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在位期间用相多少人?现在高一的必修一历史书上13人,我们的是12人。。有精通历史的知道确切数字吗 高一历史必修一

作者&投稿:史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里,他一共任命了十三位丞相,丞相的更换十分频繁,可见汉武帝对丞相人选的挑剔。
  第一个、建元元年——建元元年:建陵侯卫绾

  卫绾在吴楚七国之乱中,因作战有功而封候。景帝后元年始任丞相,顺着任下来,成了武帝时的第一任丞相。但任期很短,当年就因病免职。

  卫绾是武帝当太子时的太傅,负责教授知识。当初武帝被封为太子后,就是他作为太子傅负责教授太子。但他既无拾遗补阙之功,更谈不上兴利除弊之绩,只是默默无言,守道而已。

  这种人适合文、景两朝的无为而治,但绝对不适合武帝的“大有为”性格。虽说是因病被免,但即使没病,被免职也只是早晚的事——或许,这病是“告老”而不是“病”。

  卫绾

  第二个、建元元年——建元二年:魏其侯窦婴

  对于卫绾的接任者窦婴,《汉武大帝》给的镜头远比第一任丞相卫绾要多。窦婴此人的能力,电视剧中也是给了肯定的——吴、楚七国之乱时,窦婴任大将军,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魏其侯。而汉景帝在一次家宴中,无心提到欲立弟弟梁王刘武为接班人之后,窦婴挺身而出压下了事,但由此惹毛了窦太后。

  武帝好儒术,窦婴也是,两人合作的初期应该还是比较顺的。但武帝爽了窦太后就不爽——她是绝对反对儒学的。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因为谋划皇帝不用对窦太后奏重要事件而惹得太皇太后大怒,于是赵绾、王臧被罢官治罪,先后自杀。窦婴和田蚡也分别被免除了丞相和太尉的职务。

  再接下来,就是“田窦交恶”,最终的结果是窦婴、灌夫被杀。对于窦婴的死,许多人都认为是田蚡作的恶,因为电视剧中所演的田蚡是绝对的反派。易中天老师的看法则是:汉武帝的性格摆在那,绝对容不下一丝一点的威胁,所以对窦婴好侠义、养门客的行为看不顺眼。

  易中天的这种看法是有佐证的,我们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可以找到踪迹:太史公曰: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原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骠骑亦放此意,其为将如此。

  啥意思呢?说的是苏建建议卫青养门客,但卫青并不同意,他的说法是:魏其武安候(窦婴、田蚡)广招、厚待门客,天子“常切齿”,最后这两个人都被收拾了。即便自己没出格的事,但招的门客如果出了事,就会成了天子的把柄。

  这句话虽出自卫青之口,但细细分析之下,却是窦婴、灌夫的真正死因——田窦交恶只是炸药的导火线而已。卫青之所以不养门客,主要原因之一是怕引起武帝的不满。

  而田窦交恶,相继死去时,汉武帝借力打力,就像“坐山观虎斗”一样,两家都斗败了才好——这样的话武帝才可以按自己的意去培殖新人物、新势力。

  《汉武大帝》中的窦婴

  三、建元二年——建元六年:柏至侯许昌

  许昌是窦婴的下一任,是由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直接任命的——凡事只窦太后。建元六年,窦太后崩,丞相许昌、太尉庄青翟这两个“看管武帝”的大臣,就因“丧事”而被武帝一脚踢开——武帝最厌的就是自己旁边有间谍一样的人物。

  四、建元六年——元光四年:武安侯田蚡

  田蚡是汉武帝母亲的同母弟弟,任太尉被免职后,在家呆了一段时间。但由于自己是太后的弟弟、皇帝的舅舅,所以每天拜见他的官员比以往还多。等到许昌被罢免,在王太后的一力主持下,顺利坐上丞相的位置。

  这时候的汉武帝严格意义上说还是半傀儡状态,田蚡在把持朝政、个人生活方面做得忒过分——推荐做官直接就做两千石的大官,家里的生活直追皇帝后宫。在一次“请求”把考工官署的土地拨给他以扩建住宅时,武帝终于发怒,反问道:“你怎么不干脆把武库也要走?”

