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和亲的情况很多,汉朝,唐朝都有,为什么宋朝宁可送钱也绝不和亲? 汉朝和唐朝为什么最强大,和亲与首都因素是原因吗?或者说这两点...

作者&投稿:俎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和亲,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周边少数民族或者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出于各种各样和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它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发展有着或隐或显的影响。
宽泛意义上的和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严格意义上的和亲始于汉代。自汉以后一直到清代,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有次数不等、缘由各异的和亲。

定义1

当时所谓"和亲"是指两个对立民族停止战争,捐弃仇怨,转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这不是自然形成的形态,而是经由两个民族的政治、军事当局协商并用正式条约(口头或文字)规定了的一种民族关系形态。

源自: 文史摘 《贵阳文史》 2004年 林建曾,朱崇演。

定义2

和亲是指两个不同民族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之间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尽管双方和亲的最初动机不全一致,但总的来看,都是为了避战言和,保持长久的和好

源自: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研究二题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 崔明德

来源文章摘要:<正> 一、中国古代民族英雄的评价标准
对民族英雄的评价是学术研究中一个比较重要但又有较大分歧的问题。之所以会有分歧,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没有对称作民族英雄的标准作明确的科学的规定。

定义3

"这里的"和亲"是指晋国的中行氏和范氏两个贵族家族联合对付梁氏所进行的修好活动并没有姻亲关系.(周礼·秋官·象紧载:"掌蛮、夷、闽、貉、戎\认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愉说焉以和亲之

源自: 论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它 《民族研究》 1995年 崔明德,林恩显

来源文章摘要:论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它崔明德,林恩显严格意义上的和亲始于西汉,终于清代,但"和亲"之名及华夏与夷狄之间的政治婚姻却出现于先秦;如按历代史书所载实例划分,中国古代和亲可分为五类,如按联姻的功能及性质划分,中国古代和亲可分为七类,对不同类型的和...

定义4

其一西晋已经出现的把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联姻视之为和亲的认识观念在隋唐时期已被深化与普遍接受如唐代史学家房玄龄就把匈奴族沮渠蒙逊与鲜卑乞伏炽磐之间的联姻称为"和亲".鲜卑族的南凉主秃发乌孤派使者到鲜卑族的西秦主乞伏乾归处请求联姻称为"来结和亲"

源自: 论隋唐和亲的特点 《天府新论》 1995年 崔明德

来源文章摘要:论隋唐和亲的特点崔明德和亲亦称"和蕃",自汉迄清,至少有150余次。自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和亲"之后,历代"正史"都留下了珍贵的和亲史料,许多史家对和亲也作过客观或比较客观的叙述和精湛的分析。中外学者对此也作了不少的探索,涉及了和亲的许多方面,但...

概述

对我国历史上各族统治者之间的"和亲",史学界长期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持否定态度,认为和亲是一种屈辱妥协、投降卖国的政策,如西汉初年的和亲就是对匈奴的忍辱退让,结果反而使匈奴更加骄横,连年入掠。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认为和亲是封建社会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办法,它导致民族间的和解,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和了解。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对和亲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应全面否定。和亲从根本上来说,是为历代统治者自身的统治目的服务的,但客观上或多或少地有利于缓和国内的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一定的作用。再有一种意见认为,应将和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

纵观中国历史,和亲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据史书记载,早在周襄王(公元前651年--619年)时期,襄王欲伐郑,故娶狄女为王后,与戎狄兵共伐郑。这是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和亲事件,此后汉唐直至明清,和亲之举不绝于书。尽管这些和亲有的出于被迫,有的出于自愿,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往往被统治者不断使用,其间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和亲都会有一定成果,或可暂时推迟战争的爆发,或可表示对对方的友好和笼络,客观上又能促进和亲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交流,但这并不表明历史上的一切和亲都是积极的、被肯定的,而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问题加以具体分析。



