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陈子昂的文言文

作者&投稿:呈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陈子昂字伯玉 原文及翻译

原文: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县人也。奇杰过人,姿状岳立,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至年十七八未知书。尝从博徒入乡学,慨然立志。因谢绝门客,专精坟典。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该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初为诗,幽人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文宗矣。

年二十一始东入咸京,以进士对策高第。曾献书阙下,时皇上以太后居摄,览其书而壮之,召见问状。子昂貌寝寡援,然言王霸大略,君臣之际,甚慷慨焉。乃敕曰:梓州人陈子昂,地籍英灵,文称伟晔,拜麟台正字。上数召问政事,言多切直。

属契丹以营州叛,建安郡王攸宜亲总戎律,台阁英妙,皆署在军麾。时敕子昂参谋帷幕。军次渔阳,前军王孝杰等相次陷没。三军震,子昂进谏,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建安方求斗士,以子昂素是书生,谢而不纳。子昂体弱多疾,激于忠义,尝欲奋身以答国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安谢绝之,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

及军罢以父老表乞罢职归侍,天子优之,听带官取给而归。遂于射洪西山构茅宇数十间,种树采药以为养。恨国史芜杂,乃自汉孝武之后以迄于唐为后史记,纲纪粗立,笔削未终,丁府君忧其中废。子昂性至孝,哀号柴毁,气息不逮。属本县令段简贪暴残忍,闻其家有财,乃附会文法将欲害之。子昂荒惧使家人纳钱二十万,而简意未已。数舆与曳就吏,子昂素嬴疾,又哀毁,杖不能起,外迫苛政,于是遂绝。年四十二。

译文:

陈子昂字伯玉,是梓州射洪县人。杰出超过一般人,形貌卓立不群,起初凭着有钱人家的子弟而行侠仗义恣逞意气。到了十七八岁都没有读书。曾经跟着赌博的人进入地方学校,感情激昂地树立志向。于是辞去了门客,专心研究古代典籍。几年之内,儒家经典、史书、百家之学的各种书籍没有不看完的。尤其擅长写文章,极有司马相如和终军的风度。开始写诗,幽州人王适看到后吃惊地说:这个人一定会成为文章为世人所师法的人物啊!

二十一岁的时候才向东进入京城长安,凭借对策考中进士。曾经向皇帝上书,当时皇上(武则天)是以太后的身份摄政,看了他的奏书而赞赏他,召见他询问情况。陈子昂状貌丑陋短小人缘不好,但是说起王道霸业这些远大的谋略,君臣关系,非常激昂。就下诏书说:梓州人陈子昂,山川献上英俊才士,文才可称光芒四射。就授予他麟台正字之职。皇上多次召见他询问国家政事,他的话很多都很恳切率直。

属国契丹凭借营州反叛,建安郡王武攸宜亲自主持军务,朝廷里的才俊,都参与到武攸宜麾下。当时皇上下诏让陈子昂到武攸宜的幕府担任参谋。军队驻扎在渔阳,前军王孝杰等相继阵亡。全军震惊恐慌,陈子昂进谏,请求分出部下一万人让自己率领作为前锋。建安郡王武攸宜当时正在寻求英勇战斗的人,因为陈子昂平素是文士,拒绝他的意见不肯采纳。陈子昂身体孱弱经常生病,但是被忠义所激励,曾经想奋力作战来报答国士之遇。自己认为身为近侍的官职,又参与军中谋划,不可以看到危难却爱惜生命苟且容于世上。过了几天又进谏,语言非常切直尽理。武攸宜又拒绝了他,就改任他作为军曹。陈子昂知道武攸宜与自己意见不合,就闭口不言担任下级官吏,只是兼任掌书记罢了。

等到军事行动结束以后因父亲年老上表请求辞官回家侍奉,天子优待他,让他保留官职领取俸禄回家。于是在射洪县的西山建造了几十间茅屋,靠种树采药作为供养。怨恨国史杂乱,就从汉孝武皇帝之后到唐代为止写作为《后史记》,提纲粗略地确立了,写作还没有终了,因父亲去世而中止了。陈子昂性格极为孝顺,悲伤地呼号痛哭瘦损如柴,上气不接下气。陈子昂老家所属县的县令段简贪婪残暴狠毒,听说陈子昂家里富有,就附会法律条文将要陷害他。陈子昂惊慌害怕让家里人交了二十万缗钱,然而段简心里还不满足。多次用车载着他去受审,陈子昂平常就羸弱多病,又因父亲去世而哀伤损坏了身体,拄着手杖都不能起床,外面又被苛政所逼迫,于是死去了。时年四十二岁。

