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说课稿+课堂实录?

作者&投稿:景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咏华山》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2册第7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 “诗”是“文”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首先,《咏华山》一文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功效。

  再则,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和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对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在整个充满灵性感悟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教师只需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诗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之美妙。

   三、说教学程序

  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导入时我说: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几句话就让学生都做个局内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快。

  (二)学习第2段

  学习这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首先,整体感知。我们都知道这一程序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这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并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三段的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和既是描述华山的高大,又是下文古诗意思的两句话。

  然后循文明像,体情悟道。自然过渡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到山顶上去看一看,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你站在山顶上看到什么?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了。

  再精读品味。人类的学习一般都经过形象一-抽象--形象,具体--概括--具体,语言--思维--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这个过程的设计就要学生在已有经验参与下,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当他想象出画面又把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抒发出来时,这时的形象是高层次,而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也就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接着背诵积累。如果说培养语感是学习语言的前提和关键,那么积累语言则是学习语言、积累语感的基础和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生入情入境之时,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把这几句话背下来,真正达到让学生话记乐背。在指导背诵时,则是按照提供拐杖(看图)到去掉拐杖让学生练习熟读成诵,积攒语言。

  最后诗文对照,读懂诗句。本课的文意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剖开分析。我便将前文的两句话与古诗放在一起,提醒他们这首诗有两句话,这里也有两句话,联系起来,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再一齐说说诗句的意思。

  在指导朗读背诵时,我引导学生移情入境,将自己想象成小寇准,练习吟诵古诗,并且让他们自己做动作读,增加了情趣,更调动了气氛。

  (三)学习第3、4段

  3、4两段通俗易懂,我同样引导学生换位来读,让学生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同时自然地悟出小寇准语文学得认真又好,我们都要向他学习的道理。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本课时安排学习古诗中的三个生字,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书写上。

  四、说板书设计

  本文重点段第2自然段无论是写景写诗都紧扣一个“高”字,针对课文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我只板书了一个“高”字,突出重点,一目了然。

  《咏华山》课堂实录

   一、复习导入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读课题。

  生:咏华山。

  师: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读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还学习了第1自然段,知道了古时候有个小孩名叫--(寇准),他跟着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寇准和他的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二、学习第二段

  师: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读完以后,老师要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生:我觉得华山很高

  生: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看来你们都觉得华山很高!是啊!小寇准和先生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后,他们的感觉就和你们的一样。

  (出示小黑板,啊!华山真高哇!)

  师:读读看,再读一遍,读出华山的高来。

  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出示小黑板):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师:小朋友们自己好好读读这两句,一边读一边想,你在山顶上看到些什么?

  师:谁来说说?

  生:我在山顶上看到了蓝天和太阳。

  生:我还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大山。

  师:你们读了这两句话能看到蓝天、很多山、太阳和朵朵白云。你们真会读书。

  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我们脚下了呢?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知道吗?

  生:因为华山很高很高。

  师:(出示投影)说得真好,你们看,登上了山顶,我们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只有蓝天在头顶上,这是因为华山太高了,也正是因为华山太高了,所以太阳才会显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够着似的,一朵朵白云都飘在山腰间。

  我们在山顶上看到的这一切,都告诉了我们华山非常高,(板书:高)

  师:小朋友们再好好读读这两句话,看哪些小朋友能读得让人一听就觉得华山非常高。自己先试试。

  师:第一句谁想读。

  生读。

  师:听他这么读,你们能感受到华山的高吗?还有谁想来试试。

  师:听你这么一读,我能感受到华山比较高了,谁能读得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非常高。

  生读。

  师:听了觉得怎么样。

  生:听他这么读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对,像他这样读得轻一点,这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高,一起像他这样来读。

  师:第二句谁愿意来试试。

  生读。

  师:读得真棒,一下子就把华山的高给读出来了,还有谁来。(指名读)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

  师:这两句话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看投影)读了这两句,我们感受到了自己就站在山顶上,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上,远远近近所有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没有哪座山能与华山一样高一样齐的,抬头看去,看到太阳离我们那么近,回过头看,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华山多高多美呀!

  师:小朋友们站在山顶上,看到这幅美景,一定会跟小寇准一样,会从心底发出惊叹:(出求小黑板。)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呀!

  师:看到这么高的华山你们惊讶吗?这惊讶的声音是从心底发出的,怎么读?

  生读。

  师:你这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吗?再轻点。

  生再读。

  师:华山是这么的高,具体写华山高的这两句话写得多美,多好呀!我们把它们背下来,好吗?

