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盆地沉降史定量模拟和分析  盆地分析

作者&投稿:长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红芳 杜德莉 钟广见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州 510760)

第一作者简介:高红芳,女,1971年生,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含油气盆地综合分析与研究工作。

摘要 运用Petrosys 盆地模拟系统,定量和动态地模拟了珠江口盆地三个主要坳陷的沉降过程,论述了沉降速率的变化与生储盖发育之间的关联,认为珠江口盆地构造沉降史具有幕式、多阶段变化的特征。盆地第一幕和第二幕沉降是盆地发育的主要时期,奠定了盆地的构造格架,形成了盆地主要的沉积地层和油气资源。第三幕沉降为盆地的改造和完成阶段,是盆地区域盖层发育的主要时期。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定量模拟 沉降史 幕式沉降

1 概述

图1 珠江口盆地位置图

Fig.1 The location map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华南大陆南缘离散性大陆边缘(图1)。珠江口盆地的发育经历了早期断陷和晚期坳陷,新生代地层具有典型的下断上坳的双层结构,走向为北东向,由珠一坳陷(图2)、珠二坳陷(图3)和珠三坳陷(图4)三个坳陷组成,各坳陷之间以低隆起相隔。其新生代地层以T7为界分为上下两套构造层。下构造层发育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沉积,为陆相沉积,下部为河流-冲积扇、浅湖-沼泽相等,上部为浅湖-半深湖相沉积;新第三纪即上构造层发育中新统、上新统和全新统,为海相沉积。上下构造层的地质特征完全不同,显示了不同的演化历程。

图2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地震剖面显示图

Fig.2 The seismic profile of Zhu1 depression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图3 珠二坳陷地震剖面显示图

Fig.3 The seismic profile of Zhu2 depression

晚白垩世以后一系列的构造运动导致华南陆缘地壳岩石圈厚度不断减薄,这种拉张减薄作用,引起地壳的沉降。各种机制的沉降作用,导致了沉积物的充填埋藏和构造演化,因此研究盆地沉降作用的演化过程是盆地分析的基础。沉降史分析一直是盆地分析与模拟中的重要技术,本文运用Petrosys盆地模拟系统,以珠江口盆地地层发育较完整的珠一、珠二、珠三坳陷为研究对象,定量和动态模拟了盆地的拉伸沉降过程,对盆地构造沉降和总沉降的变化趋势和演化历史进行了定量和动态的分析。

2 盆地构造沉降史模型和参数

沉积盆地的总沉降量主要与构造作用、沉积物压实、均衡作用、沉积基准面变化或古水深变化等因素有关(林畅松、张燕梅,1995)。

沉积盆地(纯水载盆地)的构造沉降可表述为

构造沉降=总沉降-(沉积物和水负荷沉降+沉积物压实沉降+湖平面变化)

2.1 沉积物压实校正

沉积物压实过程中受到岩性、超压、成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岩性往往起主导作用。在正常的压实情况下,孔隙度和深度关系可认为服从指数分布(Athy,1930):

φ=φ0·e-cy

式中:φ是深度为y时的孔隙度;φ0为表面孔隙度;c为压实系数;φ0和c主要与岩性有关。

在深度Y1和Y2之间岩层中水充填的孔隙为

南海地质研究.2006

沉积物的骨架体积:Vs=Vt-Vw

那么,其厚度:Ys=Y2-Y10(e-cy2-e-cy1)/c

式中:Vs为沉积物的骨架体积,即不包含孔隙部分的沉积物体积;Vt为岩层整体的体积;Vw为孔隙体积(假设孔隙被水充填);Ys为经过压实校正后深度Y1和Y2之间岩层的厚度(深度Y1小于Y2)。

当把岩层回剥到

高度时,沉积物部分Vs不变,而只有孔隙中的水发生变化(Vw)。因此,在回剥的位置上岩层的厚度由下式给出(Allen等,1990):

南海地质研究.2006

砂岩、泥岩等单一岩性的表面孔隙度已有较成熟的经验值,混合的岩性可用表1提供的数值按比例加权得出。

表1 在正常情况下通常采用的压实参数 Table1 Coefficient of compaction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

(据Sclater和Christie,1980)

2.2 沉积物的负荷校正

假若岩层的孔隙度为φ,沉积层的平均密度:

南海地质研究.2006

式中:φi为每一单层的孔隙度;S为校正后的厚度;ρs为沉积层的平均密度;ρw为水体的密度;ρsgi为每一单层沉积物的颗粒密度;

为每一单层的厚度。

若构造沉降为Y(水充填),盆地中的水被沉积物代替后,厚度为S只考虑局部均衡,则有:

Y=S(ρms)/(ρmw

式中,ρm是地幔密度。

2.3 水深校正

沉积盆地水深较大时,必须对水深作校正才能得出正确的构造沉降。古水深的估计可通过沉积相分析、古生物组合等方法进行。一般来说,冲积-河流相可忽略水深计算,滨浅湖水深0~10m,半深湖—深湖沉积水深10~100m或更深;滨浅海水深0~50m,浅海水深50~200m,半深海—深海水深大于200m。在地震剖面上大型的前积层事实上是斜坡沉积体系。通过去压实后可恢复古斜坡的形态,从而估计古水深分布。