望采纳

2. 关于陈子昂

唐 代 文 学 家。

字 伯 玉, 梓 州 射 洪 (今 属 四 川) 人。 因 曾 任 右 拾 遗, 后 世 称 陈 拾 遗。

青 少 年 时 轻 财 好 施, 慷 慨 任 侠。 24 岁 举 进 士, 以 上 书 论 政 得 到 武 后 重 视, 授 麟 台 正 字。

后 迁 右 拾 遗。 曾 因“ 逆 党” 反 对 武 后 而 株 连 下 狱。

在 26 岁、36 岁 时 两 次 从 军 边 塞, 对 边 防 颇 有 些 远 见。 38 岁 辞 官 还 乡, 后 被 县 令 段 简 迫 害, 冤 死 狱 中。

陈 子 昂 主 张 改 革 六 朝 以 来 绮 靡 纤 弱 的 诗 风, 恢 复 《诗 经》 的 “风、雅” 传 统, 强 调 比 兴 寄 托, 提 倡 汉 魏 风 骨。 存 诗 100 余 首, 其 中 最 具 代 表 性 的 是 《感 遇》 38 首、《蓟 丘 览 古 赠 卢 居 士 藏 用》 7 首 和 《登 幽 州 台 歌》。

他 的 律 诗 较 少, 但 如 《晚 次 乐 乡 县》、《渡 荆 门 望 楚》、《春 夜 别 友 人》、《送 魏 大 从 军》 等 五 律, 音 节 浏 亮、风 格 雄 浑。 显 示 出 近 体 诗 趋 向 成 熟 时 期 的 特 色 和 刚健 有 力 的 诗 风。

陈 子 昂 是 唐 诗 革 新 的 前 驱 者。 其 诗 思 想 进 步 充 实, 语 言 刚 健 质 朴, 对 唐 代 诗 歌 影 响 巨 大, 张 九 龄、李 白、杜 甫、元 稹、白 居 易 都 从 中 受 到 启 迪。

但 他 在 大 力 反 对 颓 风 的 同 时, 忽 视 了 六 朝 诗 人 长 期 积 累 的 艺 术 经 验。 其 诗 往 往 质 朴 有 余 而 文 采 不 足, 有 些 诗 篇 语 言 较 枯 燥, 形 象 不 够 鲜 明。

陈 子 昂 亦 是 唐 代 古 文 运 动 的 前 驱 者。 他 的 散 文 虽 仍 夹 杂 部 分 骈 偶 语 句, 但 大 体 上 质 朴 疏 朗, 接 近 先 秦 两 汉 古 文, 改 变 了 唐 初 文 风, 但 其 散 文 成 就 不 及 诗 歌。

子 昂 死 后, 其 友 人 卢 藏 用 为 之 编 次 遗 文 10 卷。 明 弘 治 年 间 杨 澄 校 刻 杨 春 本 《陈 伯 玉 文 集》 10 卷, 收 辑 作 品 较 多。

今 人 徐 鹏 校 点 的 《陈 子 昂 集》 比 较 完 备。

3. 准确翻译古文陈子昂的《修竹篇序》

东方公足下:文之道衰弊,已经有五百年之久了(指从西晋至唐初)。汉魏时期优秀的风骨传统,晋宋虽然没能流传下来,然而在现存的文献中有可以找到证明。我闲暇的时候曾经欣赏齐梁的诗歌,(觉得)当时的创作过分追求词采的华丽,而缺乏内在的比兴寄托,每每感慨万千。

回想古人,常常担心浮艳绮靡(的文风充斥文坛),而风雅之风就此沉寂下去,因此心中很是不安。自从昨日于解三处欣赏了您的《咏孤桐》诗,深深地感到诗中透露出一种端直飞动的风骨美,声情并茂,抑扬起伏,表达鲜明精练,音韵铿锵悦耳。

于是乎心目为之一新,消除了那种沉闷和抑郁之感。没想到(您的诗作)又感受到了正始之音,也可以令建安时代的作者感到欣慰。解君说:“您可以与晋代的张华、何劭相比肩”,我认为这是知音之言。所以感叹于雅制(的复兴),写了这首《修竹诗》,自然期待献给知音之人欣赏。

