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国能源工业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投稿:锺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能源发展取得很大成绩,但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这集中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资源约束明显,供需矛盾突出。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比较大,化石类能源探明储量约7500亿吨标准煤,但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
煤炭。我国煤炭储量丰富,但从中长期来看,要把储量变成有效供给,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面临"三大不足"的压力:一是煤炭精查储量不足。据测算,2010年前拟开工建设的煤矿项目缺精查储量500多亿吨,2011?2020年缺1200多亿吨。二是生产能力不足。根据全国目前煤炭的生产能力,考虑部分矿井衰老报废等因素,2020年前还需要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0亿吨,接近美国目前的产煤总量,这意味着我国还要新建百万吨级的大型煤矿1000个左右。三是运输能力不足。我国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但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这种资源禀赋与需求地理分布的失衡,决定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格局。按照10亿吨新增煤炭的70%需要外运测算,2020年前需要再建7条亿吨级铁路线以及相应的港口。这些实现起来难度都是很大的。
石油。据最新全国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成果报告,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为212亿吨,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25亿吨,平均探明率为33%,处于勘探中期阶段。目前,我国石油勘探难度不断加大,新增储量质量变差,经过努力做到稳产、小幅增长尚有可能,但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比如,我国大庆油田稳产高产持续了27年,从2002年起产量开始递减,平均每年减少150万吨。从分布情况来看,东部主要含油盆地已经进入勘探开发中后期。待发现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松辽、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等盆地和渤海海域。西部主要含油盆地和我国海域资源丰富,且探明程度低,处于勘探开发早期。据测算,即使考虑大力节能降耗、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可替代品等因素,2020年石油缺口仍将达2.5亿吨。
天然气。从整体上看,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大,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储量产量将快速增长。塔里木盆地的库车地区,鄂尔多斯盆地及周边古生界,四川盆地川东、川西北地区和川西前陆盆地,柴达木盆地涩北和台南地区,东海海域,莺歌海、琼东南等是今后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但是快速增长的天然气生产难以满足更快的需求增长。预计到2020年需要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3.4万亿立方米,这意味着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需要再翻一番。
此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开发利用潜力较大,但面临的制约因素也较多。比如,水电剩余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中部,受自然条件和移民因素影响,开发难度越来越大。核电由于投资密集、建设周期长,新的核电能力短期内难以迅速增加。
与资源约束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从近几年的能源供需形势看,能源消费总量越来越大,快速增长的能源供应仍赶不上更快增长的能源需求。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出现反弹,"十五"期间平均为1.05,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目前我国人均消费水平还很低,且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正是能源消耗"倒U"型的上升阶段。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能源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特别是油气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第二,能源技术依然落后,能源效率明显偏低。我国能源技术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与发展的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大型煤矿综合采掘装备、煤炭液化技术核心装备需要引进,瓦斯抽取和利用技术落后,矿井生产系统装备水平低。重大石油开采加工设备、特高压输电设备、先进的核电装备还不能自主设计制造。氢能及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等技术研究开发不够,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等技术的开发相对滞后,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
技术的落后,制约了效率的提高。从总的能源效率看,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左右,比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分别高2.4倍、4.6倍、8倍和0.3倍。尤其是这几年,高耗能产业发展较快,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能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2004年,我国的GDP按当年汇率计算为1.9万亿美元,约占全世界GDP的4.4%,为此消费煤炭20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比重超过35%;消费原油3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7.8%。以上比较,即使考虑汇价因素,我国能源效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从主要用能行业和耗能设备看,水泥综合能耗高出国际先进水平23.6%,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15.1%,火电供电煤耗高20.5%,机动车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比美国高10%,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倍以上。从能源开发过程看,资源浪费惊人。比如煤矿的综合回采率,国际上一般为45%?60%,我国平均只有30%,小煤矿有的仅为10%?1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煤矿产量由1978年的9500多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8.5亿吨,在此期间,累计生产煤炭120亿吨左右,消耗资源储量约800亿吨。按照正规开采方法计算,800亿吨资源储量可产出煤炭400亿吨左右,这意味着用同样的资源量,少产了近300亿吨的煤炭,相当于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煤炭的总产量。我国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也只有40%,全国累计堆放的煤矸石总量约38亿吨,占地约11万亩,而且每年仍以约2亿吨的速度增加。每年还产生近亿吨的粉煤灰,历年积存量已有30多亿吨,目前的综合利用仅限于生产水泥、墙体材料或者铺路、建坝等,大量物质没有得到开发利用。
第三,能源结构尚不合理,环境承载压力较大。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相比较,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结构特点:煤炭消费比重基本上与世界石油、天然气消费比重相当,占60%?70%;而石油、天然气消费比重与世界煤炭消费比重持平,只占20%?30%。尽管我国能源结构将不断优化,煤炭比重会有所下降,但煤炭的主导地位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改变。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仍可能超过55%。
