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岩石圈地球化学分区对北秦岭构造归属的限制 东秦岭地球化学分区与构造格局

作者&投稿:乾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近代地球科学和天体化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分异作用是地球演化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分异形成了地球的分层结构,形成了地壳,最终还形成了大陆。承认这样的前提,即地球壳层是地球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历史中由地幔物质演化而成的,那么区域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作为系统,它的物质组成和状态限制区域构造的性质和特征,限制着区域的岩浆作用、区域沉积作用和区域成岩等地质作用的演化和发展。

1.上地幔地球化学分区

韩吟文等由华北克拉通南缘与扬子克拉通北缘前寒武纪科马提岩(高部分熔融成因岩石)估算了两克拉通缘区上地幔化学组成,证明华北克拉通南缘上地幔相对富集MgO、V,而扬子克拉通上地幔相对富集SiO2、A1203、TiO2、K2O、Cu和∑REE(表4-1)。据收集的地幔近期研究成果资料分析,华北克拉通内部新生代玄武岩中二辉橄榄岩包体和金伯利岩,与扬子克拉通内部海西期金伯利岩及其中的二辉橄榄岩岩石地球化学成分特征相比较,得到的结论与韩吟文等的结论类似,即华北克拉通相对富集MgO、V等元素,而扬子克拉通则相对富集SiO2、Al203、、K2O、∑REE(表4-2)。这些结论表明:①华北克拉通南缘与扬子克拉通北缘的地球化学成分估算值基本能反映两个克拉通的成分特征;②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上地幔的成分差异是长期保持的,而且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MgO、V、SiO2、Al2O3、K2O、∑REE等元素含量特征上;③尽管局部地区地壳成分可能受构造历史和沉积作用的影响,但地壳成分主要决定于其上地幔组成。这为研究北秦岭的大地构造归属提供了壳、幔地球化学依据。

表4-1 华北与扬子克拉通边缘区科马提岩样品成分

注:单位:主量元素为wB%;其余元素为10-6;本表数据由韩吟文等提供。

表4-2 华北与扬子克拉通镁铝超镁铁岩与上地幔组成

续表

UM=uppermantee;TH=LateArcheartholeiite;KM=komatiite;LH=peridotite(lherzolite)

资料来源:

1.张本仁等,1991,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律地球化学研究报告。

2.刘若新等,1990,中国东部超锐铁质捕虏体的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刊于“中国上地幔特征与动力学论文集”。

3.刘永顺等,1991,湖北大洪山地区彭家磅岩管中首次发现新鲜的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包体,地质科技情报,1991,第10卷增刊,109-116页。

4.黄蕴慧等,1992,华北地台金伯利岩与金刚石,地质出版社。

5.叶德隆等,湖北大洪山南段的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地质科技情报,1991,第十卷增刊,37-44页。

2.区域地壳地球化学分区

北秦岭和南秦岭这两个构造单元属于大陆造山带,地壳性质显然不同于两侧的华北和扬子两稳定的克拉地区,地壳的地球化学组成表现为铁族元素Sc、Co,特别是Cr、Ni和亲石元素Li、Th等丰度明显高于两侧的克拉通边缘地壳,Au和As等元素丰度明显高于两侧的克拉通地壳(表4-3)。尽管如此,但从华北克拉通南缘等构造单元丰度对比表(表4-3)仍可以看出:北秦岭造山带与华北克拉通南缘一样,共同具有MgO、V等元素较高丰度的特征;南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克拉通北缘一致具有富Al2O3、K2O等元素丰度的特征。北秦岭与华北克拉通南缘地壳组成特征上的相似性,基本继承了北秦岭与华北克拉通上地幔组成特点。因此北秦岭构造带可能是华北克拉通陆块发展的陆缘区。

