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佛教的称谓

作者&投稿:窦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僧人的法名
俗人出家,加入僧团,就意味着由于信仰而舍弃家居生活,专事修行。这样的改变在称谓上的反映则是放弃了在家时的姓名而采用法名。
佛陀住世时,出家的仪轨相对简单,只是佛陀本人对欲出家者说:“善来,比丘。”彼人便剃除须发,着袈裟衣,得具足戒。《善见律毗婆沙》载,依此法得戒者为一千三百四十一人。这些人则称为“善来比丘”。
在僧团内,他们依然使用在家时的姓名,如舍利弗、目犍连等。在当时佛陀的大弟子中德高望重者,已开始被人们以其出生地称呼,以表示敬重,如目犍连也被称为“拘律陀”(古印度地名,目犍连出生地)。
后来的出家众日渐增多,且由佛的弟子们授戒,于是开始由授戒师给予法名。在《增一阿含》中有“四河入海,不复河名,四姓出家,皆为释种”之说。在中国的东晋时期,道安首倡所有出家人皆以“释”为姓,名则得之于授戒师。此后汉地出家佛弟子的法名均由此构成,如释道安、释法云等等。
在斯里兰卡等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出家人的法名由两部分构成,第一名字为其出生地,第二名字为授戒师所赐,如:Walpola Rahula(瓦尔朴拉·罗睺罗),前者为其出生地,后者为其法名;又如:Kualalumpur Dhammajoti(吉隆坡·法光)。
虽然僧人的法名是如此确定的,但这一法名不能随便用于称呼,其使用范围是有限制的,主要是用于自称。在非常庄重的场合,自称时常冠以Bhikkhu(比丘),如:Bhikkhu Kualalumpur Dhammajoti;在非常正式的场合,如护照、文件等,则不冠以Bhikkhu,而使用法名全称;在比较随便的场合,则只称法名第二部分,如:Dhammajoti。
其次,在毕业、授职典礼等官方场合,由他人称呼其名,通常在名前冠以the Reverend(缩写为the Rev.意为尊敬的),或Venerable(缩写为Ven.也是尊敬之意),如:the Reverend Walpola Rahula。在非正式的、与某僧人较熟识的场合,出家人和在家人都可用法名的后一部分称呼之,但不可直呼,可称为:Venerable Dhammajoti。
对于国内外有名望的大法师,或一省、一市之僧领,则多用其出生地+法师称呼之,如:Walpola Hamuduruwo(意为法师或师傅,是斯里兰卡对所有僧人最最常用的称呼)、Columbo Hamuduruwo等。有时,为了表示对大法师的敬意,常常使用敬语形式Hamuduruwane(即词尾变形)。
以上是和僧人法名相关的称呼问题,在斯里兰卡,对僧人所使用的敬语称谓相当多,容后专章叙述。
对僧人的称谓系统
佛教四众分为两个社会群体,即出家众和在家众,分别有各自的称谓系统。出家众称为Samgha(僧伽、僧众),又分为男女二部,男部由Bhikkhu(音译为比丘,意译为乞食男)和Samanera(意为沙弥,或十戒男)组成;女部本应由Bhikkhuni(比丘尼或说乞食女)和Samaneri(沙弥尼、十戒女)组成,但由于比丘尼传承在斯里兰卡已经断绝,至今没有二部受戒的比丘尼,只有十戒女。以上所有这些名称一般不用于相互之间的称谓,僧人与僧人之间、俗人对僧人称呼时,按照长幼、身份、职业和职责有许多不同的称呼方式。
在斯里兰卡使用最多、最普遍的称谓形式是Hamuduruwo(意为法师或师傅),无论长幼、身份高低、是否认识,都可以这一称谓称呼。为了更确切地表达或表示敬意,则是在这一称谓前加不同的定语。
例如按长幼称呼时,对于年幼的小沙弥(十几岁),出家人、在家人一般称之为Podi Hamuduruwo(意为小师傅)以表示尊重与亲近。在僧团内部,年长的僧人或地位高的僧人或依止师对小沙弥常称之为Podinama、Podiunnanse、Poditana、Podiatta等,这些称呼的基本意思都是“小和尚”,有时亲近师或依止师在向他人介绍徒弟时使用GolaNama,意为学僧。对于年纪稍长,或有身份的僧人,如一寺之住持,则使用Loku Hamuduruwo(大和尚、大法师)称呼之。例如在我们所住的寺庙内,常听到僧人或在家人以此称呼庙里的住持。
按照在僧界僧职的高低,有Mahanayaka(大导师或大首领)和Nayaka(头领或导师)等称谓。前者用于称呼某一教派的大首领或全国性佛教组织的领导,在斯里兰卡,主要有三个教派,这些教派的首领加上其他几个小教派和全国性组织的头领,能称为Mahanayaka的僧人不过十人。在使用这一称谓时,通常称为Nahanayaka Hamuduruwo。Nayaka一般用来称呼地方省或区的僧领,或大寺之住持,通常称为Nayaka Hamuduruwo,这一称谓与Loku Hamuduruwo可以互用。