盆地古水深变化如表2所示。

表2 珠江口盆地估计古水深分布表 Table2 Water-deep table during Tertiary age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图4 珠三坳陷地震剖面显示图

Fig.4 The seismic profile of Zhu3 depression

估计古水深后,很容易从总沉降中扣除水深的影响。

2.4 均衡校正

由于地壳(尤其是上地壳)是具有弹性的,即有一定的挠曲刚度。因此,岩石圈的均衡事实上是挠曲均衡。挠曲均衡和局部均衡的比值为

C=(ρms)/[ρms+(2π/λ)4D/g]

式中:C为均衡比值;D为挠曲刚度,主要取决于有效弹性厚度。一般来说,有效弹性厚度为3~5km(Kusnir,1992)。南海岩石圈的变薄主要是以纯剪变薄为主,表层的脆性变形深度小,有效弹性厚度应是较小的。上式中2π/λ 称为波数,λ 为二倍的盆地宽度。若盆地很宽或有效弹性厚度很小时,即(2π/λ)4D/g趋近于零,C则趋近于1,为局部均衡。同时,如果裂陷作用不是瞬时完成的,在拉张过程中地壳受到逐渐的加热,这将会大大减小有效的弹性厚度。

若仅考虑局部均衡,水体的局部均衡沉降为Wd[ρm/(ρmw)],其中Wd为古水深。因此,构造沉降可表述为

Y=S(ρms)/(ρmw)-Wd·ρm/(ρmw)+Wd

3 模拟结果分析

根据盆地沉降史模拟结果(图5、图6、图7),盆地构造沉降曲线从古新世到全新世,呈现出梯度变化的趋势,表现为拉张盆地的沉降特征,显示了珠江口盆地伸展盆地的动力学背景。通过分析盆地的沉降速率直方图和沉降曲线图,发现在不同的地质时期,珠江口盆地的沉降速率和沉降量具有明显的不同,显示出沉降作用的明显不均匀性。在新生代盆地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构造因素形成的沉降一直为盆地沉降的主要因素,构造沉降在盆地各沉降作用中占主导地位,控制了盆地总沉降的变化。在盆地发育演化过程中,主要出现了三次沉降高峰期,它们分别为晚古新世、晚渐新世和中中新世沉降时期,这三次沉降高峰期将盆地的构造沉降历史分为三幕。

第一幕为晚古新世到早渐新世时期,主要可分为三个变化阶段,经历了沉降速率由大变小的过程。

第一个阶段为晚古新世沉降时期,这是整个珠江口盆地构造沉降速率最大的阶段。该时期盆地急剧沉降,构造沉降速率一般可达到100~180m/Ma,总沉降速率一般为200~300m/Ma。其构造沉降量一般为600~1000m,总沉降量为800~1600m,为盆地发育初期的初始裂陷发育阶段,可对应于南海北部的神狐运动活动时期。在盆地的各构造单元中,以珠二坳陷构造沉降量最大,沉降速率最快,裂陷强度大,为盆地最大的沉降中心。

第二个阶段为早-中始新世沉降时期。该时期裂陷作用继续进行,地壳的伸展引起盆地内断块间的差异升降运动,导致盆地再次发生构造沉降。构造沉降量有明显增加,一般为700~1500m,总沉降量可达到1000~4000m;构造沉降速率开始明显减少,一般为40~100m/Ma,总沉降速率一般为100~200m/Ma。该阶段对应于区域构造运动的珠琼运动一幕,盆地发生张裂,面积不断扩大,可容纳空间大幅度增加,深湖、半深湖相沉积发育,形成了多个深水湖盆,是珠江口盆地烃源岩的主要发育时期,沉积了盆地最主要的文昌组生油岩。盆地最大沉降中心仍然位于珠二坳陷,其沉降量和沉降速率都远远大于其他两个坳陷。

第三个阶段为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沉降时期。盆地张裂作用继续进行,但强度减弱。构造沉降量开始减少,一般为200~400m,总沉降量一般为400~1000m,构造沉降速率再度降低,一般为20~35m/Ma,总沉降速率一般为50~85m/Ma。该时期发生珠琼运动二幕,盆地先被抬升剥蚀,然后发生张裂,面积持续扩大,湖盆水体开始变浅,但仍具一定可容纳空间,发育浅湖、沼泽相泥岩,也是盆地烃源岩的重要发育时期。盆地各坳陷沉降作用差别不大,沉降中心分散于各坳陷内。

盆地第二幕沉降为晚渐新世到中中新世时期,经历了三个变化阶段。

到晚渐新世时期,构造沉降和总沉降曲线曲率变大,构造沉降速率回升,拉开了盆地第二幕沉降作用的序幕。其构造沉降速率一般为30~65m/Ma,总沉降速率一般为60~135m/Ma。构造沉降量一般为150~400m,总沉降量一般为400~880m。该时期南海运动发生,盆地先发生区域性抬升剥蚀,地壳减薄,然后开始沉降,构造沉降作用再度加强,由断陷转化为坳陷,盆地的演化进入了后裂谷发育阶段。

图5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沉降速率直方图(A)和沉降曲线图(B)

Fig.5 Chart of subsidence rate(A)and subsidence curve(B)in Zhu 1 depression of Pearl River