表4-3 华北克拉通南缘等构造单元地壳元素丰度对比

3.基性火山岩幔源区特征

Ⅰ华北克拉通南缘等构造单元基性火山岩对比

分析华北克拉通南缘基性火山岩含量特征(表4-4),可以发现存在以下规律:①商丹断裂北侧的华北克拉通南缘和北秦岭构造带中产出的各时代基性火山岩总体上具有富MgO及贫Ti和Cu共同特征,MgO/TiO2比值较高;②华北克拉通南缘等构造单元范围内,活动构造区(岛弧或弧后盆地)中产出的基性火山岩MgO/TiO2比值高于相对稳定区(陆内或陆缘拉张环境)基性火山岩;③同类构造环境(活动区或稳定区)相比较,华北克拉通南缘和北秦岭构造带中基性火山岩MgO/TiO2明显高于扬子克拉通北缘和南秦岭构造带基性火山岩。成分特征②表明MgO、Ti值受构造环境影响,对比丰度特征应该在同类构造环境中进行。成分特征①、③表明即是考虑到构造环境不同对Mg、Ti含量特征造成的差异也不影响华北克拉通南缘与北秦岭构造带共同具有相对贫Cu、Ti富Mg、V和富Mg/Ti比值这一规律,相反地,这种规律更为清楚、明显。可见,基性火山岩基本反映的是地幔源区特征。鉴于华北克拉通南缘样品时代由新太古代—第三纪,而扬子克拉通样品时代由新太古代—寒武纪,因此上述上地幔地球化学特征差别是长期保持的,将北秦岭视为华北克拉通陆块发展的陆缘区是有根据的。

表4-4 华北克拉通南缘等构造单元基性火山岩Mg、Ti和Cu含量特征对比

NCC—华北克拉通南缘;NQB—北秦岭带;SQB—南秦岭带;YC—扬子克拉通北缘。

IT—陆内拉张;MT—陆缘拉张;TS—拉张环境;ARC岛弧;BAC—弧后盆。

地层:Arth—太华群;Ardf—登封群;Arkl—崆岭群;Pt1ql—秦岭群;Pt1-2dl—陡岭群;Pt2xe—熊耳群;Pt2-3kp—宽坪群;Pt2-3mt—毛堂群;Pt2-3xx—西乡群;Pt2-3hd—火地亚群;Pt3yl—耀岭河群;Pz1df—丹凤群;Pz1el—二郎坪群;

1dh—洞河群;R—第三系。

SiO2、MgO、TiO2含量单位—wB%;Cu—10-6(a/b):a—SiO2、MgO、TiO2统计样品数;b—Cu统计样品数。

Ⅱ.元素对比值特征

分配系数相近的元素,其比值不随部分熔融程度的和结晶分异的影响。分配系数相近的元素在基性火山岩比值,基本可以代表它们在其幔源区中的比值特征。因此,在基性火山岩中,分析华北和扬子克拉通等构造单元存在长期差别的Mg、Ti、V等元素及其比值特征,自然地会得到基性火山岩幔源区的成分特征,从而获得产出基性岩的地层相互关系的证据。

从图4-4可以看出,以商—丹断裂为界,其南、北两侧基性火山岩Ti/V比值的系统差别十分清楚,北侧的Ti/V比值均低于35.3,而南侧尽管曲线存在一些起伏,但总体表现出Ti/V大于或远大于37.9。这一特征不仅反映太华与秦岭和宽坪群等地层基性火山岩成分上的一致性,而且也表明华北克拉通与北秦岭构造带具有地幔源区成分上的一致性。在TiO2-P2O5图解(图4-5)中,太华群、登封群和宽坪群基性火山岩TiO2与P205具有良好线性关系,表明秦岭群、宽坪群基性火山岩在幔源区性质上与太华群、登封群是相似的,源区成分具有相对稳定性。Y、Tb在玄武岩浆中具有十分相近的固相/熔体总分配系数(Henderson,1972),它们的比值在基性火山岩与其源区母岩中应近于一致。在Y/Tb-Y图中(图4-6),太华群等地层基性火山岩样品点均落在Y/Tb=36.5直线附近,表明太华群、秦岭群、宽坪群等地层火山岩虽然形成时代不同,但都来自REE组成相同的地幔源区。总之,基性火山岩元素比值特征一致反映华北克拉通南缘与北秦岭构造带具有一致的上地幔源区特征,北秦岭构造带在大地构造归属上应属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区。

