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明明打了胜仗,实际上却败了,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战役吗? 战争史上有哪些打了胜仗但实际上败了,而打了败仗实际上胜了的战...

作者&投稿:终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938年三四月间,国军虽然在临沂和台儿庄接连击败日军矶谷师团和板垣师团,但自身伤亡也很大,部队基本上被打残了。所以,在日军退回莒县和峄县之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虽然命令各部队追击日军,但张自忠部追上去之后,已经无力继续攻击,唯一尚有余力攻击日军的汤恩伯的十七军团则陷入和日军的延翼竞争,实际上是对峙局面。这个局面实际上和淞沪会战一开始的情况很像。

淞沪会战本来一开始国军有能力将淞沪战场为数不多的日军全歼,但却因为统帅部的机会主义思想,寄希望于国际干预,因此并未马上下令全力攻击,坐视机会丧失。等到国际干预无望,再下令全面攻击日军的时候,日军的增援部队已经逐渐增加上来了,国军的兵力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从而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淞沪会战,持续了近三个月,伤亡惨重,参战部队基本上全部被打残,大多数部队失去了战斗力。

因为第五战区当时能够控制的部队数量有限,在经过临沂和台儿庄两次死拼之后,作为战区主力兵团的张自忠部五十九军伤亡很大,损失超过三分之一,孙连仲部也伤亡超过一半,只有精锐中央军组成的汤恩伯部实力尚存。但在李宗仁下令追击日军之后,唯一有能力攻击日军的汤恩伯又开始消极避战,保存实力,从而再次错过了将残余日军全部消灭的机会。而这也就给了日军增援的机会。

日军继续沿津浦路和青岛两个方面向鲁南战场增援,到四月下旬,再次发动攻势,国军只能像上次一样,退守临沂和台儿庄。但这时候国军已经无力再战,所以庞炳勋部在临沂稍作抵抗后就撤离了临沂,孙连仲在台儿庄的防御也岌岌可危。这时候刚从后方赶赴战场的滇军六十军卢汉的部队在禹王山一带顽强抵抗,阻止日军前进一段时间,但也伤亡惨重,战后整理,三个师只能缩编为一个师。最后,孙连仲也不得不撤离台儿庄。

此时,日军南北夹击的局面已经形成,南线日军一部已经渡过淮河,前进到徐州以西的永城、萧县等地,第五战区所属部队已经处于被日军包围的态势。起初,李宗仁与统帅部沟通后,企图将剩余的部队编组为几个兵团,机动作战,但这时候发现已经来不及了,只能下令全部突围。连李宗仁本人也只能率领徐州的战区司令长官部工作人员以及大批幕僚、记者等人员向蒙城方向突围,并且命令他的嫡系第七军派部队接应和掩护,最后才安全转入大别山区。

因此,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和临沂大捷两次打败日军,确实一度非常振奋人心,打破了抗战以来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更是对号称钢军的板垣师团和矶谷师团造成歼灭性的打击,但就整个徐州会战来说,国军仍然始终处于被日军南北两线夹击的态势,国军实际上是内线作战,只能是左支右绌。虽然也对日军造成了大量伤亡,但国军自身的伤亡也非常惨重,大量的部队失去战斗力,只能撤离战场,到后方进行整补。所以,整个徐州会战仍然是以国军的失败告终。

实际上,这也是抗战期间国军在几乎所有大规模会战中的基本情况,虽然个别会战中能够在局部战场大量消灭敌人,击败日军,但这种局部性的胜利,往往并不能彻底改变国军与日军之间的战略态势,最终整个会战仍然会陷入失败。也因此,整个抗战期间,虽然国军在个别战区曾经主动发动过几次反击攻势,但最后都虎头蛇尾,草草了事。其间的主要原因也就在于,国军的局部性胜利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往往达到日军的几倍,因此哪怕是取得局部性胜利,也无力进一步扩大战果,最终导致整个会战的失败。



历史上有哪些打了胜仗但实际上败了,而打了败仗实际上胜了的战役?~

历史上打了胜仗但实际上失败了,我们都听说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那个时候中国的社会清王朝日益腐败,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深,这种情况下民不聊生。在清朝专制统治下,民族的危机,开展了辛亥革命。为的就是让国家独立,民主,在20年代前后,辛亥革命的使用开始升温且影响日广。其中革命主要组织有兴中会,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

其中的领导者主要有孙中山、蔡元培等人,革命政治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体制。这场革命虽然胜利了,它是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但是这场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说完这个我们再说历史上失败了但实际胜了的战役,那就是平型关战役。平型关战役发生在1937年9月中旬,为了配合友军作战,阻挡日军的攻势。在八路军师长林彪的指挥下,进行平型关战役。这场战役,其中的第二组织整体是失败的。这场战役是比较有争议的,既然失败为什么说它实际上胜利了呢?