另外,也可按照僧人的职业称呼之。在南传佛教国家,僧人可在政府、学校及其它社区部门任职,因此,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称呼方式,如:Veda Hamuduruwo(从医的法师)、Nakathbalana hamuduruwo(占星师)、Chitra-adina hamuduruwo(美术师)、Guru hamuduruwo(老师)等。
不管僧人地位多高,从事何种职业,一律住在寺院中,过僧团集体生活,并在寺院中担负一定的职责,因而,可根据僧人在僧团中的任职称呼之。如:Bana kiyana hamuduruwo(说法师)、Pirith kiyana hamuduruwo(诵保护经师)、Kavi bana kiyana hamuduruwo(偈陀讲法师)、Kruhtyadikari hamuduruwo(掌财师)等。
由于寺院生活相对简单、清净,有利于僧人的学习与修行,因而僧团中的著名学者或学问僧层出不穷,他们或在国内外的大学中获得博士学位,或通过佛教界的全国考试,获得班的达(或译为班智达)学位。这些法师深得僧俗各界的尊重,获得博士学位的,一般称为Doctor某某,如:Ven.Dr.Dhammajoti;获得班的达学位的则称呼Pandita hamuduruwo。据说,班的达学位甚是难考,考生不仅要熟练掌握梵、巴文,而且要能诵多部经,并擅说法布道。每年考试通过率仅为2%。在我们所住的寺庙中,有大约60位僧人,而获得此学位者仅一人。
对在家众的称谓
斯里兰卡是一个全民信教的社会,除了庞大的僧团之外,其余的人构成了在家信众,称为Upasaka(为受三归、持五戒的在家男居士,音译为优婆塞,意译为信男、近事男),和Upasika(受三归、持五戒之在家女居士,音译为优婆夷,意译为信女、近事女)。这两个名称和比丘、比丘尼一样,是对某一类人的统称,因此一般不用于指称某人。
由于在家信众的护持与供养,僧团才得以生存、壮大,因此僧徒把在家信众称为供养人,即:Dayaka(音译为檀越,意译为男施主、男供养人)和Dayika(檀越、女施主、女供养人)。这两个名称在使用时,一般不和姓名连用。
此外,僧人对在家人,尤其是长者,经常使用敬语,留待后章再述。
敬语的使用
在一个佛化的社会里,僧团与在家信众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家信众把护持三宝、供奉僧团看成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在人口只有一千五百多万的斯里兰卡,有大小寺庙5000多所。为使僧人衣食无虞,每一个寺庙所在地的信众安排好每日一户,轮流给僧人供斋,诚心诚意,乐此不疲,总是把最好的饭食供奉给僧团。僧人们把在家众看成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把为在家众排忧解难,扶危济困,使其精神怡悦看作是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他们为每一家的婚丧嫁娶、生日庆典、店铺开张等,尽心尽意作法事,进行法布施,更确切地说,是僧团承担起了全社会的思想教育工作。僧俗之间的密切关系反映在称谓上则是大量敬语的运用。这些敬语大致可分为僧人对僧人、出家人对在家人、在家人对出家人等几类。
僧人和僧人之间,除了上述所说的Nayaka,Maha nayaka,Loku hamuduruwo等表示尊敬的称呼外,对受具足戒十年以上的比丘经常用尊称Istaweera(意为尊者)。常和法名一起使用,例如:DhammajotiIstaweera,Rewatha Istaweera;或与另一尊称Vahanse一起使用,例如:Istaweerayan vahanse(尊敬的上人)。
出家人对在家人出于敬重,常称之为妈妈、长者、兄弟、姐妹等,如对年纪稍长的男居士称为Unnehe或Loku unnehe(意译为大德、长者),对年纪稍长的女居士称为Upasakamma(施主妈妈)。把在家众称为长者、妈妈、兄弟等是僧人对在家人表示亲近与尊重时使用的,在家人却不能用这样的称呼来称呼出家人,因为从理念上说出家无家。
在家人对出家人所使用的敬语更为复杂,除上述的尊称外,还有Hamuduruwane:这是通过“法师”一词的词尾变形生成的“法师”的敬语形式。
Vahanse:这是使用最普遍的敬语形式,可以和其他称呼一起使用,意为尊敬的。
Obavahanse:Oba是“你”的敬语式,这一称呼相当于英语的YourHonor。
Tamunnanse也是YourHonor,这两个称谓形式用于对僧人说“您”时使用。
Suwameenvahanse:此词是上流社会人士对僧人的尊称,可译为“最尊敬的”。因为此词太正规,所以不是社会上的流通敬语。
Sadu:此词是年轻人中流行的对僧人的敬语。
敬语形式的多样性,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了僧俗之间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也反映了佛化社会僧伽所处的特殊地位。



