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分工有哪些新特点、这给中国和亚太国家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最好条理一点~~ 论述: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作者&投稿:边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国际分工新特点:
  1、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得到迅猛发展。发达国家是国际分工的主流,如果不加入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以前帝国主义靠殖民地,现在科技分工成为当代国际分工的主流。 2、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型国际分工的主流地位已经让位于水平型的国际分工。所谓垂直型国际分工就是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分工体系。水平型国际分工就是工业品生产的专业化协作,而且是有层次的。 3、 产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日益转变为产业内部的国际分工,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工逐步转变为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工。也就是水平型国际分工分为三个层次。产业间分工:国际分工在不同产业间进行,如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间的分工。发达国家生产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生产资金劳动密集型产品。产业内分工:一是同类产品差异化分工,体现为档次和水平的不同。二是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如技术环节、生产环节、营销环节。比如研发在发达国家进行,生产在发展中国家进行,营销又回到发达国家。比如耐克鞋。产品内分工:分工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部件进行。比如生产一架飞机,各个部件由不同国家的生产部门来承担。要形成产品的一条价值链。
  现在的分工越来越按照要素来分工,而不是按产业来分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启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重新布局,国际化的产业分工更为细致,随之服务外包也冲破国界限制,形成了“全球化的第二波浪潮”。服务外包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为这个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了离岸外包战略。为此,“服务外包”也被《哈佛商业评论》称为75年来最重要的管理手段和经营理念。那么企业外包的原因是什么?与生产的全球化相比又有什么特点呢?在21世纪的合作远景中有哪些“新看点”呢?这一新型的合作模式又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为此,记者采访了业界权威人士――亚太总裁协会全球执行主席、国际外包中心全球董事郑雄伟。
  记者:除了读者较为熟悉的IT外包外,服务外包的主要领域是什么?
  郑雄伟:总体上,根据服务外包的业务内容和行业特点,可将服务外包分为IT外包、业务流程外包(主要包括销售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物流外包、财务管理外包、呼叫中心外包、资产管理外包与行政管理外包)、知识流程外包(KPO,主要包括研发外包、咨询外包、培训外包等)及其他服务外包(金融业务外包、医疗外包以及延伸至公共部门的公用事业外包)。基本来看,可以说这一分类是最为全面和最为科学的,也是我们国际外包中心所认可的分类。另外对于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预测,未来几年全球的服务外包市场每年将以30%~40%的速度增长,并且类型将不断细化。而根据美国信息产业咨询公司加特纳Gartner的相关预测,2009年全球IT服务市场年平均增长率将超过6%,全球BPO市场的年平均增长率将超过9%。预计2009年全球IT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将达到4322亿美元,全球BPO市场规模将达到1720亿美元。
  记者:服务外包能为我国提供多少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郑雄伟:对于服务外包能为我国提供多少就业岗位?这方面,我们还缺乏权威的预测数据。我们可以拿印度作一比较,印度是全球服务外包业务的主要承接目的地,据统计2008年承接服务外包金额422亿美元,是我国的9倍,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00万,是我国的4倍。按照商务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规划目标,我国力争在未来5年内新增10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而根据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和国家的战略规划,我们认为当前的服务外包将给我国带来60万左右的就业岗位,以后每年将新增25万就业岗位。总体上,这一就业岗位是知识型的就业岗位,需要大量熟悉外语、懂得管理、熟悉知识产权保护、懂得国际贸易、掌握计算机编程、掌握网络管理、网页制作和动漫制作、掌握信息管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方面的各式各样的人才。
  记者: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及其对实体经济侵害的加重,服务外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何种走势?中国的服务外包受到的冲击大不大?
  郑雄伟:短期来看,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尚未完全消除,美国经济振兴缓慢,欧洲及日本的国内需求增长减弱,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美元汇率下跌,这些都增强了世界经济短期走势的不确定性,使得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短期压力不小。特别是一些发包企业在此次危机之下经营效益持续不佳,发包量有所下降。但是从长期来看,我认为,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产品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在普通的服务进行外包的同时,属于跨国公司总部服务功能的研发服务外包的趋势正在增强,服务外包正向纵深产业链发展,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长期潜力较大。根据美国信息产业咨询公司加特纳(Gartner)的预测,到2010年,发达国家中25%的传统工作将转向印度、中国和俄罗斯。另据统计,在全球1000强企业中,仅有1/3企业参与了离岸服务外包,还有2/3的企业未参加到服务外包的浪潮中。因此可以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长期潜力较大。
  对于中国而言,一些接包企业受本轮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企业业务量增速缓慢,甚至下降,但我国又有许多企业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发展较好,业务量不降反增,呈现了“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景象。
  此外,即使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部分发包方仍在考虑进一步降低成本进行外包。也就是说,越是在经济不景气、生存成为一个考验的时候,一些发包方对外包的需求反而越是会增长。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这些潜在的客户为我国发展服务外包提供了新的机遇。
  记者:汇率变化对我国的服务外包有何影响?人民币升值会不会像对外向型制造业一样,对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造成压力?