图4-4 华北、扬子克拉通等构造单元变基性火山岩Ti/V比值特征

图4-5 北秦岭与华北克拉通南缘基性火山岩TiO2/P2O5图解

(引自张本仁)

1-太古宙火山岩;2-秦岭群;3-宽坪群

图4-6 基性火山岩Y/Tb-Y图解

(引自张本仁)

1-太华群;2-秦岭群;3-宽坪群



沉积水体分区对北秦岭构造归属的限制~

沉积盆地内源或生物源沉积物硅质岩、碳酸盐岩等,与沉积盆地的水体处于化学平衡,沉积物的化学组成能够反映沉积水体的化学组成。尤其是在成岩和变质作用中保持稳定的稀土元素(REE)能够具有这种化学组成上的“反映”关系。海洋沉积学研究成果表明,陆源海水成分与开阔大洋水体化学组成上存在差别,陆缘海水在很大程度上受相邻大陆剥蚀区岩石成分的控制。张本仁、高山等通过研究秦巴地区各时代纯碳酸盐岩(排除碎屑和粘土成分影响).,揭示了华北克拉通南缘区域各构造单元不同时期沉积水体的成分,为判别北秦岭构造归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据张本仁等研究,华北克拉通南缘以及其最南部的北秦岭构造带,与扬子克拉通北缘的纯碳酸盐岩具有明显不同的La/Y比值。如图4-7A—C,华北克拉通南缘和北秦岭纯碳酸盐岩的La/Y比值范围为1.5-0.33,其中除华北克拉通寒武纪较多样品落在La/Y=1.0-1.5范围内,其余绝大多数样品集中在La/Y=1.0-0.5内。相反,扬子克拉通各时代纯碳酸盐岩具有较高的La/Y比值,其变化范围为1.0-2.5,约有一半样品点La/Y>1.5(图4-7D)。
以上华北克拉通和北秦岭构造带与扬子克拉通纯碳酸盐岩的稀土组成上的差异,从显生宙到元古宙,甚至延续至晚太古代。例如华北克拉通太华群与扬子克拉通崆岭群(两者均为2.8-2.9Ga的晚太古代高级区)纯碳酸盐岩的La/Y平均值分别为1.12和1.99,太华群与崆岭群整体的La/Y比值分别为1.58和2.88。这一资料表明,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边缘海水的La/Y可能主要受区内太华群和崆岭群这两个已知最古老的基底控制,北秦岭沉积水体保持低的、与华北克拉通海水相近的La/Y比值说明北秦岭带应当属于华北克拉通南部边缘的构造单元,或者说,北秦岭构造带应当归属华北克拉通。

