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龙门石窟取得六大考古成果

作者&投稿:邹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0月19日,龙门石窟保护研究成果发布暨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十周年学术交流大会开幕,龙门石窟研究院发布了20年来龙门石窟的六大重要考古成果,分别是:奉先寺遗址考古发掘、擂鼓台三洞窟前遗址考古发掘、香山寺遗址发掘、万佛沟第1窟窟前建筑遗址发掘、龙门西山北坡唐代僧人墓地发掘、瘗窟考古清理工作。
200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年来,洛阳市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坚守申遗承诺,这六大考古成果见证了龙门石窟遗产保护的成绩。
龙门西山北坡唐代僧人墓地遗迹 图片来自龙门石窟研究院
奉先寺是唐代著名的“龙门十寺”之一,为唐代皇家寺院。奉先寺遗址位于大奉先寺主洞窟卢舍那大像龛南约1公里处,遗址现存面积近3万平方米。到2002年,龙门石窟研究所、洛阳市文物局与意大利那波利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奉先寺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发掘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共出土文物上千件。奉先寺遗址的考古发掘,是对唐代皇家寺院遗址的较大规模发掘,集中出土了一批唐代精美石刻造像,完成了对寺院布局的初步厘清和大殿基址的完整呈现。
此后,2008年3月至9月,龙门石窟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对龙门石窟擂鼓台窟前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多平方米。考古发现,擂鼓台3个洞窟前地面4米多深的堆积中,涵盖了唐、宋、金、元等7个堆积层。发现的遗迹包括用大条石砌成的规模较大的唐代窟前踏道两处、窟前殿堂包石台基、面积较大的宋代造像题记6处、建筑基础1处及唐宋时期窟前道路等。出土石刻造像、建筑构件、生活用品等文物1900余件。其中,一尊菩萨头像保存完好,发髻蓝色,色彩鲜艳,非常珍贵。其中,唐代窟前石作踏道的发现,是此次考古发掘的最大收获。它是研究唐宋时期木构建筑前石作踏道的珍贵资料,对研究当时寺院建筑乃至都城大型建筑前的石作踏道样式及建造方法提供了实物资料。
奉先寺遗址出土文物 图片来自龙门石窟研究院
2016年至2019年,龙门石窟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方联合组成香山寺考古队,开展了龙门唐代香山寺遗址的考古发掘,完成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发掘有唐宋时期的建筑基址和道路,重要遗迹如唐代的两座塔基基址,有地宫、砖铺面、散水、台基等;出土遗物有舍利石函、石造像、大型刻花纹石条、刻经石残块,砖瓦、瓷片、铁钉、鎏金小铜佛像以及唐宋时期铜钱等。这是对唐代皇家寺院香山寺遗址的首次大规模发掘,发现较高规格、较大规模的塔基。结合文献资料,初步推测为唐代入华印度高僧地婆诃罗墓塔。
万佛沟位于龙门东山南部,考古人员在北崖上发现两座小型窟龛。2016年至2017年,考古人员对新发现窟龛外部堆积进行了局部考古清理,清理面积近200平方米,出土窟前建筑遗迹、窟前建筑塌毁后的建筑构件以及道路等,遗物有石门、瓷器、陶器、铁器、碎瓦片、石碑残件、石立柱、石瓦垄等。结合相关地理关系,考古人员推测这一处窟前遗址与香山寺有一定关联,初步推断与唐代在龙门修行或安葬于此的佛教信徒或高僧大德有极大关系,窟前建筑或与生活设施,或与僧人卒葬后的窟前礼仪性建筑有关。
擂鼓台三洞窟前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图片来自龙门石窟研究院
2011年,龙门石窟研究院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对龙门西山北坡唐代僧人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共发现圆形墓葬6座,发现的遗迹有墓葬、砖铺面等,出土遗物有石门、砖、圆莲座、碎碑块等。特别是出土的石门,为一整石雕凿而成,雕刻精美。石门表面用线刻与减地浮雕手法相结合满饰花纹,减地雕刻的是缠枝蔓草牡丹纹花朵和枝干。此次发掘让龙门周边唐代僧人具袝葬行为墓地首次被发现,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的精美石门(一级文物)出土。
石窟中,埋葬佛教徒或信徒的龛、穴,称为“瘗窟”“瘗穴”。2016年,考古人员对东山石窟万佛沟区新发现的两窟窟前堆积的考古清理中,发现窟前有一定规模的建筑基址,窟外侧壁有碑。根据窟内构造,基本断定该窟曾为一座瘗窟,出土有一块封堵窟口的较大的石门。在万佛沟沟底北崖新发现的一窟,经清理后也推断为瘗窟,随葬品有陶俑等,这是近年来在龙门石窟新发现的、还保存有随葬品的第二座瘗窟。
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表示,针对寺院遗址、古墓葬等文化史迹的调查和考古发掘,为丰富龙门石窟的文化内涵、开展寺院遗址保护规划和文化展示、建设遗址考古公园、发展文旅产业等提供了详细的资料,也将极大地推动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考古、佛教史研究和龙门石窟研究的深入发展。
(图文转自:《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1日08版)

