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学历史经常听到李鸿章这个人,只知道他经常代表清政府签约,但是他在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历史上的李鸿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作者&投稿:拔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首先让我们了解历史上李鸿章的真实一面,李鸿章“发迹”之后,他们六兄弟曾在家乡安徽省大规模地购置田产,并建造“大者数百亩,小者亦百十亩”的庄园式宅第。这些宅第外围先凿以壕沟,内筑高墙如围寨,四周又辟花圃、菜圃、园圃,内层又凿有内壕沟,有的还设有碉堡、炮台、内外花园、藏书楼和秘密走廊等,俨然一个个小独立王国。关于李氏家族拥有的土地,据曾在李府管过事的唐凌辉说,李府最盛时期,有田257万亩。这些土地,李府采取“万亩建仓”的办法,委以亲朋直接管理。现已知仅在合肥、芜湖、肥西、无为、六安、霍山、庐江、舒城等地建立的“仓房”就有几十个。李鸿章名下的田产,每年可收租5万石。/据合肥东乡佃户统计,李氏在当地占地叁分之二,约50万亩,而瀚章和蕴章之子经钰,则是更大的地产巨户。就这样一个极其腐败的封建官僚,居然被CCTV大为美化。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发生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主张放弃新疆。他说:新疆“断不能久守”,而且新疆也不重要,丢了于肢体元气无伤,不如把用于新疆的经费移充海防之饷。而左宗棠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并且亲自率兵收复了。 1879年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订有巨大损失的《交收伊犁条约》,国内舆论大哗,要求改约,而李鸿章却说如果改约“其曲在我”,又说如果不签这个条约后患更亟。左宗棠等则要求改约。后曾纪泽奉命赴俄谈判改约,收回一些权益。 1878年中日就琉球交涉。李鸿章认为:琉球国向中国朝贡时所贡少,而中国所赐多,中国不合算;琉球离中国远,离日本近,对中国来说“尚属可有可无”,不必与日本争。日本并琉球后,又要与中国划界,主张将琉球南部接近台湾的宫古、八重山分让于中国,作为国界。李鸿章却说这两岛是累赘,不要。 中法战争时,李鸿章不同意抵抗法国的侵略,而威胁清政府说法国一向“因愤添兵”不好惹。张之洞主持战事,起用老将冯子材,李鸿章反对。后来冯子材改变了战争态势。而当中国军队乘胜追击、法军兵败如山倒之时,清廷却下了停战令。张之洞等都知道这主要是李鸿章的主意,对他大加指责,有人骂他如秦桧一样的“和戎宰相”,冯子材在前线给张之洞发一封电报,请他上奏诛议和之人。而李鸿章主张“乘胜即收”,结果与法国签订一个“不败而败”的条约。 在电视剧中,好像一切误国之责都与李鸿章无关。是慈禧太后修颐和园弄得海军没经费,是翁同和倾轧报复才搞得军舰没炮弹,是光绪皇帝急躁冒进才使得军队一败涂地。李鸿章简直比窦娥还冤。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李鸿章对于甲午战争的惨败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是有的,翁同和暗中拆台也是有的,但李鸿章的责任也不小。别的不说,只说他重用的那批将领就大成问题。我们看一下甲午战争的具体进展就会发现,除了海战不算,其余的战斗,几乎每一次都发生了前线指挥官临阵脱逃的事情,而这些指挥官大多都是李鸿章淮系的亲信。 在旅顺保卫战中,北洋营务处总办龚照屿是最高统帅。但他不等日军来到,就先化装乘小舟逃往天津。到了天津,他见到李鸿章,李鸿章只是把他臭骂了一顿,又命他返回旅顺,指挥作战。对于这样的将领,李鸿章采取如此的处置方法,难道不是大错特错吗?龚照屿返回旅顺后,并没有痛改前非,而是依旧随时准备逃跑。 在威海保卫战中,南帮炮台指挥官刘超佩不战而逃,致使炮台很快失守。北帮炮台指挥官戴宗骞被李鸿章认为是“胆识坚定,志节皎然”的优秀将领,但就是他却一贯克扣军饷,虐待士兵。在战事开始前,他匆匆忙忙地把军中存银八千余两运回自己的安徽老家。战斗开始后,他手下的士兵自动溃散,炮台完全由赶来增援的水兵防守,最终陷落。 在辽河战场上,除了淮军,还有湘军、楚军诸部,淮军主要统帅,年近八旬的老将宋庆还是比较能作战的,但也没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太原镇总兵聂士成,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等部队也有一定战斗力。但其余部队都无法令人恭维,都是屡战屡败,从鸭绿江边一直溃退到沈阳附近。在这个战场上,清军兵力达十几万人,而日军最多时不过叁万人,清军却一次像样的胜仗都没打过。 除了用人上的问题,李鸿章在指挥上也犯了很大的错误。他指挥作战的基本指导思想都是从他的老师曾国藩那里继承来的,讲究“以静制动”,“先以我之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他用兵时一贯小心谨慎,不轻易出击,强调先站稳脚跟,摆出“猛虎在山之势”,等敌人露出破绽,有可乘之机时再一举出动。 他的这套打法,都是在对付使用大刀长矛的太平军、捻军时总结出来。当时是行之有效的,但现在迎战现代化的日军就毫无作用了。在战争中,清军的表现是处处被动挨打,虽有整体数量上的优势,却在局部中总是处于劣势。看一下甲午战史就能明白,前期,清军从无主动出击之举。后期,改为湘系将领指挥,才有了一些反击作战,当然也没什么战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在军事上是十分低能的。