原文: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逦逶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往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是陈子昂看到东方虬的《咏孤桐篇》(原诗已佚)后有感而发,是陈子昂诗歌理论的集中体现,当作于陈子昂中进士之后,具体作年不详。

作品鉴赏

这首诗的序文是对东方虬《咏孤桐篇》的评论,也是陈子昂对自己创作体会的总结,是他诗歌创作的理论纲领。陈子昂以汉魏诗歌为高标,痛责晋宋以来的浮靡文风,感叹“风骨”和“兴寄”的失落。令他惊喜的是,东方虬《咏孤桐篇》竟使汉魏诗歌的“风骨”与“兴寄”重新得到复归。

他盛赞这篇作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可谓风骨朗健的佳作。陈子昂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遂挥毫写下《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寄赠给东方虬。可惜,东方虬的《咏孤桐篇》今已失传,但从陈子昂的行文来看,那自然是他诗作的同调,而且,陈子昂用以赠答的《修竹篇》的确也是一篇“风骨”与“兴寄”兼备的作品。

风骨和兴寄是唐诗两个重要的质素,也是后人评论唐诗的两个重要范畴。陈子昂所倡导的“风骨”虽然借自六朝人的成说,但又有他自己新的内涵,是指旺盛的气势与端直的文词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那种昂扬奋发、刚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陈子昂所高标的“建安风骨”,恰是六朝浮靡诗风的缺失,因此,这对于扭转六朝以来柔弱、颓靡的文风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尤其对于树立唐诗那种昂扬奋发的气度和风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4. 准确翻译古文陈子昂的《修竹篇序》

东方公足下:文之道衰弊,已经有五百年之久了(指从西晋至唐初)。

汉魏时期优秀的风骨传统,晋宋虽然没能流传下来,然而在现存的文献中有可以找到证明。我闲暇的时候曾经欣赏齐梁的诗歌,(觉得)当时的创作过分追求词采的华丽,而缺乏内在的比兴寄托,每每感慨万千。

回想古人,常常担心浮艳绮靡(的文风充斥文坛),而风雅之风就此沉寂下去,因此心中很是不安。自从昨日于解三处欣赏了您的《咏孤桐》诗,深深地感到诗中透露出一种端直飞动的风骨美,声情并茂,抑扬起伏,表达鲜明精练,音韵铿锵悦耳。

于是乎心目为之一新,消除了那种沉闷和抑郁之感。没想到(您的诗作)又感受到了正始之音,也可以令建安时代的作者感到欣慰。

解君说:“您可以与晋代的张华、何劭相比肩”,我认为这是知音之言。所以感叹于雅制(的复兴),写了这首《修竹诗》,自然期待献给知音之人欣赏。

原文: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逦逶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往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

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

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是陈子昂看到东方虬的《咏孤桐篇》(原诗已佚)后有感而发,是陈子昂诗歌理论的集中体现,当作于陈子昂中进士之后,具体作年不详。

陈子昂所标举的“兴寄”也是来源于前人主要是汉人“美刺比兴”的观念,其含义就是指诗歌的比兴寄托。这也的确切中了六朝诗歌工于体物、专有形似的弊端。

更值得指出的是,陈子昂“风骨”与“兴寄”并举,对唐诗未来的发展,比如实现由风骨向兴寄的“战略转移”,也埋下了伏笔。 陈子昂同时的人如卢藏用对陈子昂的意义已经有所认识,他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中,给予陈子昂以极高的评价,认为是“道丧五百年而得陈君”,对其代表作《感遇》诗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但卢藏用的出发点不是诗歌的美学特质,而是儒家的政教观念,因此与陈子昂在诗歌史上的真正价值,与陈子昂的理论主张对唐诗学的真正意义之间尚存在一定的距离。 但是,就总体而言,他的评价是客观的、中肯的,得到了后人的赞同。

杜甫盛赞陈子昂“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新唐书·陈子昂传》肯定他“始变风雅”。当然,也有人对卢藏用的评价提出过质疑,如颜真卿、皎然等。

明末胡震亨《唐音癸签》综合各种意见,仍然认为陈子昂“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 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

24岁时举进士,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

后因父老解官回乡,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5. 摔琴赠文 文言文 翻译

陈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顾左右曰:‘辇千缗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此乐。’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阳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都。