  郑雄伟:在目前这一阶段,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施压人民币升值,使得这一问题引起高度关注。总体上,我认为人民币升值对服务外包的发展有利有弊,并且可以说是“弊”稍微大于“利”。就“利”的方面来看,人民币适当升值有利于推动接包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改进服务档次,推动其通过提高企业竞争力获得发展。人民币适当升值也有助于缓和我国与一些发包国的贸易关系,从而为外包企业接包提供更好的国际合作环境。就“弊”的方面来看,人民币升值的最大不利是“影响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竞争力”。如果人民币升得很快,则中国许多企业在收入为外汇、支出为人民币的情况下利润率会逐步下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后国内企业接包的成本自然提高,本国服务的出口竞争力相对下降,因而在吸引服务外包方面是不利的。
  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太悲观。原因在于,在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流通货币――美元贬值的情况下,在世界上其他服务外包发展较好的地区,其货币对应美元也在升值,其吸引服务外包的竞争力同样受到了不利的影响。当前在外包已不太具有大的价格优势的背景下,服务外包企业考虑狠练内功,通过提高服务外包质量、塑造品牌促进企业发展非常重要。各类企业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采用各自的方式化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记者:随着发达国家失业率的上升,服务外包如何承受政府和社会的压力?在发达国家,政府和民众对服务外包的态度是不是也不同?
  郑雄伟:随着发达国家失业率的上升,向政府要工作机会成为民众重要的呼声,这也是服务外包发展的头号敌人。工作机会流失就会有人失业,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劳动力资源没有被充分运用,这种经济的问题最终会反映到政治上,使得贸易行为面临政府和社会的压力。而在发达国家,民选政府面对民众的问责常常需要通过各种措施解决失业问题,可以说政府是在竭力在自由贸易和解决失业问题之间平衡,其态度在不同的就业状况下各不相同。很明显,对于发达国家中那些因为业务“外包”而失去工作机会的人来说,“外包”绝对是一个讨厌的词汇,而对于那些从外包中受惠的民众则对外包非常欢迎。
  实际上,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实现服务外包的同时积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缓解政府和社会的压力。应该看到,发达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毕竟发达国家的企业基于成本考虑的“外包”行为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并且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企业也在向发达国家企业进行服务外包,外包对于提升全球实体经济部门竞争力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不会因为他们的态度而改变的。
  记者:中国和印度正成为全球两个最大的外包地,这特别表现在软件产业上。你认为,中国在和印度的竞争中,最大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郑雄伟:当前,各个发展中国家相继展开了利用外力拉动经济发展的竞争,特别是“利用服务外包”这一方面。其中对于中国、印度两个大国来说,加快发展是两个国家的现实选择,从而新一轮的国际外包竞争将会变得越来越突出!《亚洲时报》2007年6月18日发文明确指出:中印在外包市场展开竞争。在利润日益丰厚的外包服务业务领域,亚洲重量级国家中国和印度持续为争夺市场份额而一较高下。另据英国《金融时报》2009年2月18日的报道,印度最大业务流程外包商表示,中国对印度信息技术(IT)外包业构成最大挑战。很明显,对服务业外包的争夺势必成为中印双方的焦点!而在这一竞争中,中国具有如下方面的竞争优势:政府的大力支持,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较高,劳动力丰富,科技教育领域有大规模的投资,基础设施良好,具有不断成熟的企业家队伍,以及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稳定、内需市场庞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等。譬如,中国地方政府积极联合国际外包专业机构共同主办诸如全球外包大会的国际高层会议,可以看到,中国部分地方政府充分认识发展服务外包的重要性,并明确了目标和重点领域。但中国也有一些劣势,其中较大的劣势便是缺乏大量熟悉英语的专业人才。中国人的说、写能力较差,向服务外包价值链上端开展业务较难。
  记者:在英语的应用熟练程度这方面,是不是如同很多人所说的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外语熟练程度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是人才的工作能力还是人才的低廉价格吸引了国际上的外包服务?
