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利弊 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思考

作者&投稿:窄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适应利率市场化 国有商业银行需未雨绸缪
行政管理引发弊端(千金难买牛回头 我不需再犹豫)

建国以来,我国利率一直实行严格的行政管理体制。这种严格的行政管理利率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利率结构和传导机制上的弊端逐渐暴露,从而导致利率不能正确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对储蓄、投资没有弹性,不能对社会资金配置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究其根源,主要原因如下:

金融抑制程度高、经济金融化程度底,金融资产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按照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者因交易、预防和投机动机而持有货币,这三种动机相对应的金融资产分别是:现金、存款和证券。三种资产中,对利率弹性最大的是证券,其次是存款,而现金无弹性。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初级阶段,经济证券化程度还比较低,因此金融资产整体上对利率缺乏弹性。(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制度缺乏应有的地位,利率既不是储蓄者收入来源关心的主要对象,也不是投资者分割的杠杆。

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预算软约束,是投资无利率弹性的根本原因。

利率决定是在政府行政规定下形成,因此,利率既不反映资金供求关系,也不能指导资金流向。

利率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储蓄、投资者以及金融中介无利率自主权。因此,储蓄、投资对利率弹性缺乏相应的制度基础。

金融深化和金融资产结构高度集中是利率市场化的金融环境:改革消费支出体制,实现消费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基础;提高要素分配地位是利率市场化对分配制度的客观要求;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利率市场化的微观经济制度基础;减少政府行政干预、转化政府职能、放松利率管制、理顺利率关系,是利率市场化的宏观环境条件;建立市场规则,归还储蓄者、投资者和金融中介自主权是利率市场化的管理要求。

改革利弊条件剖析

从利率市场化改革国家的成功经验中,我们总结出: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充分有效的金融监管、完善的微观基础和完善的金融市场是利率市场化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既面临一些不利条件同时也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先看有利面:一是市场经济作为目标模式已经确立,利率作为经济杠杆为公众所认同;二是收入流程朝着有利于储蓄与投资社会分工发展;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成为既定目标;四是经济金融化趋势正在改善;五是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间接调控工具相继出台;六是居民对利率升降开始具有理性的心理预期;七是金融机构多元化、多样化处于发展和完善态势;八是企业多种筹资方式正在形成;九是资本要素分配朝其应有的地位发展;十是政府职能转变被列入经济改革的范畴等。

不利的方面:一是短期内资金求大于供、短缺现象不能有实质性改观;二是历史包袱过重,消化财力十分有限;三是既得利益集团可能造成昂贵的改革成本;四是市场法规有待健全,特别是司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五是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且缺少快速发展的财力等。

针对不利因素,我们应从企业、居民、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中央银行和金融外部环境等六个方面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进程,提升国有经济对利率的弹性;改革消费支出体制,使其市场化,成为利率市场化的个体微观基础;加快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进程,保持金融机构发展平衡;减少行政干预,放松利率管制,理顺各种利率关系,建立起以市场化为基础的见解宏观调控机制;提高经济货币化程度,扩大利率覆盖面,促进金融深化提升金融资产结构高度;建立富有弹性的有效汇率机制,使汇率真实有效地反映货币对外价格,使开放的外部经济影响及时反映到利率上。

在渐进改革中保持利率灵活管理

根据我国国情,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渐进式,分步骤进行(即先外币再人民币、先贷款再存款、先大额再小额),这样可以在整个改革过程中保持对利率的灵活管理。具体操作应按以下三个原则进行:

第一个原则是货币市场利率化优先。因为放松利率管制以后,中央银行仍然必须保持对利率的控制力,而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调控金融机构头寸、实现货币政策意图的主要场所。

第二个原则是贷款利率市场化应先于存款利率市场化。如果存款利率先于贷款利率放开,则会缩小存款机构利差,进而导致其经营状况恶化。而贷款利率先于存款利率放开则会加大存款机构的利差,进而改善其经营状况。如果存贷款利率同时放开,存款利率上升除了会增加存款机构经营成本外,还会加速贷款利率上升,造成金融体系的剧烈动荡。