陈子昂刚到京城时,不为人所知。这天,有一个人卖胡琴,索价百万。有钱人相互传看,但没识货的。陈子昂就挺身而出,对手下人说:拿千缗买下来。大家惊讶不已,就问他。他答道:我善于玩这种乐器。大家都问,能不能弹给大伙欣赏一下?陈子昂说:明天你们到宣阳里集合。到了第二天,大家结伴而往,只见陈子昂已经准备好了酒肴,在酒席最前面摆好了胡琴。大家吃饱喝足了,准备听陈子昂弹琴了。陈子昂捧着琴,说:我陈子昂是四川人,写有文章百卷。今天到京城奔走,碌碌无为,不为人知,如同尘土。这乐器是低等人谋生用的,哪里值得大家来关注。“说完,他就举起胡琴往地上摔碎了,接着又拿出文章赠给参会的人。当天之内,他的名声传遍了京都。

6. 《陈子昂市琴》的译文

唐代大诗人陈子昂年轻时从家乡四川来到长安,准备一展鸿鹄之志,然而朝中无人,故四处碰壁,怀才不遇,令他忧愤交加。

一天,他在街上漫无目的闲逛,见一人手捧胡琴,以千金出售,观者中达官贵人不少,然不辨优劣,无人敢买。陈子昂灵机一动,二话没说,买下琴,众人大惊,问他为何肯出如此高价。他说:“吾擅弹此琴,请明天到敝处来,我将为尔等演奏。”

次日,陈子昂住所围满了人,陈子昂手捧胡琴,忽地站起,激愤而言:“我虽无二谢之才,但也有屈原、贾谊之志,自蜀入京,携诗文百轴,四处求告,竟无人赏识,此种乐器本低贱乐工所用,吾辈岂能弹之!”说罢,用力一摔,千金之琴顿时粉碎。还未等众人回过神,他已拿出诗文,分赠众人。众人为其举动所惊,再见其诗作工巧,争相传看,一日之内,便名满京城。不久,陈子昂就中了进士,官至麟台正字,右拾遗。

7. 路遇 陈子昂 古诗翻译

这首五言诗通篇咏香兰杜若。香兰和杜若都是草本植物,秀丽芬芳。兰若之美,固然在其花色的秀丽,但好花还须绿叶扶。花叶掩映,枝茎交合,兰若才显得绚丽多姿。所以作品首先从兰若的枝叶上着笔,迭用了“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形容花叶的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

如果说“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的话,那么“朱蕤冒紫茎”则是由茎及花,从正面刻画了。这一笔着以“朱”、“紫”,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绘,并下一“冒”字,将“朱蕤”、“紫茎”联成一体。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下垂,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画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突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

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般浓妆艳抹,富丽堂皇。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幽独空林色”,诗人赞美兰若秀色超群,以群花的失色来反衬兰若的卓然风姿。其中对比和反衬手法的结合运用,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特下“幽独”二字,可见诗中孤芳自赏的命意。

诗的前四句赞美兰若风采的秀丽,后四句转而感叹其芳华的零落。“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由夏入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用“嫋嫋”来形容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然而“嫋嫋秋风”并不平和。“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芬芳的鲜花自然也凋零了。

《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象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此诗全用比兴手法,诗的前半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以其“幽独空林色”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半以“白日晚”、“秋风生”写芳华逝去,寒光威迫,充满美人迟暮之感。“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之凋零,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从形式上看,这首诗颇象五律,而实际上却是一首五言古诗。它以效古为革新,继承了阮籍《咏怀》的传统手法,托物感怀,寄意深远。和初唐诗坛上那些“采丽竞繁”、吟风弄月之作相比,它显得格外充实而清新,正象芬芳的兰若,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8. 陈子昂介绍

陈子昂(约659~700)

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

陈子昂主张改革六朝以后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存诗100余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他的律诗较少,但《晚次乐乡县》、《渡荆门望楚》、《春夜别友人》、《送魏大从军》等五律,音节浏亮,风格雄浑,显示出近体诗趋向成熟时期的特色和刚健有力的诗风。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进步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但他在大力反对颓风的同时,忽视了六朝诗人长期积累的艺术经验。其诗往往质朴有余而文采不足,有些诗篇语言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

陈子昂亦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前驱者。他的散文虽仍夹杂部分骈偶语句,但大体上质朴疏朗,接近先秦两汉古文,改变了唐初文风,但其散文成就不及诗歌。子昂死后,其友人卢藏用为之编次遗文10卷。明弘治年间杨澄校刻杨春本《陈伯玉文集》10卷,收辑作品较多。今人徐鹏校点的《陈子昂集》比较完备。

/mrl1568



~

陈子昂文言文翻译
答:众人要求子昂弹奏一曲,陈子昂说:“如各位不嫌弃,明天请到宜阳里来。” 第二天众人果然依约前往,陈子昂准备了酒菜,将胡琴放在桌上,用过酒菜后,陈子昂捧着琴说:“我是四川陈子昂,写过上百篇的文章,到京城来也已有一段时日了,但是始终得不到任何赏识。至于胡琴嘛,是低贱的乐工所弹奏的,哪值得花时间心力去钻...