至早中新世,盆地沉降速度开始减慢。构造沉降速率降为15~35m/Ma,总沉降速率降为30~75m/Ma。构造沉降量一般为80~280m,总沉降量一般为250~550m。盆地各构造单元沉降作用差别不大,以珠二坳陷沉降作用略强。伴随盆地沉降作用变弱,可容纳空间明显减少,盆地的沉积体系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三角洲、滨浅海等砂岩沉积体和碳酸盐岩、生物礁、滩极为发育,因此,该阶段是珠江口盆地储集层的主要发育时期。

图6 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沉降速率直方图(A)和沉降曲线图(B)

Fig.6 Chart of subsidence rate(A)and curve(B)in Zhu 2 depression

中中新世时期盆地沉降特征有所变化。在珠一坳陷沉降速率略有降低,而在珠二坳陷和珠三坳陷沉降速率有所回升,盆地部分区域可容纳空间略有增大。

在盆地第一幕和第二幕沉降过程中,构造沉降速率经历了两次由大到小的变化,显示了盆地裂陷作用由强到弱,直至转变为坳陷作用的演化过程;构造沉降量在各地质时期的变化略有不同,经历了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的过程,展示了盆地初始快速裂陷—强烈裂陷扩张—稳定裂陷扩张—停止裂陷的演化史。珠江口盆地早期沉降作用以珠二坳陷最强,其次为珠三坳陷。构造沉降作用控制了盆地总沉降变化,因此控制了盆地可容纳空间的变化,盆地的沉积和充填也随之变化,发育了一系列具有良好生油岩和储集体的沉积层位。

图7 珠三坳陷沉降速率直方图(A)和沉降曲线图(B)

Fig.7 Chart of subsidence rate(A)and curve(B)in Zhu 3 depression

至晚中新世,沉降作用又逐渐加强,开始了盆地的第三幕沉降。沉降量和沉降速率都有所增强,可分为晚中新世和全新世两个沉降阶段。晚中新世构造沉降量一般为150~600m,总沉降量一般为350~1000m,构造沉降速率为30~60m/Ma,总沉降速率一般为70~150m/Ma。到全新世沉降阶段,沉降作用强度在珠一坳陷较弱,在珠二坳陷和珠三坳陷较强。构造沉降量为80~300m,总沉降量一般为150~750m,构造沉降速率为15~40m/Ma,总沉降速率一般为30~110m/Ma。盆地第三幕沉降伴随着东沙运动的发生和南海区域热沉降活动,构造运动引起了隆起区的抬升剥蚀,但对坳陷影响较小。区域热沉降活动是该时期盆地沉降作用的主因,给盆地营造了新的可容纳空间,为区域盖层的形成创造了良好条件。

4 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珠江口盆地构造沉降史具有拉张盆地幕式、多阶段变化的特征,反映了盆地裂陷作用的不均速性、多幕性和区域构造活动的多期次性。盆地第一幕和第二幕沉降是盆地发育的主要阶段,奠定了盆地的构造格架,形成了盆地主要的沉积地层和油气资源。第三幕沉降为盆地的改造和完成阶段,是盆地区域盖层发育的主要时期。盆地的幕式、多阶段沉降的特点,为生油岩、储集层、盖层的形成、发育及演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珠江口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而珠二坳陷虽然水深较大,但其早期沉降作用在整个珠江口盆地最强,适宜烃源岩发育,可能具有更好的油气前景。

参考文献

陈长民,施和生,许什策等.2003.珠江口盆地(东部)第三系油气藏形成条件.北京:科学出版社,110~120

林畅松,张燕梅.1995.拉伸盆地模拟理论基础及新进展.地学前缘,2(3~4):79~88

Allen P A,Allen J R.1990.Basin Analysis:Principleand applications.London: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52~53

Athy L F.1930.Density,porosity and compaction of sedimentary rocks.Bull Am Assoc Petrol Geol,14:1~24

Sclater J G,Christie.1980.Continental stretching an explanation of the postmid Cretaceous subsidence of the Central North Sea Basin.J.Geophys.Res.,85,3711~3739

Quantitative Simulation of Subsidence History and Analysis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in South China Sea

Gao Hongfang Du Deli Zhong Guangjian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

Abstract:Using Petrosys basin modelling system,the writers simulate quantitatively the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ree main depressions i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then discuss the relating of subsidence rate and development of source rock,reservoirs and cover rock.The result shows the subsidence history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has the dynamic character of episodic and muli stage evolution.The first and second episodic subsidence are the primary phases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evolution,which establish the structure pattern and form the dominating sediment and oil and gas resources.Under the third episodic subsidence operating,Basin finish rebuilding and shaping the configuration,this epoch gives birth to the regional cover rock.

