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音乐是如何发展的? 文艺复兴时期世俗音乐兴起与发展

作者&投稿:在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欧洲中世纪的世俗音乐尽管处于教会对异教文化的仇视下,但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随着各种行业的行会组织的出现,世俗音乐也得到了发展,成为中世纪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与宗教音乐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下,推动了中世纪音乐的发展。

早在10世纪就已出现了流浪艺人,他们或一人,或成班结队,到处流浪,靠卖艺为生,特别是在节日期间,他们成为最受欢迎的人。但教会却将其排斥在社会之外,纵容人们迫害他们,死后也不准在教会坟地埋葬流浪艺人。随着城市文化的兴起,这些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教会内容的流浪艺人的音乐戏剧诗歌活动,却得到市民阶层的支持。许多作品都是揭露僧侣神父的贪婪,赞扬“小人物”的机智、聪明、高尚的品德和实际的才干。

中世纪教皇与世俗统治者联合组织军队,用以镇压各国人民的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异端”运动。1096~1291年发起了著名的“十字军”(因军服上印有红十字而得名)东征,骑士文化得以盛行。骑士是这些镇压战争中的重要力量,他们是中世纪统治阶级中的最低阶层。骑士文化的价值观是荣誉和忠诚,甚至爱情也要服从这个准则。在骑士文学中,常可演唱,从而形成游吟诗人的艺术。游吟诗人发源于法国南部,后发展到北部。特别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成为游吟诗人的汇集地,至今留存有400多游吟诗人所做的2600多首歌曲,故又称之为“普罗旺斯艺术”。较晚出现的北部的游吟诗人,也留存有约4000首诗歌和1400首歌曲。两者均使用方言演唱,前者为奥可语,后者为奥依语。游吟诗人既是诗人,又是音乐家,一般为骑士,亦有贵族、国王,间或有一些出色的艺术家加盟。他们填词、作曲,然后交由流浪艺人们去演唱,但也有自做词曲并演唱的。内容大多为爱情题材,也采用战争、宗教或世俗生活题材的。它所抒发的爱情却带有神秘和崇高的色彩,被教会视为邪恶化身的妇女成为颂扬的对象。它的音乐乐句清晰,又因歌词采用游吟诗体,故具有诗韵的节奏,调式虽采用教会调式,但却运用了变化音,而近似于近代的大小调。

随着诺尔曼人对英国的征服,法兰西文化对英格兰的渗入,游吟诗人也来到英国,影响了世俗音乐的发展。12世纪中叶,在德国兴起了恋诗歌手(大都为封建贵族骑士阶层的人物)。至14~16世纪德国又出现以市民行会为依托的名歌手,可以说是贵族恋诗歌手的继续。名歌手是由城市的商人和手工艺者组成,组织者为手工艺者行会,成员依严格规则被划分为不同的级别:艺徒、学友、歌手、诗人、名家等级别,这往往是在经常举行的比赛后获得的。后在瓦格纳的著名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中曾对名歌手做了生动的描述。名歌手到17世纪就已衰落,其学校——乌尔姆学校——也于1839年解散,最后传人死于1876年。

13世纪上半叶,在热爱诗歌的弗里德利克二世的统治下,大批法国游吟诗人来到意大利,从而在普罗旺斯艺术的启迪下,意大利音乐的抒情传统得到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与罗马教会音乐截然不同的民族世俗文化。

西方复调艺术的第一高峰——古艺术(1150~1300)

中世纪的宗教音乐中开始出现了多声部的宗教歌曲。最初是两个声部的,形成平行的八、四、五度,间或也有三、二度的,其气氛是肃穆的。9世纪时即已出现,被称作“奥尔加农”。因其过于呆板,于是就将第二个声部采用与第一个固定的格里高利圣咏的曲调反向进行的复调技法,称“迪斯康特”(意为反向固定调)。进而,将第二个声部白行创作,又将声部增至三或四个,曲调和节奏也复杂和丰富起来了,即为“康都克特”。甚至,有的已经将圣咏固定调置于低声部,更突出了迪斯康特声部。巴黎就是这种多声部音乐的中心。

占艺术是后来的新艺术音乐家们对12世纪后半叶至1300年的法国音乐的称谓,以与他们所提倡的新艺术相区别。就在这一时期,以巴黎圣母院的僧侣音乐家雷翁南(活动于1150~1175午间)、贝罗坦(约1183~1238)为代表的音乐家,采用迪斯康特与康都克特手法创作了许多多声部复调音乐作品。故又称迪斯康特派,或巴黎圣母院乐派。