  田蚡还有一个极大的罪过——元光三年春,黄河改道。五月再次决堤改道,沿途十六个县泛滥成灾,百姓都流离失所。武帝虽然派人征发十万士兵堵住了缺口,可是堵好后又被冲开。田蚡因为自己的食邑没有受灾的危险,便说:“长江黄河决堤都是天意,不用耗费人力去堵塞,堵塞未必符合天意。”(这不是放屁嘛),于是此后很长时间国家都没有派人处理黄河决口。

  直到二十年多后的元封二年,武帝才派人将决口处堵好,又疏通渠道,使得黄河重新回到了夏禹治水时的旧道,梁、楚之地才重新恢复安宁。单此一罪,就足够田蚡死个几万次的了。

  田蚡的死是武帝彻底摆脱半傀儡状态的标志,从这以后,武帝手脚完全放开。

  电视剧中的田丞相满脸丑恶

  五、元光四年——元朔五年:平棘侯薛泽

  田蚡死后,武帝让韩安国暂时行丞相事,本打算接着把他扶正的,可是在这个时候安国却摔伤了脚,所以让薛泽拣了个便宜。(不知这摔伤是故意还是?总觉得韩安国鬼鬼的。)

  元朔五年冬十一月初五,薛泽被免职,在职几年内没什么表现。

  或许,薛泽这样的人,才是武帝比较需要的吧——安份守已、听话,就是武帝的“好枪”。

  六、元朔五年——元狩二年:平津侯公孙弘

  公孙弘参加了武帝初即位时举行的招贤考试,被征为博士。由于出使匈奴效果没让武帝满意,于是告病回老家。元光五年,武帝又征贤良,菑川国又把公孙弘推荐上来。他感谢说,“已经尝试过了,皇上认为我不适合做官,把我罢免了,这次你们选别人吧。”

  但是当地人还是推选他,这次武帝却很是喜爱——文章美丽、容貌美丽。拜为博士,数年后迁为御史大夫,任期中屡次劝谏,在关于为什么位列三公还用布被的质问中应对得体,武帝认为他谦逊、贤德。每次上朝,他都只是陈述事实大概,从不在朝廷上争执,武帝看他谨慎厚道、熟悉政事、又有正统的儒道思想,很欣赏他,于是公孙弘日益显贵。

  元朔五年,薛泽因事免职,公孙弘上任丞相。因为此前任丞相者皆有候爵在身,所以武帝下诏加封公孙弘为平津候,以高成之平津乡户六百五十封之。丞相加封侯爵,就是从公孙弘开始的。

  公孙弘广养门客,而自己却特别简朴,家无余财。但此人城府极深,凡是得罪过他的人,不论亲疏远近,表面总会假装着很友好,但是背地里却会伺机报复,最重要的有这么几次:董仲舒为人正直,认为他只会阿谀奉承,于是他便记恨着。胶西王刘端骄横无礼,多次违反法令,甚至杀害两千石官员多人,于是他便推荐董仲舒去做胶西王的国相,不久董仲舒便因为有病而被免官;汲黯时常诋毁儒生,也经常说他的不是,例如说他位列三公还盖布被太虚伪,于是他让武帝任命汲黯做右内史去管理皇亲重臣所居住的地区。还好汲黯此人极得皇帝信赖,才没被迫害成功。

  公孙弘做了六年御史六年丞相,到了八十岁,死在丞相位上,等于是在三公位置上呆了12年时间,这在武帝所有丞相中是比较特别的。而从公孙弘开始,部分丞相府甚至如同虚设,破烂、残败到让人以为是马厩或下人住所的程度。武帝时期的相权之虚,由此可以反映。

  七、元狩二年——元狩五年:乐安侯李蔡

  李蔡是飞将军李广的从弟,景帝的时候就积功至两千石。武帝元朔年间,他任轻车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右贤王,立有战功进封乐安侯。元狩二年,由御史大夫迁为丞相。李蔡为人普通,名气远逊于李广。然而李广征战一生却没有得到封爵,官位止于九卿,他却做了丞相。