  郑雄伟:可以说,外语熟练程度差是中国服务外包大规模国际化推进的一个不利之处。英语应用的熟练程度在服务外包中的作用非常关键。这是因为在合作、交易的过程中双方的通畅对话非常重要,而且许多服务外包业务的提供要求工作语言为英语,譬如呼叫中心外包。当然,我国近几年来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人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和中国人勤劳的精神使得中国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上具有一定的人才竞争力。在国际外包人才培养方面,国际外包中心(IOC)和亚太总裁协会(APCEO)联合实施的国际外包高级研修计划正在为全球外包高端人才培训事业,不懈地贡献智慧和力量。总之,中国人才的工作能力是不用置疑的,低廉价格也是中国的重要优势,但是中国劳动力市场乃至消费市场具有的综合优势是吸引国际外包服务发包商关注的重要因素。
  记者:我国各地纷纷制定鼓励服务外包的政策,您对此如何评价?请您为地方政府的政策提些建议。
  郑雄伟:2009年1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成都、南京等20个城市确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深入开展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试点。对服务外包的重视在短短的几年间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国家行为,各个示范城市也已经全面进行对当地服务外包产业的大力扶持,可以说,各地对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竞争已经日趋激烈。
  我认为,当前及今后,随着地方政府日益看重服务外包的美好前景,其相互间的区域竞争会非常激烈。而相互间如何发掘自身优势,如何在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形成核心竞争力是各地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在此,我认为,各个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特征合理把握发展服务外包的定位,形成一个错位竞争的局面。具体而言,一是各个地区应根据当地生产型服务外包的需要积极引进技术和培养人才,打造核心竞争力;二是对于新型服务外包,各地应努力通过区域性的合作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品牌。我们可以大胆设想,目前仅仅是设想,在南京,打造软件外包中心;在杭州,打造金融外包中心;在南昌,打造家装设计外包中心;在温州,打造工业设计外包中心 ……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各地政府积极营造服务外包发展的良好氛围,非常重要。各地政府应积极落实各项政策,积极通过与服务外包企业的对话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记者:2008年,北京服务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约为20%,北京为何在服务外包领域发展迅速?
  郑雄伟: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经济发达、基础设施优良,具有发展服务外包的地域优势、政策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等。在基础设施方面,北京城市交通发达,信息化程度非常高,为服务外包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首都的北京具有巨大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国家“211”、“985”高校有十几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名校享誉海内外;作为首都,北京地区发展服务外包的金融资本非常雄厚,市政府推动服务外包发展的各项政策也非常优惠。
  这些优势也使得北京发展服务外包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以说,北京市“对高科技服务外包企业创业环境的塑造、吸引人才的各项优惠措施、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专项基金、有关服务外包的各种认证体系的完善、民营教育培训机构的集聚和蓬勃发展”,为我国其他地区发展服务外包提供了很好的、可借鉴的经验。

西方国家占用顶端材料~发展中国家比如我们走劳动密集型~机遇吗~我们能吃上饭了

高中历史古代医学发展有何特点~

古代医学发展的特点有:
医学是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而成的。在它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原始医学.古代经验医学.近代实验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过程。古代经验医学持续时间很长,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古代东方国家的医学古代东方是人类文化的摇篮,主要指埃及、巴比仑、印度和中国.这些国家比其他国家较早地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制社会,埃及人在尼罗河中游,巴比仑人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人在印度河及恒河流域,中国人在黄河流成各自创造了自己的业绩。奴隶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性劳动进一步出现了分工,出现了职业医生。在奴隶制度下,医学只是奴隶主的一种工具,公元前十八世纪,经由巴比仑王哈谈抗被制订的《法典》规定:“奴隶因医生手术而死亡或致百者,须赔偿奴隶主全部或一半的奴隶身比如果百日或死亡的是自由民,则将医生的两手团落作为处罚。”这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关系,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尚不能认识疾病的真正原因,人类社会出现原始宗放观念以后,则把疾病现象归之为鬼神作祟。这一时期的医学宗放色彩甚浓,宗教与非宗教的经验医学混杂。中国《山海经》记载的“巫彭”“巫阳”等都是“神医”。
古巴比仑和埃及有两种医生,一种为倡侣,治病方法是咒文、祈格另一种是有实际经验的医生,由平民担任。
古代东方医学也逐渐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治病经验。据可靠资料记载,大约在公元四此纪,印度就能做断肢、眼科及剖腹产等手术。埃及很早就使用催队下泄、利尿、发汗等治疗法,并已知灌肠法.后者实际上起了治疗、清肠或排出腐败物的作用。中国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出现了名医扁鹊,最早用望、闻、问、切凹诊诊断疾病.《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它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三者结合构成了辩正施治的理论体系。秦汉时期,临床治疗学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药物学《神农本草经》。