Key Words:Pearl River Mouth Basin Quantitative simulating Subsidence history Episodic subsidence



我国海洋油气勘探技术有哪些?~

一、海洋油气勘探技术形成阶段(1991—1995年)
1.含油气盆地资源评价和勘探目标评价技术
在引进和总结国内外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经过科技攻关掌握了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油气资源评价新方法和盆地模拟技术。首次在国内建立了一套以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结合少量钻井资料的早期油气资源评价流程;研制了国内第一套在NOVA机上实现定位、构造、速度、数据自动分析的流程,初步实现了资料整理自动化;采用了先进的区域地震地层学分析方法和流程,研究各层岩相古地理演化过程;对生烃、排烃等资源定量评价方法有所创新;提出了TTIQ法及计算机程序,采用了圈闭体积模糊数学法、圈闭供油面积及随机运算概率统计等先进的评价方法,充分体现了国内油气资源评价的新水平。
在一维盆地模拟系统基础上,开发多功能的综合盆地模拟系统。系统耦合了断层生长作用、沉积作用、压实作用、流体流动、烃类生成运移,以及地壳均衡作用、岩石圈减薄和热对流等因素,能从动态的发展角度在二维空间上再现盆地构造演化史、沉降史、沉积史、热演化史、油气生排运聚史。主要特点是:正反演结合、与专家系统结合、与平衡剖面结合,来模拟多相运移、运距模拟三维化及三维可视化等。
此外,在国内首度研制成功了PRES油气资源评价专家系统。该系统从功能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凹陷评价,包括地质类比评价、生油条件评价、储层条件评价和油气运聚评价;二是局部圈闭评价,包括油源评价、封闭条件评价、储集条件评价、保存条件评价及综合评价。系统的第二版本实现了运聚评价子系统与盆地模拟系统的挂接,可在三维状态下进行运聚模拟评价。其研制成功开创了专辑系统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的应用,促进了石油地质专家系统技术的发展。
2.海上地震勘探的资料采集、处理、解释技术
海上地震技术是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技术,是涉足研究深度、广度最大、最省钱、最适合海上油气勘探的技术。
在地震资料采集方面通过引进技术和装备,实现了双缆双震源地震采集,研究成功了高分辨率地震采集系统,掌握了先进的海上二维、三维数字地震资料采集及极浅海遥测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装备了包括一次采集能力可达240道的数字地震记录系统;电缆中的数字罗盘能准确指示电缆的实时位置;三维采集质量控制的计算机系统,可做5条相邻侧线的面元覆盖,并实时显示和不同偏移距的面元显示,装有可进行实时处理和预处理的解编系统;配备了卫星导航接收机和组合导航系统。
在资料处理解释方面,已掌握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常规处理和三维资料处理以及特殊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了地震地层学、波阻抗剖面,尤其检测、垂直地震剖面和数据分析等技术;推广应用计算机绘图系统和解释工作站;掌握了地震模式识别和完善的地震储层预测软件;研制开发了面元均化、多次拟合去噪、道内插等配套处理技术。
一些成功的应用技术具体有:QHDK-48道浅水湖泊地震勘探接收系统,已用于我国浅海和湖泊的地震勘探中;三维P-R分裂偏移技术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运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一项进行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叠后偏移处理,提高了三维波场归位精度和断层分辨能力;海洋物探微导航定位资料处理程序系统,有较强的人机对话功能,在VAX机上可读ARGO、GMS、NOR三种格式的野外带,可对高斯、VTM和兰伯特三种不同投影系统数据进行处理;DZRG处理系统实现了国产阵列机MCIAP2801与引进的VAX-11/780机的连接,从而提高了原主机的使用效率,从30%提高到68%,地震资料处理速度提高了60%~70%,为VAX类计算机配接国产AP机开创了一条新路。
这些技术在海上勘探中,得到过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南海大气区勘探中,首次使用高分辨率地震采集技术,为东方1-1气田评价提供了可靠有力的资料依据。
3.数控测井与资料分析处理技术
数控测井是当代测井的高新技术,该系统包括地面测量仪器和相应配套井下仪器适用于裸眼井、生产井以及特殊作业井的测井作业,是一套设备齐全、技术先进、适应性广泛的测井系统。
1985年9月,中国海油与国家经济委员会签订了“数控测井系统”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合同。1986年5月提出数控测井系统开发可行性方案报告。1991年在胜利油田进行测井作业,该项目难度大、工艺复杂,各项技术指标接近并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证明了HCS-87数控测井地面系统工作可靠、预测资料可信。1991年获得中国海油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成果二等奖。
由于实行双兼容,在长达5~6年的科研过程中,可以及时把一些阶段成果用于生产,为测井仪器国产化开辟了一条新路。1991年7月,中国海油与西安石油勘探仪器总厂合作完成数控测井地面系统国产化的任务。为了满足南海大气区勘探高温高压测井的需要,中国海油研制成功了耐温230℃、耐压140兆帕的测井仪,其解释效果与斯伦贝谢公司的解释软件达到的效果相同。
4.复杂地质条件下寻找大中型构造油气田的能力
在早期主要盆地油气资源评价、“七五”富生油凹陷研究和“八五”区域地质勘探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具备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寻找大中型构造油气田的能力。这些油气田的寻找主要依靠盆地地质条件类比、盆地演化史定量分析和多种地球物理资料处理、解释软件的支持,排除了各种地质因素干扰,还地下构造的真实本来面貌,提高了海上自营勘探能力和勘探成功率。
二、高速高效发展海洋石油(1996—2008年)
经过了20多年勘探开发工作,已经深谙我国自然海况条件,需要我们大力开发核心技术,才能高速高效地发展中国海洋石油业。进入“九五”期间我国海洋石油科技发展以实现公司“三个一千万吨”和降低油桶成本为具体目标,进入了高速、高效、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1.“九五”后三年科技工作的重点
1)解决三大难题
(1)海上天然气勘探。
(2)海上边际油田开发。
(3)提高海上油田采收率。
2)开展四项科技基础工作
(1)建立海上石油天然气行业与企业标准。
(2)建立中国海油信息网络上的科技信息子系统。
(3)开展海上油气田钻采工艺基本技术研究。
(4)开展海洋石油改革与高速发展战略软科学研究。
3)攻克八项高新技术
(1)海上天然气田目标勘探技术。
(2)海上地球物理高分辨率、多波技术。
(3)海洋地球物理测井成像技术等。
(其他技术与勘探无关,故此处不详细列出)
由于上述“三四八”科技规划的实施,在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建设的科技创新中,取得了一大批优异成绩,充分显示了科技进步产业化的巨大威力。
2.“863”海洋石油进入国家高新技术领域
在《海洋探查与资源开发技术主题》的6个课题研究工作中,中国海油技术达到了创新的纪录。分别是:(1)海上中深层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2)海洋地球物理测井成像技术;(3)高性能优质钻井液及完井液的研制;(4)精确的地层压力预测和监测技术;(5)高温超压测试技术;(6)海底大位移井眼轨道控制技术。
