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闻安史之乱,其到底发生了什么,最后又是如何平定下来的呢? 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究竟都有谁,结局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靳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安史之乱,之所以叫安史之乱,主要是因为这场战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叛大唐王朝引起的。这场战乱持续八年,把大唐王朝打成一锅粥,强大的大唐王朝由此开始衰落。这场战乱之所以能最终平定下来,靠的是大唐王朝中央军和藩镇军拼尽全力,以及回纥大军的全力支援。

1、安史之乱的发生背景

安史之乱,某种意义上来讲,唐玄宗要背负主要责任。开创“开元盛世”之后,唐玄宗彻底迷失,不干政事,只干女人,天天沉迷于杨贵妃的温柔乡里,完全不知家国天下。

大唐王朝的权力,最终落到“奸相”李林甫、安禄山和杨国忠等利欲熏心的大臣手里。这些人只顾个人私利,妄顾天下,他们争权夺利、相互倾轧。勾心斗角输了的安禄山,决定能动手绝不瞎逼逼。于是起兵反唐。

2、安史之乱的具体经过

安禄山本来就手握重兵,而且以有心算无心,打了大唐王朝一个措手不及。因此,安禄山在战争初期,一路横扫,连连大捷。春风得意的安禄山,很快就称帝,叫大燕君王,改元圣武,定都洛阳。

这个时候,大唐王朝终于反应过来了。尽管大唐王朝已经腐朽了,但毕竟烂船拆了都有三斤钉,还有和安禄山一战之力。很快安禄山和大唐王朝的军队,在潼关相持不下。如果大唐王朝死守潼关的话,完全可以让安禄山寸步难进。

可惜唐玄宗睡女人,把自己睡废了,完全利令智昏,竟然把自己手下能征善战的高仙芝、封长清等人一一杀头,然后逼着哥舒翰开关出战,最终导致长安失守。唐玄宗身边的将士,对于唐玄宗忍无可忍,干掉杨贵妃和杨国忠等人,把唐玄宗赶下台,扶持太子李亨即位。

唐玄宗做不成君王,安禄山就更加不好过,因为他瞎了。安禄山瞎了之后,脾气大变,对人凶残,动不动就杀人。安禄山身边的人(包括他儿子安庆)为了自保,先下手为强,把安禄山杀了。然后他的儿子安庆继位。

自安禄山死后,胜利的天平慢慢的往大唐王朝这边倾斜。本来跟着安禄山混的史思明看到不对路,于是上书投降。但史思明是假投降,真谋反。投降之后一直默默招兵买马,以期再次起兵。大唐王朝决定干掉史思明。

史思明得知大唐王朝对他的计划,立马在复叛。后来史思明干掉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自己称“大燕君王”。不过,史思明最终了安禄山的命运,给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害。史朝义不是大唐王朝的对手,选择自杀身亡。至此,历史8年的“安史之乱”正式结束。

3、安史之乱的严重后果

安史之乱,直接把大唐王朝打废了,大唐王朝由此全面进入衰落的阶段。李氏家族的中央集权大为削弱,已经完全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版图,大唐王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基本上把大唐王朝的兵力消耗一空,安史之乱之后,大唐王朝的兵力根本不足以保卫边疆和内部的问题,大唐王朝进入内忧外患的历史阶段,周边的势力对大唐王朝虎视眈眈。



就是杨贵妃的养子安禄山造反折腾出来的事情。

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反叛唐朝引起的,这个战乱维持八年,最后由中央军和其他军种一起平定的。

感觉最后之所以能平定是因为时间太久了,而且浪费资源太多了。

安史之乱就是魁首安禄山等人蓄意谋反,但是实力不行。

是谁平定了“安史之乱”﹖~

唐朝的安史之乱,到底发生了什么,又是如何平定的呢?