图4-7 各构造单元不同时代纯碳酸盐La/Y值

A—华北克拉通元古宙;B—华北克拉通显生宙;C—北秦岭;D—扬子克拉通元古宙—显生宙

张本仁 张宏飞 韩吟文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 430074)
秦岭和大别为同一造山带的不同段落,大别地段碰撞后的隆升剥蚀程度明显大于东秦岭。前者已剥蚀至造山带的深部截面,显生宙地层较少保存,这是大别构造格局认识难以统一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东秦岭只剥蚀到造山带的中深截面,古生代的地质记录保存得较全,区域主要构造单元划分争论较少。因此,开展大别与东秦岭地质构造的对比,应是解决大别构造格局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了便于对比,下面将对东秦岭壳幔地球化学分区和演化及其对构造格局的约束作一简要介绍。
1 东秦岭壳和幔地球化学分区
1.1 地壳增生趋势
秦岭4个构造单元的壳源岩石(沉积岩和花岗岩)钕模式年龄频数直方图揭示:华北陆块地壳主体形成于太古宙与占元古代;扬子陆块地壳主体形成于0.8Ga前的元古宙,但存在新太古代陆壳基底;南秦岭地壳和北秦岭地壳主体均形成于0.8Ga前的元古宙,但不同的是南秦岭具有新太古代陆壳基底,而北秦岭则缺少。
1.2 前寒武纪玄武岩地幔源区的性质和演化
华北陆块南缘与整个华北陆块一致,即太古宙与古元古代的漫长历史中地幄源区的εNd(t)一直相对稳定于+2.9~+2.2,或者+3左右;扬子北缘和南秦岭地幔源区由新太古代至中元古代中期εNd(t)一直沿着或平行亏损地幔演化线增长,自中元古代晚期εNd(t)值向减小方向发展,但仍保持在+5~+4水平;然而,北秦岭玄武岩地幔源区的εNd(t)值则在整个元古宙期间保持在+7.3~+6.3的范围,表明具较强的亏损特征。
1.3 前寒武纪玄武岩地幔源区的化学组成特征
以玄武岩的强不相容元素和化学性质相似元素对比值示踪为主,参照元素含量规律,揭示了4个构造单元玄武岩地幔源区的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南缘元古宙玄武岩地幔源区具有相对富Fe、Mg、Mo和高Zr/Hf比值的特征,而扬子北缘、南秦岭和北秦岭地幔源区一致显示相对富Cu、Nb、Sc、Li、Rb、Be及高Nb/Ta、Ba/Sr、Ba/La和Nb/La比值,只是北秦岭地幔源区具有全区中最高的Ca和Sc含量及最高的Sc/Th、Ba/La、Th/La和Yb/Hf比值。这种源区地幔化学特征的主要差异基本可由新太古代保持到近代。
1.4 Pb同位素填图
通过中生代花岗岩长石、前寒武纪基底岩石和中、新生代玄武岩Pb同位素组成数据对比,证明了扬子陆块北缘、南秦岭和北秦岭壳-幔一致具有较华北陆块南缘壳-幔明显富放射成因铅的Pb同位素组成。其中南秦岭与扬子北缘西段较东段(以东经约108°为界)的岩石更富于放射成因铅。北秦岭各类基底岩石、蛇绿岩和新元古代及早古生代花岗岩长石一致显示较华北及扬子和南秦岭东段更富放射成因铅的特征,并同扬子和南秦岭西段岩石的Pb同位素比值基本相似。
以上4点一致表明,区域最明显、最重要的一级地球化学界面位于北秦岭与华北陆块间的地质分界处,区域二级地球化学界面才是商-丹主缝合带。
2 东秦岭的构造格局