  李蔡任职第四年,在元狩五年,也就是李广自杀后一年,因侵占了景帝陵园前大道两旁的空地来埋葬家人而获罪,他不愿意被审判,便自杀了。

  关于李蔡的死,在《霍去病死亡之谜》中有过分析,个人认为,当时虽然李蔡丞相不会有太牛B的能力,但在武帝眼皮底去侵占景帝陵园这样的傻事相信还是不会做的——无异于伸出脑袋让人砍。

  稍微一逼,这丞相就自杀了,死得很是轻易。

  八、元狩五年——元鼎二年:武强侯庄青翟

  庄青翟本为太子少傅,元狩六年夏四月,被任命为丞相。元鼎二年冬,有人盗挖文帝皇陵中陪葬的钱币,庄青翟上朝的时候便与御史大夫张汤约好一起向武帝请罪。可是到了武帝面前,张汤却没有请罪。武帝命御史大夫追究此事,张汤便欲上奏说“丞相早就知道是何人所为”。于是,庄青翟很害怕,与三长史朱买臣、 王朝、边通谋划,上奏道:“张汤向皇帝奏请施行法令时,商人们总是先知道而能囤积居奇,赚了钱后又分给张汤。”

  武帝问张汤缘故,张汤装做不知道,此时又有人上告说张汤诬陷前御史中丞李文谋反,这下子张汤傻眼了,上书“陷害臣的,是丞相三长史”之后,自杀了。酷吏张汤为高官数十年,死时家产还不到五百金,他的兄弟们想厚葬,他母亲却说:“张汤身为天子的大臣,却遭受恶言中伤而死,何必要厚葬?”

  张汤一死,武帝非常后悔,便杀了三长史,又将丞相庄青翟逮捕入狱。十二月二十五日,庄青翟于狱中自杀。

  九、元鼎二年——元鼎五年:高陵侯赵周

  元鼎二年二月,武帝任命太子太傅赵周为丞相,继庄青翟的职位。

  元鼎五年九月,正值武帝祭祀宗庙,列侯奉献黄金。少府负责检查黄金,凡是重量不足或者是成色不好的,都以不敬之罪弹劾,于是有一百零六人被剥夺了爵位,史称“酎金失候”,此事中失去候爵的人便包括了卫青的儿子、刘备的老祖宗。九月初六,赵周被控告明知列侯所献黄金不足却不上报,被捕下狱,后自杀身亡。

  “酎金失候”是汉武帝用以削弱诸候势力的一个重要举措,武帝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但赵周却成了牺牲品。

  十、元鼎五年——太初二年:牧丘侯石庆

  丞相赵周有罪被捕后,武帝诏御史曰:“万石君先帝尊之,子孙孝,其以御史大夫庆为丞相,封为牧丘侯。”

  王立群老师在讲汉武帝时专门提到了“万石之家”,说的便是这石庆一家子。石庆为人敦厚谨慎,在丞相位九年,没能有什么太好的贡献。太初二年中,庆卒于任上,谥为恬侯。

  十一、太初二年——征和元年:葛绎侯公孙贺

  公孙贺本是武将,随大将军卫青征战,有过几次军功(他是卫青的姐夫),封南茆侯。后再以左将军出定襄,没有战功,失了侯爵。复以浮沮将军从五原出兵二千余里,仍无战功。太初二年,以太仆迁丞相,封葛绎侯。

  前面几个丞相除了石庆和公孙弘外,大都没有善终,所以公孙贺被封为丞相后,跪在地上不肯接受印绶。边磕头边哭着说:“臣本是个守边疆的小人物,因为有战功才做了官,才能不配做丞相啊。”武帝看他那可怜的样子,也感动得哭了,命左右扶起他,他不肯起来。武帝起身而去,公孙贺无奈之下,只得接受了任命。出了宫门便叹息道:“这下我天天都面临危险啦”。

