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挺进大别山,损耗3万人,是否决策有误,去豫皖苏更好?

作者&投稿:宣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作者:忘情

众所周知,1948年3月刘邓大军转出大别山之后,所属4个纵队由挺进大别山前的12万人,减至5.6万人左右,哪怕是算上留在大别山创建军区的3.3万地方部队,刘邓大军人数也较先前有明显下降。 人员净损耗3万余人倒还在其次,更为严重的是该部重武器基本丢光,以至于攻击力锐减。许多人据此认为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有误,当初若是去豫皖苏的话,情况可能会好得多。

这种观点正确吗?我们不妨用事实说话,谈谈1947年8月初,刘邓下定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跃进大别山这个战略决心前,刘邓所部面临的形势及其可能的战略选择。

1947年6月30日,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第2、第3、第6纵队共计13旅,突然渡过黄河南下,在鲁西南大杀四方。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取得了歼灭敌军4个整编师(军)、9个半整编旅(师),约5.6万人的辉煌胜利。蒋军上下为之震动,蒋氏从洛阳、豫北、山东、汉口等地抽调7个整编师另2个整编旅驰援鲁西南,这等于是一举打乱了蒋氏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的战略部署。

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6月底的刘邓大军虽然因连续胜仗而士气高昂,但部队粮食、弹药已消耗得差不多了,而且自身伤亡约1.3万人,若无一个时期休整并补充粮弹,实际已无力连续作战。

而蒋氏从各个战场上抽调回援鲁西南的部队越来越多,仅冲在一线的就有第5军、第7军,整编第3、40、48、58、68、84、85师及整编骑兵第1旅,共计9个整编师(军)、26个整编旅(师)的兵力。位于二线的还有整编第20、28、46、57、65、75、88师,共计7个整编师的兵力。如果有必要的话,整编第10、11、15、38、41、47、52、56师和青年军第206师也可以加入鲁西南战场。

也就是说,久战疲惫的刘邓大军4个纵队约12万人,如果继续留在鲁西南,则必须要直面背靠黄河,迎战蒋军至少16个整编师加1个整旅,最多可能多达25个整编师的庞大兵力。那么,刘邓可能得到多少友军增援呢?

刚结束晋南攻势,准备出击外线的陈赓、谢富治集团辖4纵、9纵和38军,共计8万人。这个战斗力颇强的生力军若投入鲁西南战场,自可给予刘邓大军很大帮助。此外,华野第1、3、4、8、10纵也于7月底、8月初渡过运河,集结在郓城附近。不过,华野7月分兵,上述5个纵队分别兵出鲁中、鲁南,均遭遇严重损折。其中1、4纵队分别减员万人以上,部队疲惫之极,已基本丧失战斗力。3纵损失约5000人,减员较少的10纵也折损了约2000人。上述华野5个纵队中,只有8纵、10纵还能保持原有战斗力,3纵战斗力则有明显削弱。

鲁西南地区是夹在黄河、运河及陇海铁路之间的一个面积不大的三角形区域,敌我重兵云集于此,机动回旋的余地非常有限,不利于我军发挥大踏步进退,在运动中寻机歼敌的特长。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急调陈谢集团8万生力军加入鲁西南战场,也不大可能像刘邓7月末设想的那样,在鲁西南继续歼敌7至8个旅。

7月底、8月初,鲁西南地区暴雨连绵,黄河水大涨。一旦蒋军重兵完成合围部署,我军很可能被迫在背水的情况下与强敌决战。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以当时鲁西南我方力量,在外线与敌决战,毫无胜算。

既然不能贸然与敌决战,刘邓就只剩下三个战略选择。

第一,全军渡河北上,返回豫北。这实际是被敌军逼回了内线,且与上级跳到外线、开辟新区,引敌回援,让老根据地得以喘息的战略决策背道而驰。这么做正中蒋军下怀,意味着我军战略反攻的失败,故万万不可取。

第二,像刘邓在7月底设想的那样,全军先挺进豫皖苏地区,获得后方接济后再适时转往大别山。 这也是后世诟病千里跃进大别山通常所持的观点。但是,1947年8月的豫皖苏地区,只是个游击区,并不适合大兵团作战。况且集结在郓城附近的华野5个纵队战斗力大减,难以有效地牵制蒋军。蒋军大部队必然紧随刘邓大军进入豫皖苏地区。如此一来,刘邓所部4个纵队既没有机会得到休整,也没有战略空间得以展开。反观蒋军,却可凭借控制周边交通线的有利地位,在豫皖苏周边迅速集结优势兵力,将刘邓大军合围在此狭窄地域内,迫使我军与之决战。因此,这个战略选择实际上也行不通。