东秦岭的构造格局主体是由新元古代至印支期主造山运动奠定的,后受到中新生代构造的强烈叠加改造。依据上述区域壳-幔地球化学分区可以看出,尽管各块体的构造性质和构造归属可以随时间发生变化,但其壳-幔仍能长期稳定地保持其原有的地球化学特征,据之可以追索块体的原来归属及尔后的构造变迁。
2.1 扬子和华北原来应为两个独立发展的古陆块
鉴于扬子和华北在地壳增生历史和地幔性质演化方面的明显差异及壳幔化学和Pb同位素组成上的长期稳定不同,它们原来应为两个独立发展的陆块,或不同大陆的裂解部分。因而,秦岭造山带应为不同陆块之间的会聚碰撞带,而非同一陆块的裂解和再拼合。
2.2 南秦岭原属扬子板块
南秦岭在壳幔演化历史及化学和Pb同位素组成方面均与扬子陆块一致,并同扬子陆块一样具有新太古代陆壳基底,因此应属于扬子板块的组成部分,只在晚古生代勉略洋盆打开后才成为独立活动的微板块。据此可以认为,勉略洋盆应是扬子板块内部裂开类型。
2.3 北秦岭新元古代前属于扬子板块的证据
(1)北秦岭的壳、幔化学和Pb同位素组成基本类似扬子,而同华北明显不同,并以区域一级地球化学界面与华北陆块分隔。
(2)北秦岭地壳主要形成于0.8Ga前的元古宙,也同扬子和南秦岭相同,差别只在于北秦岭缺少新太古代陆壳基底。
(3)北秦岭的最老基底秦岭群主体为副片麻岩。对其原始不成熟碎屑岩进行的物源地球化学鉴别证明,由双模式碱性岩套的基性和酸性两端元岩石提供碎屑物质,而与秦岭两侧扬子的崆岭群和华北的太华群、登封群无关。这表明北秦岭极可能是在扬子板块洋壳、洋岛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微陆块。
(4)秦岭群的变拉斑玄武岩具有与松树沟蛇绿岩片中E-MORB和一般洋岛玄武岩完全可对比的化学和同位素组成,这也能支持北秦岭前身为洋岛的观点。
(5)北秦岭的洋岛前身表明其最初基底由地幔柱源岩浆岩构成,其后地幔柱源岩浆于整个元古宙期间不断加入地壳。这既能较好地解释上面指出的北秦岭壳幔化学组成的特殊性及高放射成因铅的Pb同位素特征,又能说明北秦岭缺新太古代陆壳基底的原因。
(6)古-中元古代裂谷构造体制统治着秦岭地区,在北秦岭与扬子和南秦岭之间在新元古代前不存在分割板块的界面。
2.4 商丹洋盆属于扬子板块内部打开类型
勉略洋盆位于扬子与南秦岭之间,为确定的扬子内部裂开类型。松树沟和勉略蛇绿岩中N-MORB型岩石在特征元素比值(Ba/Sr、Ba/La、Nb/Ta、Yb/Hf、Zr/Zr*、Ti/Zr、Ti/V等)和Pb、Nd同位素组成方面存在着相互可对比性,而且特征元素比值和Pb同位素比值均较华北地幔明显偏高,证明了商丹古洋壳同勉略古洋壳一样也应属于扬子板块内部裂解形成的类型,而与华北陆块地幔发展无关。这点同样可以支持北秦岭于新元古代前应是扬子板块的组成部分。当商丹洋盆于新元古代形成后,北秦岭就转化成为华北板块的大陆边缘构造单元,商丹断裂带则成为扬子和华北板块的缝合带。
2.5 北秦岭和南秦岭两类性质不同的大陆边缘