  生:好

  师:自己先练习背背。

  生练习背。

  师:谁试着背一背。

  生背。

  师:这么短的时间你就能背得这么好,真了不起。还有谁会背?都会背了,一起来背好吗?

  生齐背。

  师:背得真棒,我们以后碰到像这样的好词好句就要把它背下来,好吗?

  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出示黑板)

  生:(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这首读共四行,两句话,这首诗的意思你知道吗?小朋友们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读一读,想一想,看能不能自己把它读懂。

  生自由读

  师:读懂了吗?那“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就是--

  生:只有天高高在上,没有其它山与它一样齐。

  师:“举头”就是--

  生:抬头。

  师:“回首”就是--

  生:回头。

  师:“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就是--

  生:抬头看,红日是那么近,回头看,白云是那么低。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联系上面的课文自己就能读懂这首读。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一样赞美了华山的高大,因此,这篇课文的课题是--

  生:咏华山。

  师: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要想象自己就是小寇准来把华山的高、美读出来,自己先多练习几遍。

  生自由读。

  师:谁先来试一试。

  生读。

  师:练习背一背,好吗?

  生练习背。

  三、学习第三段

  师:这首读写得太好了!小朋友们知道小寇准那年几岁?

  生:七岁。

  师:才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我们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

  生:好诗!好诗!

  师:这首读写得多好呀,老师想,小寇准的语文一定学得很好,很认真,小朋友们都要向他学习呀!看看现在谁学得最认真。

  师:刚才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收获真不小。下面我们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朗读一下,再来回忆一下华山的美景。

  生齐读。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看到华山真高、真美呀!回去以后,你们可以把华山上看到的美景讲给身边的小朋友听,好吗?

  (下课)



~

求《三字经》原文与翻译,谢谢!!
答:【译文】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启示: 我国最古老的一本诗集叫《诗经》,共汇集了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所包含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反映复杂的社会形态,有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及一般百姓的思...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什么意思?
答:【解释】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58、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解释】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59、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解释】《国风》、《大雅》、《小雅...

帮忙翻译一下《望岳》、《春望》和《石壕吏》,急!!
答:《唐诗别裁》云:"五字已尽太山。"此诗最后两句也颇得佳评,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 二十...

三字经AND三字经的译文?谢谢!越完整越好哦!!!
答: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汉贾董,及许郑。皆经师,能述圣。宋周程,张朱陆。明王氏,皆道学。屈原赋,本风人。逮邹枚,暨卿云。韩与柳,并文雄。李若杜,为诗宗。凡学者,宜兼通。翼圣教,振民风。口而诵,心而帷。朝於斯,夕於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波既仕,学且勤。披薄...

关于曹操的诗??
答:诗篇以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地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因此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惺《古诗归》)。尤其可贵的是,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诗篇描写...

杜甫的诗能分成几类,每一类中有那些诗句?(不许给我与这个不靠边的回答...
答:有《杜工部集》。 望岳【题解】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

高手:"爽"再古文里怎么解释??
答:清 张恂 《江城子·登华山》词:“朝来爽气画图中,石崖穷,索垂龙。”2.谓凉爽之气。 宋 陆游 《水亭独酌十二韵》:“清风扫郁蒸,爽气生户牖。”清 吴伟业 《大中丞心康韩公九月还自淮南生日为寿》诗:“阊阖清秋爽气来,尚书新自上游回。”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三:“谁望着他就更亲切地感到新秋的爽...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闸宋权贵们你想说...
答:宋高宗时,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时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时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宋宁宗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所著的《南唐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等。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为什么拜关公?
答:(原注:此据吴僧文莹所为《湘山野录》),正史、实录并无之。)且不追究这桩“烛影斧声”之千古悬案的真相为何,只说与本题有关的“降神”。从结果上看,降神在赵光义(宋太宗)时代仍然在继续,并且影响极大。成於北宋的道教典籍《云笈七签》卷一零三《翊圣保德真君传》(亦载《正统道藏》第五十四册)中,就记载着...

三字经,和三字经的白话译文?谢谢!
答:由于古代“礼”和“乐”常合在一起,而《小戴礼记》中收了《乐记》,所以《礼记》一书使“礼”与“乐”齐备无缺了。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译文】诗经“国风”、“大雅”、“小雅”、“颂”,四种文体称为“四诗”,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吟咏。 诗既亡 春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