第三,打烂一切坛坛罐罐,轻装疾进,以半月行程挺进大别山。 蒋军指挥部此前估计,在其重兵合围鲁西南的情况下,刘邓所部或“就地决战”或“渡河北窜”,唯独没想过刘邓大军可能以猛虎掏心之势,直插其战略部署上的“软腹部”——大别山区。在蒋军毫无战略预判和相应兵力部署的情况下,采纳了这个战略选择,可以出敌不意,脱困而出。由于大别山区毗邻平汉铁路,直接威胁武汉,一旦发现刘邓大军意在大别山区,蒋军除派兵尾追外,还必须抽调大量兵力加强平汉铁路沿线、汉水及长江一线的防务,由此将更好地分散蒋军重兵集团,为我寻隙各自击破创造战机。

综上所述,刘邓大军之所以提前结束休整,决策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在当时敌情、民情、地形、水情情况下,所能作出的唯一正确选择。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

挺进大别山损失有多大?对凶残的小保队如何应对?从宋埠杀匪说起_百度...
答:1947年7月鲁西南战役结束不久,刘邓首长亲率最先成立的五个纵队中的四个,即1、2、3、6纵队,加上野战军直属队共12万大军,组成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腹地大别山挺进。 敌军从各战场调动了多达33个整编旅(师),在白崇禧的统一指挥下疯狂“围剿”我四个纵队,敌我兵力比达到了3:1。7月底开始实行挺进...

大别山只剩6万人的刘邓,为何可以快速恢复?我军:靠国军神助攻_百度知 ...
答:至此我们不难发现,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的兵力低谷,不足6万人的部队成长为124余万人,其中绝大多数的兵力皆为国军转化, 不得不说多亏了国军的神助攻!

挺进大别山正确还是错误
答:刘邓大军决策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在当时敌情、民情、地形、水情情况下,所能作出的唯一正确选择。所以挺进大别山是正确的。1947年6月3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第2、第3、第6纵队共12万人,从张秋镇至临濮集段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在1个月的作战中...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胜利原因是什么?
答:当然,还有部分部队作为地方化的部队留在大别山了,这个主要是后来的12纵队和其他各纵分出的部队,合计2万多,3万不到一点。 这样最后,刘邓大军约剩余9万人。 那么刘邓大军的损失到底是多少呢?应该是原始主力11.5万,加12纵1万2千,加后来补充兵员约3万(含解放区的新兵,当地新参军的,和俘虏兵),这样总共进大别...

请问一下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
答:1、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解放战争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国民党军队由强变弱,人民解放军由弱变强。2、国民党军队总兵力已从战争开始时的四百三十万人,减少到三百七十万人。3、其正规军虽然仍保持二百四十八个旅的番号,但其兵力已从二百万人减少为一百五十万人,其中被歼灭和遭歼灭性...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何说是不可撼动的重要性?_百度知 ...
答:挺进大别山很不容易,刘伯承用了一招釜底抽薪才最终争取来了一点突围。在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强渡黄泛区之后,才甩掉了白崇禧的部队。这期间,刘邓大军的重武器不断不丢弃,因为这个地方道路非常崎岖,拖住重武器根本不可能走的快。白崇山 为什么蒋介石会如此在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因为这个地方如果被...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及战略意义。
答: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依仗军事优势,对解放区实行全面进攻,我军奋起自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粉碎敌军企图。国民党军队被迫改全面进攻为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根据战争形势发展,刘邓大军遵照“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

千里挺进大别山有多苦?陈毅元帅:中野实在是拖苦了、拖瘦了
答:千里挺进大别山,不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心灵的洗礼。面对饥饿、严寒、伤痛和死亡的威胁,中原野战军将士们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首诗句,正是他们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他们相信革命的正义性,相信党和人民的支持,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

为什么说刘邓大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答:然而这支常胜之军在转战大别山的战略行动中却元气大伤,部队野战能力大为降低,以致在中原逐鹿中战绩欠佳。刘邓所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在战略反攻前,组建有1O个纵队和一个军共28万人。战略进攻开始后,刘邓率1、2、3、6等4个主力纵队13个旅共12.4万余人渡河南征,可谓兵强马壮。在鲁西南战役中,面对强敌围攻,刘邓指挥...

刘伯承部大别山伤亡统计
答:1947年8月7日 千里挺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取胜后,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1947年8月7日,刘邓大军挥师东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3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刘邓野战军兵分3路,先敌越过陇海路,以连续急行军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