  伴君如伴虎——武帝一朝的丞相们对这句话肯定深有体会。

  公孙贺对自己命运的预测是对的——

  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因为自己是卫皇后姐姐的儿子,生活骄奢不遵法度,征和年间擅用北军钱一千九百万,事发被下狱。公孙贺爱子心切,向武帝请求立功赎罪——去抓捕朱安世。但捕到大侠朱安世后,反受其害——朱安世在狱中上书告公孙贺的儿子与阳石公主私通,并且建巫祭祠诅咒皇帝。于是,公孙贺父子皆下狱,惨遭灭族。这次祸患,搞得满朝风雨,直接导致了太子刘据的卫氏势力消亡殆尽。

  十二、征和二年——征和三年:彭城侯刘屈氂

  刘屈氂的父亲是中山靖王刘胜,这刘胜是汉武帝的兄弟,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他还是三国蜀汉刘备的祖先。

  征和二年春,武帝以时任涿郡太守的刘屈氂为左丞相,封其为彭城侯。刘屈氂本身能力一般,汉武帝的任命这个侄子来得突然。

  太子刘据死后,刘屈氂欲请武帝立昌邑王为太子。这昌邑王是李广利姐姐所生,而李广利与刘屈氂是儿女亲家,若立为太子,日后刘屈氂、李广利的好处少不了。但由于巫蛊事件余波,刘屈氂被腰斩于市。

  究其死因,一是武帝迁怒,二是武帝厌恶干扰立太子事宜。

  十三、征和四年——征和四年:富民侯田千秋

  卫太子刘据被江充诬陷逃亡至死之后,给高祖刘邦守陵的田千秋上书武帝替太子鸣怨道:“儿子调动父亲的军队,顶多是挨顿鞭子的小罪罢了;天子的儿子有了过错误杀了人,又算的了什么呢?---这是我做的一个梦,梦中有一白头老翁教导我这样说的。”

  他上书的时候,太子案已经有一段日子,武帝当时已经很明白太子是由于惶恐不能自保才捕杀江充的,但面子上却拉不下来,在看了田千秋的上书后,很开心,觉得有台阶下了,于是马上召见了他。见田千秋身长八尺有余,容貌伟岸奕丽,就更高兴了,道:“父子之间的事情,外人是很难发表意见的,却惟独你能向我阐明太子的心迹,这一定是高祖皇帝的神灵让你来教导我,你该做我的辅政大臣。”于是田千秋被拜为大鸿胪。几个月后,因为刘屈氂被杀,他便成为了丞相,进封为富民侯。

  田千秋并没什么奇异超凡的才能,又没有什么战功,而且资历也浅薄,只因为一封上书合了武帝的心意,几月间便封侯拜相,这也太神奇了——就像县长乡长直接提拔为国务院总理一样神奇。

  不过,田千秋为人朴实敦厚,做了丞相很安分,处境倒是比他几位前任安全许多。他见武帝一连数年追查太子谋反事件,株连众多,大臣们都很恐惧,便与御史、中两千石的大夫们一起上,请武帝“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事不要过分忧愁。武帝认为他说的很对,便下诏说“远近为蛊,朕愧之甚”,感谢丞相和大夫们认真负责,就不再追究太子案了。

  过了一年,武帝崩驾于五柞宫。田千秋辅佐幼帝刘弗陵,接着做丞相,一共做了十二年,老死在任上。因为他年老,皇帝尊待他,朝见的时候允许他坐小车进宫殿,所以被称做“车丞相”,连名字都被人改称作“车千秋”了。

  以上这十三位丞相大约可以分为这么几种

  1、 广养门客,武帝看着不爽,如窦婴、田蚡,但公孙弘例外。

  2、 能力一般、老老实实、无所贡献、无功无过,终老或被罢官。有薛泽、石庆、卫绾、田千秋等。

  3、 有把柄被抓,下狱。如公孙贺、李蔡、庄青翟。

  4、 给武帝背黑锅,如赵周、刘屈氂,不杀才怪呢,难不成要雄才大略的武帝认错?