南传佛教 中的 祜巴 是什么意思 (出家人的一种称谓)~

南传佛教与傣族的关系十分密切,西双版纳地区的僧侣分十级而“祜巴”:即长老或都统长老。佛爷经过学习和钻研,本人愿终生为僧,且佛学造诣已很深,经本人申请并经西双版纳总佛寺、当时的召片领或勐的总佛寺、勐土司同意,可晋升为高僧“祜巴”,即主僧。祜巴具有崇高的威望,可以成为一个地区的领袖。

海青。
袈裟的颜色,缝制方法穿法、在律藏里面分为五种。也就是说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五种不同得式样。南传佛教的式样属于其中得一种。汉传佛教的袈裟是根据昙无德部四分律的要求制作的。 相传。佛陀上衣近乎黄色(黄绿)。裙子近乎红色(藏红花色)。所以有的佛教部派提倡用红,有的用黄。但是汉族袈裟颜色受到皇.帝影响不得不有所改变。比如在中国黄色只有帝,王用,红色的是大臣宰相用,僧人就必须放弃使用这些颜色。另外皇.帝又规定某宗,某派的出家人必须用某种颜色的袈裟来加以区分。这样就形成了汉族袈裟色不同于其他部派, 汉族所穿的大褂小褂,那本是汉族服饰。从佛教传入得汉,朝就开始穿。也不因为世俗的变化而变化。慢慢就形成了有别于俗装的僧人专用服装。 穿这种服装主要是因为汉地气候异于印度等热带地区。里面不穿衣服无法抵御寒冷。佛陀也允许寒冷地区另外在加御寒的衣服。关于式样,佛陀也没要求。另外l露出身体汉族不能接受。就演化出了海青这一类服装。来迎合汉族得审美习惯。这是标准的佛教服饰本土化的典范。 至于袈裟上的钩环。那个式样佛陀没定。但是提过。可以用钩。用纽。用带来系住袈裟

修行佛法的人如何称呼自己?
答:“老师”则多指传授知识文化、科学技术等世间法,广泛应用于世间教育等各个行业,不宜作为佛教称呼。对于寺院的执事僧,可称呼执事名称,如监院师父、知客师父等,或将僧人的法名加上师父二字,如对僧人“亲某”,可称“亲某师父”。但不可称“亲某师”或“某师”,此多为僧人之间平辈或对晚辈的称...