其间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和亲都会有一定成果,或可暂时推迟战争的爆发,或可表示对对方的友好和笼络,宋朝所以宁可送钱也绝不和亲。

中原王朝的和亲大都是建立在自身势力强大,又无很大灭掉对方且收获大于损失的情况,这才会把女儿嫁出去,与之和亲和平相处。

唐朝的和亲大多是唐朝处于优势时和亲、其余是双方处于均势时和亲。都是靠实力实现和平之后,才和亲。

因为和亲是指两个不同民族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之间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

汉朝和唐朝都有和亲公主,那为什么明朝没有和亲公主?~

明朝没有和亲公主的原因是由于明成祖立下的规定,“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这条硬气的规定使当时的明朝国家局势安定了许多,毕竟有强悍不怕牺牲的君主才有勇猛忠烈的士兵。

明朝皇室的公主既然按规定不和亲,那么公主们都嫁谁呢?皇室为防止外戚干预朝政也不得公主与文武大臣的儿子通婚,她们的驸马都是在民间选拔而出的杰出的男子。 有些为求娶公主而自身能力不行的男子,为达目的贿赂去民间考察挑选驸马的宦官,使公主佳人错配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比如永淳公主嫁了个带有遗传病的秃顶男子,再比如永宁公主嫁了个病入膏肓的病患最终独守空房二十年。

到了万历年间,由于沈惟敬的隐瞒闹出了公主和亲的乌龙事件。那时明朝战胜了日本,朝廷为了不两败俱伤,就派出了沈惟敬代表朝廷去谈判,为了彰显自己的能力,日本提的条件他都答应,只要日本肯退兵就好,于是签订了“秀七条”。沈惟敬回复万历时,把“秀七条”隐瞒了下来,只说自己多番努力谈判才得以成功。

直到后来日本来商讨和亲事宜时,这个“秀七条”才得以见光。当时强悍的万历遵循明成祖立下的规定,才不肯承认这丢脸的“秀七条”,于是下令继续与日本抗争,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日本打败。而为名利暗中签下“秀七条”的软骨头沈惟敬锒铛入狱。

