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谛、假谛、真谛分别是什么 佛教中第一义谛和第二义谛是什么

作者&投稿:容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谛】 p0161
  如谛施设建立中说。
  二解 大毗婆沙论七十七卷十六页云:如契经说:出家梵志,总有三种婆罗门谛。云何为三?谓有出家梵志,作如是说:一切有情,皆不应害。如是所说,是谛非虚。是名第一婆罗门谛。复有出家梵志,作如是说:我非彼所有,彼非我所有。如是所说,是谛非虚。是名第二婆罗门谛。复有出家梵志,作如是说。诸有集法,皆有灭法。如是所说,是谛非虚。是名第三婆罗门谛。问:此中何者是婆罗门,何者是谛?答:此中意说:出家外道,名婆罗门。彼所说中,前三是谛。余皆虚妄。一切有情皆不应害者:谓诸有情,皆不应杀。我非彼所有彼非我所有者:谓我不属彼,彼不属我。诸有集法皆有灭法者:谓诸有生,皆归于灭。复有说者,此中意说住佛法者,名婆罗门。即前所说三种名谛。为对外道,佛说此经。谓有外道,自谓我是真婆罗门;而为祠祀,杀诸牛羊,及多聚集杂类众生,而断其命。佛对彼故,作如是说:损害他者,非真婆罗门。真婆罗门者,于诸有情,皆不应害。复有外道,自谓我是真婆罗门;而为生天,受诸欲乐,勤修梵行。佛对彼故,作如是说:为天欲乐修梵行者,非真婆罗门。真婆罗门者,于诸所有,志无系属,而修行梵行。复有外道,自谓我是真婆罗门;而执断常,乖于中道。佛对彼故,作如是说:执断常者,非真婆罗门。真婆罗门者,知有集法,皆有灭法。集故,非断;灭故,非常。非断非常,契于中道。复次此经意说三解脱门所有加行。一切有情皆不应害者:说空解脱门加行。我非彼所有彼非我所有者:说无愿解脱门加行。诸有集法皆有灭法者:说无相解脱门加行。有作是说:此经意说三解脱门。如其次第。或有说者,此经意说三三摩地。谓空无愿无相三种。如其次第。复有说者,此经意说戒蕴定蕴慧蕴三种。如其次第。如说三蕴,如是三学、三修、三净、应知亦尔。
  http://www.cnbuddhism.com/cidi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6996

  【空谛】 (术语)天台所立三谛之一。一切世间之法,不论有情非情,总为因缘生者,因缘生之法,自体不实,故曰空,此理为真,故曰谛。依中论偈之‘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二句而立之。见三谛条。
  http://www.cnbuddhism.com/cidi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68675
  空即虚幻之义,谓谛审一切众生及与世界等法,性相本空,虚假不实,是名空谛。

  三谛(tri-satyas)

  即空谛、假谛、中道谛。佛教天台宗所立的谛理。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叫做空谛;一切事物其中虽无永恒不变的实体,却有如幻如化的相貌,叫做假谛;这些都不出法性,不待造作而有,叫做中道谛。一切事物,皆不出此空、假、中三谛的范畴,故称为三谛之理。《始终心要》说:“三谛者,天然这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假谛者立一切法。”又此三谛,圆融无碍,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如观空时,无空无假无不中,名为圆融三谛。《中观论·四谛品》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偈被认为是圆融三谛的出处。
  http://www.buddhism.com.cn/fjcs/tancong/%C8%FD%DA%D0.htm

  圆融三谛
  天台宗用语。为表显诸法的本然实相而立的三种原理,即:空谛、假谛、中谛等三谛。空谛谓诸法空无自性,体不可得。假谛谓诸法宛然而有,施设假立。中谛谓诸法其体绝待,不可思议,全绝言思。三谛是天台宗的中心思想,用以表达体用相即,圆融无碍的教义。同时,天台宗止观法门之心要即为与三谛相应之三止三观,由此益见三谛在天台宗的重要地位。
  三谛思想脱胎于《中论》卷四〈观四谛品〉所云(大正30·33b):“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偈。但包括《中论》在内的印度大小乘佛教,都是以二谛(真谛、俗谛)为通说。天台宗在二谛之外加上中谛,主要是用中谛连系真俗二谛,强调三谛的圆融相即,由此建立起天台宗的诸法实相论。
  天台宗所说三谛又称圆融三谛,谓诸法实相,其体唯一,即德用而分空、假、中三谛。因此空非偏空、假非偏假、中非空假之外的中。由是而空之当处,即假即中;假之当处,即空即中;中之当处,即空即假。三谛各自皆是破、立、绝待三义互融,因此三谛俱破、俱立、俱绝待;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相互融即,无碍自在。
  天台宗认为三谛圆融之理是天然的性德,无论是佛界还是地狱,乃至法界任何一物,其当体当相都是圆融三谛。这是实相论之极致,称之为一境三谛。为令修行者实证此一境三谛之理,天台宗主张可以透过观察吾人之“一念心即是三谛圆融”。以此为观法,便是一心三观。

