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的古文意思有哪些 古文中“诚”的有哪些解释?

作者&投稿:宾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chéng

①<形>真诚;诚实。《谏太宗十思疏》:“盖在殷忧必竭~以待下。”

②<名>诚心。《陈情表》:“愿陛下矜悯愚~。”

③<形>真实;真实的。《史记?扁鹊列传》:“子以吾言为不~,试入诊太子。”

④<副>实在;确实。《邹忌讽齐王纳谏》:“臣~知不如徐公美。”

⑤<副>果真;如果确实。《屈原列传》:“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诚壹】心志专一。《史记?货殖列传》:“田农,掘业,而秦、扬以盖一州。……此皆~之所致。”
拓展资料:
古文中出现诚字的有:
1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 朔东,一厝 雍南.——《列子、汤问》。
2 行之发于至诚——《汉书、赵广汉传》。
3 乃能衔哀致诚——韩愈《祭十二郎文》。
4 诚款真诚恳切、诚敬真诚,敬重、诚虔、虔诚,恭敬而有诚意真实 [real]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论语、子路》。
5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礼记、大学》。
诚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诚,信也。从言,成声。”意谓对待人们要诚实讲信用,不搞鬼鬼祟祟的把戏和阴谋诡计。
《礼记·中庸》就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是天的根本属性,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又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赖于“诚”。
亚圣孟子也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离娄》上);又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心》上),认为反省自己以达到诚的境界,就是最大的快乐。荀子虽“不求知天”,但也把“诚”看作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境界。

诚chéng
  
  基本字义
  1. 真心:~恳。~朴。~实。~挚。忠~。心悦~服。
  2. 实在,的确:~然。~有此事。
  详细字义
  〈形〉
  1. (形声。从言,成声。本义:诚实,真诚)
  2. 同本义[sincere;honest]
  诚,信也。——《说文》
  币必诚。——《礼记·郊特牲》
  诚者自成也。——《礼记·中庸》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 朔东,一厝 雍南。——《列子·汤问》
  行之发于至诚。——《汉书·赵广汉传》
  乃能衔哀致诚。——韩愈《祭十二郎文》
  3. 又如:诚款(真诚恳切);诚敬(真诚,敬重);诚虔(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4. 真实 [real]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论语·子路》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礼记·大学》
  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说林上》
  5. 又如:诚理(真理);诚谛(真实而详审)
  〈副〉
  1. 确实,的确 [indeed]
  诚既勇兮又以武。——《楚辞·九歌·国殇》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所谓无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韩愈《祭十二郎文》
  此为宰相听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听事已宽矣。——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2. 又如:诚不能免;诚恐(只怕,恐怕)
  3. 果真;如果 [actually]
  楚诚能绝 齐, 秦愿献 商于之地六百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代词;二作动词。
“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到”、“至”。如:“之死矢靡它。”(《诗经•风•柏舟》)——到死发誓没有他心。“项伯及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项伯于是连夜奔跑到沛公的军营里。“庄辛去之赵”,是说庄辛离开楚国到赵国去。“之”作动词在古汉语中不很多,因而常借做代词。“之”做代词时,一般用作宾语,代人、事、处所,所代的对象大多出现在上下文中。做代词“之”又分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
“之”作人称代词,可译作“他们”、“她们”、“它们”,作宾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放之山下,虎见之”(《黔之驴》);“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列子•汤问》);“子晰,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贵也”(《左传•昭公元年》);“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孙膑兵法•见威王》)。从上面所举例中发现,“之”作人称代词时所代的人称在上下文中不一定有具体交代。这要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判断。
“之”作指示代词,译为“此”、“这”、“那里”、“这样”、“这个”等,此时,“之”可作定语,也可作宾语。如:“故为之说”(《捕蛇者说》);“之二蠢又何知”(《庄子•逍遥游》);“曰:否,以粟易之”(《孟子.许行》);“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论衡•实知》);“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老子•十三章》);“之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异哉,之歌者非常入也”(《吕氏春秋•举难》)。从上面例中看出,“之”作指示代词时,多用在名词前。w
由上看出,“之”作人称代词时,一般在动词之后。第二,作为人称代词的“之”要根据上下文仔细体会、灵活翻译,如“人非生而知之者”的“之”,其上下文都找不到先行词,它是泛指“知”的对象,即知识、道理等,可略而不译,也可根据上下文之意译为“知识或道理”。第三,“之”活用为第一人称要译为“我”,如“幸来告语之”(《西门豹治邺》);“君将衰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等。
“之”作为虚词有四种用法: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
1.助词“之”的用法有五种情形:①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使二者组成偏正短语,表示前后两项的各种关系,可据情况灵活译出。如“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句中的“之”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表领属关系,译为“的”。②用在动词和他的宾语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可不译出。如“女罪之不恤,而又何清焉?”(《左传•昭公二年》)。③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面,表示时间的持续等状态。如:“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中三年》),可译为“不一会儿”。④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不知东方之既白”(《东坡全集•赤壁赋》),可不译出。⑤用在副词后面,谓语或主语结构的前面,表示语气的加强和语调的延长。 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
2.“之”作连词,它不像“且、以、而、则”等连接谓语性词组或句子,构成联合关系,而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组成偏正结构,表示领属性或修饰的关系,在意义上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①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如“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史记留侯世家》),连接名词定语“项籍”和名词中心语“头”。②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语结构转变为定中关系的名词性短语。不过,这种结构形成必须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判断句谓语和表示时间的状语等情况。如“大哉,尧之为君!”(《孟子•滕文公上》),“尧之为君”本为主谓结构,中间插入连词“之”,使它转为定中结构,作形容词“大”的主语,这是个主谓倒置的句子,③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作用,但不宜认为使主谓结构转变为名词性的成分,因为它没有在句中担任主语、宾语等成分,而是作为一个分句用在加一个分句的前面,同它构成复句关系。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深远”(《战国策•赵策四》),“之”字可不译出。
3.“之”作介词时,译作“于”,“对于”等。这种情况下,“之“可用为状语或状语结构,不过少见。如“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礼记•大学》),作状语,可译为“人对于他所亲爱的就认识不清”。
4.“之”作语气词,常用在句末,多见于韵文中,表示一种咏叹的语气,同时还有凑足音节的作用。例如“神之听之,式谷以女”(《左传•小雅•小明》),“之”在这里语气词。当然,“之”在古汉语中作语气词不多见。
综上所述,“之”在文言文中可归为中性词,既在实词中充当成分,作“代词”与“动词”,又在虚词中担任角色,作“连词”、“语气语”、“助词”、“介词”,因而,“之”归为中性词为好。

