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若在安史之乱消灭唐军主力,会对历史产生哪些影响?

作者&投稿:偶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趁唐朝廷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号称20万,在蓟城南郊(今北京西南)誓师,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为借口于范阳(今北京)起兵。由于唐朝内地承平日久,武备松弛,慌忙组织起来的州县之兵哪里是训练有素、久经战阵的安禄山边镇精兵悍将的对手。因此叛军南下途中一路势如破竹。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正在长安沉湎于莺歌燕舞之中的唐玄宗,听闻安禄山反叛的消息后,大惊失色。慌忙命令前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等人,先后率领大军前去平叛。可以说封常清、高仙芝等当时唐朝边镇名将,在与远比自己的强大的多安禄山叛军交锋时,打的还是不错的,虽然东都洛阳丢了,但退守潼关、坚守不出这个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当时唐朝另外两位大将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将史思明(此时为安禄山部将),他们二人也认为潼关只宜坚守,不可轻出,二人主张引朔方军北取范阳,直捣叛军老巢,这样叛军必不战自溃。然而昏庸的唐玄宗听信馋言不仅杀了封常清、高仙芝这两位有勇有谋的大将,还强令哥舒翰率唐军主力出潼关主动进攻强大叛军,导致潼关失守、长安失陷,自己则慌不择路逃到四川。

不过安禄山同样是个目光短浅的家伙,在攻下长安、洛阳,几乎拿下李唐王朝半个江山的大好形势下,没有马上派大军对李唐王朝西逃的残余力量进行追击歼灭,给了李唐王朝以喘息之机。此后缓过神来的李唐王朝,重用郭子仪、李光弼二将,以朔方军为平叛主力(唐肃宗李亨就是在朔方军的军部所在地灵武即的位,并且李光弼、郭子仪二人,与朔方军也渊源颇深,可见这支军队的重要),历经八年,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李唐王朝,也因此由盛而衰。

今天我们做个假设:安史之乱,安禄山假如消灭了全部唐军主力,会对历史产生哪些影响?

一、安史之乱,安禄山假如消灭了全部唐军主力,那南方的李唐残余力量可能会在金陵建立一个“南唐”。(我假设的这个“南唐”,非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建立的那个“南唐”。)这个“南唐”将与北方安禄山建立的胡人政权“大燕”对峙,中国可能又将进入南北朝时代。

二、安史之乱,安禄山假如消灭了全部唐军主力,之后还有个可能就是效仿前秦苻坚南征东晋之举。若安禄山南征“南唐”成功了,那华夏文明第一次被异族彻底征服的时间将会提前500年。当然若安禄山“南征”失败了,北方可能又会陷入大乱。

1279年蒙元消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全国,这是华夏文明历史上第一次被异族全部征服。

“安史之乱”发生于755年,而756年这年长安、洛阳就已失陷,并且唐军主力部队大部分在与安禄山叛军的交战中被消灭,如果安禄山部队此时继续进军,一路向西南拿下成都,一路向西北攻下灵武,那整个唐王朝的主力部队就全军覆没了。之后,安禄山再休整个两三年,一方面巩固胜利果实,一方面厉兵秣马为南征做准备。那推算下来安禄山南征时间最多不超过760年。

当然有的朋友会说,就算安禄山“南征”也未必会成功,历史上不是有很多次南征都失败了,比如曹操南征败于“赤壁之战”、苻坚南征败于“淝水之战”、另外还有北魏的拓跋焘、金主完颜亮都止步于长江天险。但也别忘了,蒙元还有满清可是南征成功了。尤其是入关的满清在1645年彻底消灭了北方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后,同年便灭亡了建都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权”,满清的南征可谓是神速。灭亡了“弘光政权”这个南方最大的汉人政权后,满清的南征战略目标基本达成,之后南方的隆武、永历政权只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

所以,这样看下来,安禄山并非没有南征灭亡“南唐”、像满清那样一统天下的实力。

并且安禄山叛乱集团的和入关的满清八旗集团有许多共同点:1.都是胡汉混杂的军队。2.都是崛起于东北(安禄山一部分势力范围在河北,剩下的就在东北,并且安禄山本人虽是粟特人但出生于辽宁朝阳,当时叫“营州”)3.满清八旗入关时兵力不过14万,而安禄山起兵叛乱时,军队是15万。两者在兵力上旗鼓相当,满清可以南渡长江、统一天下,安禄山为什么就不能?