特别的,在“863”计划“九五”期间27项重大项目中,海洋石油的《莺琼大气区勘探关键技术》更为显著。其中的海上中深层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海上高温超压地层钻井技术、海底大位移井钻井技术、海上成像测井技术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863”计划执行16年间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同时培育了一批高技术产业生长点,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了高技术支撑,更为中国高技术发展形成顶天立地之势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3.“九五”技术创新硕果
海上中、深层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跻身前列,研制了海上多波地震勘探设备,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研制出的框架式多枪相干组合震源、立足于不叠加或少叠加的处理技术、聚束滤波去多次波等技术,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成像测井系列仪器达到了国际90年代中期水平,属于国内先进技术。认可的技术创新有:(1)八臂地层倾角测井仪的八臂液压独立推靠技术;(2)高温高压绝缘短节;(3)薄膜应变型井径与压力传感器;(4)多极子声波测井仪的高温高压单极、偶极,斯通利波换能器;(5)高温专用混合厚膜电路芯片;(6)电阻率扫描测井仪的24电扣极板技术;(7)内置电动扶正、八臂独立机械推靠器技术。
解决了高温超压钻井世界性难题的关键技术,包括高温超压钻完井液、精确的地层压力预测和监测技术、高温超压地层测试技术。
确认高温超压环境可以成藏,莺歌海中深层有良好的砂岩储层和封盖层,二号断裂带是断裂继承性发育带,既要重视古近系断裂批复结构的圈闭,又要注意新近系反转构造及砂岩体的勘探。
三、勘探技术分析
1.海洋石油地质研究与评价
富生油凹陷的分析与评价技术说明了我国近海油气资源分布基本规律,也是油气选区的基本依据。中国近海51个主要生油凹陷,经多次评价共筛选出10个富生油凹陷作为勘探重点。富生油凹陷占总储量发现的84%,其中5个凹陷储量发现超过了1亿吨。
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系统,在油气勘探实践中形成的石油地质研究系统,它强调了在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系的框架上,用模型研究和模拟研究正、反演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全过程,使油气运移——这一石油地质研究中最薄弱的一环有了可操作研究方法和量化表现。该技术不但使中国海油地质研究跨入世界石油地质高新技术前沿,而且在珠江口盆地的实践中,发现了重要的石油勘探新领域。
三维智能盆地与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系统,中国自主开发的石油地质综合研究计算机工作平台,这套系统突破了许多高难度的技术课题,实现了三维数字化盆地的建立和油气运移、聚集的模拟。
精细层序地层学研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成功应用的典范,大大提高了对地下沉积预测的能力,取得了丰富的应用成果。
勘探目标评价与风险分析方法,石油地质软件科学研究的突出成果,它反映了勘探家由“我为祖国献石油”到“股东要我现金流”的观念性的转化。通过规范勘探管理,将单纯追求探井成功率转变成储量替代率、资本化率、桶油发现成本等全面勘探资本运营管理,使探井建井周期缩短2/3,每米探井进尺费用降低40%。
2.海洋石油地震勘探技术
从1962年至今,我国海上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已走过40个春秋,从初期光点记录到24位模数转换多缆多源数字磁带记录;从炸药震源到高分辨率相干空气枪阵列震源;从光学6分定位、罗盘导航到DGPS、无线电声呐综合定位导航;从单次二维地震到非线性多次覆盖三维地震;从“一炮定终生”的无处理地震到运算速度达每秒70亿~80亿次的大规模并行数字处理;从二维模拟处理到全三维数字处理;从NMO速度分析和叠加到DMO速度分析和叠加;从二维叠后射线偏移到全三维叠前波动方程时间偏移至全三维叠前深度偏移;从人工解释绘图到人机交互三维可视化解释绘图;从单一的构造解释到构造、地震地层学和岩性地震学综合解释;从单一的纵波地震勘探到转换多波地震勘探;从常规二维地震作业到高分辨率二维至三维地震作业,我国海上地震勘探技术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基本上达到了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的水平。海洋石油人多年的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查清我国海域区域地质和有利沉积盆地的分布,为勘探指明方向;查明了盆地主要构造带和局部构造的分布,为油气钻探提供了井位;发现了以蓬莱19-3油田为代表的多个亿吨级大油田和以崖城13-1气田为代表的多个大气田;直接使构造和探井成功率不断提高,分别达到53%和49%;为开发可行性研究、建立油气藏模型、编制OPD报告,提供各种主要参数和地质依据。
上述成果充分证明,海洋物探在海洋石油工业发展中起到了先锋作用,其技术发展是海上油气勘探与开发增储上产的重要手段。
3.海洋石油地球物理测井技术
我国海洋地球物理测井技术,是伴随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成长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前,海上测井作业只能选用陆地上最先进、最可靠的测井仪器进行。到20世纪80年代,利用国家改革开放赋予海洋石油的优惠政策,有计划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1981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测井公司,并直接引进美国西方阿特拉斯CLS-3700多套技术装备。与此同时,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新成果,紧紧抓着技术与学科紧密结合的关键,积极开展数控测井技术研究与开发,逐步形成了研究、制造、作业、解释、培训“五位一体”的机制。先后研制成功HCS-87数控测井和ELIS-I成像测井地面以及部分下井仪器设备。同时,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为测井设备的国产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勘探过程中的海洋环境保护
在开发海上资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海洋环境保护,这是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中不容忽视的一项技术。1996年,中国海洋石油以全新的“健康、安全、环保”理念,实施安全、健康、环保、管理体系,开始步入科技化、规范化、井然有序的法制管理轨道。
安全生产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秩序是经济发展的保障。海洋石油工业有着投资大、技术难度高、环境因素复杂、风险大的特点,一旦出了事故,施救工作非常困难;在小小的平台上,集中了几百套设备和众多人员,一旦发生爆炸起火,人、物将毁于一旦;作业人员日常接触的介质不是易燃,就是易爆,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损害。因此,加重了安全环保的工作责任,必须建立完善健康安全环保管理体系,才能确保海上油气田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和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就此建立了完善的健康安全环保机构、安全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系,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科学管理。