第三个原则是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要先于小额存款的利率市场化。放开小额存款利率相当于放开了存款市场的所有利率。实际上,对小额存款进行利率管制以降低银行存款市场的竞争是许多国家长期采取的措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央银行始终对利率和汇率信号保持足够的调控能力,并将资本帐户放开的时间表和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表错开是极其重要的。

银行经营策略应顺势而为

世界上其他国家实行利率市场化初始之时,银行业大都面对净息差收窄,竞争加剧的形势。对此,银行业一般通过调整经营策略、提高服务收费、拓宽业务领域等手段增加盈利、提高竞争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初始也将面临同样的困境,我们可在借鉴国外银行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从以下方面调整经营策略:

努力扩大资金运用利差。随着国内区域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外资银行的进入,以及大型企业金融脱媒现象的增多,工商银行要在市场份额下降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必须引用“中风险、高收益”的经营理念,把经营的重心由以往的大型企业转移到中小企业和个人上来,同时增大对不动产项目的融资,努力扩大资金运用利差。

大力拓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是国有商业银行最具发展潜力的业务。国外发达国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利息收入比重普遍达到30-50%,高的已超过60%,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一般还不到10%,发展空间非常大。国有商业银行应通过价格创新影响客户行为、合理扩大收费品种范围、加快分销渠道的整合创新等谋求互动和双赢,加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着力增大零售业务比重。扩大零售业务是国外商业银行90年代以来十分重视的战略内容,也是未来国内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一项内容。零售业务的增长不仅表现在资产运用方面,在收益构成上的表现也相当突出,对收益的贡献非常明显。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今后应该将零售业务作为一项重要业务来进行发展,尽快改变过去的运作程序和服务方式,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认真研究个人金融业务的运作规律和特点,科学设计个人金融业务的运作模式及所采用的手段,以此增大其对收益的贡献。

积极处置不良资产。我国在不良资产处置上已经引进国外的做法,将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给专门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尽管如此,国有商业银行现在不良资产的占比仍然很高。应在国有商业银行中积极推广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方式来处置不良债权的做法,永于创新,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成效。

实施服务全能化。服务全能化是增加收益战略的重要一环。国有商业银行要争取客户,就必须为客户提供全能化服务,通过整合业务流程、调整组织结构、提供电子银行服务,适应客户方便性、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通过服务的全能化,来实现收益来源的多样化和客户的多样化,从而有效分散经营风险,增加经营的稳定性。

强化内部收益管理。强化内部收益管理是商业银行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收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强化内部收益管理的重点是要提高毛利率和降低经费率上。首先,要吸取高利率时期利率大战的经验教训,经营上必须力求稳定把资金成本抑制到比市场利率更低,推行“低资金成本”的经营战略。其次,控制人工费、物件费,实行改善营效率的“低运营费用”的经营策略,第三,向客户提供的服务及金融产品的价格(利率、手续费等)的确定,根据该客户的收益性及风险等来确定,实行“成本与风险相适应”的原则。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其他改革,逐渐深化,最终要达成“利率调控在中央,利率决定在市场”的目标。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容有哪些,有哪些利,哪些弊?~