新元古代到早古生代北秦岭具有活动大陆边缘性质的发展历史。该构造单元中发育着新元古代具有洋内岛弧玄武岩化学特征的丹凤群火山岩系,显示弧后盆地火山岩与沉积岩化学特征的二郎坪群火山—沉积岩系,具有消减带组分特征的大陆岛弧型和(或)陆缘弧型新元古代富水基性杂岩和早古生代垃圾庙—秦王山苏长—辉长岩,以及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两期侵入秦岭群并具有岛弧长英质岩石化学特征的花岗岩类。这种情况暗示着,这里曾发生过不止一次的洋壳俯冲消减,并应经历过洋内岛弧的形成、弧—陆碰撞、弧后盆地形成发展及大陆弧和陆缘弧的发展等阶段。然而,由于现有丹凤群和二郎坪群同位素年代数据与化石定年的矛盾,北秦岭和商—丹会聚带发生的洋—陆相互作用的细节过程尚未完全理顺,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南秦岭新元古代至泥盆纪被动陆缘发展阶段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所有的岩浆喷发和侵入活动均与板内裂谷和拉张裂陷构造有关,表现为岩浆显示碱性和较富于高场强元素;海相沉积作用基本是在扬子陆块边缘海中进行,陆源碎屑物质只来自扬子陆块;花岗岩长石的Pb同位素比值随时代发生正常的规律增长,反映被动陆缘地壳的相对稳定状态。
2.6 印支期陆陆碰撞晚期大陆的俯冲叠置
北秦岭晚海西—印支期晚碰撞型花岗岩类,其长石Pb同位素比值低于北秦岭的基底和早古生代及其前的花岗岩长石,表明这期花岗岩的源区不应是北秦岭的原有基底。在Pb、Nd、Sr同位素与特征微量元素组成方面,此类花岗岩类基本与南秦岭的印支期晚碰撞型花岗岩类及元古宙基底基性岩层(尤其耀岭河群细碧岩)一致,而明显不同于北秦岭和华北陆块南缘的基底岩层。这证明北秦岭晚碰撞型花岗岩类是以南秦岭基底为源的。因此,这一结果就为有关印支期碰撞造山期间曾发生扬子陆块北缘(南秦岭)基底俯冲叠置于北秦岭之下的地质推断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这是造山带中深截面上的情况,而在大别造山带深部截面中就显示为陆壳的深俯冲、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与尔后的折返。
3 关于大别与秦岭地质构造对比的几点建议
(1)思想上要明确大别和东秦岭所代表的分别是造山带的深部与中深截面,对比时应注意剥蚀深度对地质构造记录的影响。
(2)东秦岭的商丹断裂带是较为公认的扬子和华北板块的缝合带,应重视追索其东延至大别通过的部位,这有利于解决大别的构造格局。
(3)北秦岭是扬子板块裂出微陆块,新元古代秦岭主洋盆打开后转变为华北板块的大陆边缘构造单元。其早古生代前的幔源和壳源岩石具有全区最高的Pb同位素比值,且前寒武纪变玄武岩显示全区最高的Sc/Th、Ba/La、Th/La和Yb/Hf比值。北秦岭不仅存在早古生代岛弧型岩石(苏长辉长岩、火山岩、花岗岩类),而且还产出新元古代岛弧型基性火山岩和侵入岩及花岗岩类,这些可作为北秦岭的标志。但需注意:①北秦岭为洋岛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微陆块,其延伸可能是有限的(现已证明其在桐柏北侧还存在,应再向东追索);②北秦岭印支后已逆冲推覆于南秦岭陆壳基底之上,到大别地区有可能不少记录已被剥蚀。
(4)加强大别变质杂岩同南秦岭中-下地壳岩层的综合对比。
(5)勉略缝合带的东延问题尚未解决,在大别地区确定其相当部位应慎重。
(6)铅同位素填图在大别地区的情况是复杂的,燕山晚期花岗岩和玄武岩的Pb同位素组成是明显不同的,应注意中生代晚期陆内俯冲构造对壳幔岩浆源区的约束或限定。