张仲景的临床治疗学名著《伤寒杂病论》,指导中医临床两千年之久。在东汉末年,外科方面杰出入物华佗,创造了药物全身麻醉法,可施行腹部手术。两晋南北韧时期五叔和的《脉经》,为脉诊奠定了基础,里商说的《针灸甲乙经》,在针灸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隋唐五代时期,名医巢元方撰写了《诸病源候论》,开创了病因病理学说革新的倾向.为不朽之作。药物学方面,公元659年撰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唐代伟大医学家孙思邈选编成的《千金方》,吸取了古今中外医学成就,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他的著作为妇、儿科莫定了基础。金宋时期的寒凉。攻下、补上、滋阴凹大学派,一直影响到近代。明朝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编写《本草纲目》,对药物学、生物学作出了伟大贡献,影响及于全世界。

呵呵,您要写论文了吧?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境

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
为巩固政治独立,二战后相继独立的亚非拉国家,都把发展民族经济,争取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放在首位。然而,由于西方发达国家顽固地维持旧的国际经济关系,并利用其掌握的技术和经济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控制,从而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时至今日仍居于从属地位。这种依附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生产领域,殖民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国际分工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垄断了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发展中国家仍然是原宗主国的原料供应地。直到80年代初期,以生产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很多,其中30多个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90%以上。这就使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工业制成品和消费品等方面严重依赖西方发达国家。而且,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垄断资本推行经济霸权主义主要工具的跨国公司,在不断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同时,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使它们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属“加工厂”和“装配厂”。过去单一型的传统分工,转变为一种多层次的国际分工体系,其中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体系中处于最高层,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底层。
在技术领域,西方跨国公司通过对技术研究和销售的垄断,造成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对西方国家的依附地位。西方国家在技术转让中,不仅严格限制向发展中国家当地公司转让先进技术或关键技术,或者设置种种不合理不平等的商业惯例条款,限制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而且还常常索取高额的技术转让费用。据统计,在世界已注册的约500万项专利权中,发展中国家只占1%。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控制世界技术转让的80%,其中美国约占50—65%。发达国家利用科技中的垄断地位,每年向发展中国家索取300—500亿美元的购买专利权费用。
在贸易领域,西方垄断资本极力操纵国际市场,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规定种种歧视性的贸易壁垒。目前,各种名目繁多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已达1000多件。另一方面抬高工业品的价格,压低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严重的不等价剥削。1980年至1989年,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下跌33%,仅1989年就损失1065亿美元。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仍然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出口对象又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这就使它们在贸易上处于对西方国家的依附地位。
在国际金融领域,发展中国家不仅在货币制度上依附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国际货币制度中完全处于无权地位,而且,西方发达国家还通过政府贷款,国际多边机构贷款和国际商业银行等形式,使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上处于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此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银行还在发展中国家广设分支机构,力图操纵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
这种依赖性不可避免地加大了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量,使发展中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贸易逆差、损失惨重。据联合国有关资料,在双方的贸易中,以1980年发展中国家单位出口价值(以美元计价)为基数,1988年下降为83,而1988年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额为6791亿美元。仅此一项,发展中国家的损失就达1150多亿美元。从进口看,以1980年为基数,1988年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单位价值指数却上升为106.2,而当年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额为6391亿美元。也就是说,由于进口价格的上涨,发展中国家为此要多付出370多亿美元。两项合计,发展中国家损失了1520亿美元。
外债加重,资金倒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材料,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急剧增长。积欠的中长期外债由1972年的992亿美元,增至1988年的10425亿美元,再加上短期外债1972亿美元,总计12397亿美元,比1972年增长了11.5倍。由于70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居高不下,使发展中国家为此支付的利息负担更加沉重。1972年的利息支付还不足25亿美元,1988年就增至833亿美元,增加了32倍多。并且从1983年起,发展中国家出现向西方发达国家严重的“资本外逃”。从1983年至1987年中等收入国家倒流资金930亿美元,而1988年1年更高达500亿美元。仅拉美国家1973至1985年间就累计达1510亿美元,占同期外债增加额的40%以上。出现了“从贫者身上抽血”的反常现象。
外资利润增加。如美国公司1980至1985年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年平均利润率在20%左右。这些利润,一部分用于当地的再投资,一部分汇回本国。80年代以来,汇回本国的那部分利润早已超过这些国家新输出的资本额。
