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共有过几次决堤? 黄河决口分别在哪年?几次?

作者&投稿:毛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从春秋战国到解放前的2000年中,据不完全统计,黄河决口1590次,重大改道26次。 黄河上有三年两决、百年改道之说。

历史上,黄河特大决口有几次?~

20世纪50年代以前,黄河常发生泛滥以至改道的严重灾害。有历史记载的2千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有文字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大体经河北,由今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称为“禹河故道”。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起至公元1855年改走现行河道,其间1128年前,河走现行河道以北,由天津、利津等地入海;以后走现行河道以南,夺淮入海,灾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长江下游约25万平方千米的地区。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惨重损失。1933年下游决口54处,受灾面积1.l万多平方千米,受灾人口达360多万人。1938年国民党政府扒开郑州以北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死89万人,造成著名的黄泛区。

20世纪50年代以前,黄河常发生泛滥以至改道的严重灾害。有历史记载的2千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有文字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大体经河北,由今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称为“禹河故道”。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起至公元1855年改走现行河道,其间1128年前,河走现行河道以北,由天津、利津等地入海;以后走现行河道以南,夺淮入海,灾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长江下游约25万平方千米的地区。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惨重损失。1933年下游决口54处,受灾面积1.l万多平方千米,受灾人口达360多万人。1938年国民党政府扒开郑州以北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死89万人,造成著名的黄泛区。

黄河是中华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但自古黄河也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历朝历代斗在努力的综合治理黄河。我国劳动人民对黄河泥沙早就有认识,先秦时期就把黄河称之为浊河,西汉时有“石水六斗泥”之说。远在公元前246年修建郑国渠和公元前256-251年修建的都江堰就是以发展灌溉为目的的用水用沙和取水防洪的治河工程的光辉典范。
黄河是一条水少沙多,水沙分布不匀的河流,这一特点是由黄河流域所处的气候带和地质-地理环境所决定的。黄河干流长5400多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有西向东跨干寒和干旱,半干旱气候带,流经海拔4000多米以上的青藏高原,1000-2000米的黄土高原和0-200米的华北大平原入海。
黄河下游的水患历来为世人所瞩目。历史上,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主河道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洪灾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包括冀、鲁、豫、皖、苏五省的黄淮海平原,纵横25万km2
如近代历史上的1819年及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黄河下游的开封、陈留、中牟、兰考、武陟等地多次溃决、改道,冲毁农田村舍,民众损失无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黄河治理,毛泽东主席提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经过科学家们的多次勘察,反复研究,揭示了黄河河道改变的内在机理。原来,黄河从江苏入海改为从山东独流入海后,不再影响淮河和海河两大水系的水文变化。但对于黄河这样一条多泥沙的河流来说,下游局限于一个较窄的范围内流动,河床高悬于大平原之上;加上处于气候、水文长期波动变化最显著的中纬地带;黄河中、上游又流经土壤裸露、疏松的黄土高原产沙区,一旦出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便形成高含沙量洪水,有时最大洪峰输沙量可达60亿吨左右。当到达黄河下游时又因下游河道受海平面和大平原地势控制及河口延伸的影响,比降很平,输沙能力明显小于中、上游来沙量,河床淤积比平常漫流时期迅速。同时因黄河下游长期形成上宽下窄的河道格局,黄河受山东丘陵山地阻挡出现的河道大弯曲呈宽窄过渡河段。突然到来的多泥沙特大洪水往往在此形成河道堵塞,河堤漫决,河流由此寻找新的低地形成河道。由此可见,中道淤积,河道高悬,河堤管理不善,洪峰通过能力不足是形成黄河改道的原因。据此,人民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清淤护堤、加大洪峰通过能力,使黄河溃决改道的现象得到抑制。

黄河下游故道与历次决口
答:南宋以后,黄河南流,分支汇入淮河,延津的河段逐渐疏远。金元至明嘉靖年间,黄河在新乡、阳武等地频繁决口,延津部分河道仍有所涉猎,直至明代洪武年间,延津河段逐渐断流,河道南移的脚步加快。洪武至永乐年间,开封地区饱受黄河决堤之苦,一次次灾难考验着治水智慧。永乐九年和正统十三年,黄河的改道尤其...

黄河流经什么形成了什么,易决口泛滥
答:黄河下游的水患历来为世人所瞩目.历史上,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主河道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洪灾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包括冀、鲁、...

黄河中最大的灾害在( )河
答:黄河下游的水患历来为世人所瞩目.历史上,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 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主河道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洪灾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包括冀、鲁、豫、皖、苏五省的黄淮海平原,...

历史上黄河带来的灾难
答:历史上,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主河道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洪灾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包括冀、鲁、豫、皖、苏五省的黄淮海平原,纵横25万km2 黄河哺育了中华...

古代黄河决口的人为原因
答: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据文献记载,黄河下游有以下几次重大的改道。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

黄河在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这句的意思?
答:【改道26次】:历史还记录了黄河曾经【改道】26次。(所谓【黄河改道】就是黄河决口之后,或者没有及时堵上决口,或者堤坝彻底崩溃,根本无法堵塞,这就导致黄河水彻底从原来的河床里冲了出来,重新在地面上冲击出了一条或好几条新的河道,有时候就直接夺取其他河流的河道。以上这种形式,被称为【黄河...

历史上黄河下游决口改道有几次?
答:人类于华北平原活动不那么频繁的时期,黄河下游的水道还比较稳定。早期的商周文明,都得益于这条河,所以很多人把黄河称为母亲河。但是随着人类在黄河中下游的活动变得频繁,砍伐加剧、河岸破坏,黄河就变得不太安分了。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曾多次泛滥,下游人民生活深受影响。后来比较严重的一次决堤改道发生在...

黄河泛滥和决口造成了哪些灾难
答:黄河下游的水患历来为世人所瞩目.历史上,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主河道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洪灾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包括冀、鲁、豫、皖、苏五省的黄淮海平原,...

黄河决口是哪一年
答: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水利工程师郑和所主持的大堤修建工程,该工程完成于1494年,被称为"无尽圣功"。然而,由于河流泥沙的猛烈冲刷和洪水的冲击,黄河的决口问题始终没有完全解决。为了应对黄河的决口威胁,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通过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如黄河援助工程、黄河石刻拦河堰等,加强了对...

现在黄河很少决堤,为什么晚清时期山东段几乎年年决堤泛滥呢?
答:自1855年黄河改道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56年间,仅有4年没有发生洪灾,1877年至1904年竟然连续28年发生溃决。几乎年年都有决堤,有时甚至一年数决。比如1883年,就有决堤5次,共计决口50多处,43个州县被淹。黄河改道山东后频发水灾,固然和山东以平原为主的地理特点及改道后多弯等自然因素有关,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