~

洛阳龙门石窟取得六大考古成果
答:龙门石窟研究院发布了20年来龙门石窟的六大重要考古成果,分别是:奉先寺遗址考古发掘、擂鼓台三洞窟前遗址考古发掘、香山寺遗址发掘、万佛沟第1窟窟前建筑遗址发掘、龙门西山北坡唐代僧人墓地发掘、瘗窟考古清理工作。

龙门石窟的考古历程
答:龙门石窟的考古,不仅是对历史的探寻,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种责任。通过科学的考古方法和技术,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石刻,同时也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作为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宝库,其考古历程充满了挑战与发现。从初步的勘探到深入的科学研究,每一步都凝聚了考古学家...

龙门石窟连花洞导游词
答: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东西深约40米,南北宽约36米,卢舍那佛(披身佛)左侧的《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大唐高宗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萨高70尺,伽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时间,据有关资料和专家推测,约始建于...

龙门石窟考古历程
答:龙门石窟的考古历程是一段不断深入、不断挖掘的历史探索过程。从最初的表面清理到后来的科学化勘测,再到如今的系统化构建,每一步都凝聚了无数考古学家的心血与智慧。正是这些持续不断的努力,才使得龙门石窟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奉先寺最新考古成果,卢舍那大佛千年前有着怎样的“风华...
答: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 石窟寺中的佛教故事,是将释迦牟尼由生至死(涅槃)过程发生的重要事件按顺序排列,组合成不同内容的画面。龙门石窟中的佛传故事大都集中在北魏时期开凿的古阳洞、莲花洞、魏字洞、皇甫公寓等洞窟中,从内容上看分别刻...

洛阳好玩的地方景点推荐
答:国内有三大石窟,分别是洛阳的龙门石窟、敦煌的莫高窟和大同的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是三大石窟之首,是世界上造像最多(共有97000余尊佛像)、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最大佛像「卢舍那大像龛」,高达17.14米 它距今有近1600年的历史,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迁都洛阳的前几年。之后在东魏...

龙门石窟的来历
答: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

河南省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摘得“5星”,你觉得这两处有什么亮点?_百 ...
答:龙门石窟,在入口处有一圆柱石坊,上书"龙门"二字,并刻有"元宝",据说能保佑人发财发达,吉祥如意。石窟上的雕像栩栩如生,引人注目,并且经历过兵荒马乱的年代依然保持的很好,吸引了许多游客。而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构成了一部中原...

龙门石窟导游词
答: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洛阳龙门石窟风景区,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城,也是中国著名的九大古都之一,它像是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闪烁在世界的东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则是这个摇篮的中心,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和西亚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 中国的传...

龙门石窟导游词
答:这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石窟、山西云冈石窟共称“三大石窟”。石窟始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77年,历经400余年才建成,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其中以宾阳中洞、丰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请细细欣赏。龙门也有一个小故事。我讲给你们听:“相传远古时期,洛阳有个村,村里有个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