观测海洋、检测海洋,及时进行海冰、台风、风暴潮、地震等特殊海洋环境的预报,是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生产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为此,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观测、监测和预报系统研究及综合、集成、生产应用等工作,形成了海上固定平台水文气象自动调查系统、海洋环境要素数值模拟分析计算和各种灾害监测预报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膨胀,陆上大型油田日益枯竭,于是人们逐渐将目光投向海洋,因为那里有着很多未探明的油气储量。尽管过去由于技术不成熟人们对海洋望而却步,但自深海钻井平台出现后,人类就开始向几百米甚至几千米海洋深处进军。
随着海洋钻探和开发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深水的概念和范围不断扩大。90年代末,水深超过300米的海域为深水区。目前,大于500米为深水,大于1500米则为超深水。研究和勘探实践表明,深水区油气资源潜力大,勘探前景良好。据估计,世界海上44%的油气资源位于300米以下的水域。随着未来投资的增加,海上油气储量和产量将保持较快增长。其中,深水油气储量增长尤为显著。到2010年,全球深水油气储量可达到40亿吨左右。
面对如此良好的开发前景,我国海洋石油公司也制定了协调发展、科技领先、人才兴起和低成本等4个发展策略。尽快提高中国海油科技竞争力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海洋石油勘探部分,我国通过建立中国海油地球物理勘探等技术,通过技术创新与依托工程有机地衔接,创造条件使其发挥知识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天然气的勘探也需要进一步解决地球物理识别技术、高温超压气田勘探开发技术、非烃气体分布于工业利用等;深水油田的勘探和开发需要深水地球物理采集和处理、深水钻完井技术、深水沉积扇研究、深水生产平台等多种技术。
我国海洋深水区域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深水区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油气储藏条件决定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高投入、高回报、高技术、高风险的特点。发展海洋石油勘探技术需要面对如下问题:
(1)与国外先进技术存在很大差距。截至2004年底,国外深水钻探的最大水深为3095米,我国为505米;国外已开发油气田的最大水深为2192米,我国为333米;国外铺管最大水深为2202米,我国为330米。技术上的巨大差距是我国深水油气田开发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实现深水技术的跨越发展是关键所在。
(2)深水油气勘探技术。深水油气勘探是深水油气资源开发首先要面对的挑战,包括长缆地震信号测量和分析技术、多波场分析技术、深水大型储集识别技术及隐蔽油气藏识别技术等。
(3)复杂的油气藏特性。我国海上油田原油多具高黏、易凝、高含蜡等特点,同时还存在高温、高压、高CO2含量等问题,这给海上油气集输工艺设计和生产安全带来许多难题。当然,这不仅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世界石油界面临的难题。
(4)特殊的海洋环境条件。我国南海环境条件特殊,夏季有强热带风暴,冬季有季风,还有内波、海底沙脊沙坡等,使得深水油气开发工程设计、建造、施工面临更大的挑战。我国渤海冬季有海冰,如何防止海冰带来的危害也一直是困扰科研人员的难题。
(5)深水海底管道及系统内流动安全保障。深水海底为高静压、低温环境(通常4℃左右),这对海上和水下结构物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也对海底混输管道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来自油气田现场的应用实践表明,在深水油气混输管道中,由多相流自身组成(含水、含酸性物质等)、海底地势起伏、运行操作等带来的问题,如段塞流、析蜡、水化物、腐蚀、固体颗粒冲蚀等,已经严重威胁到生产的正常进行和海底集输系统的安全运行,由此引起的险情频频发生。
(6)经济高效的边际油气田开发技术。我国的油气田特别是边际油气田具有底水大、压力递减快、区块分散、储量小等特点,在开发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采用人工举升系统,这使得许多国外边际油气田开发的常规技术(如水下生产技术等)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意味着水下电潜泵、海底增压泵等创新技术将应用到我国边际油气田的开发中;同时也意味着,降低边际油气田的开发投资,使这些油气田得到经济、有效的开发,将面临更多的、更为复杂的技术难题。
高科技是海洋油气业的重要特征,海洋油气业的发展正是我国石油能源产业“科技领先战略”的最直接体现。只有坚持自主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提高我国海洋油气业的核心竞争力。2004年以来,我国在海洋石油的勘探新领域和新技术、提高采收率、边际油田开发、深水油田开发、重质油综合利用、液化天然气与化工、新能源开发、海外勘探开发等领域实现了一系列突破。
2008年,中国海油两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一项成果是针对中国南海西部海域所存在的高温超压并存、井壁失稳严重等世界级重大钻井技术难题,研发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杂构造钻井关键技术。截至2008年底,这些技术在南海西部海域7个油田以及北部湾盆地、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的探井及评价井共计76口井的钻井作业中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钻井井眼复杂事故率从40%~72%降至5%以下,远低于国际上20%的统计指标,井眼报废率也从5%降至0%,不仅节约了可观的钻井直接成本,而且加快了边际油气田的开发,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该项技术研究与应用大大提高了中国海油的钻井技术水平,扭转了之前该海域复杂井作业技术依赖外国石油公司的历史。
而经过十多年的自主研究,中国海油开发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合海洋石油开发要求的成像测井系统(ELIS)。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个满足海上石油测井要求的成套技术装备。该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打破了国外测井设备对我国海上和世界石油测井市场的长期垄断。截至2008年底,中国海油累计生产装备10套,总值达5亿元人民币,产品已进入国内外作业市场,年服务收入达3.8亿元人民币,创汇2800万美元,效益显著。
同时,中国海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也已进入稳步增长阶段,截至2008年底,中国海油累计获得授权的有效专利达423项,其中发明专利105项。
2008年,中国海油首次获准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实现了科学研究层次的新突破。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里,中国海油将承担6个项目和两个示范工程。

