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众生皆平等。那么请问:何谓众生,何来平等? 佛曰:众生皆平等,然何故众生需拜佛?敬佛者不需拜之,拜之则为...

作者&投稿:倚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所谓”众生平等“是来自于佛教圣典《妙法莲华经》当中的一句话,原文如下:

  《妙法莲华经文句》有云:"若言处处受生,故名众生者。此据业力五道流转也。"所谓六道轮回: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不遍。
  二、详解何谓众生,何来平等?
  1、详解众生这个概念:
  佛性论代表了中国佛教的基本特征,它为佛教的"众生"观念注入了新的内容,即以佛性作为众生平等的理论依据,把人类对生命的关爱和平等的理念由"有情众生"进一步扩展到了"无情众生",提出了"无情有性"的观点,通俗的说法就是认为不但一切有情众生,而且如草木瓦石等无情众生亦有佛性。从中国佛教的圆融观点来看,不仅人类能够成佛、有生命的众生能够成佛,而且,那些在人们眼里可以任人宰割、任意践踏的"无情众生"同样具有佛性。
  2、详解平等:
  众生平等 这句话也被很多人误解。世界上一切众生之间、男女之间、甚至每一个兄弟姐妹之间,何曾平等过?有人穷,有人富,有人高高在上,有人卑贱如蝼蚁。佛法中所谓的众生平等,是指众生法性平等,对众生的慈悲喜舍心平等,在因果规律面前,众生平等,而非说众生的际遇平等,地位平等。众生的差别,站在因果这个大环境下,而且来得自然,也能让人心服口服。众生的不平等,是因为大家从无始以来,造的善业、恶业不平等引起的。有人行善多,有人行善少,有人作恶多,有人作恶少。没有理由要求不论作恶行善,转世为人之后就要得到相同的待遇。实际上,佛弟子四种也是有地位等级的,比如优婆塞、优婆夷(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居士)见到比丘、比丘尼就要行礼,但比丘、比丘尼不用对优婆塞、优婆夷行礼。比丘尼见到比丘要行礼等等。这并不是什么等级制度,而是境地差别,相当于晚辈向长辈行礼,后进向先进行礼一样。

众生本体一如,同具如来智慧德性。色身平等,同为地水火风四大组成,且同具生老病死之特性。 但因个体都是业报身,又因各人所造之善恶业不等。就人道而言,正报感身,故人有健康有多疾有美丑。依报感境,故人生活之环境千差万别。 但虽看似有别,实则平等之极。因其在背后支配的正是因果律。所以才说: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事,今生做者是。真是说得明白之极呀。 反之,真若人人平等而不分其所造之善恶业,那才是不平等之极呀。 因此,若再说众生不平等者,正是着在相上,不通因果了。

众生,佛教用语。佛教中指有生命的东西,有时专指人和动物。 平等,佛教名词。意思就是无差别。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 望采纳,谢谢

众生、指带有呼吸并含有生命的一切动物、平等、你可以看看三世因果文、莫说做官揭容易、三世黄金装佛身、黄金装佛装自己、遮盖如来盖自身、一切都是因果循环。

这里的平等,是等视之的意思。 在什么地方等视之呢?众生在各识中显现不同,都是业力的不同,其实众生也是自心的变幻。看看八识心法就很容易了解了。

佛说:众生平等。这‘众生’代表何意?~

佛教说的"众生平等"是在诸法实相基础上说的平等.也就是在真谛意义上说“众生”指大地上一切生物和非生物都平等,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众生皆有佛性,都可成佛.
首先说明的是,在真谛意义上说"众生平等",如果在俗谛意义上,诸法相状各自不同.山是山,水是水,你不能说山和水平等,如果山和水平等,你应该在山上游泳,在水面上开车行走了,事实不然,这是显然的,你说呢?
同时,佛教有谈到众生包括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的问题.这也只能从形象界上谈,有情众生不可能跟无情众生平等,无情众生不会讲话、走路,你有见过石头会跑步否?当然是没有的。
所以接下来的问题很好说了,我们喝水,吃植物,那是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要切实注意的是,佛教不是教条主义,更不是极端主义,佛教是非常人性化的中道的教育。我们要生存,必须要有最基本的生存因素,水、空气、植物,都是我们必须要吸收的,不能说,因为众生平等,那么就连无情的也不能吃了,这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印度外道当中就有这种思想,是受到佛陀的批判的。正如孔子说的“过犹不及”,走两个极端都是不对的,都要受到批判!
另外,一方面,也要提醒的是,佛陀讲说,世界的形成是无情首先形成的,有情是依托无情而生存的,脱离了无情也不可能存在有情生命体,两者是辨证的,且相互依存,佛陀教导我们要合理地利用和尊重自然界的无情资源。

