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决口分别在哪年?几次? 在黄河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有多少次决口

作者&投稿:陈姣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20世纪50年代以前,黄河常发生泛滥以至改道的严重灾害。有历史记载的2千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有文字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大体经河北,由今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称为“禹河故道”。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起至公元1855年改走现行河道,其间1128年前,河走现行河道以北,由天津、利津等地入海;以后走现行河道以南,夺淮入海,灾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长江下游约25万平方千米的地区。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惨重损失。1933年下游决口54处,受灾面积1.l万多平方千米,受灾人口达360多万人。1938年国民党政府扒开郑州以北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死89万人,造成著名的黄泛区。

黄河是中华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但自古黄河也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历朝历代斗在努力的综合治理黄河。我国劳动人民对黄河泥沙早就有认识,先秦时期就把黄河称之为浊河,西汉时有“石水六斗泥”之说。远在公元前246年修建郑国渠和公元前256-251年修建的都江堰就是以发展灌溉为目的的用水用沙和取水防洪的治河工程的光辉典范。
黄河是一条水少沙多,水沙分布不匀的河流,这一特点是由黄河流域所处的气候带和地质-地理环境所决定的。黄河干流长5400多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有西向东跨干寒和干旱,半干旱气候带,流经海拔4000多米以上的青藏高原,1000-2000米的黄土高原和0-200米的华北大平原入海。
黄河下游的水患历来为世人所瞩目。历史上,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主河道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洪灾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包括冀、鲁、豫、皖、苏五省的黄淮海平原,纵横25万km2
如近代历史上的1819年及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黄河下游的开封、陈留、中牟、兰考、武陟等地多次溃决、改道,冲毁农田村舍,民众损失无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黄河治理,毛泽东主席提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经过科学家们的多次勘察,反复研究,揭示了黄河河道改变的内在机理。原来,黄河从江苏入海改为从山东独流入海后,不再影响淮河和海河两大水系的水文变化。但对于黄河这样一条多泥沙的河流来说,下游局限于一个较窄的范围内流动,河床高悬于大平原之上;加上处于气候、水文长期波动变化最显著的中纬地带;黄河中、上游又流经土壤裸露、疏松的黄土高原产沙区,一旦出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便形成高含沙量洪水,有时最大洪峰输沙量可达60亿吨左右。当到达黄河下游时又因下游河道受海平面和大平原地势控制及河口延伸的影响,比降很平,输沙能力明显小于中、上游来沙量,河床淤积比平常漫流时期迅速。同时因黄河下游长期形成上宽下窄的河道格局,黄河受山东丘陵山地阻挡出现的河道大弯曲呈宽窄过渡河段。突然到来的多泥沙特大洪水往往在此形成河道堵塞,河堤漫决,河流由此寻找新的低地形成河道。由此可见,中道淤积,河道高悬,河堤管理不善,洪峰通过能力不足是形成黄河改道的原因。据此,人民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清淤护堤、加大洪峰通过能力,使黄河溃决改道的现象得到抑制。

1930=1940+次

现在100年黄河共决口多少次?~

决口共三次,决口后改道一次,都发生在民国.
首先黄河在民国前的最后一次改道发生在咸丰五年(1855年),改道之后黄河河道便与今天一致了。
直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为阻止日军侵占郑州,蒋介石下令扒开了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黄河再度改道,经贾鲁河、颍河、涡河而流入淮河,由淮河入海。而在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这才再次回归北道,与今天一样从山东垦利县入海。
而1933,1935这二年中的决口是由降雨所致,不是常态.

据统计,在1946年以前的几千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改道最北的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经淮河,入长江。
决口的原因: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黄河搬运堆积泥沙形成的堆积地貌是决口的根本原因。1855年黄河决口之前,魏源就发现黄河两岸地形已经是南高北低,认为黄河北决是必然的。
黄河有无泥沙不完全取决于人类的不合理经济活动。洪水期淤滩,枯水期淤积河槽,长期以往河床抬升。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严重失调是黄河问题的症结。