~

安史之乱的主角是安禄山和谁?还有安史之乱的详细资料
答:安史之乱的主角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史思明。(703年—761年),字崒干,宁夷州(今辽宁省朝阳市)人,粟特族。唐朝时期叛臣,安史之乱的元凶之一。出身西域史国,相貌不扬,懂晓六蕃语言。天宝初年,骁勇善战,屡建战功,授平卢军知事。辅佐安禄山讨伐奚和契丹,迁平卢军兵马使。安史之乱资料:安...

安史之乱
答: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儿子庆绪所杀。唐军联同回纥援兵乘机反攻,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不久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朝义杀害。于是唐朝再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自杀,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才告结束。

唐朝安史之乱
答:及后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在唐军的收复下,另一叛将史思明投降。758年,由于朝廷一项暗杀史思明的计划外泄,史思明发动兵变,杀安庆绪并称“大燕皇帝”。至761年,史思明被其儿子史朝义所杀。翌年,唐代宗继位,并从叛军中收复洛阳。最后史朝义被李怀先逼迫自杀,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唐朝进入藩镇割...

安史之乱简介
答: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身兼范阳(今北京西南)、河东(今山西太原)、平卢(今辽宁锦州西)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为人狡诈,善逢迎,因请求做杨贵妃的...

安史之乱第二年,安禄山就去世了,为何战乱还持续8年呢?
答:如果战略得当,安史之乱应该在唐玄宗手上就有平定的可能。但是唐玄宗不听前线将领的正确意见自毁长城,强令哥舒翰出潼关攻击安史叛军,导致潼关一线唐军主力全军覆没,安禄山攻占长安,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只能撤出河北,第一阶段对唐朝政府的有利态势全面崩溃。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

安史之乱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
答: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伏击战的典型战例,唐玄宗错误估计形势,拒绝采取据守险要、持久疲敌、伺机出击的方针,过早地出关反攻,结果造成人地两失,使平叛战争急转直下。崔乾佑潜锋蓄锐,诱唐军弃险出战;会战时,又偃旗欲遁,诱唐军进入伏击区,因而取得大胜。 长安失陷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安禄山指挥叛军主力进攻洛阳、潼关...

安史之乱简介50字
答: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像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

安史之乱的原因 安史之乱原因研究
答:关键词: 安史之乱 唐玄宗 安禄山 原因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安史之乱由此开始;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初,史朝义在唐军的追击下走投无路,穷途自杀——至此,历时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方结束。安禄山是唐玄宗很信任的一个边将,那么他...

安史之乱是谁发动的
答:2、安史之乱是怎么平定的 765年正月,朝廷任命雍王李适为统兵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兵讨伐史朝义。郭子仪向回纥借兵10万,唐军和回纥军一起打进了洛阳城,史朝义败逃莫州,不久,史朝义的部下见大势已去,纷纷向唐军投降,史朝义看到众叛亲离,走投无路,便自杀了。至此,历时7年零3个月的安史之...

安史之乱怎么平息的?
答:,鲁炅坚守南阳,从而挡住叛军南下的通道,保障了唐朝江、淮财赋的来源。叛军到处掳掠屠杀,入长安以后,也大肆杀掠,关中和各地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叛军在多处战斗失利。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又被其儿子史朝义杀害。次年,唐在回纥兵的帮助下,夺回了洛阳。史朝义退至河北自杀。安史之乱到此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