与其说最强大,不如说你感觉他们最强大好,因为纵向和其他朝代没法比,果然是越不了解越幸福吗,首先汉唐最强大我不知道你和谁比的,你心里有2个最?好像就不太合适,如果你的意思是与同一时期比的话,只说军力的话,汉唐能说够强大,够持久,汉初打不过匈奴,唐初打不过颉利,显然不能算最强大,但汉唐都通过和亲政策积蓄国力,无匹的国力足以拟补军力的不足,然后打败各自的主要大敌,汉代主要是匈奴,唐代是算是突厥和吐蕃吧,但是2个朝代丢人的事也多的是,汉代是刘邦被围。吕后被调戏等唐代也多的是,2个朝代都常常被人打到长安,这还不算,唐代与南诏国对战也常常占不到好处,唐代四面八方都是敌人,和阿拉伯 打过恒罗斯战役,王玄策出使和印度打过,和朝鲜打过,和日本打过,和南诏打过,还有北方各族群时不时来一场可能都不记名的小仗,相比较起来,汉代除了匈奴环境比唐代要强的多了。不过话说回来,丢的人多,但是2个朝代的辉煌也很多,所以有很多人喜欢这两个朝代也不奇怪,如果一定要说他们能强大的原因,那么这个跟国内外环境有很大因素,汉代之前是秦,不得人心,之后又乱四年,天下人思定,加上国家适合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家国力空前强大,主要外敌匈奴四处施暴,各族与之离心,而汉武帝通西域合纵连横共抗匈奴的战略也很好,更将西域纳入版图,又在国内大量训练骑兵,选用良将,双管齐下,大破匈奴之后,汉代周边已经没有太大威胁,只是北方草原,各族间总会一族衰落,一族重新崛起,东汉末年时,北方大体最强的已经是鲜卑了,但是依旧不是太大威胁,众所周知,汉代是自己给自己玩废了,君主接连昏庸,国内军阀割据最后被三国取代,但是外部实力与中央相比还是不堪一击的,直到西晋北方各族大举进入中原,最后西晋被灭,北方出现大量少数民族政权,一片胡乱,后面扯远了,都不是汉代了,唐代也一样,唐之前的随朝,隋炀帝太过独断,以自己喜好做事,施政暴虐,加上征高丽连败,国内烽烟四起,打的乱七八糟,最后唐定鼎天下时,百姓也都求安稳,于是一面向颉利妥协,一面积蓄力量,最终击败大敌,虽然唐代综合国力的确远胜其余的喽啰,但是其实唐代是 一个战争及其高发的朝代,国家并不安稳从唐代诗人的诗歌中可以看出,唐代许多文人都有报国从军的理想,虽然可能内部有些地方有时繁华安定,但边疆其实时刻都在战争着。与吐蕃,西凉连年征战,以及北方边境各族群对峙大量戍边维稳及时不时的小战争,南方与南诏等国战事,东北与高丽的战争(频繁的战争是中央不得不授权边将极大的自主权,说白了就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一个小藩国(史书称藩镇,毕竟不是国),以免贻误战机或出现兵粮短缺,这为以后节度使之乱埋下祸根)。这还不算武周代唐时的造反,以及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等内战,还有之后中央无法管控个节度使之后,各军阀的战争,所以尽管唐代出现2个盛世,但再强大的国家这么持续不断的打下去,也得玩完。
说了这么多,和亲的确是古代中国常用的手段,他为了避免一时撕破脸而保存自己积蓄力量,他是汉唐强大的一个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定首都问题就不好说了,古代更看重风水吧。若说守国门的话就勉强了些,长安那块更像为了安全,三关之地。皇帝血性就更玄妙了,隋炀帝你不敢说他没血性,崇祯血性也不差,国家强大不可能指望皇帝的血性,更看重皇帝是否开明,是否有良好的御下之道,是否能当伯乐,能挑选出适合治理国家的臣子,适合征战的良将,能够君臣和睦,参考汉武,唐太宗之流。他们基本上做到这一点,虽然也有不足,但就像汉唐这2个朝代一样,强求完美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瑕不掩瑜。
我个人觉的这2个朝代能脱颖而出,有很多相似点,国内外因素很像,他们之前都是短命而较为暴虐的朝代,周边虽有强大的外敌,但并无染指中原之心,都只会劫掠,不像金之后的北方政权,以统一天下为目标,汉唐建立之前都是靠真刀真枪杀出来的,对国内外有一定慑服力,国家初期推行的政策都是韬光养晦,对外和亲送钱安抚为先,国家初期君主都很贤明,国家选拨的人才给力,文臣武将也都是精英。然后都打败了外部大敌,获得周边的臣服,虽然这种臣服比较虚伪,还是各自连年打,汉代多是北方问题,北方族群太多,打败匈奴,其他也是麻烦,无法管控,臣服啥的就是说着玩。唐代上面说了四面八方的打。根本停不下来,对了,虽然唐代打过高丽,但是还曾曾帮高丽在白江口打过日本。

中国历史上和亲的情况很多,汉朝,唐朝都有,为什么宋朝宁可送钱也绝不和 ...
答:其一西晋已经出现的把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联姻视之为和亲的认识观念在隋唐时期已被深化与普遍接受如唐代史学家房玄龄就把匈奴族沮渠蒙逊与鲜卑乞伏炽磐之间的联姻称为"和亲".鲜卑族的南凉主秃发乌孤派使者到鲜卑族的西秦主乞伏乾归处请求联姻称为"来结和亲"源自: 论隋唐和亲的特点 《天府新论》 1...