佛教中教徒的称号名称及等级含义,从高到低怎么排列
答:信仰佛教但没皈依的女孩子称为信女出家人:指出家修佛之人比丘:和尚比丘尼:尼姑居士:指在家修佛并且皈依佛门之人优婆塞:男性居士优婆夷:女性居士信士:指信仰佛教但没皈依之人善男信女

和尚、法师、禅师,这些称呼,都有什么含义?
答:其实这几个称呼都可以用在佛教中,和尚一开始并不等同于所有出家僧人,而是指一些佛学修为较高者;法师则是指特别懂经文的人,可以是出家人,也可以是俗门子弟;禅师是种尊称,一般是指修禅比丘。先说和尚。该词来自梵语音译,意为亲教师,也就是亲自教导、为人授业解惑的老师。所以,严格来说和尚并不...

寺院是叫师傅还是师父
答:不同宗派的称呼差异 除了地域文化背景不同之外,不同的佛教宗派之间的称呼也有所不同。在中国的梵净山及周边地区,多为汉传佛教,称呼住持和学僧一般是“师父”,而在中国西藏以及蒙古和印度等其他佛教国家,更多的是藏传佛教,称呼住持和学僧则是“上师”。结论:合适的称呼最重要 总的来说,如何称呼...

佛教四众弟子的称呼及含义
答:只是流行于民间而已。在家男众称为‘优婆塞’;在家女众称为‘优婆夷’。优婆塞是梵语,义为清信士,又作近事男,言其亲近奉事三宝。优婆夷义为清信女或近事女。俗称在家佛教徒为‘居士’,这是梵语‘迦罗越’的义译,原指多财富乐的人士,就是居积财货之士,转而为居家修道之士的称呼。

南传佛教的称谓
答:在使用这一称谓时,通常称为Nahanayaka Hamuduruwo。Nayaka一般用来称呼地方省或区的僧领,或大寺之住持,通常称为Nayaka Hamuduruwo,这一称谓与Loku Hamuduruwo可以互用。另外,也可按照僧人的职业称呼之。在南传佛教国家,僧人可在政府、学校及其它社区部门任职,因此,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称呼方式,如:...

佛教称谓的礼节性称谓
答: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可称为法师。而汉地用起来比较滥,往往将它与居士称谓相对应,作为僧人的通称。三藏法师:指精通经律论三藏,能为人讲说的僧人。如唐代玄奘法师就是一位三藏法师。经师:指善于诵读经文或精通经藏的僧人。律师:对善于记诵或讲解律藏的僧人的敬称...

佛教的称谓有什么?怎么个顺序呢?
答:比丘僧,比丘尼,沙弥僧,沙弥尼,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

佛教的级别职称都包括哪些
答:佛教的级别职称包括:比丘、沙弥、式叉摩罗、和尚、长老、方丈、住持,而佛教中住持、长老、方丈这三个称谓所指的是一样的,重要寺务由住持会同首座等班首与四堂口主事共议决定。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罗卫国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目的即在于...

中国佛教三大派别
答:2、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即为按地理位置上划分的南传佛教,也即为被大乘佛教徒称之为的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并不接受“小乘”之称谓,而自称上座部佛教。南传佛教传入中国的上座部佛教仅限于云南地区,以傣族地区为代表,并不包括在汉传佛教中。3、小乘佛教 尽管南传佛教传入中国的上座部佛教并不被包括在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