这种国际经济旧秩序中的依附地位所带来的后果,严重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积累规模和速度,从而使它们发展民族经济的努力遭到严重挫拆,以至到90年代仍将面临着许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如区域、集团化的影响;资金流入减少,资金短缺问题难以解决;外债问题严重;科技差距继续拉大;人才短缺与外流;产业结构落后;贸易条件继续恶化;人口增长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生态环境继续遭到严重破坏;南北经济差距拉大等。
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依附地位,60、70年代以来、西方发展经济学激进派提出了中心——外围理沦。这种理论认为:(1)资本主义已发展成为中心(发达国家)——外围(发展中国家)的世界体系,外围国家对中心国家具有依附性,它们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2)联接中心——外围的经济机制是不平等交换及其价值转移。中心国家通过不平等交换攫取了外国国家的大量“剩余”来促进本身的发展,而外国国家却由于“剩余”的流失而造成贫困,所以,发达与不发达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两者互为因果;(3)外围国家的发展只能是不发达的发展,因为它提供原料和廉价劳动力来满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要,它们在经济结构上不可能象独立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实行工业化。它们越发展,对中心国家的依附性就越深;(4)只有积极地反抗把它们(指外围国家)与全世界资本主义制度连结在一起的链索,它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理论的核心是以不平等交换产生价值转移来论证不发达的根源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这种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不平等交换论,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有助于揭示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原因和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不公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情绪,同时,有助于推动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
但是,这种理论看不到发展中国家战后历史地位的变化和发展的内部动力,过分夸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的消极作用,忽视了生产领域,只是集中在交换领域,把不发达归咎于不平等交换。这种理论未能对全世界的资本积累进行动态的、辨证的分析。把目前南北经济关系的基本态势看作是“外围”完全依附于“中心”而不存在相互依存;这种理论在应用方面也比较薄弱,比较简单化。很少提出关于经济发展的一整套设想,而往往陷于一种简单的逻辑之中:要么切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闭关自守;要么只能处于依附地位。实际上,中心——外围理论是主张切断与发达国家的联系的。这都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这种理论缺陷的实质,就是抹杀了殖民地经济和获得独立后的民族经济之间的区别,抹杀了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区别,对目前南北经济关系的基本态势及其性质作了错误的估计。
发展中国家要彻底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必须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改变世界经济中生产、消费和贸易的格局,改变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改善贸易条件,实现价格指数化;发达国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官方援助,增加技术转让,要保证发展中国家对自己自然资源享有充分的、永久的主权,能对其资源的开发实行有效地控制;能根据主权原则限制和监督跨国公司的活动;要对现有的国际经济机构的体制和规章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无权地位,使发展中国家能平等地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决策过程。为此,必须继续南北对话,加强南南合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发展中国家沉重的债务负担
二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走上了利用外资发展国民经济的道路,一度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诸如巴西的“经济奇迹”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等。然而,自1982年墨西哥宣布停止支付到期的外债本息为先导,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又相继出现了偿债困难的问题,尤以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为首的拉美国家最为严重。尽管第三世界国家本身、债权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国际商业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措施,但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债危机一直未得到根除。进入90年代后,债务问题仍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一项沉重负担。
造成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背景,又有现实的根源;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又有内部原因的促成。
从历史上看,它是殖民主义所导致的直接恶果。长期的掠夺和剥削,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畸型,经济发展落后,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结构及其经济运行,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生产、世界贸易和货币金融领域中都居于垄断地位。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尽管取得了民族独立,但仍未摆脱受剥削受掠夺的地位。