  进一步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逐渐提出来的。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和同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都对利率市场化的方向作了原则要求。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2001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均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要求。
  为什么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本身不是目的,我们不是为改革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金这一稀缺资源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福利。在现代经济中,市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通过货币来表现,货币流向引导资源的流向。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经济实物系统的绝大部分商品和劳务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已经大大提高,人民因此享受了比改革前多得多的福利。但是货币资金的价格即利率的形成机制虽然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上远远不如商品和劳务价格具有竞争性,因而由资金引导的资源配置效率仍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资金的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有待发挥。经济运行的实物系统与货币系统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实物系统价格绝大部分已经实现市场化的条件下,货币系统的资金价格即利率客观上也有了市场化的需要。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还在于加入WTO以后国内金融市场将面临的新形势。加入WTO意味着我们承诺按国际通行规则管理经济,虽然对中国金融市场我们仍然可以实行一定的利率管制,但外资金融机构大量涌入中国金融市场,由此带来大量新的经营方式和新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工具,大大增加了我国货币和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难度。很有可能我们会在与其的市场博弈中非常被动地接受变相的市场利率化,即接受市场利率实际上、某种程度已经自由化的现实。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我们对境内中资金融机构的利率仍然管制过于严格,中资金融机构过于缺乏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进行竞争的经验,其结果可能会使他们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某种劣势,这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利率市场化的利弊
答:利率市场化的利:有利于推进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有利于提高央行的政策操作水平;有利于金融市场发育及功能发挥。弊端:提高了利率波动的幅度和频度;加大银行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加银行经营成本会无序竞争。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容有哪些,有哪些利,哪些弊?
答:3.增强金融市场稳定性: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使其在应对市场波动时更具韧性,从而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4.推动金融业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促使商业银行加快经营模式转型,提升竞争力,推动金融业深化改革。然而,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存在一定的弊端:1.市场风险加大:利率市场化使得市场...

谈谈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认识
答:1. 利率市场化能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的利率水平可以指导人们的投资和消费,将资金引领到最需要的地方,从而取得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利率市场化能够是利率真正成为信贷资金的价格,从而应到资金由效益低的部门流向效益高的部门,实现资金资源配置,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2. 利率市场化是顺利实施货币政策目标的内...

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利弊
答:这种严格的行政管理利率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利率结构和传导机制上的弊端逐渐暴露,从而导致利率不能正确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对储蓄、投资没有弹性,不能对社会资金配置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究其根源,主要原因如下: 金融抑制程度高、经济金融化程度底,金融资产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有什么好处?中国不市场化,担心的是什么?若需要将两率...
答:利率市场化的好处具体体现在:1、发展金融产业 1)、充分引入竞争,鼓励银行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等手段发展。可以理解为提升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2)、丰富金融产品和产业 现代经济的发展,决定了银行并不仅仅是资金的提供者,还是金融解决方案的提供者,经济的各个领域都需要银行的支持,但由于需求方式的...

利率市场化有哪些弊端?
答:随着债棱市场、货币市场以及外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陆续完成,推动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并实现市场化浮动成为下一步中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任务,也是影响面广泛的金融改革攻坚目标之一。 一方面,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下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推进具有内在驱动力。人民币国际化以及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加快也...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的银行有什么影响?麻烦说简单一点,谢谢。
答:您好,中国是迟早会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利率市场化有助于银行系统的深化改革,进一步实现银行业的市场化水平。短期来看各家银行可能面临竞争态势,而纷纷主动缩小存贷款利差吸引优质客户。各家银行的利润会下降。但长期来看对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有好处的。目前银行利差过大导致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过高,同时也...

利率市场化对国家的影响
答:另一方面,利率过高会引起大量境外游资流入。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产生于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由麦金农、爱德华_肖提出。利率市场化分为“渐进式”和“激进式”两种,对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起到非常...

我国利率体制改革的趋势
答:一、我国利率体制改革的趋势 改革的趋势金融产品的价格,是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中最能动和最活跃的因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化,特别是中国“入世”后所面临的日趋激烈、复杂多变的多极竞争,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单一固定的利率管理体制和模式业已不能适应金融市场上资金需求和供给达到自然均衡的需要。一、我国现行利率管...

如何看待我国利率市场化?
答:长期以来,中国的利率水平并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而是由中央人民银行制定的,浮动的空间极小,不利于银行间的竞争。 同时由于人为制定的利率滞后于市场的变动,使得大量的民间借贷长期存在,不利于中国的金融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利率真正的反应市场的需求,促进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