什么中国的教科书要丑化李鸿章?~

首先,一开始抹黑李鸿章的是慈禧,甲午的战败总是要有人承担责任的,于是李鸿章就成了最合适的替罪羊,国人只知道李鸿章是马关条约清政府方面的全权代表 但是实际决定权在慈禧手里头。
后来孙中山推翻了满清政府,而李鸿章是满清政府的维护者,打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的孙中山当然不可能去给李鸿章翻案。而且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动荡不堪,也没有什么功夫去理会这些东西。后来新中国成立了也没有去纠正这个问题,说到底国共相对于清政府都是革命者,把前朝给推翻了 然后去肯定前朝的一位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那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这方面历史上有很多例子,比较典型的有:汉朝推翻了秦朝,就说秦始皇是暴君,把他贬得一无是处,但是却沿用了秦的制度;唐朝取代了隋朝,于是隋炀帝成了历史上罕见的可以和纣王匹敌的暴君,但是唐朝却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而且也因为隋炀帝开凿了运河而受益无穷。
革命者总是会把自己推翻的对象贬的一无是处,才能显示自己的合法性,自己是拯救万民于水火而不是造反的!
李鸿章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但是我们还是要尊重他,因为明知道自己站出来是个悲剧,依然挑起了这付担子,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扩展资料人们在评述李鸿章功过是非的同时,逐步注意到了他的书法艺术,通过其存世的大量墨迹,我们看到了他书法的非凡功底。但很少有人提及他是位素养颇高的文化人,更是位造诣甚深的晚清书法家。
李鸿章扇面在不方不正的扇面上,布局有序,字字和谐于一体,美若一粒粒生动活泼的珍珠在跳跃,行行有度,疏而不乱。览之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不失为一篇书法高品佳作,显示出李鸿章的书法造诣之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鸿章

李鸿章生平的主要事迹有哪些?
答:当光绪帝下诏“明定国是”时,他曾向管学大臣孙家熏推荐康有为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后党”图谋加害康有为时,李鸿章暗地向康有为通风报信。当慈禧完全占了上风,光绪帝被软禁后,李鸿章又由徘徊观望到缄口不言。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军攻进北京,帝、后西逃西安。由两广总督回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求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再认识有关论文,快快
答:李鸿章以年家子的身份拜曾国藩为师,曾国藩对他另眼相待、青睐有加,加之李鸿章聪颖过人,虚心求教,因此进步很快。受教于曾国藩的第二年,李鸿章就考中举人。在长达近十年“朝夕过从”的日子里,李鸿章不仅学诗习文、练字读史,还向曾国藩请教经世义理之学,获益颇多。 受诸多因素影响,后世之人,只要谈及李鸿章,都认为他...

有关李鸿章,对历史学多才的进!
答:后来,他做了清朝的大官.但他不同于其他官员,他总是潜心研究统治者的心思.比如,在日本入侵时,慈喜并不想反抗,而是希望求得一时的安宁.李鸿章正是看出了她的心思,于是在无人前往谈判的情况下,李鸿章自告奋勇地站出来,夺得慈喜的欢心.在〔马关条约〕签定后,民众都在大喊’杀李以谢天下’,...

李鸿章和曾国藩分别是怎样的人?
答:1845年李鸿章参加恩科会试,曾国藩出任本科会试同考官。李鸿章虽然没有考中,但诗文却得到曾的赏识,他就感到李鸿章“其才可大用”。后来李鸿章在翰林院学习任职期间仍常向曾请教。1853年,李鸿章之兄李瀚章进入曾国藩幕府,襄办湘军粮台,而李鸿章则回到安徽老家帮办团练,镇压太平军。 几年下来,本想大有...

李鸿章和曾国藩分别是怎样的人?拜托各位大神
答:” 曾国藩生活极有规律,每天很早就起床查营,然后在黎明时分与幕僚共进早餐,或谈一天工作安排或随意谈天说地。初到曾国藩幕时,比较懒散的李鸿章很不适应这种规律、刻板的生活,深以为苦。一天早晨,他以头痛为名想多睡一会儿,但曾国藩知道他是装病多睡,所以几次派人请李鸿章起来一起吃饭,最后告...

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有哪些仁人志士进行那些课各式各样的尝试?
答: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之一。胡适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关于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的历程,学生还要知道,洋务运动是学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学制度,新文化运动是学思想,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过程。学生还要认识到,地主...

收集关于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的资料
答: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份文件上,李鸿章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即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 晚清重臣李鸿章,以其风云变幻的一生成为晚清时期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本书透射李鸿章的内心世界,写他...

李鸿章成长史详细资料?
答:李鸿章(1823-1901),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其先祖本姓许, 李鸿章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

怎样客观公正的看待李鸿章?
答:李鸿章与日本人订立的这个条约让中国失去了台湾、辽东和澎湖列岛的主权(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未能丧入日人之手,但中国又因此多付了日本3000万两白银的赔偿金);丧失了对朝鲜的宗主权;作为战败国,中国又另行赔偿了日本2亿两白银。因李鸿章的上述行径,人们称他为“卖国贼”并不为过。 但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李鸿章的平生
答:李鸿章认为祁门地处万山丛中,是兵家所忌的“绝地”,移驻不妥;而李元度追随曾氏,好为“文人大言”,而非将才,曾深知其短却使他领军防守徽州,甫一兵败又严词纠参,李鸿章不愿拟稿并“率一幕人往争”,终至愤而离营。这表明,李此时的战略和用人眼光已在曾之上。后来,经过胡林翼、陈鼐和郭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