汉代,汉代国力强盛,“一汉当五胡”,为何又不得不和亲?
答:古代时期一直实行着和亲政策,和亲可以促进两方关系的和平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同时,和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住敌方的进攻,在打仗前为自己的民族争取到一定的时间,所以那怕强悍如汉朝,在特殊情况下也会使用和亲政策。在中国历史上,基本每个朝代都会有出去和亲的公主,所以在大多数眼里,觉得和亲是...

汉朝打败了匈奴,为什么还要用和亲维持和平?
答:古代历史上有过很多次的和亲,都是汉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用来维护和平的政治婚姻。而在和亲之前,一定是因为双方之间有过不少矛盾摩擦以致战争,为了获得双方的休养生息,而采取和亲这种手段。但是前提就是,打不过,或者暂时停止。匈奴可以说是一个很出名的外族,与汉朝的争斗尤其为人所熟知,这期间也曾有过...

历史上和亲的之间有哪些
答:共38女,其中皇女10位、同姓宗室女22位、身份不明6位,下嫁汪古部(突厥)16位、畏兀儿9位、高丽9位、吐蕃4位,元朝和亲列表: 汪古部 阿剌海别吉公主嫁汪古部首领不颜昔班,后嫁其侄镇国与弟孛要合(成吉思汗女,皇女孛儿只斤氏) 独木干公主嫁汪古部首领聂古台,后嫁其弟察忽(拖雷女,皇女孛儿只斤氏)...

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边疆战争发生的次数最多。哪个朝代和亲次数最多?
答: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意气风发的时代,这个“大有胡气”的朝代中,边疆战争之频繁和战争次数之多,在中国古代史上是没有的。汉朝和亲是历史朝代中最多的一个。

汉朝的和亲有何特殊意义
答:一、此“和亲”非彼“和亲”对于汉代和亲政策,很少有人会觉得陌生。毕竟在中学时,一说到汉代的对外政策,老师们就一定会提起“和亲”。可虽说已知晓“和亲”很多年,我们许多人或许却并不清楚和亲的真正含义,只以为就是将汉代公主(至少是名义上的公主)远嫁给匈奴单于作妻子。事实上,汉代的“和亲”...

历史上和亲的朝代有很多,为何明朝坚决不和亲?
答: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有汉人统治的朝代,大明朝一直奉行“不赔款,不和亲,不割地,不纳贡”以及“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国律。大明不和亲的行为另外还有几点因素。明朝建业的原因朱元璋起兵反元的口号喊的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明朝前期,不但消灭元朝,更是五征...

中国历史上汉唐皆有和亲,为何两宋宁愿送钱送东西也不和亲?
答:古代的和亲往往是建立在出嫁公主方国力较为强盛的情况下。而宋朝国力与敌国相差很大,而且宋朝是站在弱势一方,就只能,送钱,表示臣服,以免再起战乱。纵观历史,和亲的公主,大多数都是出自于国力比较强盛的年代,例如汉朝和唐朝。古代皇帝送公主出去和亲,往往不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敌国的臣服,而是表达两国...

汉朝和匈奴和亲,为何汉朝愿意派公主和亲却不愿意娶匈奴女子?
答:首先,汉武帝之前的和亲几乎是因为匈奴善战,而汉朝尚弱。双方在实力上是匈奴强于汉朝,而汉朝为了求得和平,才提出和亲一事。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是汉朝将公主嫁过去。其次,汉朝人看不起匈奴人,他们始终认为匈奴人是外邦蛮夷,因此也不是真想要与匈奴成为亲戚。若是匈奴公主嫁到汉朝,生下来的孩子就会有...

在历史上汉唐都会和亲,为什么到了两宋时期就不和亲了?
答:和亲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共有的现象和手段,和亲是拉近关系、达成同盟的一种血缘手段,国与国之间会用,家族与家族之间也会用。中国历史上,汉唐称得上公认盛世,他们都与周边各国有过联姻,但公认的军事实力较弱的两宋只送钱送东西,这是为何?对汉唐和亲、两宋送钱送东西这一历史事件有所疑惑的,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