  这13位丞相中,有些任命的速度及方法甚至令人吃惊——可以说汉武帝在丞相这个职务的选材方式上,不是“唯才是用”的,而是看顺眼了、合心意了便任用。为啥会想用这样的方式来选丞相呢?其实原因无非两个——首先武帝自己有着极强的能力,追求绝对集权;其次武帝不愿意相位上有太牛B的、会对自己中央集权产生威胁的人物摆着。

  对天下甚至对历史来说,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和强势是福,但对这些丞相来说,却是灾难了——他们太多的时候是摆设、只是用来背黑锅的。

  再看看大将军卫青就更明白了——立完大功封大司马后,搁了十几年没用直到老死——没杀他就已经算是奇迹了。

  这所有,或许便是毛泽东认为汉光武帝刘秀是“最会用人的皇帝”,而在位期间人才济济的汉武帝刘彻却与此美评相去甚远的原因。

相同的都是采取分割相权,比如说汉朝的中朝,宋朝的二府三司,都是将丞相权利进行限制!
对地方上都采取严格监察制度!如汉朝的十三州刺史制度,宋朝的通判!
不同的,汉朝对地方上只是进行监察,宋朝更加完善,从多个角度进行控制!汉朝的郡国并行,本身存在的大量的问题,宋朝采取郡县地方问题相对较少!

汉武帝在位期间用相13人

高一必修一历史课后题,求解~

必修1,课后习题答案;1课
【学思之窗】
从这段记载,你能看出商朝的相权有多大吗?
答案提示: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商王。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答案提示: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特点是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特点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
2课
学思之窗】
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案提示: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
反映了: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事无巨细,皇帝独裁;③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此问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本课测评
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分析秦朝郡县制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答案提示: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的,受封的诸侯爵位世袭,拥有领地,可以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征派赋役,具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甚至危及中央政权。

