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头镇的历史沿革 厌次的历史演变

作者&投稿:伯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神头镇历史悠久,名称屡经变易。秦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在神头置厌次区,属齐郡平原地。汉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废厌次区改为富平侯国,洽在神头。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废定安公国,再置厌次区。传说明朝一次大地震,仅残存一城头,故名剩头,后为“神头”。
建国初期,全区共设11个区,神头为第八区驻地。共辖109个村,1958年设神头人民公社,共辖61个行政村,1984年改称神头乡,原行政区域,1991年元月经省政府批准改为神头镇。2000年6月原邓集乡与原神头镇合并为神头镇,所辖98个行政村。



神头镇的历史文化~

神头镇有着悠久的历史的灿烂的文化。人杰地灵,是汉太中大夫东方朔的故里,亦是西汉昭帝时富平侯张安世的封地。原有朔祠、朔母庙,古厌次城遗址,现存朔墓及雄伟壮观的汉墓群等众多文物遗址和动人的传说,素有“智圣”美称的东方朔和连绵起伏的汉墓群标示着神头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久远沧桑的历史。东方朔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艺术家,被世人推称为“智圣”,与“文圣”孔子、“武圣”孙子齐名。作为政治家,他以雄辩奇才、博物多能、知多见广与官场奸小作斗争,一生都在“清君侧,扶帝王”;作为文学家,以其周密的逻辑、犀利的文风、精辟的论述得到后世文人的称颂。唐朝诗仙李白在《玉壶岭》中诵到:“世人不识东方朔,金门大隐是谪仙”,书圣王羲之和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后代文人画家都曾为其画先赞树碑立传;作为艺术家,以其滑稽、幽默和超人的智商,被后人推崇为中国笑话、相声、谜语、卜卦和中国俗文学的鼻祖。作为滑稽之雄的东方朔比西方滑稽大师卓别林要早两千年。东方朔以他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超凡入圣的智慧,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巨大财富,也是我们神头镇人民的骄傲和巨大财富。连绵起伏的汉墓群俗称“七十二疑冢”,分布在神头镇东西长约5华里,南北宽约3华里的区域内,现存古墓38座,大者直径约60米,高9米,小者直径14米,高5米,古冢起伏,气势恢宏,据史学家赵春万考证,该墓群是西汉昭帝时富平侯张安世家族墓群。“神头”镇,位居山东德州陵城区10公里处。镇西至今有一个连绵数里的汉代古墓群,俗传“七十二冢子”,隆如小山,经千年风雨侵蚀而不消减,颇为奇异。与之相呼应的奇、特古文化遗迹、传说还有不少。譬如:以“庙”命名的村镇不少,即:郭家庙(有九塔二寺国家大庙之说)、药王五庙、前后财庙、娄家庙、陆家庙等等。“庙”者,中国旧时供祖宗神位之处所也。另外还有颜真卿、唐城墙、平原郡墓、棂星门、廉颇饮马井等。

神头镇历史悠久,名称屡经变易。秦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在神头置厌次区,属齐郡平原地。汉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废厌次区改为富平侯国,洽在神头。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废定安公国,再置厌次区。传说明朝一次大地震,仅残存一城头,故名剩头,后为“神头”。建国初期,全区共设11个区,神头为第八区驻地。共辖109个村,1958年设神头人民公社,共辖61个行政村,1984年改称神头乡,原行政区域,1991年元月经省政府批准改为神头镇。2000年6月原邓集乡与原神头镇合并为神头镇,所辖98个行政村。 东方朔,本姓张,字曼倩,西汉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人,汉武帝征召入朝,上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切中时弊,然因生性诙谐,故被汉武帝看做俳优,不受重视,“不根持论,上颇俳优畜之”譹讹。虽然在汉武帝时期东方朔没有获得应有的政治地位,但在后世则受到多方重视,留下了厚重的历史印迹。

岚山头街道的历史沿革
答:明洪武年间建制,因座落岚山南麓故名,俗称岚山头口,也叫山南头。清属日照南乡安东卫社。1947年建圣岚区,1948年2月划归安岚区,1959年2月归安岚人民公社,1981年9月成立岚山头公社,1985年10月改为岚山头镇,1988年4月改称岚山头街道。明清两代,岚山头是安东卫的分汛要地之一。岚山头处在祖国...

