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资料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作者&投稿:乔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帮你整

送东阳马生序
你先点击这个网址,看看这个同步练习。http://www.edudo.com/ziyuan/0603/200632774140.asp

 下列实词的形、音、义

  嗜(shì):喜欢,特殊的爱好。

  逾(yú):越过、超过。

  俟(sì):等待。

  衾(qīn):被子。

  烨(yè):光彩照耀。

  叱咄(chìduō):训斥,呵责。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媵(yìnɡ)人:原指陪送出嫁或陪嫁的人,这里指服役的人。

  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负箧(qiè)曳(yè)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子。)

    解说:
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渲染描绘,笔法简洁,文采飞扬,气韵流动。尤以首段对“趋行百里,负箧曳屣于硕师名人求教;俯身倾耳,甘于粗敝为进德修身足乐”的记叙、描述;第2段对“被绮绣,沃甘肥,学有不成怎可怨天?书满栋师常伴,业有不精岂非不专”的记叙、描述,以及二者的对比,从而得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结论,这样的写法更是美妙绝伦。

  宋濂与《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浦江(在今浙江义乌县西北)人。明初著名文学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明初主修《元史》,后历任国子司业、侍讲学士,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平生著作很多,有《宋学士文集》。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马生,马君则,国子监太学生。序,也称作“叙”或称作“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面的称为“跋”或“后序”。赠序,古代送别以诗文相赠,写在诗文前的文字称为赠序。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本文即属此类。

  区别虚词“以”的用法

  1.以衾拥覆(介词,相当于“用”。)

  2.生以乡人子谒余(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身份,可译为“用(凭)……身份”。)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4.俯身倾耳以请(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5.以中有足乐者(连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前一个“以”同“是”组成复音虚词,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理的结果;后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把”或“拿”。)

  三、难句解析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每:时常。假借:同义词连用,可译为“借”。时常向藏有书籍的人家去借。

  2.无从致书以观。

  无从:没有办法。致:取得,这时指买到。没有办法买书来看。

  3.益慕圣贤之道。

  道:学说。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4.弗之怠。

  弗:副词,不。之:代词,指学习。“弗之怠”即弗怠之,否定句式代词宾语前置句。不敢放松学习。

  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大。硕师即大师,才学渊博的人。游;交往。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不能与有名望的人交往。

  6.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欣悦:高兴。请:请教。焉:兼词,“于之”的合音,向他。等先生高兴了,便又向他请教。

  7.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子。在我当年从师求学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8.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支:通“肢”。僵劲:僵硬。媵人:服役的人。汤:热水。沃灌:浇洗。衾:被子。拥覆:围盖。久而:时间副词,好久,“而”是副词词尾。和:暖和。到了住所,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我)才暖和过来。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绮绣:丝绸做的华丽的衣服。同旅舍的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

  10.假诸人而后见也。

  假:借。诸:兼词,“之于”的合音。从别人那里借来后才能看到。

  11.其①将归见其②亲也,余故道为学之①难以告之②。

  其①:代词,指马生。其②:代词,作定语,他的。亲:父母。也:句中停顿中起提示下文的作用。之①:结构助词,的。之②:代词,代马生。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时,我特意向他讲述(我当年)求学情况的艰难来勉励他。
http://www.ywtd.com.cn/gb/teacher/2003-03/17/content_9363.htm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aaa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眼花缭乱啊,那么多,不过我劝你自己整理,这样有助提高。