扩展资料:
1、黄河主要灾害
黄河流域的水灾主要是洪水在黄河下游的决溢泛滥,但是在区域持续暴雨下,中上游山洪暴发亦常造成局部洪灾。古人以大雨“三日以往为霖,平地尺(雪)为大雪”,因此持续降水成灾亦同时记之。
黄河的凌汛决溢是洪水灾害另一种表现形式。自1855年至1955年的一百年中有29年发生冰凌决溢。1955年以来,经采取多种防凌措施,下游凌汛未曾成灾。沿海还有海浸成灾。
2、黄河河道变迁史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目前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
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河改道

黄河整治过多少次
答:在1919-1938年的20年间,黄河共决口14次,直接经济损失约银洋1000亿元.1933年黄河洪水造成决口54处,淹没30余县,灾民364万人,死亡1.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银洋2.3亿元.1935年黄河决口6处,淹没27县,灾民31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银洋1.95亿元.1938年黄河大水,蒋介石命令在郑州花园口扒堤决口,致使1025万人受灾,89万人被淹死,...

黄河人为决堤过几次
答:公元896年,朱温决河堤,分河道为二,夹滑州城(今滑县)东流,散漫千余里。朱温与主要敌手李克用隔黄河对阵,争战30多年,朱温三次决河水对付李克用,造成一次次人为水灾。后梁末帝(朱温之子)贞明四年(918年)梁将谢彦章为阻李克用的唐兵,决河堤,大水弥漫曹濮二州。末帝龙德三年(923年),梁将段凝又...

黄河至今一共绝口几次?
答:20世纪50年代以前,黄河常发生泛滥以至改道的严重灾害.有历史记载的2千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有文字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大体经河北,由今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称为“禹河故道”.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起至公元1855年改走现行河道,其间1128年前,河走现行河道以北,...

历史上黄河共发了几次大水,改道几次
答:五代末年、北宋前期决出的赤河、横陇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1048年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北流经今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称“黄河北派”。这是黄河变迁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黄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胡埽、小吴埽、内黄口) ⑤ 1128年~16世纪...

黄河在历史上有几次改道
答: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据黄河水利委员会)。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这条河道在 黄河下游历史上的洪泛区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

黄河在清朝决口泛滥几次?
答:黄河夺淮在清朝统治期间共计211年(1644—1855年),黄河已不再向涡河、颍河分流,而是全部经徐州南下夺泗夺淮,灾区转至徐州以下直至海口,江苏省受灾最重,其次为皖北与山东。清朝在康熙、乾隆、嘉庆三代(1662—1820年)期间,统治阶层曾经竭尽全力治理黄、淮、运河,康熙和乾隆,都曾多次到徐州、...

解放后黄河那几年水大
答:1951年和1955年的两次决口,发生在在山东利津的王庄和五庄两次凌汛决口,淹没耕地129 万 亩,受灾人口27 万人。1951年在内蒙古河套河段漫溢决口达60余处。1961年,因三门峡水库蓄水拦沙,泥沙淤积于库区,致使黄河水倒灌至渭河河口,与渭河洪水叠加,淹没两岸良田25万亩,围困群众500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的...

民国以前,黄河有几次人为决堤事件?为何要决堤?
答:010年至1010年,朱温及其后裔三次破黄河,主要是军事原因。1、896年第一次决堤黄河.896年,朱温驻扎在滑州,即现在的河南省华县。当时因为黄河水位暴涨,随时都有决堤的危险,朱温驻扎的湿滑之城满目疮痍。当时为了保护朱温驻扎的滑州,他把黄河决口,把黄河分成了两条小溪,滑州就在两条小溪的中间。...

黄河决口是哪一年
答:1887年9月30日,黄河在郑州下汛十堡处决口,初30余丈,越三日至300余丈,夺溜南趋灌入贾鲁河,又东会涡河,南注周家口,入淮河,全河继流,灾情严重。黄河决口是指黄河堤坝决口,导致黄河水流突破堤坝,引发洪水泛滥的情况。黄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决口事件。其中最严重的一次黄河决口是在...

黄河 几年一决口 几年一改道
答:“三年一决口,十年一改道”秦汉时期,黄河平均每26年决口和改道一次,后来逐渐频繁,三国到五代时期,平均10年一次。据记载,黄河下游的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余次,大改道26次,所以才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