岚头镇的历史沿革
答:岚头镇境元代属亦溪不薛下辖沙溪等处蛮夷长官司,明代属雄所则溪,部分地域为与播州所争议,曾划归黄沙渡土巡检司辖,仍为土官制,清康熙三年(1663年)设里,现岚头境各有所隶。岚头街民国前称大蓝头,原乡境接沙土、长坝部分属新化里,接木孔部分属永丰里一甲,接安底部分属敦义里一甲,成三...

神头镇的历史沿革
答:1946年属红壕头等乡。1958年设神头公社,1961年析设大夫庄公社。1984年改神头乡(同年建神头镇)、大夫庄乡。1996年,神头镇面积117平方千米,人口4.3万人,辖东神头、西神头、大窊、北邵庄、司马泊、长村、苗山、伏庄、毛道、吉庄、吴佑庄、小泊、马邑、王圐圙、郭家窑、新磨、八里铺、西影...

院头镇的历史沿革
答:据赞皇县志记载,明朝以后院头就成为自然镇,农历逢三、八为集日,是赞皇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解放初期,院头镇属第二区管,区政府设在院头村。1953年建院头乡,1958年成立东风人民公社。合县后,设元氏县院头工委。1961年分县后,正式成立院头人民公社。1984年复置院头乡,1985年初建院头镇...

虎头镇的历史沿革
答:1938年7月1日县公署迁往安乐镇,虎林县城改称虎头,为村建制。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苏联红军解放虎头。同年9月底,在苏军的主持下建立了治安维持会。当年年底东北人民自治军合江军区虎林独立团第六连来此驻防,成立了临江区公所。1947年11月开始反奸清算,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清算了地主、富农的...

溪头镇的历史沿革
答:1941年整顿行政区域,全县划四个区。本地区划属一区,晔岔乡,大谷运乡、竦坑乡、竦口乡、大源乡等。1938,撤晔岔乡改置溪头乡,驻地溪头。1939年,溪头乡、竦口乡合并更名为大野乡,驻地溪头。大谷运乡更史仁里乡,竦坑乡更名寺坑乡。1938年,歙县裁撤一区,本地区划属徽城镇管辖。大野乡移驻...

鳌头镇的历史沿革
答:鳌头古镇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据文武帝庙清朝乾隆和光绪壬午年石碑记载鳌头属高凉郡,称为鳌头市,曾管辖吴川市兰石、浅水、覃巴、化州市长岐、茂港区小良、茂南袂花、镇盛等十三个乡镇设立衙门官府,衙内官员受朝庭钦任,衙内设有审案公堂,镇内原有一座小城池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现存重修东、...

小泊头镇的历史沿革
答:金代称幞头镇,1958年设前进公社(后改泊头公社)。1968年设郑王公社,1982年泊头公社更名小泊头公社。1984年分别改小泊头乡、梁郑王乡,1985年小泊头撤乡设镇。1996年,小泊头镇面积为55.7平方千米,人口2.6万,辖小泊头东、小泊头西、小泊头中、赵家庄、北高家庄、姜家庄、曹家庄、北王庄、北李...

马头镇的历史沿革
答:据新丰县志记载,马头镇墟市始建于清初,位于福水、乌石岗、军屯地交界处的新丰江畔,因墟镇的西北有一小山,形似马头而得名。1959年因国家建设新丰江水库,墟市属水淹区,故迁移至现今湖塘村建新墟,并建镇治所。马头始建行政区域均隶属新丰县管辖,清时称都;民国时期改称二区;解放后55年冬撤...

冢头镇的历史沿革
答:冢头镇始建于汉朝。据传,汉文帝刘恒极孝敬母后薄姬娘娘。薄姬死后,文帝遵照母命将灵柩在此埋葬,并建造看墓院,派军队驻守保护坟墓,朝中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年年都来谒拜、封香。为供养需求,在冢南边兴起了集市,居民也随之渐增。起初称作冢子前头的庄,后几经变改,冢头便由此得名 。1964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