雷翁南是作曲家,曾任巴黎圣母院唱诗班的指挥,贝罗坦是他的继任,后者以创作经文歌著称。贝罗坦所创作的经文歌(是一种大约于13世纪兴起于法国的无伴奏合唱曲,是世俗化了的宗教音乐体裁)往往是四声部的,突出了横向音响的独立性,各声部歌词不同,甚至文种也不同,多为生活风俗性的,将格里高利圣咏与民间音乐融合在一起,增加了世俗的因素。贝罗坦的这种经文歌的出现,导致了早期全部采用拉丁文的经文歌的消失,后期经文歌则更进一步不再采用圣咏的固定调了,将世俗音乐的活力注入到宗教音乐之中,是中世纪音乐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什么是世俗音乐~

  是中世纪音乐的一种大部分的作者都是一些没落的贵族阶级,其实内容大部分都是与宗教有关,但并不是在教堂里演出的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可分成三类:

  1.与宗教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歌曲:

  孔杜克图斯,12、13世纪的一种拉丁文格律歌曲,从单声部到三个声部都有,既有宗教内容的也有世俗内容的。

  戈利亚德歌曲。这是云游四方、不守规矩的神学院学生(人称戈利亚德goliard)创作的歌曲,主题是爱情、酒、对宗教和时事政治的嘲讽。

  2.属于贵族圈子的骑士音乐:

  法国游吟诗人(Troubadour)用方言写歌词,内容以爱情为主,如常见的田园恋歌(pastourelle)。13世纪有3中带叠歌的体裁:叙事歌(ballade)、回旋歌(rondeau)和维勒莱(virelai)。它们大多是单声部的,有少量是复调织体。

  德国恋诗歌手(Minnesinger)出现于12世纪中叶,很可能是在法国游吟诗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其歌曲体裁主要是巴歌体(bar)。后来发展为名歌手(meistersinger),这是有组织的文学与音乐行会的成员。

  西班牙有坎蒂加歌曲(cantiga),意大利有劳达歌曲(laude),都是单声部的。

  3.民间职业音乐家的音乐:

  在中世纪以演奏和歌唱谋生的职业音乐家被称作戎格勒(jongleur)或游吟艺人(menestrels)。他们擅长演唱英雄业绩尚松(chanson de geste),这是一种类似于希腊史诗的叙事曲。演唱时用维奥尔和小型竖琴伴奏。


  下面这个是又一种解释-----
  进入中世纪后,基督教会一直试图用教义控制人们的思想,但这并不能扼杀人类的天性,于是,在格里高利圣咏之外,便出现了与之相对立的吟唱诗人和世俗歌曲。

  吟唱诗人是中世纪活跃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诗人和作曲者,约12世纪中期得到广泛发展。流传至今的吟唱诗人歌曲总共4730余首,多以爱情和纵欲为题材,也有关于政治、道德及宗教的。吟唱诗人歌曲听来很像民间歌曲,有着悠长的旋律,或清唱、或有简单乐器伴奏。最著名的吟唱诗人有文塔多恩(约1125-1195)、马卡勃鲁、迪亚伯爵夫人等。文塔多恩的《我看见云雀扑打着翅膀》是吟唱诗人最出色的歌曲之一。

  吟唱诗人所崇尚的人性与宗教所宣扬的神性是相背离的,其自由的个性也是与教会的专制反其道而行之的,当时的世俗歌曲也是如此。“卡尔米纳·布拉那(CarminaBurana)”是12和13世纪之间世俗歌曲集,一部拉丁文、古德语和古法语的诗篇手抄本,总共两百多首作品,包括表现放纵情欲的爱情歌曲、表现暴食狂饮和赌博的谐谑歌曲、关于道德和讽刺现实的歌曲、流浪学者的韵律诗和宗教剧等,通常有简单的乐器伴奏。

