重要内容。1922年,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

徐志摩的一生
答:清光绪二十三年徐志摩生于十二月十三日(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徐申如给另取的名字。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10 年,徐志摩满十四岁时,离开了家乡,来到杭州。

诗人徐志摩的生平简介
答:志摩从小聪颖,很收人喜爱。志摩的奶奶最疼爱志摩,经常陪伴志摩。志摩五岁启蒙。他很聪明,悟性又好,老师称他"初学聪明超齐辈"。但是志摩不受管束,好发问。在当时社会,长辈比较喜欢乖巧,恬静的孩子,所以志摩常常挨骂。六岁到十一岁,志摩从师查氏,随同其读四书五经。童年时的志摩是一个好动,好思...

关于徐志摩的经历
答: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 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 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 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 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 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 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徐志摩:1、生活背景2、人生经历3、创作风格。
答:《志摩的诗》是徐志摩自己编选的第一个诗集,集中篇什大都是1922——1924年之间的作品,这个诗集的出版,使他名声大振。在这本诗集中可以约略见出徐志摩在回国初年的生活思想状况,以及他所“泛滥的感情”。大致是:抒发理想和表现爱情的;暴露社会黑暗和表达对劳苦人民的同情的;探讨生活哲理的;以及写景抒情的。 他满怀...

徐志摩的一生是怎样的?
答:爱情和婚姻是人生中唯一的要事".没有爱情,徐志摩根本不会成为诗人,更不用说驰名中外,流芳百世.志摩曾说过,在他人生的前二十年里,诗歌与他无缘.他之所以提笔写诗,是因为林徽音.诗人在遇见林徽音后,被林徽音的文学才华所迷住,并迅速坠入爱河.他用诗歌来与林徽音沟通,向林徽音表达他的爱.当徽音最终...

徐志摩的人生大概是怎样的?
答: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是中国新诗坛上最大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盟主。开一代新格律诗风,颇多建树。徐志摩又名章垿,笔名南湖、诗哲、云中鹤、谷等。189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县一个封建富商之家。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年仅35岁。徐志摩的...

关于徐志摩,他的个人生平
答:志摩早期内容方面,大致可分(1)爱情的苦恼,(2)决定离婚后的一种坚决心境,(3)决定以文学为终身职业的雄心大志。 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中写道: 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算是不曾虚渡。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 他的痛苦明显不是别的,乃是...

徐志摩的生平简介(要详细的)
答:他满怀英国康桥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国实现他的理想主义。《雪花的快乐》是《志摩的诗》开卷第一首,它可算作徐志摩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运用隽秀柔和的笔调,描绘了雪花优美的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雪花的快乐。诗的节奏轻快,调子舒展明朗,意境优美。 其它如《为要寻一颗明星》、《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