  圆融三谛者,天台教观之玄枢。三谛者,空谛假谛中谛。谛者,审实。一切法并从缘生,缘生无主谓之空,无主而生谓之假,不出法性谓之中。一云真谛俗谛中谛,真即真空,泯亡一切法。俗即世俗,建立一切法。中即中正,统摄一切法。此宗以为法界森罗诸法,一一当体即实相之妙体,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纯一实相,更无别法,即一切万有之事相,皆是法性真如界之本体本相。言实相者,理极真实,以实为相,故名实相,此从不可破坏真实得名;又此实相,诸佛得法,故称妙有。妙有虽不可见,诸佛能见,故称真善妙色,实相非二边之有,故名毕竟空。空理湛然,非一非异,故名如如。实相寂灭,故名涅盘,觉了不改,故名虚空。佛性多所容受,故名如来藏。寂照灵知,故名中实理心。不依于有亦不附无,故名中道。最上无过,故名第一义谛,如是等种种异名,悉是实相之别号。实相之体,三谛具足,极镕融无碍不可思议之妙,名之曰中道实相。此三隔历,即是次第三谛。三一无碍,即是圆融三谛。隔历者,三谛不互融也。次第者,前真次俗后中,即别教三谛也。圆融者,举一即三,全三是一,即圆教三谛也。圆教所谈三谛,唯是一法上之德用差别,即皆是诠显真理之一面,故三谛一一皆圆融相即。所谓空,不离假中,所谓假,不缺空中。中亦然。三谛而一谛,一谛而三谛,故谓之圆融三谛。三谛圆融相即,不经空假中之前后次第,曰不次第三谛。又纵非前后差别,横非彼此区分,亦曰不纵不横三谛。三谛而一谛,一谛而三谛者,法界唯是一个三千。所谓三千者,该罗诸法之名;三千诸法,绝凡夫之情虑,而诸相宛然,相即相入,绝待不可思议。所谓空假中,即诠显此相貌之言。三千诸法,穷绝凡虑边,名之为空。即真如中道,离一切言语思虑之形容计度。是曰真如破情之德。诸相宛然边,名之为假。即一切万有者,真如之显现。离真如,迷悟染净一微尘亦不得有,是曰真如立法之德。绝待不可思议边,名之为中,即空谛假谛,既不过真如之一面,则空假一体,是曰真如绝待之德。如是空假一体,言空,则空中已含摄假中二谛,非除假除中而为空。三千诸法,诸相宛然。而相即相入,绝待不可思议。当相当处,穷绝凡虑,是曰一空一切空,即空当处假中,全假中而为空。又言假,则假中已含摄空中二谛,非离空中而为假。三千诸法,穷绝凡虑,当相当处,诸相宛然,而绝待不可思议,是曰一假一切假,即假当处空中,全空中而为假,言中亦然。如从义始终心要注云,一中一切中,无真无俗而不中,则三谛皆统理而绝待也。一真一切真,无中无俗而不真,则三谛俱亡泯而无相也。一俗一切俗,无中无真而不俗,则三谛并建立而宛然也。是故非独中谛绝待,空彻底空,有中亦空。假彻底假,空中亦假。中彻底中,有空亦中。三谛皆绝待,是为三谛圆融。此圆融三谛者,天然之性德,本有之妙谛。宇宙间之事象,随拈一法,皆是圆融三谛;微妙庄严之佛身,呵责叫唤之狱卒,无非法性三谛之妙相。风行云走,山高水长,即是常住不变之本体,是曰一境三谛。
  http://baike.baidu.com/view/789896.htm

这里的真谛俗谛,只是就同样的一个真实义理对应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对象而言,真,是以出世间的角度,针对已经了解佛法理论,能够按照佛法的见解思维事物的人,以直接的、广泛性的、深入的方法而宣说的真实、本来的佛法道理。这里的真,是真正、实在的意思,不是真假对错中“真”的意思。俗,是 指从世间法的角度,针对普通的迷惑凡夫,以间接的、方便的、有针对性的甚至种种比喻方法而宣说的佛法道理。这里的俗,是通俗和普通的意思,不是虚假不实的意思。所以说,真俗不二,本无区别,只是适应的对象、解释的角度不同而采取的不同方法,本身的目的和意义并无差别。

空谛--凡所有相 戒是虚妄
假谛--若见诸相非相 则见如来 依此则须破妄相而后见真相
真谛--则山河大地全露法身 万相当体真实 依此则即相直显实相

佛教文献中,关于“真谛”和“世谛”记载的有哪些?~

  关于你的提问,可以参考以下的回答:

  【二谛】

  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谓真实不虚之理。真谛,梵语parama^rtha- satya,巴利语paramattha-sacca,又作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出世间之真理。俗谛,梵语 sam!vr!ti-satya,巴利语sammuti-sacca,又作世俗谛、世谛,即世间之真理。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谓,世俗之事乃覆蔽世间之真理者,故俗谛又译作覆俗谛、覆谛。二谛之意义于大小乘诸经论所说不一,兹将其较具代表性者胪列于下:

  (一)小乘之说:(一)原始佛教之经典如阿含经中,所说之四谛(苦、集、灭、道)颇多,然甚少论及二谛,仅于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经中举出‘真谛’一词,然未与俗谛并用。又于增一阿含经卷三载有‘二谛’一语,惜其内容不明。

  (二)俱舍论卷二十二不仅举出真俗二谛之名,且举例说明其意义。例如瓶、衣等物,其外形、状态一旦毁坏,则不能再称为瓶、衣等。又如水、火等,若以胜慧分析之,即成为‘色、香、味’等各种之要素,故亦不能再称为水、火等。凡此,给予假名(施设有),而为世间一般常识所认可者,称为世俗谛。对此,色、香、味等乃构成万物存在之要素,其形态纵然碎至极微,或以胜慧分析之,其本质恒常存在而不变,故被视作出世间之佛教真理,称为胜义谛。

  (三)据成实论卷十一立假名品之说,色、香、味等法与涅盘俱为真谛;反之,由色等各种基本要素形成的瓶、水等,以因缘和合,仅有假名而无实体,故称俗谛。例如‘人’系由五蕴和合而成,故亦属俗谛。

  (四)经部主张,依无漏之出世间智及后得之世间正智所认可之诸法,称为胜义谛;反之,依有漏智所认可之诸法,称为世俗谛。

  (五)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之说,以世间常识所能理解之事物,或世间一般约定俗成之道理等,称为世俗谛;依无漏之圣智所澈见的真实之理,称为胜义谛。

  至于苦、集、灭、道四谛与真俗二谛之关系,小乘各部派之看法亦极纷歧,有主张苦、集为世俗谛,灭、道为胜义谛;有主张苦、集、灭三谛为世俗谛,仅以道谛为胜义谛;有主张四谛均为世俗谛,而以‘空’、‘非我’为胜义谛。大毗婆沙论则主张四谛各具世俗与胜义二谛。

  (二)大乘经典有关真俗二谛之说甚为丰富,历来诸家亦各创新义,互别门户,颇有兰菊竞美,相得益彰之妙:

  (一)北本涅盘经卷十三圣行品谓,一般世人所能知者为世谛;出世之人所证知者为第一义谛。复次,‘有名有实’者为第一义谛,‘有名无实’者为俗谛。如四谛之理为第一义谛;旋火之轮、热时之炎、乾闼婆城、龟毛、兔角等则为世俗谛。

  (二)中论卷四观四谛品之说,一切事物无固定不变之本性(即实体、自性),为无生无灭之空;了知此等空无之理,是为第一义谛。又一切事物之空性,为保持空性之作用必须于假现之事物上显现,而由其相依相待之关系产生认识作用;了知此等假名之法,是为世俗谛。世俗谛虽为不究竟之法,然可藉之探索、趋近胜义谛。例如吾人之言语、思想、观念等,均属世俗谛,然若不藉言语、思想、观念等世俗谛,则无从向众生解说超越世俗谛之第一义谛;而无法了知第一义谛,即无法证得涅盘。

  (三)仁王般若经卷上二谛品中,更进一步举出‘二谛相即、真俗不二’之说,亦即自谛理而言,有真俗二谛之别;但若以真实智慧观照之,则二谛不二之理昭然自现。

  (四)三论宗之说,我国自从成实论与中论之讲习展开之后,有关二谛之论究极为兴盛,三论宗之祖吉藏于所著二谛章卷下详述古来对于‘二谛之体’之十四家异说,其中最具代表性者为如下三说,即:(1)二谛之体为一,(2)二谛之体个别,(3)二谛之体为中道。

  其次,吉藏于二谛章、大乘玄论卷一揭出‘于教二谛’与‘四重二谛’之说,以赅摄各种二谛之教说。于教二谛即指‘于之二谛’(于谛)与‘教之二谛’(教谛)。分别言之:(1)‘于’,即‘所依’之义,系指诸佛说法所依之六尘境界(即现实之世界)。同一六尘境界,凡夫见之,视为实有,称为‘于俗谛’;圣者灼鉴,知其为空,称为‘于真谛’。于谛复分本末二种,诸佛未出世以前本即存在,诸佛乃依之而宣说教法者,是为‘所依于谛’(本);听闻诸佛说法,而众生得以理解者,是为‘迷教于谛’(末 )。(2)‘教’,即‘能依’之义,系指诸佛依六尘境界所说之教法。宣说真空妙有之教,称为‘教俗谛’;超越言语思虑而宣说无所得之理者,称为‘教真谛’。上记之本末二种‘于二谛’,与‘教之二谛’,合称三种二谛。

  此外,又有说明毗昙、成实及大乘(二种)之四种二谛,此即四重二谛。(1)第一重以‘有’为俗谛,‘空’为真谛,此系指毗昙家之说。(2)第二

  重以‘有、空’为俗谛,‘非有非空’为真谛,此系指成实家之说。(3)第三重以‘有空、非有非空’的二、不二为俗谛,以‘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的非二、非不二为真谛。(4)第四重以前三重为俗谛,而以‘言亡虑绝’之绝对境界为真谛。第三重与第四重皆指大乘之地论家、摄论家。如下表所示:


  吉藏评论历来之二谛说为‘鼠喽栗二谛’(犹如老鼠食栗,尽食栗肉而残余栗皮;即指真谛为空,俗谛为假有之说),与‘案 二谛’(犹如探水取瓜,复将瓜沉入水中;即指以俗谛为假有,其‘假有原来即空’为真谛之说)二种。

  (五)法相宗之说,窥基于所著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将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所举之四种世俗谛,与成唯识论卷九所说之四种胜义谛归纳成‘四真四俗’(四胜义四世俗)之四种二谛。表解于后。

  详言之:(1)瑜伽师地论举例谓,‘瓶’与‘我’等并无实体存在,但由凡夫之迷情视为实有,遂依照世间一般之见解给予假名,称为世间世俗谛。相对于此,成唯识论谓,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系由因缘所生者,虽会崩坏(故称世间),但因有实体与

  作用,圣者依后得智即可了知,称为世间胜义谛。窥基乃归纳以上二说,而以二谛之‘体’之‘有’、‘无’立二谛之别,称为名事二谛。名,指有名无实,如幻化存在;事,指有名有实之现象之存在。(2)瑜伽师地论谓,五蕴等事乃本来之道理,因有差别,故其相可以判然别之,称为道理世俗谛。对此,成唯识论谓,四谛之理虽有迷悟因果之别,但依无漏智即能了知,称为道理胜义谛。窥基乃依‘事’与‘理’立二谛之别,称为事理二

  谛。(3)瑜伽师地论谓,四谛之理能令修行者趋入涅盘,但须假藉言说以说明迷悟因果之差别,始能了知其相,称为证得世俗谛。对此,成唯识论谓,‘我空’与‘法空’之二空真如须由圣者之智慧观照始能彰显其真实之理,而非凡夫所能了知者,称为证得胜义谛:窥基乃依道理之‘浅’、‘深’立二谛之别,称为浅深二谛。(4)瑜伽师地论谓,二空真如超越一切有为法,仅由圣者之智慧所证知,故须假藉二空之名,而以言语表诠其道理,称为胜义世俗谛。对此,成唯识论谓,非安立之‘一真法界’系超越言语思虑之绝对境界,乃圣者之根本无分别智所证悟者,称为胜义胜义谛。窥基遂依‘言诠’与‘超言诠’立二谛之别,称为诠旨二谛。四世俗谛中之世间世俗谛是‘唯俗非真’;四胜义谛中之胜义胜义谛是‘唯真非俗’。其他之三世俗谛、三胜义谛本为同一,但由于自真俗两面而观,故有所别。

  (六)地论宗之说,慧远(净影寺)于所著大乘义章卷一,判立立性宗、破性宗、破相宗、显实宗等四宗之名,以说明二谛之义有深浅不同。(1)立性宗,系指研究有部教说之毗昙宗。毗昙宗主张事理相对,而以‘事’为世谛,以‘理’为真谛。例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事彼此隔碍,是为世谛;无常、苦等十六圣谛彼此相通,是为真谛。此宗以事理相对立其教说,故又称因缘宗,属于小乘中之浅说。(2)破性宗,系指成实宗。此宗以‘因缘生之假有’为世谛,以‘无自性之空’为真谛,又称假名宗,属于小乘中之深说。(3)破相宗,系指三论宗。此宗以‘一切诸法妄相之有’为世谛,以‘无相之空’为真谛,又称不真宗,属于大乘中之浅说。(4)显实宗,系指慧远自身所属之地论宗。其要旨可分为依持与缘起二义。自依持之义而言,以妄相之法为能依,乃妄有理无之世谛;以真如为所依,其相虽空,然有实体之存在,故为真谛。自缘起之义而言,真如之自体即为真谛,其依缘起所显出之迷悟世界则为世谛。以此宗辨明真如之体,故称真宗,属于大乘中之深说。

  (七)天台宗之说,天台大师智顗于法华玄义卷二下,就化法四教及三种被接,判立‘七种二谛’之说:(1)藏教之二谛,以‘诸法为实生实灭之实有法’为俗谛,以‘灭了此实有法而归于空无之理’为真谛。系指小乘教之说,又称生灭二谛。(2)通教之二谛,以‘诸法为因缘所生之幻有法’为俗谛,以‘既非实有,故即是空’为真谛。系指通于声闻、缘觉、菩萨等三教之说。又称无生二谛。(3)别接通之二谛,以‘诸法为幻有’为俗谛,以‘幻有即空、不空’为真谛。此系别教接于通教所说之二谛,又称含中二谛、单俗复真二谛。(4)圆接通之二谛,以‘诸法为幻有’为俗谛,以‘幻有即空而不空、诸法趣入空而不空’为真谛。此系圆教接于通教所说之二谛,与别接通二谛同称含中二谛。(5)别教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为俗谛,以‘不有不空之平等法界’为真谛。此系别受大乘菩萨教说之二谛。又称复俗单中二谛、无量二谛。(6)圆接别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为俗谛,以‘不有不空、诸法趣入不有不空’为真谛。此系圆教接于别教所说之二谛。与别教二谛同称复俗单中二谛。(7)圆教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为俗谛,以‘诸法趣入有、趣入空、趣入不有不空’为真谛。亦即有空之外,别立中道,有空中三谛隔历,是为俗谛;不偏有空中,三谛相即,圆融无碍,是为真谛。此即天台圆教之二谛,又称无作二谛、和合二谛、不可思议二谛,其真俗二谛,互为一体,圆融不二,其体为中道,此乃历来各家所未论及者。参见本文末之表解。