秦朝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没有封地,必须服从中央。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学习延伸
想一想,人们对长城的看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你怎么看秦修长城?
答案提示:原因:①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变化。
看法:①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建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的作用。②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③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④修建长城给当时的人民确实造成沉重的徭役和苦难,这也是文明演进所付出的代价。
3课
【学思之窗】
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
答案提示:说明两个问题:①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②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
本课测评
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提示:①汉武帝重用宠信的近臣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政,使决策国家政务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时三省长官相互制衡,集体行使相权。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③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④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右丞相等。但元朝后期相权大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
综上所述,从汉至元,通过削弱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
学习延伸
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这种措施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它有何利弊?
答案提示:①特点:中央集权,即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②利:在防止地方割据势力上很成功。弊:过度限制地方权力,层层严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是北宋后来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此问答案学生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应鼓励。)
4课
【学思之窗】
你是否同意这位学者的观点?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
答案提示:同意。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一是总领最高行政权。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此其弊也。
本课测评
分析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看看二者对皇权的加强有何作用?
答案提示: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权构或决策机构。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因此,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
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值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学习延伸
分析上表,体会“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进而探究这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关系。
答案提示:解读年表可以看出:从秦朝统一中国的两千多年中,出现了秦汉、隋唐、元明清三次大一统,时间长达一千三百余年,统一或基本统一(北宋)的时间占三分之二以上。虽然历史上也出现过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等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但其结局都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统一。因此,“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历史延绵不断”是中国历史与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历史显著的不同点。
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在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进程中,皇权与相权之间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立与不断强化,有效地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助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5课
学思之窗】
这里的“全体人民”指哪些人?伯利克里心中的民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案提示:这里的“全体人民”不包括全体雅典人,是指享有公民权的是那些占有统治地位族群的成年男子。而奴隶、妇女、外来移民没有公民权。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即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结合史实,分析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特点?
答案提示:雅典民主政治追求的理想是全体公民参政,全体公民都是统治者。公民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公民集体内部相对平等。如: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他们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为鼓励和保证所有公民、特别是低等级公民积极参政,制定“公职津贴”制度,国家给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学习延伸
讨论处于同一时代,但相隔万里、彼此隔绝文明中的两大思想家,对上述问题的看法为什么会如此接近?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
答案提示:第一要结合材料指出孔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内容;第二在比较中找出二者对妇女地位看法的接近之处,他们都对妇女有偏见,蔑视女性的社会地位;第三分析二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思想观点接近的原因;第四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问题。
6课
【学思之窗】
这些条文,反映出当时罗马国家怎样的社会性质和状况。
答案提示: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从《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得出,它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奴隶不享有同等权利。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简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它的作用、影响及利弊得失。
答案提示:罗马法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和万民法。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作用: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影响: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学习延伸
回顾雅典城邦中妇女的地位,评价罗马法律和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妇女地位。
探讨内容:第一,回忆希腊雅典城邦中妇女地位的有关知识;第二,联系罗马法中关于妇女地位的法律条文,明确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妇女地位;第三,在比较中找出他们在对妇女地位的规定或法律条文中的相近之处,他们都对妇女有偏见,蔑视女性的社会地位。
在罗马法中的法律条文,充分体现了罗马妇女在法律上的地位与男子是不平等的。罗马法律维护夫权和父权,即使拥有自由公民权的妇女也不能被保证视为平等。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妇女,地位比较低下。可见,罗马法所倡导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有条件的。
7课
【学思之窗】
这些规定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利?《权利法案》颁布前后英国国王和议会的权力各有什么变化?
答案提示: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受到限制,并不能干预议会选举。革命前,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信奉“君权神授”理论,认为“除上帝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即王权是无限的,不受任何世俗权力的制约。而以下院为代表的英国议会只有提出财政议案和法律议案的权力。而《权利法案》的颁布,一方面从立法、司法、税收和军事等方面限制了王权,另一方面,又将议会所拥有的“自由”和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国王的权力也由法律赋予。这就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使议会治理国家的权力增强,将王权置于议会的法权之下。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答案提示:特点:①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王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但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②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
作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学习延伸
阅读以上材料,请谈谈你对今天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看法。
答案提示:在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中,国王远离至上权力,“临朝不理政”,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现代代议制政府。但英王又是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英王是英国国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国民效忠的对象,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具有被咨询权、支持权和敬告权;英王作为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
8课
【学思之窗】
请谈谈你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看法。
答案提示:本题属开放型设问,答案没有唯一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言之有据即可。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美国1787年宪法和英国《权利法案》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主要有哪些?
答案提示:相同点:都初步确立了法治的原则;防止绝对权力的出现。
不同点: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更为全面、充实、完善;如:确立美国联邦体制,划分了中央政府和各州的权力;明确地以三权分立原则为指导,对国家权力进行了分配;而《权利法案》的重点在于制约王权。
学习延伸
阅读表格内容,联系学过的历史知识,请对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作一简要评价。
答案提示: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体相同,但政体有差异。君主制是国家元首世袭的一种政治体制,自古即有。但在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中,世袭的君主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权利受到宪法的限制,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总统制是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体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总司令;行政权集于总统,总统决定对内对外政策,拥有较大权力,但要受到政府中立法和司法分支的制约。
9课
【学思之窗】
马克思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是“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
答案提示:在近代君主立宪体制中,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而在德意志,本应代表民意的议会,特别是帝国议会作用很小,实权掌握在君主和宰相手中,因此,议会在德意志只起到装点门面的作用。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比较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答案提示:在形式上:德国君主立宪制有世袭君主;而法国共和制的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在行政和立法机构之间的关系上:法国议会拥有立法权,议会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内阁;总统由议会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掌握行政权;德国政府首脑(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拥有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实际权力。
学习延伸
阅读以上材料,你觉得拿破仑的辨词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提示:本题属开放型设问,答案没有唯一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言之有据即可。