关于陈子昂的文言文
答: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进步充实, 语言刚健质朴, 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但他在大力反对颓风的同时, 忽视了六朝诗人长期积累的艺术经验。 其诗往往质朴有余而文采不足, 有些诗篇语言较枯燥, 形象不够鲜明。 陈子昂亦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前驱者。 他的...

陈子昂,字伯玉文言文翻译
答: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县人也。奇杰过人,姿状岳立,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至年十七八未知书。尝从博徒入乡学,慨然立志。因谢绝门客,专精坟典。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该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初为诗,幽人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文宗矣。年二十一始东入咸京,以进士对策高第。

陈子昂砸琴文言文
答:故四处碰壁,怀才不遇,令他忧愤交加.一天,他在街上漫无目的闲逛,见一人手捧胡琴,以千金出售,观者中达官贵人不少,然不辨优劣,无人敢买.陈子昂灵机一动,二话没说,买下琴,众人大惊,问他为何肯出如此高价.他说:“吾擅弹此琴,请明天到敝处来,我将为尔等演奏.” ...

文言文庆云
答:明明上天,烂然星陈。 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四时顺经,万姓允诚。於予论乐,配天之灵。 迁于贤善,莫不咸听。 鼚乎鼓之,轩乎舞之,精华已竭,褰裳去之。 陈子昂此诗当为仿古人之作,小女子试翻译如下: 昆仑山的元气,汇集成了祥瑞的庆云。曾经舜帝发迹的时候,五色的氤氲云气笼罩在妫地...

子昂碎琴文言文翻译注释,子昂碎琴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答:1.译文:唐朝时陈子昂刚到京城时,人们都不认识他.一天,有个卖胡琴的老头喊价百万要卖手中的胡琴,一些豪门富商传看那胡琴,没人看得出这琴是不是真的价值百万.陈子昂突然说:“我出一千缗钱买了.”大家听了,惊异得不得了,陈子昂说:“我擅长弹奏胡琴,这是把好琴.”众人要求子昂弹奏一...

《子昂碎琴》子昂初入京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答:“子昂初入京”的翻译是陈子昂刚到京城。一、原文 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顾左右曰:“辇千缗市之!”二、译文 陈子昂刚到京城时,不为人所知。(有一天)有个卖胡琴的人,要以百万的价钱卖手中的胡琴,豪门富商传看那胡琴,没有人能分辨出...

急急急,《复仇议状》文言文翻译
答:而且陈子昂的议状中说:“人必定会有儿子,儿子也必定有双亲,因为爱自己的双亲而互相仇杀,这种混乱状态谁来解救呢?”这是太不明白“礼”了。“礼”所说的仇,是怀着冤屈悲痛而无处申诉啊,不是指的犯罪违法,陷于死刑之中。若说:“他杀了人,我就杀死他。”不去评断是非,不过是欺负孤单力弱的人罢了。这违反经...

子昂碎琴文言文翻译
答:字犹龙耳犹子犹,号龙子犹茂苑外史顾曲散人姑苏词奴平平阁主人等。有一天黄昏,他在十分苦恼时去到外面散步,恰好,在路旁,他看到了一个卖胡琴的人那人拿着一把胡琴漫天要价一百万文许多豪门贵族子弟相互传视,却没有能鉴别胡琴的好坏这时,陈子昂顿生一计,决定碎琴买名。

陈子昂字伯玉 原文及翻译
答:原文:陈子昂,字伯玉,梓州人。开耀二年许旦榜进士。初,年十八时,未知书,以富家子,任侠尚气,弋博,后入乡校感悔,即于州东南金华山观读书,痛自修饬,精究坟典,耽爱黄、老、《易·象》。光宅元年,诣阙上书,谏灵驾入京。武后奇其才,遂拜麟台正字,令云:“地籍英华,文称暐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