从外部环境看,70年代以来国际环境对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一)遭到1973、1979年两次石油提价的冲击。由于油价上涨,需要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进口费用猛增,债务负担急剧加重。1973年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经济帐户赤字只有110亿美元,1974年这一赤字升到376亿美元,1975年达460亿美元。仅油价上涨引起的超额支出在1973年到1982年间就增加了2600亿美元,如果把支付石油进口的借款利息也计入的话,则达3350亿美元;(二)世界经济衰退,导致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条件日益恶化。西方发达国家为转嫁1979至1982年的大危机,在加强对外倾销的同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世界银行认为,如果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导致拉美出口收入减少10%,那么该地区为此付出的代价将相当于它全部债务的年实际利息。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价格,特别是低收入国家主要出口的原料、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下跌,造成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增长减慢,偿债能力下降,1985年,初级产品价格已降到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水平。自1932年以来,拉美出口商品贸易比价累计下降20%,1986年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出口收入平均每年减少数十亿美元。1986年,16个重债国的外贸顺差总额至少减少了一半以上,从290亿美元降至130亿美元;(三)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上升。发展中国家的借款主要是国际商业银行提供的。1979年以后,为克服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实行了紧缩货币政策,致使金融市场利率提高。如美国的利率从1976年的6.8%提高到1981年的18.9%,导致了债务国的债务负担加重。仅1982年巴西因实际利率提高就多付债务利息79亿美元。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的主体是美元债务,高利率形成的美元汇率大幅上升,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据统计,从国际范围看,利率每上开一个百分点,债务国一年就要多付40—50亿美元的利率;(四)正在形成的欧洲统一大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圈,这些集团化经济日益表现出的排他性,不断升级的国际贸易战使发展中国家难以对付。同时,集团内部资金对流也减少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使巨大的债务难以偿还。
从内部因素看,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滞胀及经济政策、措施失当也是引起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一)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处于滞胀状态。据拉美经济委员会的统计,1982至1987年,整个地区平均经济增长率仅为1.5%。而通货膨胀却日益严重。1982年拉美通胀率47.5%,到1988年已高达223%;(二)对外债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控制。当70年代西方银行界大量倾销“石油美元”等过剩资本时,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以为“良机”已到,错误地借入了超出自身偿还能力的大量贷款,尤其是大量的国际私人商业贷款。如拉美各国70年代的外债一般只有几十亿美元,到80年代末,均已增至上千亿。与此同时,债务国又没有根据偿债额、投资额、利息支付率以及它们各自的长短限期、外汇储备情况等有关因素,对外债进行综合考虑,制定出适合国情的、科学的外债偿还战略,从而常常顾此失彼,形成借新债还旧债,借新债还旧息的局面;(三)外债资金使用不当,引进项目经济效益差,创汇率低。用外债支持的项目往往是规模庞大而又不切实际的长期建设项目,有的借款项目根本没有形成任何生产能力。如巴西70年代上马的三座核电站耗资35亿美元,至今未能发电。从而使债务国中长期外债总额的平均偿还期小于这些资金用于项目的收回期。另外有一部分外债被用于奢侈品的消费,如智利在1970至1978年期间,电视机的进口增加了7942%,化妆品和香水的进口增加了6500%。还有的国家外债管理人员贪污腐化,将外债资金挪作私人不动产或外国证券投资。这样,外债没有给国家整体带来生产能力的增长,在世界经济形势突变之时,难以应付而无法如期偿还债务;(四)发展中国家大量的资金外流。主要原因是对本国经济和货币失去信心。对债务国来说,债务积累越多,债务危机就愈严重,本国资本外流就越多。本国外流资本越多,国内资金就越匮乏,因此就越需要借入外债。如此形成恶性借环。据世界银行报告,到1983年底,阿根廷,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三国外流资金的累计总额分别相当于外债总额的61%、44%和77%。据估计,在过去的几年中,拉美国家的外流资金仍相当于对外债务的一半。
基于以上分析,从本质上看,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经济殖民主义政策所造成的。自1982年至今,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已历时10年。其外债形势有如下特点:(1)债务总额急剧膨胀,偿债能力持续下降。1982年,债务总额是8390亿美元,1989年猛增到129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6.7%。1990年又突破134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1992将增加到13880亿美元,将比上年增长约4%。与此同时,一些国家相继出现清偿危机。自1986年以来,秘鲁、巴西、科特迪瓦、赞比亚、玻利维亚、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尼加拉瓜等先后宣布停止支付到期的外债利息;(2)债务危机涉及的范围广泛,资源出口型国家负担更为沉重。1970年债务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仅14个,到1985年增加到63个,年债务额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在1970年时根本没有,1985年有16个,1987年达27个。到1989年底,负债超过100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仅撒哈拉以南非洲就达31个。债务问题几乎涉及所有的发展中国家。(3)债务结构显著变化,贷款条件日益恶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债务和债权的重点分别由官方债务和债权转向私人债务和债权;二是短期债务增加。由于债务国经济形势恶化和政局不稳,债权国银行对发放长期贷款越来越谨慎,条件日益苛刻,造成长期贷款减少,短期贷款增加。(4)国际债务格局呈现债务国与债权国分布集中的特征。作为债务国一方,拉美和非洲是“重灾区”。拉美国家所欠外债占1989年发展中国家外债总额的34%,达4340亿美元,非洲国家同年外债总额也高达2500亿美元,约占外债总额的20%。自1982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外债的半数以上集中在17个债务负担最为沉重的国家,它们的债务总额仍在增长,当年应偿还的债务本息占出口收入的比率1988年仍为41.6%。它们的债务总额一直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半数以上。这两项指标都超过目前国际公认的25%的警戒线。在17个重债国中,其中拉美就占了12个。名列17个重债国之首的巴西1987年底负债额达1213亿美元。债权国一方集中程度也相等高。据世界银行统计,1985年在17个主要债务国的外债总额中,美国商业银行的债权比重为24.5%。在对中南美10个债务国发放贷款的商业银行中,美国的商业银行占40%,日本占16%,英国占15%。