10课,为什么自诩为西方文明的国家军队会将东方的文明精华焚毁?
答案提示:军队本来就是国家暴力机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被用来抵抗外来侵略,也可以被用来发动侵略战争。19世纪中期,那时的西方殖民主义者以人类文明的代言人自居,在全世界到处扩张、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一场不义战争。侵略者占领了北京城,以胜利者和征服者自居,对于他们认为的“野蛮、愚昧”的中国人自然是不用心存什么客气的。当他们看到那些“比我国(雨果语)全部圣母院的珍宝的总和还要多的夏宫的珍宝时”,侵略者的贪婪和掠夺的本性立即取代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孔。烧杀劫掠之后再放火焚烧,还要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给中国人一个教训”。强盗的逻辑就是不讲逻辑,这条真理再次得到证明。
本课测评
用史实说明,鸦片战争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案提示:古代史上中国也曾遭受一些国家的侵略,如明朝时葡萄牙骗据澳门、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日本倭寇骚扰沿海,清朝时沙俄侵略中国黑龙江流域等。但鸦片战争与这些侵略不同。首先,以前的战争,敌我力量对比上中国明显占优势,而鸦片战争中,农业经济的封建帝国中国与工业化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交战,力量比较,差距悬殊;其次,以前的战争结果,中国基本都能捍卫领土主权,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几乎每战必败;第三,以前的战争或者驱逐侵略者,或者在战胜之后通过平等的外交谈判来解决争端,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只能被迫签署城下之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带给中华民族沉重的灾难。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及附件中,涉及政治权利损失的方面有割占领土、侵犯司法主权、干涉中国内政、外交等方面;经济权利损失为赔款、开通商口岸、关税主权、不平等的贸易关系等。具体来说,政治方面有:英国利用《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英国通过《南京条约》附件获得领事裁判权,以后各国纷纷效法获取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独立。经济方面有: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及附件获得赔款2100万银元,东南沿海五口通商、关税协商及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学习延伸
上面这段文字是当时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的说辞,你认为他说得对不对?为什么?
答案提示:义律的说辞根本错误。首先,他无视英国鸦片走私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已经造成的巨大伤害,反而指责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是“残酷的战争罪行”“一种侵略”,纯属颠倒黑白;其次,他故意将被中国政府没收的鸦片说成“英国人的财产”,意在打动坚信“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英国资产阶级,使他们的代表能够在议会中支持对华战争的议案;第三,他提出中国政府没收及销毁鸦片“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旨在让那些反对鸦片贸易的议员相信他是在为英国的正当贸易“据理力争”。因此,义律此举属于编造事实、偷换概念,再一次印证了“强盗的逻辑就是不讲逻辑”这一公理。
11课,【学思之窗】
这场内讧的出现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答案提示:内讧是必然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农民阶级掌权以后,由于没有先进的意识形态指导,政权迅速封建化,太平天国的将领不仅内部腐败,而且争权夺利。自身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导致内讧的必然发生。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有哪些?
答案提示: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局限性:阶级、时代局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不能完成时代任务。
学习延伸
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讨论此观点是否有道理,为什麽?
提示:(1)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独立、人民民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推翻侵略势力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还不可能明确地提出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主张,进行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这次运动尽管失败了,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勇敢地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说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太平天国与旧式的农民起义相比,从理论基础和组织领导、纲领、任务、向西方学习等方面都体现出新时代的特点。
12课,【学思之窗】
联系甲午中日战争,谈谈你读这首诗的感想。
答案提示:谭嗣同在诗中写道:“世上的事,没有什么能够抵消我的春愁,真想向着苍穹宇宙大哭一场啊。四万万同胞一起痛哭流涕,天底下哪里还是我们自己的华夏神州啊?”这首诗简明易懂,情感充沛,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开始疯狂地对华进行资本输出,中国的政治经济面临崩溃,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即将开始时的历史现实,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惆怅和悲凉,也可以作为诗人此后投身于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甚至不惜以一死来唤醒世人的伟大品格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列举1894~1901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
解题关键: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及相关的不平等条约。
思路引领:按时间顺序,分阶段分层次列举相应的侵华战争及条约,可以酌情加上历次侵略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答案提示:参见本课知识结构图。
学习延伸
有人说:“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阅读上面材料,试从赔款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
答案提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原因如下:
①日本从中国获得的赔款总额相当于日本四年的财政预算额,或者中国三年的国库收入。再加上3 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总额已超过四亿日元,中国不可能凭自己的力量在短期内偿付这些赔款,因此只有向欧美列强大举借债。这种政治性贷款属于列强资本输出的方式之一。中国经济因此倍受摧残。而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起步较晚,这笔钱无疑促进日本的资本积累
②日本把这笔巨款的绝大部分用于发展军事力量。这是日本军国主义政权性质的体现。他在客观上是日本军队的实力暴增。以海军为例,甲午战争时中日海军实力大体相当,日本略占优势;但在十年之后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打败俄国海军,已经俨然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林。陆军的发展也极为迅速。日本在日俄战争以后被承认为亚洲乃至世界军事强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俨然名列世界五强之一。
③皇室获得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赔款作为天皇支持日本海军建设的回报。这一点显示了日本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统治格局,是日本政治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表现。
④教育基金虽然比例不高,但总额仍然巨大,将近1160万日元。这笔钱帮助日本在20世纪初迅速实现了六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为日后日本教育兴邦奠定了基础。
⑤19世纪末以后,中国与日本的差距越拉越大,主要表现在教育落后、人才凋敝、政局混乱、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军事实力与列强相比不堪一击等等。由于日本凭借甲午战争赔款大力发展军事和教育,效果良好,因此,“中日关系逆转始自甲午战争”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13课,【学思之窗】
19世纪90年代走在时代前面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为什么会在民主革命思潮兴起后,发表这样的言论?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汉高祖刘邦到汉宣帝刘询在位时期,西汉出现了几位丞相?
答:傅宽:汉惠帝二年到五年为相,病逝于相位。陈平:陈平在吕后当政及汉文帝初年担任丞相,为刘汉江山的稳固做出了很大贡献。周勃:陈平去位后,周勃以功劳做了丞相,他在任太尉时有“周勃安刘”的美名,汉文帝刘恒因他得以...

