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学生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探究SO2的性质及碳、硅的非金属性强弱,设计下列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 实验探究:探究碳、硅元素的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根据要求完成下...

作者&投稿:狄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1)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将严重影响实验测定,且二氧化硫有毒,因此连接完装置后应该先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影响实验效果,所以反应开始前应该先通入一段时间的氮气,
故答案为:检查装置气密性;通入N2气一段时间然后关闭;
(2)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实验会产生影响,则实验前应该通入N2气一段时间,以便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故答案为: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空气中的CO2对实验产生影响;
(3)圆底烧瓶中亚硫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硫气体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3+H2SO4=Na2SO4+H2O+SO2↑,
故答案为:Na2SO3+H2SO4=Na2SO4+H2O+SO2↑;
(4)实验的目的是检验碳、硅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所以试管A应该为产生二氧化碳装置,盛放的试剂为饱和碳酸钠溶液;试管B是除去二氧化硫的装置,避免二氧化硫影响性质检验,可以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试管C证明碳酸酸性大于硅酸,应该盛放硅酸钠溶液,
故答案为:饱和NaHCO3溶液、酸性KMnO4溶液、Na2SiO3溶液;
(5)二氧化碳与Na2SiO3溶液反应生成硅酸,证明了碳酸酸性比硅酸强,说明碳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硅元素非金属性强,所以盛有Na2SiO3溶液的试管C中出现白色沉淀即说明碳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硅元素非金属性强,
故答案为:试管C中出现白色胶状沉淀;
2.(1)验证SO2的氧化性、还原性和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需要选用第一排试管中试剂,所以操作方法为:打开a,关闭b,
故答案为:打开a,关闭b;
(2)二氧化硫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后溶液变成无色,从而证明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最后的试管中盛放的氢氧化钠溶液是用于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否则污染空气,
故答案为:验证SO2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除去剩余SO2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3)硫化氢与二氧化硫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单质,盛有H2S溶液的试管中出现浅黄色浑浊现象,说明生成了S单质,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从+4价变为0价,表现了氧化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2H2S=3S↓+2H2O,
故答案为:H2S溶液中有浅黄色浑浊出现;SO2+2H2S=3S↓+2H2O;
(4)BaCl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将其分成两份,一份滴加氯水溶液,溴水中有氯气分子,溴水具有氧化性,能把二氧化硫氧化成+6价的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BaSO4白色沉淀,反应的方程式为:SO2+Br2+Ba2++2H2O=BaSO4↓+2Br-+4H+;另一份中滴加氨水,二氧化硫和水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和氨水反应生成亚硫酸铵,亚硫酸铵电离出氨根离子和亚硫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BaSO3
故答案为:
滴加的溶液溴水氨水
沉淀的化学式BaSO4BaSO3
;SO2+Br2+Ba2++2H2O=BaSO4↓+2Br-+4H+

某化学学习小组为了探究氯,硫,硅的非金属性强弱顺序,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1).~

氯,硫,硅的非金属性强弱顺序:Cl>S>Si

(1)根据装置图中的仪器可知A为分液漏斗,B为圆底烧瓶,故答案为:分液漏斗;圆底烧瓶;(2)反应生成气体,在加入药品之前需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防止气密性不好导致气体泄漏,故答案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①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硫酸铜和水,其反应方程式为:Cu+2H 2 SO 4 (浓) △ . CuSO 4 +SO 2 ↑+2H 2 O;多余的二氧化硫用酸性KMnO 4 溶液吸收,防止干扰后面的试验,故答案为:Cu+2H 2 SO 4 (浓) △ . CuSO 4 +SO 2 ↑+2H 2 O;除去SO 2 气体;②二氧化碳与Na 2 SiO 3 溶液反应生成硅酸,证明了碳酸酸性比硅酸强,说明碳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硅元素非金属性强,所以盛有Na 2 SiO 3 溶液的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即说明碳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硅元素非金属性强,故答案为:盛有Na 2 SiO 3 溶液的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③依据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判断非金属性强弱,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的是亚硫酸,不是最高价含氧酸,所以不能判断非金属性强弱,试管D中发生反应是二氧化硫与碳酸氢钠生成二氧化碳,其离子方程式为:SO 2 +2HCO 3 - =SO 3 2- +H 2 O+2CO 2 ,故答案为:否;SO 2 +2HCO 3 - =SO 3 2- +H 2 O+2CO 2 .