其实题主所问的这个问题是很有问题的。所谓一降一反一病逝一被斩,应该指的就是投降的哥舒翰、造反的仆固怀恩、病逝的李光弼、被斩的高仙芝。
但实际上这种答案是很有问题的。
首先哥舒翰,他在安史之乱初期就投降了安禄山,因此哪里来的平定安史之乱呢?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封大燕皇帝,随后率军占据河北广大地区,继而率兵猛攻潼关,意图攻进唐都长安。但初期,因哥舒翰坚守不出,再加上潼关城高池深,是固若金汤,因此安禄山持续进攻半年之久,都劳而无功。此后,李光弼与郭子仪所率唐军又接连大败叛军史思明部,切断了安禄山前线军队与范阳老巢之间的交通线。


因此,此时的安禄山可谓是腹背受敌,为了避免范阳大本营被占,他决意退军。可就在安禄山决意退军时,远在长安的唐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谣言,执意要哥舒翰出关迎战,不顾哥舒翰“安禄山久在军中,精通兵法,有备而来,利在速战。叛军暗藏精锐,以老弱病残引诱我军,肯定有诡计,如果我军轻出,必然落入叛军的圈套,到时悔之不及”的谏言,最终哥舒翰只得“恸哭出关”。
最终的结果我想熟悉历史的都知道了,那就是惨败,出关迎战的二十万大军,回来的仅剩下八千人。此后,经此一役,潼关已再无坚守的可能性,蕃将火拔归仁等人眼见大势已去,遂决定投降安禄山,不久他们就将哥舒翰劫持押往安禄山处。
安禄山见到哥舒翰后,洋洋得意的说道:“汝常轻我,今日如何?”意思是你以前不是瞧不起我吗?如今怎样呢?而此时被俘虏的哥舒翰是再无往日的傲气,他惶恐地跪在安禄山上的面前,说道:“肉眼不识陛下,遂至于此。陛下为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填在河南,鲁炅在南阳,但留臣,臣以尺书招之,不日平矣”,大意就是我当时有眼不识泰山,现在我知道安禄山你是天下的真命天子,如果你能留下我的性命,我就为你招降李光弼、来填、鲁炅等四方将领。


安禄山听到此答复后,是万分开心,于是马上将任命哥舒翰为司空,然后让其去招降唐将。
再是高仙芝。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于范阳起兵造反,发兵15万,号称20万,南下反唐,向洛阳、长安进发。唐玄宗闻听安禄山造反,是万分惊恐,遂赶紧进行部署,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率飞骑、彍骑及朔方、河西、陇右等兵,又出禁中钱召募关辅新兵,共5万人,出兵平叛。
但因唐朝承平已久,地方兵士早已不知战争为何物,再加上所募之兵皆是市井之徒,因此高仙芝所率军队可以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反观安禄山叛军皆是精锐之师,如此纵然高仙芝智慧超群,也无法与安禄山大军对抗,不久高军既大败,随后只得退居潼关。
可在退居潼关后,因监军宦官边令诚的诬告:“封常清说叛军强大动摇军心,而高仙芝放弃了陕郡几百里地,偷偷克扣士兵的粮食和赏赐”,高仙芝被昏庸的唐玄宗下令斩杀。因此,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就被唐玄宗下令斩杀的高仙芝,他如何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战神呢?


实际上真正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应该是仆固怀恩、李光弼、郭子仪这三人。
而实际上,平定安史之乱后,唐廷对于这三位功臣的赏赐不可谓不优厚。仆固怀恩被拜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加太子少师衔,封大宁郡王;李光弼受封临淮郡王,食邑二千户,授其一个儿子为三品官,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郭子仪拜司徒、代国公,余官如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以兵部尚书、平章事兼朔方、陇右、河西三镇节度使),加食邑一千户。
从平定安史之乱时,唐廷对于仆固怀恩、李光弼、郭子仪三人的加封来看,唐廷对他们是十分厚待。而后,除仆固怀恩因被奸宦所害,再加上他本身性格有问题,起兵造反,致使一生对于唐朝的功劳都随之烟消云散,曾经全家有46人为国殉难,三个女儿牺牲幸福为国远嫁和亲,满门忠烈的仆固怀恩家族,因叛乱被列入“叛臣传”,这不得不让人唏嘘。