正信佛教里面一切都是有表法的,就是形象下面,有含义的有实质的,如果只是单有形象,没有实质,那就形而上学了,那真是迷信。

佛是老师,拜佛,是向老师行礼,古代的礼节是跪拜。实质含义是,实实在在向老师学习。

宇宙之间一切法,佛法用六个字统统包括,性相、理事、因果

众生平等是性、是理,就是我们最本质的真如本性。

不平等是相、是事,例如众生善根、因缘、福德都不同,这就是不平等。

礼拜是事,是相,表示向佛学,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我们礼拜佛,形式上是跪拜,实质上,希望从事见理,从相入性。
----------------------------------------------------------------------
「朝暮礼拜」,早晚要不要拜佛?要拜佛,形式上还是要拜佛。拜佛真正的意义,就是要将我们对佛的恭敬心,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对待一切人事物,朝暮礼拜就真的做到了。造作十恶业,这没有礼,也没有敬。处事待人接物不失十善,这就是礼拜的具体落实。「恭敬然灯」,存心诚敬。「然灯」这两个字有双关的意思,对自己来说是破迷开悟,灯象徵著光明、象徵著智慧,这对自己说的。对一切众生来说,「燃烧自己,照耀别人」,现在一般宗教里面讲的话是「牺牲奉献,舍己为人」,用中国人的讲法是「为人民服务」。但是为人民服务范围还不大,佛跟我们说的范围是究竟圆满的,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这圆满。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我们今天能力达不到的,能力达不到,我们的愿心是圆满的,愿心达到了,念念存这个心。至於心愿的落实,完全在「缘」,缘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机会,我们遇到了,有机会让我们为众生服务,我们就要做,决不是勉强的去做,勉为其难的去做,不是的,那我们的真心没发出来。我们欢欢喜喜的去做,尽心尽力的去做,帮助一切众生。

帮助众生也有先后顺序,这不是分别,这也不是执著,苦难的众生先帮助,现在一般人所说的迫切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要先帮助他。一般还能过得去的这些众生,我们可以缓一步的帮助他。但是我们要晓得,帮助一切众生,究竟圆满殊胜的利益是帮助他破迷开悟,这不能不知道。为什麼?所有一切的苦难都是从迷生出来的。因此破迷是拔除一切苦难的根源,究竟圆满的快乐是从觉悟而生的,所以帮助他觉悟,帮助他认识、明了宇宙人生真相。这一桩事情要落实,那就是佛在经教里面无数次的嘱咐我们、开导我们、教诲我们的一句话:「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持读诵是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他,演是表演,做出来给人看,众生看到,他有所感悟,必然向你请教,你再为他细说。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不舍这个念头,这才叫「恭敬然灯」。

关于各种供具:

供香不是给佛菩萨吃的,也不是给佛菩萨闻的,是用来提醒自己,念念不忘佛菩萨的教诲,才不会做出错事,令自己后悔的事情。

人内有烦恼,外有诱惑,财令智迷,色令智昏,供香,是在提醒自己,待人处事做判断的时候,要有佛菩萨的智慧,要有佛菩萨的心肠。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二七卷) 2003/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27

燃灯,这是以智慧、光明供养大众,帮助大众破迷开悟。供香是帮助大众转恶为善。你看看这一句里头的意思,「香」表戒定,学佛的同学都知道,香赞里面有戒定真香,五分法身香。所以我们每天在佛菩萨形像面前燃香、燃灯,你要懂得它的意思,不是佛菩萨要的,「香灯」是提示我们自己。我们看到香的烟、闻到香的味道,就要想到戒定;看到佛菩萨前面供的灯,就要想到智慧。戒定慧是三宝,『具众宝色』。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三四卷) 2002/6/11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734

佛前面供花、供果,这个很普遍,常常看到有人带著香花水果到寺院去供佛、供菩萨。什麼意思?花代表的是因,果是表果报,花好,因好,果一定好;果好,因一定好,花跟果是代表因果的,让你看到,常常想到种善因得善果。你要能想到这一点,光明照耀,你的心里面放光!不是供花给佛菩萨看的、给佛菩萨欣赏的,佛菩萨是泥塑木雕,它怎麼会欣赏?供果,佛菩萨也不会吃,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是教学,千万不要把意思错会了!有人问,哪些花不能供佛菩萨?哪些果不能供佛菩萨?那这就是迷信。在佛法里头,无论什麼样的花都能供,无论什麼样的果也能供佛,为什麼?表法!看到花就知道修因,因是什麼?四摄六度。花代表四摄六度,在《华严经》里面花代表十波罗蜜,果代表菩提涅盘。在净宗里面,果代表往生净土,往生净土就证果,这是供花、供果。