沉积盆地是煤、油、气等能源矿产,许多层控的沉积矿产以及水资源聚集的场所,是岩石圈的重要构造单元。盆地分析作为沉积学的一个分支始于60年代初,它以盆地为整体,以研究其沉积充填和重建古地理为主要内容。由于人们对能源的特殊关注,从7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引起的地学革命以来,通过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盆地,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当前,盆地分析研究已成为探索岩石圈演化及寻找能源和固体矿产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将盆地形成和演化放置在全球动力学背景下研究,应用多学科和定量化研究方法和手段,揭示出盆地形成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及其与岩石圈和地幔深部过程的关系,已成为这一学科当今的主要方向。
从当前研究内容和热点来看,关于盆地分析研究最基本的和大量的工作将是:①以层序地层、事件地层、生物地层为主要内容进行盆地沉积充填和油气演化的分析;②对不同类型盆地的构造分析。以前,构造分析对裂谷等伸展类盆地研究最多,也最深入。最近对前陆、前弧、陆间和陆内盆地都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尤其在前陆盆地领域有显著的进展。近年来应用流变学理论在前陆盆地形成机制上进行了相当细致的工作,前陆盆地演化过程中逆冲加载、挠曲以及板块弯曲应力的粘弹性释放下沉的机制在北美阿巴拉契、科迪勒拉和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等前陆盆地中都得到验证,并有进一步的发展。最近在盆地成因机制上识别出在板块俯冲的短暂间断期前弧盆地中有主动的拉伸作用存在,这对以往把前弧盆地只当作介于活动的火山弧和海沟斜坡增生体之间的被动的地势低的传统认识是一个突破。值得注意的是,沉积盆地的地热史和流体日益受到重视,因为深部热体制不仅是盆地形成演化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油气生成(主要取决于干酪根的埋藏受热情况)的主要控制因素。在研究程度上也已从一维发展到二维或三维地热场的研究。对热来源、热流在空间不均匀传递和分布等均有深入的探讨。在盆地类型上,出现了按热特性划分类型的新动向。在三维模拟方面则集中于流体运动和油气运移。
盆地模拟是现代盆地分析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研究热点。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量盆地资料的获取以及盆地分析理论的更新,使盆地模拟研究发展十分迅速。首先在盆地模拟软件系统,一维模拟已较为普及并成功地应用于盆地沉降史、热史和烃的成熟度研究。二维或三维多参数的模拟,在其内容方面有盆地的充填演化和沉积层序模拟、构造作用和沉降机制模拟、热体制、有机质热演化模拟、油气产生运移和储集过程模拟、储层不均一性模拟等;它的发展趋势是动态化和实用化。但三维模拟还处于探索阶段。盆地模拟研究与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密切结合已成为一项比较成熟的实用技术,目前盆地模拟系统已覆盖了伴随盆地形成演化的几乎所有物理和化学过程。由于油气运移模拟技术是以往的难点和空白,所以当今已成为盆地模拟研究的聚焦点。最近在油气运移过程中的相态、运移路径和主干道方面也取得了进展。
盆地模拟是盆地参数的定量化、盆地各种地质过程的再现和动态仿真。它不仅仅是用来解释已发现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在于预测,更有效地解决未知的勘查问题。盆地模拟已经成为资源预测和评价以及勘查开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手段,相信今后仍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珠江口盆地沉降史定量模拟和分析
答:沉降史分析一直是盆地分析与模拟中的重要技术,本文运用Petrosys盆地模拟系统,以珠江口盆地地层发育较完整的珠一、珠二、珠三坳陷为研究对象,定量和动态模拟了盆地的拉伸沉降过程,对盆地构造沉降和总沉降的变化趋势和演化历史进行了定量和动态的分析。 2 盆地构造沉降史模型和参数 沉积盆地的总沉降量主要与构造作用、...