a

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总复习资料含答案~

〖知人论世〗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内容主旨〗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以可靠的历史资料为依据,生动的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的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伟大革命运动。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陈胜,作者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栩栩如生的塑造出一位农民革命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光辉形象。 〖通假字〗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适通“谪”,发配去守边。 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图。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 〖重点词句〗 1、辍耕之垄上:停止 2、怅恨久之:失望 叹恨 3、苟富贵:倘使(如果) 4、若为佣耕:你 是 5、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 6、屯(于)大泽乡:停驻 7、皆次当行: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 8、会天大雨:恰巧 (适逢) 9、举大计亦死:发动 10、等死:同样 11、死国可乎:为国事而死 12、天下苦秦久矣:苦于秦(的统治) 13、今或闻无罪:有人 1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15、吴广以为然:认为 16、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 1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胜)又暗中命令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18、吴广素爱人:平常   19、令辱之:让   20、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 (随从)   21、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即使仅能免于斩刑,戍守边塞的人也得死十分之六七   22、死即举大名耳:干出大名声   2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有生来的贵种吗   24、袒右:露出右臂(做为起义的标志)  25、收而攻蕲:收集义军   26、行收兵:行军中   27、比至陈:等到  28、守丞死:郡守的副职29、号令召三老:封建社会里长官教化的乡官 30、将军身被坚执锐:指亲自作战 31、复立楚国之社稷:国家 〖词类活用〗 1、大楚兴,陈胜王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2、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3、尉果笞广 笞:用鞭、杖打。 4、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用作动词,看 5、夜篝火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燃起篝火 6、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本义为捕鱼用的网,这里是“捕捞”的意思,与“所”一起作“鱼”的定语 7、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8、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重点语句翻译〗 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答:陈胜协助(帮助)吴广.一同(一共)杀了两个军官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如果我们这些人冒称公子扶 苏,答: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许多人会响应。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答:何况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王候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答:(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答: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 6、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答:即使仅能免于斩刑,戍守边塞的人也得死去十分之六七。 〖课文理解〗 1、起义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做的舆论准备: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到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4、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5、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6、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久矣 8、起义的导火线是:遇雨失期,失期当斩 9、“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答:“醉”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10、人物欣赏 (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和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答: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 (2)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五候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叛逆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11、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答:(1)抓住时机   (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   (3)激怒众人 12、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3.《出师表》复习
一、重点句子翻译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4、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5、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6、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
7、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8、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9、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0、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1、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二、理解性默写
1、诸葛亮《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2、《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3、《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4、写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6、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7、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本文中的一句名言: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9、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第一条建议是广开言路,第二条建议是严明赏罚. 第三条建议是亲贤远佞。) 作者反复陈述的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亲贤远佞。
三、内容及写法理解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
四、中考链接
4.《小石潭记》复习整理
一、文言实词
二、重点句子翻译
三、主旨写作技巧
1、《小石潭记》作者____。
2、中心:本文通过写小石潭及周围的景色 ,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凄苦悲凉的心情。
3、小石潭的环境特点(1),作者感受(2)。
(1)凄清幽静,(2)孤凄悲凉。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是全文点睛之笔。既概括小石潭的环境氛围,又含蓄表达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5、本文写作特色
先是移步换景,而后定点换景,再是情景交融。
注意景物描写的手法——本册书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烘托、对比
6、句子赏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示例: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抓住了它的特征,用了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明理由。
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动静结合,显示出游鱼的快乐;间接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7、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而本文中,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2分)。作者借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8、据文章内容拟旅游广告简介小石潭景点。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其他内容: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1)点面结合。如写石:“近岸,卷石底以出”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2)远近结合。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3)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 ”是动。
(4)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 ,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5.《满井游记》考点
(1)词语积累:
(2)常考名句
(3)满井游记中写山水的比喻句
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4)常考内容: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这篇游记写初春的景象,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性格?
(5)中考链接
6.《醉翁亭记》
一、中考考点:
1、理解并翻译浅显文言文中的句子
2、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3、领会浅显文言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4、领悟浅显文言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二、复习文章知识。
(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7.《岳阳楼记》复习
1、复习文体: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学生回答已学过的“记”)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小石潭记》《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就像《岳阳楼记》。
2、复习作者和他的好友滕子京的状况及本文写作的背景: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奋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士。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1.复习实词:
2.回顾课文内容:
(1)文章的结构层次为: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4.复习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勉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中考链接
8.《与朱元思书》复习
一、理解性默写
1、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4、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6、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7、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8、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9、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课文内容理解
1、写出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
视觉方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听觉方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全文共两段,第一段为总写,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第二段是为分写。先写“异水”,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水流舒缓处,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负、竞 、轩邈 、争 、直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泉声 、鸟声、蝉声 、猿声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4、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缥碧、湍急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
5、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6、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富春江的秋景,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7、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水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或(雄奇高峻,充满情趣、树多):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 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表现其情趣,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三、开放性试题
1、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写“山”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写“水”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你怎么样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3、能暗示文中所写景色季节特征的一个字是:“蝉”或“寒“(秋季)。从积累的古诗词中写一句含有该字的句子:
4、这篇文章是一篇美文,你能说出其美在哪里吗?
四、中考链接
9.《爱莲说》复习
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二、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5、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8、.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
三、开放性试题
1、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2、作者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四、中考链接
10.《陋室铭》复习
一、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二、重点语句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人帘里。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三、课文内容理解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开放性试题
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四、中考链接
11.《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一、重点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
2、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1、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
2、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写作者见“月色入户”,不由得欢欣之情溢于言表的句子是:
2、文中写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友相知的句子是:
3、文中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三、内容及写法理解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合作探究
1.“月色入户”写得很有人情味。请为这一句写一段批注性文字,体会这一句的妙处。
2.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对于作者这种思想,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
3. 晋代陶渊明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愤而辞官回乡,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的生活。本文中,作者也以“闲人”自居,这悠闲与陶渊明的一致吗?简述你的理由。
4.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五、中考链接
12.《三峡》复习
一、重点句子翻译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答案:1、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
2、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3、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
4、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
5、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
二、理解性默写
.1、《三峡》中作者大笔勾勒磅礴七百里三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三峡》中侧面描写山势峻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正面写“猿鸣”的句子是:
引用歌谣,侧面写“猿鸣”,并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
4、文中能总评三峡春冬时节山水树木特征的句子是:
答案: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三、内容及写法理解
1、作者以凝练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伟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抓住了连续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抓住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进行描写,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3、引用当地渔歌的好处:写出了三峡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另一方面,渲染了三峡秋天凄凉萧瑟的气氛。
四、中考链接
13.《马  说》复习
一、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理解性默写
1、本文论述的中心是: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其真不知马也。 3、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写千里马痛苦遭遇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三、内容及写法理解
1、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2、写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伯乐: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喻不重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四、中考链接