1)〈名〉诚心,真心。
《愚公移山》:“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副〉实在;确实。
《隆中对》:“此诚不可与争锋。”
《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意开张圣听。”
《邹忌讽齐王纳谏》:“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3)〈副〉果真,如果确实。
《隆中对》:“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陈涉世家》:“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4)号中的字。
《观潮》:“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诚如:就如
诚然:就这样
都是就、确实的意思

lz平时记古文意思不要硬记撒,它也没说一定有特定什么意思,还是根据文章,或词句来判断

诚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哪些~

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实词: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 诚,信也——《说文》。
币必诚——《礼记、郊特牲》。
诚者自成也——《礼记、中庸》。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 朔东,一厝 雍南.——《列子、汤问》。
行之发于至诚——《汉书、赵广汉传》。
乃能衔哀致诚——韩愈《祭十二郎文》。
2、诚款真诚恳切、诚敬真诚,敬重、诚虔、虔诚,恭敬而有诚意真实 [real]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论语、子路》。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礼记、大学》。
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说林上》。
诚理(真理)诚谛(真实而详审)。

古汉语中表示"的"的意思的字有哪些
答:古汉语中表示"的"的意思的字只有助词“之”,它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表领属关系,译为“的”。如“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其它的助词意义单一,有点牵强。

古文“的”是什么意思?
答:◎ 真实,实在:~确。~当(dàng )。~情。~真。~证。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没有完全了解掌握某些知识,不要轻易传授给别人。

的的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答:「的的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此句出自於现代汉语中,询问「的的」一字在古文中的意义。然而在古汉语中,「的的」并非一个单独的字,也不存在此用法。因此可以说,这句话在古代并没有意义。在汉语史上,「的的」一词最早见於《周礼·地官》:「地官之职,大虞究圭。实动而不为;常实而不视;的...

古文表示"的"意思有那几个字
答:如果是指用在定语后面、表示领属关系的结构助词,“的”对应的是文言文的“之”。

文言文中的是什么意思?
答:“是”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义主要有:1、动词,表判断,这个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如“同是天涯沦落人。”2、动词,表肯定。如“是古非今”。3、代词,相当于此,这。如“是日”表示“这一天”。4、形容词,略同于“凡是”、“只要是”。如:“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5、名词,与“事”...

文言文中除了“之”还有那些字可以表示“的”的意思,请给例句,谢谢_百 ...
答: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部分不表示明确含义,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的词类。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文中、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近几年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较为稳定,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一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 例如“之”:①辍耕之垄...

得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答: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5. 焉在古文中的多种意思.焉 哪里?如何?无意!怎样 如何 那里 .呢焉:(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固的古文意思有几种
答:1、坚固。《赤壁之战》:“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荆州和国家相邻相接,江山危险坚固。(1)【又】〈名〉险固的地方。《过秦论》:“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秦孝公占据崤山、函谷关险固的地方,拥有雍州的土地。(2)【又】〈形使动>使……坚固;巩固。《得道多助,失道...

诚的古文意思有哪些
答:chéng ①<形>真诚;诚实。《谏太宗十思疏》:“盖在殷忧必竭~以待下。”②<名>诚心。《陈情表》:“愿陛下矜悯愚~。”③<形>真实;真实的。《史记?扁鹊列传》:“子以吾言为不~,试入诊太子。”④<副>实在;确实。《邹忌讽齐王纳谏》:“臣~知不如徐公美。”⑤<副>果真;如果确实。

的文言文含义
答:文言文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