我们最常见的供水,水在一切供养品里面,表法当中是最重要的,供一杯水。水最好用透明的玻璃杯,为什麼?让我们能看得见,这最好,它表法!水代表什麼?水代表我们的心,这杯水清净没有污染,表清净心。水里头不起波浪,平的,代表平等心。所以这杯水供在那里,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常常想到我自己的心要清净、要平等,表这个意思。水可以常供,花果、灯明也可以常供,教你无论在白天晚上、无论在什麼时候,看到就引起如来对我们的教诲,它在那个地方时时刻刻提醒我,是这个意思。唯独供饭菜不能久放,因为供饭菜表法的意思少,报恩的意思多。我们每天吃三餐饭,吃饭的时候没有忘记:我要供佛、要供养法界一切众生,佛门叫出食,出食是布施一切鬼神众,餐餐饭不忘。但是你要晓得,佛菩萨都是日中一食,所以早晚决定不能供饭菜,日中一食。中午供上,上供完之后就要撤下来;就好像你们请客请人吃饭一样,饭吃完,当然饭菜剩下来的都要撤走,你总不能老放在客人面前。随时用完了,随时就撤走了。所以用饭菜供佛,供养完毕立刻就撤出。撤出之后供众,先供佛、后供众,这个道理一定要懂。香花、水果是表法的,表法可以常常放在那里。

现在我们也有看到一些道场,它们的香、它们的烛都用电灯做的,做成蜡烛的样子,上面是个红色的电灯泡,我看到很多。香也是如此,那不是真的香,但是香的前端是小电灯泡,很小的电灯泡,你看到是红色的光点。这个有形相,没有香味,但是行,表法。让你看到了,知道自己要怎麼样修学。花果也供的是假花,假的果,这行,为什麼?它是表法,让你常常看到想到,不会把它忘掉,意思在这里。可以说道场、佛堂里面,所有一切陈设没有一样不是表法的,你要会看,你要能够体会到,进去一句话不说,佛菩萨跟你讲经说法就圆满了,那真的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尽在庄严无语中,你细心去体会。

香炉表什麼?香炉是燃香的,香代表信,信香;香代表戒定慧,戒定真香;香又表五分法身香,前面说过。所以你看到香烟缭绕,闻到香味,你就提醒:我要修戒定慧三学,我要修五分法身,那就是「光明照耀」。没有燃香,你看的时候,香炉没有香,你看到香炉,看到香炉就想到燃香。看到蜡烛,从前在佛菩萨形像面前供养灯明,供养油灯、蜡烛,那个表法非常明显,就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现代说的舍己为人,牺牲奉献的精神。现在都用电灯代替,是很省事又很乾净,但是表法不太容易觉察到。所以你一定晓得,供具是教学的,必须要收到教学的效果。

关于各佛菩萨的表法简述:

弥勒菩萨,现在造的像,一般是布袋和尚的造型,笑嘻嘻的,笑脸迎人。他是下任佛。弥勒的名字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慈氏,示现出来表达的是慈悲、宽容、快乐。

地藏菩萨表法“孝”(详见《地藏经》),而地藏的名号,说的就是心地宝藏,人人皆有,真要种福,从心地里面种,也就是从孝开始种福,才能有真实收获。孔子《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有本源,才有后面种种利益。佛也说,好好奉养父母,是三世诸佛,(成佛)净业正因。(《观无量寿经》,净业三福,第一福,第一句,孝养父母。)

有的寺庙还有供伽蓝尊者(关公),表法“忠”,忠是孝的落实,不是愚忠,忠,看字就知道,中道的信,心正,谓之忠,是你的心正,你的心不偏,你的心不斜,这叫忠;换句话说,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正知正见。

顺带一提,大雄宝殿里面,一般供奉的是华严三圣,普贤菩萨 释迦牟尼佛 文殊菩萨。

一般一佛两菩萨这样的三圣组合,都是两菩萨表行门和愿门,也表大智和大行,佛表圆满佛果,行愿相资,有智有行,就能达至圆满菩提的意思。

普贤菩萨表法“大愿、大行”,《华严经》的最后一品,《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有愿望就要有行动去落实,愿望才能真实现。

文殊菩萨表法“大智”,一般持如意,如意头是弯回来的,真有智慧,才懂得回头,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从迷、邪、染中回头,依靠觉、正、净。回头依靠,是为归依(古文通假字作皈依)。

有智(判断)、有愿(方向)、有行(实行),才能证究竟圆满佛果。释迦牟尼佛就是究竟圆满佛。

释迦牟尼是梵文音译,意思是能仁、静默。

仁是不自私,「仁」是一个单人旁,这边是二,是两个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儒家说的,己欲立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则勿施于人。做到极处就是佛家说的“无我”,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个程度,佛真清楚,真明白,你我本是一体,何来你?何来我?就是道家说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也就是现代量子物理研究出来的“弦”,是构成所有人和一切的本质。