首先,这场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国内一些人的不安,对日本的惶恐。在之后的影响也是振奋了人心,增强了全国人民和武装力量对抗战的决心和信心。同时让人民群众更加信任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

我国历史上有数不清的战役战争,有的气势恢宏、气吞万里,如解放之淮海战役;有的艰苦卓绝、结局惨烈,如秦赵的长平之战;有的灵巧机变、变幻多姿,如诸葛亮征南中之七擒七纵。战争的结局不外乎两个,胜和败,但是正如题主所言,历史上的确有呢么一些战争给人很很奇葩的错觉,明明是胜利了,却让人觉得是失败了,明明是失败了却给人打胜了的感觉。不细想不能觉察其中之味,细细品味让人回味无穷!

长坂坡战役,刘备集团是胜是败?当阳长坂坡之战,猛张飞横刀立马于桥头,一声大喝,曹将夏侯杰立时被吓死;骁赵云出入曹军若无人之境,夺回公子阿斗和刘备的夫人,无人能挡。刘备阵营如此出彩,演义得天花乱坠,但掩盖不了刘备集团惨败于长坂坡的事实。长坂坡战役之前,刘备镇守江陵,队伍齐整。长坂坡战役之后,刘备败走江夏投靠刘琦,走散了家小,两个女儿被曹 纯活捉,损失部队无数。长坂坡之败,主要责任不在刘备而在刘表的次子刘琮,他即位后即不战而降,却不敢将此事告知给刘备,刘备猝不及防而招致溃败。但无论什么原因,当阳惨败是不争的事实。
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妙音一曲喝退司马懿十万军,何其威武!但实际上呢,且不论空城计是否真实存在,即使是在演义里,空城计所在的战役也是蜀军失败。而这个战役就是著名的街亭之战。诸葛亮出祁山伐魏,错用参军马谡,致使街亭失守,而蜀国的主力都在外面作战。这时司马懿率领大军,直接杀奔诸葛亮的指挥部。大军在外,指挥部暴露在敌军兵锋面前,这不是典型的军事失败是什么?更何况,痛失街亭不仅导致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更糟糕的是让魏国惊醒,改变策略,在关陇一线增加重兵以提防蜀汉,使后者再也没有第一次北伐这样的好机会。诸葛亮之后又数次北伐,均未取得像样战绩,与街亭之败不无关系。

上面说的是败了却像是胜利了的情况,那么反之呢?历史上也有不少案例。
中唐睢阳之战,唐军经过近一年多的苦守,最终身死城亡,但是叛军的兵锋始终没有约过睢阳波及江南。唐军败耶,胜耶?张巡的功劳是毋庸置疑的。安史之乱,乱军肆虐,兵锋所向披靡,所到之处无不望风而降。安禄山,史思明的乱军三个拿下东都洛阳,一年攻入帝都长安。唐玄宗不得不狼狈出逃。整个帝国在乱军面前都显得颤颤巍巍,谈虎色变。但是,唯一有个例外,就是张巡把守的睢阳。在睢阳,张巡以不足万人之众,抵挡了十几万叛军,且斩杀敌将三百、敌兵十二万人,成功阻止了叛军往淮南肆虐,保住了大唐王朝赖以生存的江南物质基地,使危如累卵的唐王朝得意喘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张巡是唐王朝再造的大功臣!
高手对局在于攻心,而非表面。诸葛亮和司马懿斗了那么多年,每一次基本都是卧龙先生胜多负少,但最终却是胜得多的殒命五丈原,胜得少的笑谈在人间。对司马懿来说,胜耶败耶?在陇上地区,司马懿是出了名的擅守大将,对于诸葛亮的进攻,司马懿采取的措施就是坚守不出,因为深知蜀军长途跋涉后勤保障肯定跟不上,而且西南地区地势陡峭运粮非常的不方便,事实也是这样诸葛亮每次北伐的失败,都跟粮食捉襟见肘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司马懿就是利用蜀军这一缺点打持久战,这对诸葛亮来讲肯定是消耗不起的。为此司马懿修筑了许多营寨让诸葛亮一一来攻,即使每次都失败,也可以气定神闲的看对手表演,有效打破克复中原的战略目标。战役上是失败,反而是战略意义上的胜利。

个人观点,欢迎点赞,吐槽,如果觉得有意思,请点击关注。

有的时候明明打了胜仗,实际上却败了,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战役吗?
答:1938年三四月间,国军虽然在临沂和台儿庄接连击败日军矶谷师团和板垣师团,但自身伤亡也很大,部队基本上被打残了。所以,在日军退回莒县和峄县之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虽然命令各部队追击日军,但张自忠部追上去之后,已经无力继续攻击,唯一尚有余力攻击日军的汤恩伯的十七军团则陷入和日军的延翼竞争,实...