区域岩石圈地球化学分区对北秦岭构造归属的限制
答:北秦岭和南秦岭这两个构造单元属于大陆造山带,地壳性质显然不同于两侧的华北和扬子两稳定的克拉地区,地壳的地球化学组成表现为铁族元素Sc、Co,特别是Cr、Ni和亲石元素Li、Th等丰度明显高于两侧的克拉通边缘地壳,Au和As等元素丰度明显高于两侧的克拉通地壳(表4-3)。尽管如此,但从华北克拉通南缘等构造单元丰度对比表...

地球化学分区
答:3.1.4.1 地球化学Ⅰ区 南以漳县-武山-唐藏深大断裂(商-丹缝合带部分)为界,构造位置属于北秦岭成矿带。该区与金矿相关的地层主要为秦岭群(Pt1-2)长英质片麻岩夹细碎屑岩和李子园群(Pz1)变质火山喷发沉积岩以及舒家坝群(D2)海相细碎屑岩。该区已发现李子园金矿、柴家庄金矿等数个中小型金...

区域构造演化及控制特征
答:(4)秦岭在晚白垩世(K2)突出地发生沿现今北部边界的向秦岭之下的巨大陆内俯冲作用,所以总体构成秦岭造山带处于南北受扬子和华北板块相向挤压收缩运动,而且自身上部岩石圈和地壳呈现急剧抬升并向外扩展的伸展隆升构造状态,所在整体发生挤压体制下的伸展隆升构造。出现除秦岭南北边界的相向向秦岭之下的陆内...

秦岭地区沉积作用的化学元素演化与成矿元素富集层位
答:到志留纪时由于南、北秦岭开始碰撞对接,构造沉积环境和沉积物源发生强烈变化,沉积岩主要为泥质、碎屑质岩石,造成Al2O3、SiO2、Na2O等含量迅速增加,随着沉积环境的趋于稳定,碎屑岩、泥质岩的沉积逐步减少,碳酸盐沉积作用逐渐增强,并以钙质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因而CaO含量到逐级升高,二叠纪时,几乎全为石灰岩沉积。侏罗纪...

秦岭-大别-苏鲁地区显生宙以来的深部作用
答:图8-9 秦岭-大别造山带显生宙以来L/A相互作用及岩石地球化学演化模型 1—地壳;2—古老岩石圈地幔;3—L/A相互作用带;4—底侵的玄武岩;5—新的岩石圈;6—软流圈熔/流体与古老岩石圈的相互作用区;7—拆沉的岩石圈地壳;8—岩浆侵位或喷发;9—软流圈 北秦岭于新元古代末—早古生代仍为造山...

东秦岭及邻区地壳三维地球化学结构
答:在1987~1991年期间,曾从170条典型地层剖面、181条通过花岗岩类岩体的路线和42条通过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的路线中采集的4800件岩石样品的分析数据为基础,估算和发表了东秦岭及邻区——华北克拉通南缘、北秦岭、南秦岭和扬子克拉通北缘四个构造单元上、中、下地壳的平均化学成分与元素的丰度(Gao et al.,1992)。

北秦岭微陆块的成因与商丹洋盆的属性
答:北秦岭最大可能是在扬子板块洋域洋岛(或海底高原)基础上发育形成的微陆块,这样的认识是根据以下证据和线索获得的: (1)北秦岭最古老陆壳基底秦岭群是以副片麻岩为主的岩系,形成年代为2000Ma左右,年龄下限不会超过2226Ma,其副片麻岩的原岩为不成熟的近源碎屑岩(游振东等,1991)。张宗清等(1994)测定了该群18个...

明港地区下地壳-地幔结构
答:明港位于北秦岭与华北块体交界处,由于造山带的岩石圈结构复杂,具有块体俯冲、仰冲、叠置、交叉等特征,因而不能用一般的方法来恢复深部的结构,必须对所采集样品的块体归属并结合造山过程进行研究。有关北秦岭的地壳结构前人已进行过工作,根据QB-1地学断面的地球物理资料及地质学的成果,得出了南秦岭...

结构单元的划分
答:即将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内部划分为三个单元:北秦岭、南秦岭和桐柏-大别-苏鲁带。为了在地质、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等特征方面与两侧陆块进行对比,将F1与F3之间的华北克拉通(陆块)南缘与扬子克拉通(陆块)北缘也作为本项目研究的内容(图1-1)。从现今岩石圈三维结构的角度观察,商丹断裂(构造)...

中、新元古代构造反演的依据
答:总之,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一致反映商-丹断裂是长期分隔华北与扬子两大陆块的界面。4.晋宁期构造性质 就位于商-丹断裂北侧秦岭群中的树树沟蛇绿岩,具有983±14Ma同位素龄,同位素组成特点、岩石化学及动力学特征表明其地幔源区质华北、扬子所具有的大陆壳石圈上地幔不同,它极大可能代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