静默,就是清净、清凉,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总是妄念纷飞,心里面波涛汹涌,焦虑燥热,弄得自己一刻不得安宁,而静默的心,水平如镜,清净无染,清凉自在,能照一切山河大地,所谓山来见山,无所不见。

大雄宝殿后面一般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表法大慈大悲,慈者“予乐”,悲者“拔苦”。大者,无有分别,不论男女老幼,年龄国籍,信仰宗教,一律平等帮助救度。还有千手千眼观音,表法眼到手到。看到了,立刻就加以帮助,表这个意思。

其实佛菩萨的存心都是一样的,例如地藏孝,观音不孝么?其实一样孝。弥勒慈,观音慈,普贤文殊不慈么?都是慈的。

我们明白其实佛佛道同,佛菩萨在理上,存心都是一样的,只是事上,为我们示现出不同的方面而已,看到佛菩萨形象,我们能提醒自己,念念不忘佛菩萨的教诲,放下妄想、执着、分别,心里面获得清净清凉,那就好。

何谓贪嗔痴?难道修行就可以摆脱一切苦难吗?无欲无求。。如何能做到...
答: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中,不见凡夫异於圣人。经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圣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萨与诸佛如来行也。若见生异於死,动异於静,皆名不平等。不见烦恼异於涅,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同是...

如何辨别好人和坏人?
答:乃至达到平等一如的佛地 就根本无有好坏之情识分别 那么现建立一个标准吧,如下: === 以下节选: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 中峰和尚是元朝时候人,我们对他应该相当熟悉,因为常常拜的(三时系念)就是中峰和尚编集的,这是专修净土的一个方法。那时有一些念书人去拜访中峰禅师。 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

何谓智慧
答:为分别善妙诸法而观众生之机说法断疑之智。4、成所作智。为成就算在利利他妙业之智,为利益一切凡夫二乘种类而成种种变化之智。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凡夫”八识,经过“转依”而成为四智,名为“转识成智”。即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转发经七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解释
答:“无缘大慈”的“缘”就是条件,“无缘大慈”就是没有任何条件的爱护众生,就是说我们爱护众生,不要去分对象,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还是爱恨仇敌,甚至动物、植物、矿物等等,都要平等对待,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个“同体”的概念确实比较大,大到整个宇宙...

何谓“法法平等无有高下”?
答:身家人财皆散法,无常虚妄无可贪 本来不得非我有,是法平等不容欺 此乃真相平等相,本质平等无有欺 离主离宰自性住,无有差别灭有为 如来智法非有法,建本不实不著拆 心心舍离众分别,念念不愚到彼岸 无念即空大法船,能运众生脱苦海 离得身心两妄执,无身无心是涅槃 净土是相,真如是性...

佛教中何谓应身佛?能给个通俗点的解释么?佛陀十大弟子具体事谁?_百 ...
答:应身就是如来为化导六道众生,随众生机缘显现的之身,又称应佛、应身佛、应化身、应化法身、化身。佛皆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是以一切法平等的“真实性”为“本体”。不可拘泥于形色相貌,如人格化的毗卢遮那佛。报身:以所具的种种功德,而现的庄严相,报身以“一切功德圆满”为相,...

无论神圣还是邪恶,我们佛弟子都应当平等视之吗?否则就落入二元。
答:所谓的平等,并非不管善恶,恶人由其恶,放任其作恶,而是指平等的对待,就是好人,坏人要一样的对待。你不能说,见到恶人,而对其厌倦,欲其死,好人,你就另眼相看,对其慈眉善目,偏心的对待善心人或恶人。在佛陀的眼里,一切未开悟众生皆是学生,这种对待犹如孔夫子的「有教无类」一样。

何谓“阿若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孤山疏云:极果超因,故云无上。正则正观中道,等则双照二边,盖果上三智也。 发轸云:无上,是理;正等觉,是智。正谓正中,即一切种智寂灭相也。等谓平等,即行类相貌如实知也。 裴相国云:是诸佛所证最上妙道,是众生所迷根本妙源。故凡夫流浪六道,由不发此菩提心故。今得人身,起庆...

何谓出家?
答:反问一句话:杀人造业,还可当人,那么猪谁来当呢?杀人造业,地狱饿鬼谁来当呢?若没有恶果,六道轮回从何而起!六道之所以由来,乃无知的众生广造恶业,所呈现的果报也就是说,六道轮回的真相,就是随自作自受的感召,造何种业因,就感应六道的那一道而去,谁也没有特权可赦免,平等平等!23....

何谓烦恼
答:如此一来,惑(烦恼)、业(行为)、苦(苦果)辗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也就是「十二缘起」的环环相扣。因此,烦恼能招感业力,引发未来的生死果报,具有「发业润生」的功用。佛陀成道之初曾揭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虽然佛性本具,却为烦恼无明所覆蔽,因此不能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