有的时候明明打了胜仗,实际上却败了,有这样的战役吗?
答:所以才说这场战争为什么是打了胜仗却是失败了呢,这就是重点的地方,如果你只是打了胜仗,但却是失去了民意的话,那么你或许是在实际上是失败的。就拿现在的美国而言,虽然每次发动战争,都是以美国胜利而告终,但是美国却失去了自己身为大国该有的气度。

历史上有哪些打了胜仗但实际上败了,而打了败仗实际上胜了的战役?
答:说完这个我们再说历史上失败了但实际胜了的战役,那就是平型关战役。平型关战役发生在1937年9月中旬,为了配合友军作战,阻挡日军的攻势。在八路军师长林彪的指挥下,进行平型关战役。这场战役,其中的第二组织整体是失败的。这场战役是比较有争议的,既然失败为什么说它实际上胜利了呢?首先,这场战役打破...

历史上有哪些打了胜仗但实际败了,而打了败仗实际胜了的战役
答:究其所有,历史上发生的所有看上去是一场胜仗的败仗真的是有很多,这种情况多数出现在一些没事找事的国家或者军队身上。其中看似打了胜仗实际是败仗的以日本偷袭珍珠港最为经典。打了败仗实际上是胜仗的以皮旅中原突围最为典型。看上去是胜利实际上是失败的战争是哪个?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为例:日本因为这一次...

战争史上有哪些打了胜仗但实际上败了,而打了败仗实际上胜了的战役?
答:希望真正了解军史的答友可以看懂本文,抗日战争中最刻骨铭心的“豫湘桂战役”,其实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到1944年初的时候,小日本实际上败局已定,重庆军方也认为日军发动大规模会战的机率已经为零,因为太平洋战场上日军节节败退,正在吞噬日本所剩无几的精锐部队和战略资源。...

有哪些打了胜仗但实际败了,而打了败仗实际上胜了的战役?
答:此战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国民党进攻延安1947年,蒋介石把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其重点进攻方向之一就是陕甘宁边区,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延安。3月蒋介石在西北地区集结了34个旅25万多人的兵力,由天子门生胡宗南指挥,开始向延安进攻。此时我党根据敌我态势决定:先诱敌深入,适时放弃...

战争史上有哪些打了胜仗但实际上败了,而打了败仗实际上胜了的战役?
答:长坂坡之败,主要责任不在刘备而在刘表的次子刘琮,他即位后即不战而降,却不敢将此事告知给刘备,刘备猝不及防而招致溃败。但无论什么原因,当阳惨败是不争的事实。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妙音一曲喝退司马懿十万军,何其威武!但实际上呢,且不论空城计是否真实存在,即使是在演义里,空城计所在的战役...

诸葛亮既然常常打胜仗,为什么最后老是失败?
答:主观因素 自关羽失荆州被杀,刘备又大败于夷陵,蜀汉的军事实力已经远逊于曹魏。此后蜀汉虽在诸葛亮等人的指引下有一定的发展,但直到诸葛亮率军北伐时实力与曹魏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按照诸葛亮所说此时的蜀汉已经是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客观因素 1。诸葛亮在关中一带作战,而此地与汉中之间的道路十分险阻...

中国历史上却有哪些战争取得了胜利,结果反而是都让步?
答:时光到了光绪帝年间,古老的中华帝国已是千疮百孔,在多次的战争中,几乎全部失败,但是,在与欧洲列强之一的法国交战时,却打胜了,而且是大胜仗!1883年,法国在蚕食了越南之后,仍然不收敛,继续进攻中国。要知道,那个时候,南部的那个国家名义上还是中国的保护国,中国是正式的宗主国。换句话说,法国...

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为何却还是三国中最弱的)
答:除此外 的其它 战役,东吴也是败少胜多。但是,就是这个打了不少胜仗的东吴,在三国时期存在感却是最弱的。蜀汉在稳定局势后,一直都在北伐。曹魏也是四处乱打,最终一举平定天下。可是,东吴却基本上没有什么作为,最后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很憋屈地被司马晋朝给灭掉了。(三国区位图)那么,明明打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