想要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答:以下是一些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1.《文言文阅读》系列丛书:该系列丛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适合中考生复习使用。其中包括《文言文阅读基础篇》、《文言文阅读进阶篇》、《文言文阅读提高篇》等,涵盖了中考文言文的各个难度层次。2.《中考文言文高分指南》:该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提供了中考文言文考试的解题技...

初一语文上册期末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答:如果要试题,老师给你发的复习资料是查漏补缺的最好方法 下面我就说下语文的期末必考内容 一文言文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各课的词语解释和拼音 四作文复习 我也是初一的学生 以上的复习要点在中学教材全解里都能找到 至于文言文,还是尽量更着老师的思路走,因为这本书里文言文的意思不能表达的十分准确,所以,老师在课...

我快考试了,六年级毕业考,我要复习资料,只要语文,内容例如,文学常识...
答:我快考试了,六年级毕业考,我要复习资料,只要语文,内容例如,文学常识、文言文解析等,不要多余的。帮个 忙,与语文有关的,都给我发一下,谢谢啊... 忙,与语文有关的,都给我发一下,谢谢啊 展开  我来答 5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 匿名用户 2012-06-09 展开全部 6.当...

曹刿论战文言文知识总结
答:1. 曹刿论战古文知识 :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7. 曹刿论战笔记和复习资料 《曹刿论战》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

跪求中考文言文复习资料(好的加分:0——80分)
答:初中中考复习九科综合资料百度网盘资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介绍:资源含有各大初中网络课程机构视频教学资料、各类型初中中考冲刺、中考复习资料、课件、教程等各类资料合集。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答:1. 求高一必修一古文复习资料 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文忠,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吉州(今江西吉安)人。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之一。北宋论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 他的《醉翁亭记》、《乐亭记》、...

初三语文必背知识点
答:学习必须与实干相结合。语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三 语文知识 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初 三年级语文 文言文复习资料 陈实与“梁上君子”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

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整理
答:• 谁有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期末总复习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复习 小学语文 初中 其他回答 共 1 条小学高段语文期末考试如何改革,一直是个热点问题,也是我们的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子课题。2000年以来,我们根据新。 4. 求做语文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的技巧,作文的也要 这是我空间曾经转载的一些资料,不知道对...

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资料
答:帮你整

高考文言文怎么复习才好呢?具体步骤是什么呢?
答:一、文言文复习方案1、夯实基础,课本复习三遍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这里,我就不再举例了),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写,其中例句和考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