某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分别做如下实验 (1)在试管中注入...
答:(1)稀氨水和酚酞 ;稀氨水中的NH 3 逸出,所以溶液的颜色变浅 (2)溶有SO 2 的品红 ;SO 2 气体逸出,品红溶液恢复红色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课外活动中,对某溶液进行了多次检验...
答:回答:① 氢氧化钡 判断溶液中是否存在硫酸根离子,若有,则生成硫酸钡沉淀。 ②使存在的硫酸根离子全部生成沉淀,以免对后续检测造成影响。 ③硝酸银 判断溶液中是否存在氯离子,若有,则生成氯化银沉淀。 ④盐酸 判断溶液中是否存在碳酸根离子,若有,则生成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不用谢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探究,请按要求作答:(1)实验室...
答:(1)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的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失.故答案为:不正确(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物是固体,反应不需要加热,所以选用A装置,氧气不易溶于水,并且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所以收集装置应选择C或D.故选AC或AD(3)图(Ⅱ)...

某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利用下图装置做如下实验:在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加...
答:A

某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右图所示装置分别做如下实验:(1)在试管中注入...
答:3 气逸出,所以溶液的颜色变浅;(2)SO 2 能与品红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使品红褪色,加热时,生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分解,SO 2 气体逸出,又生成品红,故溶液变为红色,冷却后SO 2 又使品红溶液褪色,故答案为:溶有SO 2 的品红;SO 2 气体逸出,品红溶液恢复红色.

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由锌和铜组成的黄铜样品中各成分的含量...
答:1完全反应后生成气体的总质量为 0.2g+0.1g=0.3g Zn + H2SO4 === ZnSO4 + H2↑ 65 161 2 x y 0.3g 65/x=2/0.3g=161/y x=9.75g y=24.15g 2样品中铜Cu的质量为(20g-9.75g)/20g*100%=51.25 3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24.15g/(9.75g+100g-0....

某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分别做如下实验: (1)在试管中注入...
答:(1)稀氨水和酚酞 ; 稀氨水中的NH 3 逸出,所以溶液的颜色变浅(2)溶有SO 2 的品红 ; SO 2 气体逸出,品红溶液恢复红色

哈三中某课外活动小组改进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制备并验证二氧化硫的性 ...
答: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所以二氧化硫会被氧化为硫酸,硝酸被还原为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遇到试管内空气中的氧气会反应生成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所以现象为:生成无色气体并变为红棕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 2 +HNO 3 =H 2 SO 4 +NO 2NO+0 2 =2NO 2 故答案为:生成无色气体并变为红棕色 ...

某学校的课外活动小组要测定某块盐碱地中的NaCl、Na2SO4;、Na2CO3的含 ...
答:但不能是稀硫酸,因为H2SO4+BaCO3==Ba SO4↓+ H2O+CO2↑,会使Ba SO4的质量增加,导致Na2SO4的含量比实际偏大;能与CO2气体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的是Ba(OH)2溶液;(3)若试剂A为氯化钡溶液,使滤液中氯离子的含量增大,氯化银沉淀的质量也增大,计算出的氯化钠的含量偏大。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课外活动中,对某溶液进行了多次检验,其中三次检验结果...
答:检验SO42-;AgNO3;检验Cl-;(3)NH4+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氨气,氨气能使湿润石蕊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可向某盐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原溶液含NH4+,故答案为:取原溶液少许,加入浓NaOH溶液;微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石蕊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