  (八)末法灯明记转用二谛之意义,称佛法为真谛,王法为俗谛。日本净土真宗承袭此说,谓宗教之信仰(安心)面为真谛,世间之道德面为俗谛,此二者具有相依相资之关系。〔菩萨本业璎珞经卷上、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辩中边论卷中、显扬圣教论卷六、

  大乘庄严论卷二、成实论卷二无相品、卷十五见一谛品、杂阿毗昙心论卷十、摩诃止观卷三上、四教义卷一〕

「二谛之一」,谛这个字我们现在人称之为真理,在佛法里面意思是真实,这才称之为谛。二谛,这就是世尊四十九年讲经教学他所依据的事跟理,把它称之为二谛,一种是世间法,一种是出世间法。第一义谛是出世间法,是佛与法身菩萨所证得的,确确实实是一切法的真相,称为第一义谛。所以第一义谛有很多意思。「又云真谛」,真谛就是第一义谛。「圣谛」也是说这个,这个「圣」是指的佛与法身菩萨,三贤十圣。「胜义谛」,胜是殊胜,没有能够跟它相比的。也称为「涅槃」,也称为「真如」,也称为「实相」,也称为「中道」,也称为「法界」,也称为「真空」。这是略举几个名词,如果把经典里面对这个意思都找出来,大概将近一百个。佛讲经说法,为什么一桩事情说这么多的不同的名相?这是他说法的善巧方便,让我们不要执着名相,名相也是世谛;如果不执着名相,世谛也是真谛。由此可知,真妄实实在在讲是你有没有见到事实真相,没有见到事实真相的,全叫世谛。由此可知,十法界所看到的全叫世谛。真谛谁见到?必须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人见到真谛了。真谛通常用得最多的就是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你见到了,一切法的真相就是第一义谛。

  现在科学里头有个名词叫「零极限」,有这个味道,一切都归于零。这个一切东西归零,最新的这个科学名词,实际上是佛法讲回归自性,那就归零了,回归常寂光,就归零。因为自性跟寂光里面,三种现象都没有,它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自然现象,什么都没有。但是自性能生万法,它什么都没有,它什么都能现。比万花筒还妙,因为万花筒里面到底还有一点东西在,还有几张碎纸片,颜色不同,还有。转起来你看,怎么转也找不出一个相同的图案出来,这很妙。但是自性,用万花筒比喻是比喻个彷佛,万花筒有几片,自性里没有;没有能够变出一切东西,这就是万花筒比不上的地方。万花筒可以能够比十法界依正庄严,非常像。所以自性没东西能比,科学跟哲学达不到,发现不了它。佛告诉我们,这桩事情唯证方知,那就是这些名词、真理要见性才知道。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真空,都必须要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你才能晓得它。

  所以「总以名深妙之真理」。「名」就是第一义谛这个名,用这个名词显示深妙的真理。「谛者真实之道理也」,这是解释第一义谛的意思是什么,谛就是真实的道理。「此道理为诸法中第一,故云第一义」。怎么是第一?所有一切事相,事离不开理,没有理不可能有事发生,有事一定有理,有理一定有事。但是,理是一个,叫真理,事千差万别。这就是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他的报告最后的一句,「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是真谛,万法是俗谛,万法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自性里头变现出来的;而自性什么都不是,能生万法。它为什么能生?叫法尔如是,自性里头虽然什么都没有,不能说它是空,能大师知道,所以他第三句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里有没有?有,有你看不见,你摸不到,你也想不到。八识五十一心所统统缘不到它,所以说它叫空,用真空,用这个字来形容它。真空不空,它遇到缘,它就能现相。遇到什么缘?众生有感,众生是十法界的。十法界众生所有一切的活动,身体的活动这是物质,心理的活动是第六、第七、第八识,这属于心里的活动,自性统统有反应。他的活动这种信息,这信息才动就周遍法界,《妄尽还源观》上说的,就周遍法界。