而李光弼、郭子仪二人因懂得韬光养晦,与世无争,明哲保身,因此得以善终。李光弼于广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享年五十七岁,唐廷追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郭子仪于建中二年(781年)病逝,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

安史之乱怎么平息的?
答:,鲁炅坚守南阳,从而挡住叛军南下的通道,保障了唐朝江、淮财赋的来源。叛军到处掳掠屠杀,入长安以后,也大肆杀掠,关中和各地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叛军在多处战斗失利。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又被其儿子史朝义杀害。次年,唐在回纥兵的帮助下,夺回了洛阳。史朝义退至河北自杀。安史之乱到此平息。

安禄山若在安史之乱消灭唐军主力,会对历史产生哪些影响?
答:“安史之乱”发生于755年,而756年这年长安、洛阳就已失陷,并且唐军主力部队大部分在与安禄山叛军的交战中被消灭,如果安禄山部队此时继续进军,一路向西南拿下成都,一路向西北攻下灵武,那整个唐王朝的主力部队就全军覆没了。之后,安禄山再休整个两三年,一方面巩固胜利果实,一方面厉兵秣马...

安史之乱中如果没有弑父夺权,安禄山反唐会成功吗?
答:说到安史之乱真的是有说不完的事情了,但是我们今天不说这些我们说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那就是安禄山这件反唐这件事情,话说假如当时安禄山在反唐的时候并没有发生什么弑父夺权的情况,那么安禄山成功的几率会不会大一些,最后的结局是不是也会成功一些?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就算安禄山、史思明没有分...

安史之乱后王维为何会判极刑?他又是如何获救的?
答:在唐肃宗的带领下,郭子仪、李光粥等名将开始率兵反攻,经过十年苦战,最终消灭了安禄山、史明思及其残余部众,结束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结束后,自然少不了封赏和惩罚,郭子仪、李光粥等名将,得到了朝廷封赏,但王维这些为安禄山做过伪职之人,自然免不了惩罚,王维被朝廷判处极刑。王维之事,说大可...

按史书考证,安史之乱8年唐朝死了4千万人,可信度高吗?
答:我觉得这个可信度不高,因为当时的唐朝经历了开元盛世,非常的繁华,国富民强,但是这并不代表那个时候就有超过五千万的百姓。有记录说这场战争导致唐朝直接损失了五分之三的人口,我觉得这样还是有可能的。剧照 因为安史之乱这场战争长达七八年之久,中间战争不断,通过《资治通鉴》在这几年的人口...

月夜忆舍弟哪些诗句概括了安史之乱
答: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二、《春望》1、作者:唐代杜甫2、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平定安禄山叛乱是唐王李隆基吗?
答:接下来,文史不假就努力还原那段历史,还原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影响。一、爆发原因 唐朝在建国初期,一直都是推行府兵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兵农合一。这种“寓兵于农”的兵役制度最早起源于西魏,由宇文泰借鉴《周官》之制而开始创设,经过北周和隋朝的发展改进,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

唐朝发生的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答:关注 展开全部 是唐朝的转折时期,大唐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前是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是大唐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制高点,安史之乱摧毁了盛世,之后虽然被平复但大唐再也没有盛世气象,地方豪强层出不穷,中央统治愈发没有力度以致唐灭,天下战乱无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何借兵回纥洗劫陪都洛阳而誓死保卫京师长安?_百度...
答:他们到底在防备着谁?在2020年仍然可以将自己排除于汉人之外!可见某些认知是深入骨髓,不可改变的……同意,舍车保帅 安史之乱。京城被破,天子逃亡,节度使观望,朝廷无力平叛,像回鹘借兵,双方达成协议就是“收复长安之日,放抢三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鹘”。回鹘按约出兵,叛军将领安守忠...

安史之乱后,大唐差点万劫不复,是谁改变了局势?
答:通过这个方法,就能达到"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情况的发生。汉宣帝时期就已经设立了平籴仓,晋武帝时期又制定了"通籴法",北魏中期实行了"和籴制"。唐朝延续了历代的做法,践行平籴法。 但是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库存的粮食早已用尽,所以平籴法对于此时的唐朝已经失去了作用。刘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