因此,就发达国家而言,卷入债务问题的是主要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这种债务与债权的高度集中,增加了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只要一两个债务国拒付或无法支付,则美国的银行体系首先受到打击,然后整个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将经受动荡,可能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持续数年的第三世界债务危机,不仅影响了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而且还严重影响世界经济,乃至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恶化情况十分严重,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桎梏。(1)债务负担严重地阻碍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发展。70年代,发展中国家借外债是为了发展生产,而80年代,本来可以用于发展生产的借款,不得不更多地用于还本付息。从1982年起,竟出现奇特的资金倒流现象,发展中国家不但不能从发达国家那里获得资金,自己的资金反而倒流向发达国家。1982至1987年间拉美地区资金流失额高达1456亿美元。1988年拉美地区还本付息额为260亿美元,而所得新贷款仅60亿美元,倒流了3倍多。这种情况导致了许多债务国国内资金贫乏、生产瘫痪、金融市场动荡、货币大幅度贬值、通货膨胀加剧、失业人数增加,政治动荡等一系列灾难频繁发生,造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的明显下降。(2)债务危机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对本国落后的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清偿外债的一个主要来源。但是,由于债务负担越来越重,许多债务国不得不把原准备进口生产设备和技术的外汇用来偿付债务本息,加上生产投资的压缩,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能力和创汇能力不断下降。同时,主要出口创汇的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又太低,所以,使得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陷入困境;(3)债务危机严重地影响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调整。8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为改变落后的经济结构,都确立了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如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发展一些新产业新项目等。但因大部分资金都用于偿债,使得有些计划被迫取消或无限期延缓。所以,债务危机不仅大大降低了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经济增长,而且还严重地影响着它们未来的经济腾飞;(4)债务危机加深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削弱了自主性。沉重的债务使一些发展中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无力走出危机,没有发达国家的贷款,既不能偿还旧债的本息,也无法发展生产,甚至不能维持生存。这不仅使发展中国家抗衡发达国家转嫁危机能力削弱,而且,极易使发展中国家重新落入发达国家的控制与剥削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控制的国际货市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乘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困难急需资金之时,以“意向书”的形式向受援国提出种种先决条件,左右受援国的经济政策。正如阿根廷经济学家阿尔多·费雷尔所指出:“外债对主权和我们人民的自决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严重的债务危机,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调整经济结构及发展战略,如降低发展速度,减少借债;扩大出口和压缩进口,以外贸出口提高偿债能力;实行紧缩性的财政及外债外汇管制制度;等。上述措施使债务国家在80年代后期的财政赤字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偿债能力有所提高。但是,这些措施也产生了严重的负作用,导致了生产性投资衰退、对外贸易的畸形发展和国内主活水平的下降等。
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对西方发达国家也产生了严重影响,它不仅威胁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且影响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西方国家丧失了很大部分的商品市场。因此,为防止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和维护在第三世界的经济和战略利益,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先后采取和实施了一系列所谓“救援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政策。相继抛出了“宫泽计划”、“密特朗计划”、“贝克计划”,但皆以失败而告终。1989年3月,美国财政部长布雷迪公布了“布雷迪计划”,其中心内容是:鼓励商业银行取消债务国部分债务;要求国际金融机构继续向债务国提供新贷款,以促进债务国经济发展;提高还债能力。同以往方案相比,“布雷迪计划”把解决外债的重点放在债务本息的减免上,而不是放在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上。这一计划改变了美国过去坚持逼债的僵硬立场,意味着美国的债务政策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严峻的现实迫使美国政府开始承认减免债务是解决债务问题必由之路。尽管这一计划有可能导致民间银行削减贷款,而且究竟能在何种程度上实现尚属疑问,但比过去向前走了一步,给缓解债务危机提供了一个突破口。但也应该看到,美国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目前,减兔发展中国家债务的措施,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债务资本化。外国债权银行将自己帐面债务形式折价出售,债券购买者买下债权后,通过当地银行贴现转换成债务国的货币再进行投资。对于债权者的有利之处是:找到了按票面价值运用其贷款的办法。对债务者的有利之处是:顺利清偿了部分债务,减少了债务负担。据统计,1988年上半年发展中国家资本化了的债务就达88亿美元。但是,债务资本化有两个不可忽视的负效应:一是加剧了债务国的通货膨胀;二是加强了外国投资者对债务国经济的控制。(2)现金回购,一国按一定折扣以现金购回它的债务。其中最著名的是玻利维亚的债务回购计划。玻利维亚于1988年3月按89%的平均折扣率(即按面值的11%)购回它的商业银行债务的40%(合3.35亿美元),1989年初又作出人类似安排。目前,由于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严重不足,这种方式不可能广泛适用。(3)减少债务偿还额。无条件地取消发展中国家所欠的债务基金,并降低利率。这种做法目前已越来越多地被债权国所采用。