相比油气,煤炭对环境的影响大。煤矿地表沉陷、煤田自燃火灾、矸石山自燃等所引发的植被破坏、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等现象比较严重,加之我国煤炭清洁利用水平低,原煤洗选率仅30%左右,比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低60个百分点,带来的污染更为严重。在全国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中,由煤炭燃烧产生的分别占70%和90%。目前我国已是二氧化硫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导致区域性的环境酸化,酸雨区已超过国土面积的40%。此外,煤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还会加重温室效应。
第四,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利用境外油气资源难度加大。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国内生产能力增长有限,需要更多地利用境外资源,但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非常复杂。有关资料显示,全球剩余可开采的煤炭储量为9845亿吨,石油1427亿吨,天然气156万亿立方米。即使维持现有消费水平不变,化石能源总储量也只能维持人类消费100年左右。在全球能源产量中,国际贸易量不到50%。目前开发环境和条件好的油气资源大部分已被西方发达国家开发利用并控制,国际自由贸易量的比例更低,我国能源进口需求不可能无限制地得到满足。我国石油进口运输方式大多是远距离、大运量,每年进口的石油约80%经过马六甲海峡,现有远洋船队超大型油轮严重不足,约95%的进口石油依靠海外公司运输。同时,能源资源是战略资源,我国作为一个大国,过于依赖进口,不仅涉及供求格局和价格变化等问题,还涉及如何打破现有垄断格局、运输线路安全保障等极其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问题,处理不好或出现难以控制的动荡,会危及我国的国家安全。
第五,石油储备体系不健全,安全生产存在隐患。石油储备在能源供应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国际能源署要求包括西方七国在内的成员国,必须承担相当于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的石油储备义务。欧盟也要求其成员国承担石油储备义务。这些国家已经先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石油储备制度,而且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石油储备刚刚起步,目前项目建设进展较为顺利,但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石油储备要达到储备目标还需若干年,形成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和应急机制还任重道远。
能源特别是煤炭安全生产形势较为严峻。近年,市场需求旺盛,拉动煤炭产量快速增加,但有近1/3的产量缺乏安全保障条件,煤矿瓦斯爆炸等重特大事故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去年全国发生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11起,今年的煤炭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油气生产和管网仍存在潜在的事故风险。近年来,电力建设高速发展,在设备制造安装、工程建设等方面潜存诸多隐患,可能带来一些安全问题。美、加和莫斯科大停电事故,已经给我们敲响了电力建设和安全运行的警钟。
第六,能源体制改革尚未到位,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煤炭企业机制转换滞后,社会负担沉重,企业竞争力不强,企业跨区经营的体制环境没有完全形成,煤炭流通体制尚不完善,铁路运输体制改革、煤炭交易市场建设等配套改革滞后。建设适应WTO要求的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市场体系,以及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管体系等方面还有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中确定的各项改革措施也有待进一步落实。
同时,我国能源法律法规还不能适应能源发展与改革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体现我国能源战略、维护能源安全、衔接能源政策的基本法律尚不完备;能源安全和石油储备等方面至今还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电力法》、《煤炭法》等一些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已不适应发展需要,有待进一步协调、修改或废止。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我国能源资源尚有较大的潜力,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资源可利用程度加深,以及非常规能源的补充作用进一步增强,我们有能力、有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能源支撑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能源人均占有量比较低,保障程度不高;近期供求矛盾已经很大,未来资源瓶颈更为突出;千方百计缓解能源瓶颈约束,事关全局,刻不容缓。我们要从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保障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和子孙福祉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能源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化解我国能源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未来我国能源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随着我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我国优质能源资源相对不足,制约了供应能力的提高;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也增加了持续稳定供应的难度;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单纯依靠增加能源供应,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
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我国能源市场体系有待完善,能源价格机制未能完全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能源监管体制尚待健全。煤矿生产安全欠账比较多,电网结构不够合理,石油储备能力不足,有效应对能源供应中断和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就拿现在中国新能源产业中最具代表性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吧,如果可以解决以下6个问题,那么新能源行业就可以彻底起飞了。
1、无法解决的里程焦虑
电池的上限决定了电动汽车的上限,无论把能耗管理系统和风阻做的多么出色,都只能锦上添花,而一味地增大电池也并不一定能带来良性循环,电池越大、重量越大、安全隐患也越大,同时,电动汽车的最佳续航表现是城市而非高速,一辆续航500km的电动汽车上了高速往往只能跑300多km,相比之下,燃油车要稳定且出色的多。
2、缺乏充电站
即使每300km只有1个加油站,对燃油车来说也不是大问题,而电动汽车则不然,以加油站和充电桩数量最多的美国为例,其加油站和充电桩的比例为1000:1,也就是说充电桩的数量需要提升1000倍才能达到现有加油站的数量,但这远远不够,如果电动汽车和充电桩的比例无法做到1:1甚至更多,充电将会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3、时间就是金钱
只需要3分钟的加油时间,就可以为燃油车恢复100%的续航里程,而电动汽车根据快充、慢充的不同则需要2-9个小时不等,即使通过快充并只冲到80%,也需要长达45-60分钟,电动汽车不是手机,充电的时候没有任何作用。
4、很少有人提到电池组维护和更换的费用
确实,电动汽车帮你省下了很多油费,但这并不意味着节省的资金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因为无论一辆电动汽车提供什么样的质保,电池的自然损耗都不在质保范围,那么当意外事故或完成1200次左右的循环时(锂电池的理论寿命),就必须要更换电池组,以特斯拉Model 3为例,不含税的价格为1315元/kWh,那么假如电池组为70kWh,总共需要花费9.2万元。
5、电动汽车也需要化石燃料
不可否认,电动汽车自身属于“0排放”,但这只是一种“污染转移”的手段,真正的电力产生仍然需要化石燃料,尽管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核电已经存在,但是只占了极小的一部分,煤炭、石油、天然气仍然是电力产生的必要资源,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例,大约70%的电力来源于化石燃料,这个比例在发展中国家会更高。
6、强悍的加速很有趣,但持续的高速才是实力
由于电机本身的优势,能够几乎0延迟地爆发最大扭矩,所以电动汽车拥有无与伦比的“零百”加速能力,但是这会消耗巨大的电能,而持续的高速行驶也会消耗更多的电能,这就使得高速工况下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大打折扣,所以电动汽车并不适合持续的高速行驶,但这根本不是燃油车需要考虑的事情。
不得不说,第4、5两个理由最令人无奈,燃油车经过100年不间断的发展和技术革新,才有了今天这样的规模,而电动汽车想要在短短的10年、20年内取代,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电池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否则这个瓶颈永远存在。

