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大秧歌的介绍

作者&投稿:权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内蒙大秧歌是一种汉族戏曲剧种。又称“秧歌戏”或“梆子”。起源于山西省朔县。



内蒙秧歌戏有哪些~

柏峪秧歌戏

  山东秧歌各处流行,风格多种多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鼓子秧歌”、
  “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或称“山东三大民间舞蹈”。
  “鼓子秧歌”流传在黄河下游的商河、阳信、惠民、无棣等县,在风格上可说与黄河中游陕西、甘肃、山西的锣鼓一脉相承。传说起源于北宋,是农民在打谷场上庆丰收的舞蹈。参加舞蹈的角色有伞、鼓、棒、花、丑五种,使用的道具分别为绸伞、圆形鼓、双棒、绸巾。
  “伞”的角色分“丑伞”与“花伞”两种。“丑伞”又称“头伞”,扮为老汉,是秧歌队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花伞”为女角,持花绸伞随“丑伞”指挥舞蹈,使舞队五彩缤纷。
  “鼓”为壮年男角,武生打扮,击鼓舞蹈,在舞队中人数最多,动作繁复,慓悍的舞姿伴着惊天动地的阵阵鼓声,具有无敌的威武。
  “棒”由男青年扮演,双手持两头系彩绸的木棒,翻飞舞动,令人眼花缭乱。
  “花”由女青年扮演,饰为戏曲中的花旦模样,左手持绸巾,右手拿彩扇,泼辣大方,青春活力四溢。
  “丑”,也称为“外角”,可增可减,装扮成“傻小子”、“丑婆”、“县官”、“花花公子”等等,穿插于舞队中间,作幽默即兴表演。
  鼓子秧歌按偶数搭配人员,队形排列讲究对称,以圆形为中心,千变万化。一般两把“丑伞”带八“鼓”、四“棒”、四“花伞”、八“花”,整队秧歌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二、三百人。队形变化有许多传统的阵势,如“双石榴”、“剪子股”、“牛鼻钳”、“闯王进京”等。
  “胶州秧歌”,相传起源于胶州城北部的东小屯村。当年,村里有马、赵两姓人家,因生活所迫,每逢农闲共同到周围地方演出,年久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流传至今,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
  “胶州秧歌”的角色只有十个,是传说中两个家庭中的全部成员:一对“鼓”扮为男性壮年;一对“翠花”是“鼓”的妻子;一对青年扮演“棒”是“鼓”的儿子;一对“扇花”是“棒”的妻子;一对“小嫚”,是“鼓”的小女儿。
  十个演员跑满场,又舞蹈,又演戏,引得千万人“听见锣鼓点儿,放下筷子撂下碗儿。听见秧歌唱,手中的活儿放一放。”
  演戏之前先跑场,这便是打开场子吸引观众的舞蹈,其中有“大摆队”、“十字梅”、“绳子头”、“挖心”、“两扇门”等阵法。
  戏剧演出以传统节目最具地方风格,俗称“本戏”,有“大离别”、“小离别”、“拉磨”、“说媒”、“三怕”、“四劝”、“裂裹脚”等剧目。
  “海阳秧歌”流行于胶东半岛的海阳、莱阳、乳山等县市,以海阳市最盛,几乎村村都有秧歌队。海阳市早年流行的秧歌叫“逗秧歌”,又名“小架秧歌”,后来在秧歌的舞蹈中加入了武术的套路,称为“大架秧歌”,外人称之为“海阳大秧歌”。
  “海阳秧歌”角色众多,整个舞队由单人舞,双人舞,多人舞组成。
  领头的是“药大夫”,他身穿长袍,口戴黑须,右手持马尾拂子,左手握平顶圆伞。这是整个秧歌队的总指挥兼领舞,他的即兴表演往往令人绝倒。
  其他角色有“霸王鞭”、“花鼓”、“彩扇”、“渔夫”、“樵夫”、“货郎”、“翠花”“相公”、“闺秀”、“锢炉”、“王大娘’”、“丑婆”,“顽童”、“牧童”、“村姑”、“大头和尚”、“柳翠”等等。
  海阳秧歌的演出有串街、进村、耍大场、跑阵势、演场、收场六段六种形式。跑阵势有单队穿插、龙盘尾、四门斗、扣心斗、黄牛瘪、竹篮挎花、六门斗、八卦斗、宝葫芦、葫芦带结子、卷爆仗、双队穿插、剪子股、二龙吐珠、勾心斗、大推磨、双八字、三龙纹柱、彩云遮月、牡丹开花、四瓣花、竹篮开花、遍地开花种种变化队形。
  秧歌多在大年正月表演。若在农历正月到山东,总可置身于秧歌的海洋。