  自性接收到你这些活动,立刻就有反应,反应是什么?出生无尽。在《还源观》里面讲起二用,二用第一个是依报,宇宙,法界虚空界立刻就现前。第二个正报,正报就是自己。自己跟宇宙是同时出生,什么时候?就在当下,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就是当下这一念。每一个念头都是当下一念,因为它没有相续的,它不是相续的,念念都不相同。如果是相续的,念头是相续的,我们十八岁,永远十八岁,那就是相续的。它一个片比一个片老的时候,它就不是相续,所以要懂得这个。相续是完全相同的,实际上它不一样,每个念头都不一样。我们人会老化,生老病死,我们以这个老来说,念念都不一样,一念比一念老。这个念微细,一秒钟一千六百兆,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念念老化。不是一年比一年老、十年比十年老,那是你看得很明显,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那个老化,你看不到。从这个地方你就能慢慢去体会到,念念不一样,所以它不是相续的。我们说相续,前头加两个字,相似相续,大同小异,只能够这样说法,大同小异,其实每一个念跟每一个念都是独立的。

  所以佛才说出这桩事情,就是现象,起二用。显一体,起二用,起二用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个里面不存在什么时间、空间,没有。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在哪里?就在当下,这种作用变化就在当下,就在现前,没有过去,没有未来。这是事实真相,这叫第一义谛。遍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性体比较容易体会,森罗万象跟我们也是一体,你不容易体会。法性、法相,法相是法性变现出来的,法性是一,法相哪有二?二就讲不通了。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众生妄念里头产生出来的,分别执着是妄念。离开分别执着,没有这些事情,全是虚妄的。这种境界愈说就愈深,但是它是事实真相。

  所以,这个道理为诸法中第一,它是诸法的根源。「此道理为诸法中第一」,用现在哲学的名词来说,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这就是第一。宇宙万有的本体在佛学名词叫自性,这些都是它的名称,第一义谛也是它的名称,它名称有几十个,怎么说都行。可是,遍法界虚空界,我们看到《华严》「华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这世界太大了。所以经上用海作形容,世界海,全是自己心性变现出来的。心性没大小,法界也没有大小,心性是法界的性分,就是它的本体的一分。外面的现象,遍法界虚空界的现象是性分的相分,全体都是相分。我们就很差劲,我们在全体相分里面只取那么一毫,一滴一毫物质现象,认为是自己的身;取自性里面本自具足的意念的一分,认为是自己的心,认为是自己的阿赖耶。其实阿赖耶像海一样无量无边,阿赖耶其实就是迷了的自性,跟自性一样大。末那就不一样,末那就是水泡,起水泡,执着这个水泡是我,不知道大海是自己。水泡破了,就好像明心见性,豁然大悟,这才知道整个大海跟自己是一体。所以大乘教里面豁破无明,这个话很有道理,就是水泡破了,晓得是一体,性德自然流露出来。

  佛菩萨为什么要普度众生?度众生很辛苦,要受很多苦难,众生不能接受,为什么?因为是一体,叫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无条件的。像父母照顾婴儿,婴儿不知道,父母知道婴儿跟自己是一体,婴儿不晓得父母跟自己是一体,他迷。所以觉悟的人知道,法界虚空界跟自己是一体,不觉的人完全不知道,觉悟的人是法身大士。谁觉悟?《华严经》圆教初住觉悟了,别教初地觉悟了,之前都不知道。我们从大乘经上听到的这些信息,这叫解悟,学多了、听多了,知道有这么回事情,自己没证得。如何才能证得?放下就证得。我们没放下。放下起心动念,就是法身菩萨,就是圆初住。起心动念放不下,能够放下分别执着,那叫权教菩萨。只放下见思烦恼,就是执着,只放下这个,最高不过是《华严经》上讲的七信位的菩萨。十信就是十法界,七信没有离开十法界。六信以下,在六道轮回没出去,七信出轮回了,声闻法界,八信辟支佛,缘觉法界,九信是菩萨法界,十信是佛法界,十法界里面,没出去。要突出必须把无明放下,就是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他出去了,超越十法界,这才是初住菩萨,这才见到第一义谛。所以十法界里头没有分,十法界里面佛菩萨知道有第一义谛,跟我们现在一样,听佛讲的,解悟,不是证悟,放下这才是证悟。
「真实,故云真」,因为它是真实,真的道理。世间法真的道理,是教你决定不会堕三恶道,你在人天生生世世都享福报。那个真谛是什么?孝悌忠信,真谛。人要把这四个字做到,你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业顺利。确实做到,不是做不到,你享受人天福报。这是世法里头的真谛,叫世谛。出世,那你要成佛,你回归自性,那就不一样,那这个境界真是大幅度的提升了,这是真。「为圣者所见,故云圣」。为什么称为圣谛?圣人所见到的,凡人见不到。「为殊胜之妙义,故云胜义」。它是无比殊胜玄妙的义理,能生万法,什么都没有,而现出来之后变幻莫测。《还源观》上示三遍这一段里面给我们讲的出生无尽,这是性德。随着一切众生心念起变化,你怎么念,它怎么变。就如古人用金跟器作比喻,很相似,把自性比作金,把意念变化比作器。你看黄金,随你自己的意思,你想做什么都行。我塑个佛像,它变成佛像,我塑个小猫、小狗,玩具,它就变成小猫、小狗,实际上是一样东西,真金。随着你念头在变,想什么它就变什么。你不想它也变!不是的,是你那个微细的念头你自己不知道,你要没有这个微细的念头,它确实没有。你六根所接触到的,全是你自己意念变现的,这就是大乘教里头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