汉武帝在位多少年?
答:他四岁的时候,就被册立为胶东王,七岁的时候,就是太子了,在16岁的时候,他就登上了皇位,一共在位54年。是他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一个时期,那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当中的一个发展高峰期。也是...

为何西汉汉武帝在位期间丞相被称为史上最高危的职业?
答:汉武帝时期的丞相之所以是历史上最高危的职业,主要是因为更换的速度太快了,而且当时的大部分丞相下场都比较惨,不得不说在汉武帝时期当丞相才是真的脑袋拴在裤腰带上,指不定哪天就人头落地了。汉武帝时期的第一名丞相...

关于汉武帝的一些问题。
答:武帝是位富于创新、开拓、进取的人。他在位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又处在充满生机活力的改革与发展时代。汉武帝本人也是个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所以那个时期有许多创设。1、汉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先是六年一个年号,后来四年一个...

汉武帝在位期间有什么作为?
答:如省去“转置迎送”的卫士两万人中的一万人,罢去苑马的喂养,把苑地赐给贫民刍牧采樵等。此外,武帝还及时处理了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的积案,命令把那些因吴楚叛乱罪而没为官奴婢者,全部给予赦免。上述这些政策和措施,...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他一共在位了多少年?
答:武帝刘彻 (公元前157-公元前87), 公元前141年即位,在位55年。汉武帝在位期间,在政治上,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措施,铸五铢钱...

刘彻之后的皇帝,汉武帝之后下面几任皇帝是谁?
答:公元前87年二月戊辰,武帝死后第三天,刘弗陵继位称帝,明年改年号为"始元",后又改用"元凤"、"元平"等年号,前后在位共13年。 昭帝即位时,年仅8岁,朝政大权由霍光执掌。但据史书记载,少年的汉昭帝也颇具非常之才,熟知军国大事。

汉宣帝刘病已文治武功胜过汉武帝,为何知道他的人却不多?
答:汉宣帝文治肯定胜过了汉武帝,但武功到底有没有胜过汉武帝,这在史学界还有很多争论的。汉宣帝刘病己是汉武帝的重孙、刘据的孙子,在位26年,是汉朝第10位皇帝,汉宣帝时期与汉昭帝时期合称为“孝宣中兴”。

汉武帝是西汉第五位皇帝?
答: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94年-公元前74年),是汉武帝的幼子,武帝死后继位。他在位13年,为人温和宽厚,任用贤能之士,减轻赋税,恢复社会秩序。他死后葬于平陵。- 汉废帝刘贺(?...

汉武帝在位几年 关于汉武帝在位几年介绍
答:1、武帝刘彻(公元前157-公元前87),公元前141年即位,在位55年。2、汉武帝在位期间,在政治上,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3、在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