作为第三世界国家本身,要摆脱外债的沉重负担,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采取具体措施来扭转被动局面,应力图做到:(1)继续调整改革国内经济结构,大力推行出口促进战略,通过扩大出口来克服债务危机,进而把出口的盈余用于经济发展;谋求外资来源多样化,保持经济发展与偿债能力呈正比关系;从制度和政策上努力创造条件提高外资使用效率,促进国内储蓄的提高;(2)发展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领域增强与发达国家的谈判力量,改善国际贸易条件,改善借债与还债的条件;(3)开展南北对话,积极推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在这一过程中,组建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跨国公司,组建自己的区域性金融机构,通过南南合作促进债务问题的解决。
进入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有所缓解如1991年拉国家的外债比上年减少2.1%。但也应该看到,长期形成的全球性债务问题要在短期内得到彻底解决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债务问题仍将是发展中国家的沉重负担。然而只要发展中国家协调一致,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同时努力,摆脱债务困境仍是充满希望的。

国际分工及其类型是什么
答:1、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跨越民族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国际分工类型:按参加国际分工经济体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来分类,可划分为二种不同类型的国际分工形式。按产业差异分工按照分工是否在产业之间或产业内部,则分工包括产业间分工和产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有哪些变化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变化决定了“金融国家”与“贸易国家”之间必然存在着严重的经济失衡关系。2、东亚难以摆脱对美国依赖。1999年以来美国在东亚七个经济体最终产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总体上虽有下降趋势,但依旧是该地区最大的最终产品市场提供者。鉴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长期性与艰巨性,短期内东亚区域内...

我国如何更好的参与国际分工
答:上述两方面的变化产生了垂直专业化的国际分工格局,这种垂直专业化具有如下特点:(1)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一系列连续的阶段;(2)两个或多个国家参与上述生产过程,其中每个国家从事一个或一个以上专业化阶段的生产,而不是从事所有专业化阶段的生产;(3)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至少有一个生产阶段跨越国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目录
答: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深入理解 一、国际分工的基石与演变 1. 国际分工的起源与发展,展示了社会大生产如何自然形成分工,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其特点不断演变。2. 当代国际分工的新趋势,包括技术进步、新兴市场等因素对分工格局的影响。3. 影响国际分工的关键因素,包括科技进步、政策环境和市场竞争等,这些...

2011年商务师理论与实务辅导:国际分工的几个阶段
答:新科技革命使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增长,而战后的国际经济秩序又比较有利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世界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际分工在这种形势下显示出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发展迅速,并在现代国际分工中居主导地位。在战前的国际分工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居主导地位,...

国际分工的发展条件主要有哪些
答:其次,农业原料和矿业材料,如棉花、橡胶、铁矿、煤炭等产品的贸易不断扩大。此外,机器、电力设备、机车及其他工业品的贸易也有所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国际分工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也随之出现新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答:相反,已经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与出口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出口国,如果生产力提高较慢,被其他国家赶上来,会逐步失去优势,成本会逐渐地高于其他国家,最终失去出口机会,这也会改变已有的国际分工格局。 (二)科技革命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历史上的科学技术革命曾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物质生产领域的许多状况,促使社会产生了新的产品和...

运用比较优势讨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问题
答:论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利益 [摘要] 当代国际分工格局呈现出以要素分工为主导的特征。在这一分工格局下,人口较多的发展中国家,以劳动要素参与国际分工乃是必然选择。但劳动受其自身特点的制约在利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要保障劳动参与国际分工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保障劳动参与利益分配的...

论国际分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内容章节按以下分类
答:第一章国际分工的理论概述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含义第二节经济发展的含义与特点第三节国际分工对一国经济的影响第二章当前国际分工与我国经济发展概况第一节当前国际分工发展的概述第二节... 第一章国际分工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含义 第二节经济发展的含义与特点 第三节国际分工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第二章当前...

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答:它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有在机器大工业发展起来 ,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进行国际分工的要求。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对国际分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生产关系 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和特点。例如在旧殖民主义时期,国际分工明显带有宗主国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