大秧歌剧情介绍分集
答:每年正月十三,虎头湾都有件大事,就是赵家和吴家的斗秧歌比赛,赢的家族可以将祖宗牌位供奉在海神庙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两家族长为赢得比赛,都暗中进行着紧密的安排。斗秧歌的日子如期而至,赵家吴家两大家族全部聚集到一起,而跟这两家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黑鲨,也已早就埋伏在一旁,准备展开报仇计划。4、第四集...

大秧歌剧情介绍 大秧歌剧情介绍简述
答:八路军解放了海阳,在虎头湾成立了征兵处,赵大橹当了兵,并用真情打动了赵香月,两人准备成亲。要给两人证婚的海猫,想借机缓解吴赵两家的矛盾,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秧歌。就在大家沉浸在欢乐中时,海猫遭到三浦的袭击,胸口中刀。两年后,发现海猫没死的三浦,计划攻下虎头湾报仇。为了瓦解虎头湾...

大秧歌剧情介绍
答:好运的海猫再度被贵人相助地下党王天凯救下,海猫不甘运势一直把握在其他人的手上,他自我救赎,改名字为海龙。海龙一次次地从日自己的大刀下护卫自身的家园3,并以大秧歌为突破口,将吴、赵两大家族的世仇解决了,虎头湾的老百姓在海猫的带领下,将军统特务机构“八仙工作组”整肃,翻盘干了主人家。在...

关于秧歌的介绍
答: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

大秧歌剧情
答:《大秧歌》以海阳民俗“大秧歌”为切入点,讲述了胶东地区一段夹杂着家族恩怨情仇、惊心动魄的热血抗战的传奇故事。《大秧歌》集合了杨志刚、杨紫、王奎荣、刘芊含、张少华、王绘春、巍子、吴越等实力演员,讲述了1930年乞儿海猫回山东海阳寻亲,不料,世代为仇的虎头湾吴、赵两大家族,不仅逼死了触犯族规的...

大秧歌歌词介绍 大秧歌歌词
答:大秧歌歌词1、歌词:一只只羊啊爬过一道道坡 一颗颗酸枣树结了一颗颗果 一首首信天游追着大黄河 山西的汉子爱在黄土坡 一只只鹅啊游过一条条河 一盆盆小麦粉做了一锅锅馍 一碗碗刀削面香了小村落 山西的姑娘爱在黄土坡 大秧歌扭起来乐呀乐开怀 唢呐吹的震呀震天吼 大秧歌扭起来天地也快乐 酒...

秧歌的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
答:秧歌的音乐,一般分为三个部分:(1)小场演唱;(2)锣鼓打击乐;(3)唢呐吹奏。后两部分主要伴舞用。演唱包括“领唱秧歌”(又名“小秧歌”)与“走戏调”。开场时由秧歌头一个人演唱“小秧歌”,一般诙谐风趣,起着开场曲的作用。“走戏调”边舞边唱,大都是从小调中移植过来的'独立小曲,结合舞蹈...

大秧歌是什么意思?
答: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秧歌”的起源,汉族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 大秧歌的介绍 这部剧,我是越看越不...

大秧歌剧情分集剧情介绍
答:海龙一次次地从日自身的大砍刀下保卫本身的家园,并以大秧歌为突破点,将吴、赵两大家族的世仇解决了,虎头湾的普通百姓在海猫的引领下,将军统特务组织“八仙调研组”整顿,逆风翻盘做了主人。在一九三五年的秋天,工农红军胶河游击队员开展11·4暴动,我党相关部门管理决策在胶河建立根据地。吴若云是...

大秧歌第6集剧情介绍
答:三人跑到海边,正准备乘船离开之时,早就埋伏在四周的吴家人一齐围了出来,将他们死死困住。按照吴乾坤的吩咐,他们必须将赵玉梅和吴明义活捉,留到天明祭海。吴乾坤得知已经抓到赵玉梅和吴明义,带领大帮人伙来到海边,而救妹心切的赵洪胜也随后赶到。被逼得走投无路的吴明义和赵玉梅,在临死关头拼命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