  中世纪另一种世俗气息浓厚的音乐形式是宗教剧,也称“神秘剧”,特点是将中世纪各种音乐形式———世俗歌曲和舞曲、吟唱诗人作品、教堂圣咏等集中于一体。最著名的神秘剧《但以理的表演》,出自《圣经》的《但以理书》,讲述但以理指责迦勒底的伯沙撒王狂傲和崇拜偶像,被投入狮坑后因上帝佑护而毫发无伤的故事。另一神秘剧名作《美德的表演》,含有各种抽象的角色:美德、兽性、灵魂等,作者希德嘉·冯·宾艮(1098-1179)为德国12世纪著名的修女。

  随着世俗音乐的繁荣,欧洲进入了中世纪的鼎盛时期———哥特时代,复调音乐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视频包含音乐知识,英语音乐术语,佛罗伦撒景点及各艺术名品展出地

乡村音乐的起源?
答:其中有简尼. 奥催(Gene Autry),他把西部色彩带进了30年代和40年代的乡村音乐中,成为一个真正的唱歌的牛仔。还有一位叫恩斯特.特泊(Ernes Tubb),他开始用电子乐器和鼓,行成了四十年代的通俗音乐。劳伊.阿可夫(Roy Acuff),则沿着卡特家的路子发展乡村歌曲,他的真诚的歌声和传统风格受到全国...

关于中国的民俗音乐
答:民间俗乐首先是郑、卫、宋、齐等封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繁荣起来的,所以后来士大夫们就用"郑卫之音"或"郑声"来作为俗乐的代称。 俗乐中以民歌和民间歌舞为最重要,从现存《诗经》所集的十五国风,可以大体看到当时民歌的丰富多采。内容方面除一般劳动歌曲、爱情歌曲外、有倾诉农民痛苦生活的,如《七月》;有诅咒...

什么是我国通俗歌曲的三个发展时期?
答:我国通俗歌曲发展到今天经历过3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20纪20-30年代为起源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代、改革开放后至今。1978-1985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也是称之为“非主流”“次主流”的流行音乐的复兴和开拓期,是革命歌曲、红色歌谣向流行民谣、流行歌曲转化的时期。通俗歌曲发展注意:...

中国传统音乐是怎样发展的,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刘天华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北京大学教授,诗人刘半农的弟弟,他是与瞎子阿炳同时代的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经典代表作有《月夜》、《空山鸟语》、《良宵》、《光明行》等。李教授特别强调这位民族音乐的宗师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贡献,认为他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第一人。从他开始,中国民族音乐...

中国民间音乐的历史发展
答:中国民间音乐的历史发展 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例如我国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它与专业音乐的不同,主要在于创作方式,即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和专业音乐的笔头创作方式的不同,以及由于不同的创作方式而生发出的不同的创作手法、创作风格、创作特征...

西方交响音乐发展简史
答:西方音乐发展简史 中世纪音乐: 一、宗教音乐 格里高利圣咏史单声部音乐,多用拉丁文演唱,按朗诵拉丁文散文的方式吟唱,内容多摘自《圣经》。 弥撒(Mass)是天主教宗教仪式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为了纪念耶稣献身事迹而举行的,其名称来自此仪式的结束语“Ite ,missa est“(意为:仪式结束,众教徒退席)的拉丁文音译。一般...

什么是音年时代?
答:1:中世纪时期的音乐 音乐时代历程是什么?中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最主要的阶段,宗教势力强大,形成了政教合一的政体,教会反科学、反人道的黑暗统治,使艺术发展受到了极大压抑,音乐发展非常缓慢。但因为教会对音乐教化作用的重视,此时期宗教音乐得到了一定发展。 中世纪的宗教音乐基本为单声部的齐唱,也有齐唱...

帮忙找点通俗音乐对民歌的影响与发展的资料
答:用现代手法重新编配的《渔舟唱晚》就更别具风格了,许多专业民歌演唱家,开始演唱流行歌曲,使流行歌曲更显得轻松自如,又别具特色,这也是通俗音乐发展的明智选择。另一方面,通俗音乐的产生及其影响对于民族音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了是一种冲击,一个启发。面对活泼、新鲜、激情的通俗音乐,民族音乐以自...

中国传统音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答:第一阶段是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 第二阶段是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传乐 第三阶段则是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世俗乐

什么是流行音乐?
答:2、大众性 可以说“大众性”是流行音乐与生俱来最为关键的特点之一,也是流行音乐的社会基础所在。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形态正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大步迈进,精神文明建设也放在了重要位置,人们在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时候更多的是出没练歌房、歌舞厅、咖啡厅、酒吧等等一些娱乐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