盆地沉降史与热史分析
答:盆地沉降史分析就是从分析盆地地层层序特征和埋藏状态入手,通过绘制反映盆地沉降特征的地层埋藏史、盆地基底沉降曲线,以及盆地构造沉降曲线等途径来表达。盆地沉降量的求解一般采用回剥法,即采用反演方法来恢复沉积盆地的地层埋藏史、沉降史和构造史的地史分析方法。采用回剥法分析盆地沉降史,必须了解地层的...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晚中新世以来构造沉降史特征及其对BSR分布的影响_百度...
答:摘要: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构造沉降史的定量模拟研究,发现晚中新世以来区内构造沉降总体上具有由北向南、自西向东逐渐变快的演化趋势;从晚中新世到更新世,盆地深水区经历了构造沉降作用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晚中新世(11.6~5.3 Ma),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67 m/Ma,上新世(5.3~1.8 Ma),平均构造沉降速率为68 m/Ma,至...

盆地分析的一般方法
答:但是,从比较学观点和分类学观点看,在相同或相近的区域地质背景(如处在板块中相同的位置上,板块间结构相同且边界条件相同,板块所受应力场相同)下,相同的构造运动过程可形成相似的盆地,即同类原型的盆地,其内部几何学特征相似:具有相同的构造样式,相似的沉降史及沉积充填,相似的隆拗展布和局部构造、断裂分布规律。因此...

盆地古构造-地貌恢复原理和方法
答:1.基本原理———定量确定盆地沉降量的回剥技术 计算沉降量一般采用回剥技术。该技术是采用反演的方法来恢复沉降史的地史分析方法,目前已成为盆地分析中的一种常规技术。基本的原理是质量守恒和沉积压实原理。随着埋深的增加、地层负荷加大,导致沉积物孔隙度变小,所以,要恢复地层的原始厚度必须进行去...

盆地分析
答: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量盆地资料的获取以及盆地分析理论的更新,使盆地模拟研究发展十分迅速。首先在盆地模拟软件系统,一维模拟已较为普及并成功地应用于盆地沉降史、热史和烃的成熟度研究。二维或三维多参数的模拟,在其内容方面有盆地的充填演化和沉积层序模拟、构造作用和沉降机制模拟、热体制、有机质...

物理沉积模拟研究历史及现状
答:二是实验内容,以前的水槽实验主要模拟河流及浊流的搬运与沉积作用,对盆地沉积体系和砂体展布的模拟实验以及对砂体规模和延伸的定量预测则不够或者说基本没开展此方面的研究。三是实验目的,以前的水槽实验主要着眼于沉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对实际应用考虑不多,其原因就在于从事这方面的实验有许多实际困难,例如,做砾级...

南海中建南盆地构造沉降分析及沉积充填序列
答:本文应用EBM盆地模拟系统(林畅松,1998),定量和动态模拟了中建南盆地的沉降过程,确定了盆地构造活动的主要规律。由此分析盆地的构造演化和充填序列。 1.1 沉降史回剥模型和参数 沉积盆地的总沉降量主要与构造作用、沉积物压实、均衡作用、沉积基准面变化或古水深变化等因素有关。在裂谷或断陷盆地中,盆地形成的构造作用主...

构造演化特征分析
答: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校正,最终可以得到盆地的原始沉降深度,进而得到盆地的原始沉降速率。 在沉降史分析中,假定地层骨架厚度保持不变,利用 EBM 盆地模拟系统 (BS回剥系统软件)中的二维剖面回剥技术,从已知地层分层参数出发,考虑沉积压实、间断及构造时间等因素,按地层年代逐层剥出,直至全部地层回剥为止,最终恢复出各地...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动力学模拟
答:神狐海域水合物研究区地理上位于南海北部陆缘陆坡区的中段神狐暗沙东南海域附近,即西沙海槽与东沙全岛之间海域,构造上位于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白云凹陷(图1)。白云凹陷水深200~2 000 m,面积约为20 000 km2,新生代最大沉积厚度约为12 000 m,地史上经历多次地壳运动和多阶段的构造演化,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