  所以你明白了,自己对自己起心动念要负责任。你一个邪念,邪的现象就出来了。你看你一念贪的念头,贪的念头是鬼道出现了;瞋恨的念头,地狱道出现了。一个善念,天堂出现了;念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出现了。随着你自己念头。极乐世界从哪来的?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功德之所成就。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心里想着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自己在建造极乐世界;我们建造的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世界是一个世界,不是两个世界。念佛往生成佛,道理在此地,这是真理。阿弥陀佛接引我们、帮助我们、成就我们,帮助我们成佛,他不居功,你要问他有没有功劳?他没有。为什么?你自己修成的,他只是给你做个增上缘而已,还是你自己成就的。如果说我们确确实实有人能够帮助我们成就,那我们还要修什么?不需要,连这句佛号也不要念了。还是得要靠自己,不靠自己,别人想帮忙帮不上。阿弥陀佛的殊胜是无比的殊胜庄严,这个不能不知道。

  「大乘义章」,「一」是第一卷,里面说,「第一义者,亦名真谛。第一是其显胜之目,所以名义」,给它起个名字叫做义。第一,在一切义理上它摆在第一,叫第一义。「真者,是绝妄之称」,它没有虚妄,完全真实。「世与第一审实不谬,故通为谛」。世间法,这个世是世间法,与第一都是真实,都不是假的。所以,世也称为谛,出世法里头也称为谛。「彼世谛若对第一,应名第二」,就落在二、三,第二、第三,不能称为第一。若对真谛来讲,世谛就是妄谛。第一义谛若对世谛来说,那叫出世。世间跟出世间,世间的真理,出世间的真理。「若对俗谛,应名非俗」,世间道理称为俗谛,出世间的叫非俗,它不是世俗。「若对等谛,应名非等。立名一一不可返对。是故事法,但名世谛俗谛等谛。理法,但名第一义谛乃至真谛」。这后面给我们做了个总结。佛陀教学建立名词术语,他的原理原则统统都是从相对而建立的。所以在世法上讲,事相上讲,称为世俗谛,世谛、俗谛。从理上讲,但名第一义谛,乃至真谛。说明佛建立名词也是有原则的,也不是随便说的。
「世谛但有名,无实义」,这是就佛与法身菩萨境界来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不是真的,确确实实是个梦境。为什么?如果我们能把见思烦恼断了,六道就没有了,六道是假的,它不是真的。见思烦恼在《华严经》上讲,执着;换句话说,你有执着、你有成见、你有对立、你还有思想,就有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这么来的。你把这些东西都放下,六道就不见了。所以永嘉禅师《证道歌》里头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里什么?迷,迷的时候真好像有六道轮回;觉悟之后,就没有了,醒过来了。所以法身菩萨是大觉,大彻大悟之人。这觉悟出来了,这个梦醒过来,醒过来是什么样子?是四圣法界。六道浊恶、染污,四圣法界清净,没有染污,没有人有这些恶的念头、不善的念头,都没有。所以净土现前,就是方便土,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四圣法界还是个梦,在这个里面如果是把尘沙烦恼放下,断掉了,无明也破了一品,我们讲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四圣法界就没有了,没有了。所以四圣法界也不是真的,完全是虚妄,不是真的,这又一次的梦醒。由此可知,六道轮回是梦中之梦。

  这一醒过来,叫一真法界,这不叫虚妄。为什么?俗谛没有了,俗是虚妄,没有了,你回到真实,回到真谛,诸佛如来的实报土。实报庄严土是真的,这就不是虚妄的,它是心现的,心生、心现,它没有识变。识是妄心,阿赖耶是妄心,有阿赖耶就有六道,就有十法界,十法界是妄心所变。一真法界,实报土是真如、真心所现的。它凭什么现的?第一种,就是行人,这修行人,无明虽然断了,无明习气没断,习气虽然不碍事,但是现相。大乘教有个名词,叫生相无明,它会生相,这个相就是实报庄严土。实报土里头的依正庄严怎么来的?生相无明变出来的,习气;生相无明要是断掉了,相没有了,实报土也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说实报庄严土除外,实报庄严土也不是真的。真正不生不灭是常寂光土,常寂光土就是自性。