我国面临的能源问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些能源...
答:解决措施包括:采取多元化进口石油战略;完善石油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开发力度,特别是西北、沿海等重点地区的勘探力度,增加能源产量;加大技术革新力度,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节能意识;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适当限制高耗能工业的发展等。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发展核电的瓶颈是什么?
答:核工业期待知识产权唱主角 知识产权报 41年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引爆曾震惊世界。今天,更引人注目的却是中国核能的和平利用�尤其是民用核电站的发展——这关系到一个飞速发展中的国家如何解决其日益尖锐的能源供需矛盾。中国科学院学部核能发展战略咨询组近日起草的一份战略研究报告指出,...

中国工业化的主要问题是
答:1、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中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大量的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耗释放出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此外,资源的大量消耗也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退化。因此,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的绿色发展模式成为中国工业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增加...

1简述我国能源结构和存在问题。2 简述能源问题在国际外交中地位和作用...
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在急剧上升,这也加剧了农村能源的供需矛盾。我国农村能源遇到的问题,首先是我国农村生活能源使用结构单一,长期以来以薪柴和秸秆等生物质能为主。随着中长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和城市居民生活方式越来越趋同,传统的能源...

如何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
答: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重视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全党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重要内容,对我们党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这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走新型工业...

中国的能源工业概况
答: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工业迅速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供给能力明显提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建成...

我国煤炭工业如何走出现今的困境
答:煤炭工业面对的严峻挑战,由于目前国内煤炭供大于求掩盖了煤炭行业的诸多矛盾,也弱 化了政府对煤炭行业的重视程度,致使我国煤炭行业落入低谷,生产、安全投入严重不足,职工收入下降。煤炭工业作为基础能源工业、基本产业,处于如此状况,是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国家应加大对煤炭行业的倾斜政策...

2023百人会: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市场化面临新挑战
答:同时,挑战也随之而来。在本届论坛上,主管部门、行业专家等也对此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为新能源产业未来发展带来新思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但仍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象。与高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相比,充换电、加氢网络、车路...

我国当前的能源需求有什么特点?
答:我国能源资源的总量虽然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相对较少。我国能源资源的禀赋和现状,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对能源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第一,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能源需求将呈现增长快速、...

我国能源资源消费状况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对能源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能源的供需矛盾会更加尖锐。(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过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过低。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是由我国的经济结构决定的,我国经济结构是以第二产业为主,重工业是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