  所以,等觉菩萨再向上提升就是妙觉位,妙觉就不住实报土了;换句话讲,实报土不见了,生常寂光土,这才得究竟圆满,回归自性。回归自性的时候有没有我?有,有常乐我净。我有多大?我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形相,没有这个身相。物质现象的身没有,精神现象的身也没有,自然现象也没有,它跟自性一样大,它跟法界一样大。所以,众生有感,众生出不了法界,都在法界里头,无论是真谛、俗谛都出不了法界,众生哪个地方有感,哪个地方就应。我多大?我太大了。古人有两句话说得好,那真是真相,说大,其大无外,找不到边际;说小,其小无内。这两句话形容自性,形容真我,遍法界虚空界不出我的身心。无论是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统统是我,统统是常乐我净。所以,佛是究竟第一义谛,他证得圆满了,真的一切放下,一丝毫不染,圆满的回归自性。
「又今弥陀既已证乎究竟第一义谛」,阿弥陀佛证得了,「故一称嘉名」,嘉名就是佛号,阿弥陀佛,「万德齐彰」,你念这一句名号,自性圆满的功德全在里头,彰是彰显。我们想积德,想积功累德,你才晓得念这一句佛号万德齐彰,你全都在里头。你今天断恶修善,在万德里头不过是一分一毫而已,你怎么能修到完全的?怎么能修到圆满的?没有想到这一句名号是究竟圆满,就是人不认识。人要真认识的话,你就这一句佛号行了,其他全丢掉。我们身体衰弱、多病,需要用什么补品来帮助,需不需要?不需要,一句佛号就圆满了。没有信心,你就需要,要有信心,不需要了,圆圆满满。

每日哲思-佛教-天台宗-圆融三谛 -名词解释
答:“三谛”指《中论》所说的三是偈中的“空”、“假”、“中”所谓三条“真理”。(1)空谛,亦称“真谛”、“无谛”:世界万有因缘和合而成,空无自性;(2)假谛,亦称“俗谛”、“有谛”:万有空无自性,但并非纯无所有,仍有假相存在;(3)中谛,亦称中道第一义谛:既看到现象空的一...

三谛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答:指三种真理。据天台宗,诸法实相之真理分为空、假、中三谛。此系据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与仁王般若经卷上二谛品而来。智顗于法华玄义卷一上、卷二下,摩诃止观卷一下、卷三上、卷五上等所说者,为:(一)空谛,又作真谛、无谛。诸法本空,众生不了,执之为实而生妄见。若以空观对治之...

佛经中的三谛
答:谛是真实不虚的意思。所谓三谛,即∶空谛(真谛)、假谛(俗谛)、中道第一义谛(中谛)。真谛是明白一切事理的渊源,即一切万象无自体属于空,故真谛是泯一切法。俗谛是显现万象实际不可缺的受用,故俗谛为立一切法。中谛是举一即三、三即一,不偏二边,双照互融无碍为中谛。大师强调三谛圆融...

佛教基本教义
答: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叫做空谛;一切事物其中虽无永恒不变的实体,却有如幻如化的相貌,叫做假谛;这些都不出法性,不待造作而有,叫做中道谛。一切事物,皆不出此空、假、中三谛的范畴,故称为三谛之理。《始终心要》说:“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假谛...

空谛、假谛、真谛分别是什么
答:即空谛、假谛、中道谛。佛教天台宗所立的谛理。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叫做空谛;一切事物其中虽无永恒不变的实体,却有如幻如化的相貌,叫做假谛;这些都不出法性,不待造作而有,叫做中道谛。一切事物,皆不出此空、假、中三谛的范畴,故称为三谛之理。《始终心要》说:“三谛者,天然...

谛怎么读组词
答:谛 【拼音】 [dì]【组词】(1)谛听、谛视、凝神谛视、谛思、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真谛、俗谛、空谛 (2)假谛、中道谛、谛念、义谛、圣谛、四谛、二谛、谛号、要谛、静谛、谛思、谛视 【造句】(1)好像这整座陋屋在屏息谛听。(2)蒂姆偷偷地打开窗户谛听着。(3)生命的...

真谛的意思?
答:真: 真 zhēn 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与“假”、“伪”相对:真诚、真谛、真挚、真心、逼真、认真。谛: 谛 (谛) dì 仔细:谛听、谛视、谛观、谛思; 道理:真谛、妙谛。真谛:拼音:zhēn dì 词性:名词 释义:1:真实的道理或意义。2:最佳答案。3:原为佛教语。与俗谛合称为“二谛”。...

谛听佛学概述-谛听
答:谛听,意指专注聆听并深入思考其中的义理。在佛学中,"谛"有着多种含义,如"真谛"揭示事物的本质,"俗谛"对应世间常情,"空谛"强调无常和无我,"假谛"则是对现象的相对认识,还有"二谛"和"四谛"等理论,它们是佛陀教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菩萨开示时,会鼓励人们"谛听谛听,善思维之",如...

佛的真谛是什么?
答:)‘谛’是真空的意思,此处指的是真理。真俗二谛是事物所具有的两种真理。凡夫从时间上由于经验或习惯所观察的事物原理(有)名为世谛或俗谛,圣人由究竟处体验事物的真实情况(空),名为第一义谛或真谛。因此俗谛是指肯定事物所以存在的道理,真谛是指否定事物有其实质的道理。佛教认为但从有或但从空来理解事物,都...

谛是什么意思
答:佛教语。指真谛和俗谛。凡随顺世俗,说现象之幻有,为俗谛。凡开示佛法,说理性之真空,为真谛。二谛互相联系,为大乘佛教基本原则之一。3、四谛[sì dì]佛教基本教义,特指人世间的一切都是苦的,生的欲望是苦的因缘,只有消除业因的烦恼(欲望)才能得到解脱,而解脱的道路是通过八正道消灭私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