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审计机关如何开展效益审计 浅淡基层审计机关如何开展审计创新活动

作者&投稿:仲长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效益审计的含义根据我国《审计法》第二条“审计机关对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所以,目前对于我国的国家审计来说,在现行法律框架范围内只能称之为“效益审计”。国外与之相类似的为绩效审计,绩效审计内容主要包括:“3E”即经济、效率、效果性和“5E”在三者之加上、经济活动的适当性和环境性。笔者认为《审计法》中所称的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关进行的,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根据一定的标准,确定其经济管理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促使其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效益审计实质上是真实合法性审计与管理制度(法规)审计的统一体。   真实合法审计就是目前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等等,主要是审计财政资金的支出使用情况。会计则是反映经济活动全貌的信息系统,审计通过审查会计资料,对生产要素、设备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生产流程等进行评价鉴证,促进会计信息真实合法,最终达到确定或解除经济责任的目的,主要侧重于“物质层面的审计”。目前的真实合法审计,在项目计划管理、审计成果考核、审计程序管理和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还明显带有计划经济体制色彩,只注重审计任务和程序,忽略了审计的目的和效率。使各级审计机关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完成审计项目计划数量和查处违纪违规问题上,缺少从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角度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建议。从而出现了违纪金额居高不下,重复违纪经常发生的不正常现象。所以审计机关如果只检查政府机构及项目的财务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只关注预算安排的资金是否被“真实”、“合法”地花掉了,而不检查政府机构的工作目标,评价其工作的效果、效率和效益,那么,这样的审计活动就偏离了审计的根本目的,违背了审计的基本性质。   管理制度(法规)审计就是跳出可见的物质层面,对被审计单位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对审计对象管理制度或相关法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鉴证,在此基础上,对管理制度或相关法规提出修改完善建议,推动有关制度规定的出台,主要侧重于“管理层面的审计”。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新的公共管理理念更加重视政府的效益和责任。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的效率还比较低、许多问题还不能完全靠市场的机制来解决,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是非常必要的。审计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就必须强化对公共资金流转过程及使用效果的监督与评价,从而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变。   经营战略审计(或管理审计的一部分)就是认真分析国内和国际市场形势,对审计对象的发展方向、发展潜力以及发展规划等进行审计,逐步解决盲目决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大于财务管理损失浪费的不正常现象。如:为了片面追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盲目决策,出现“半拉子”工程等,造成严重投资浪费。这样的就应属于“经营战略审计”范畴。   总之,经济效益审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真实合法审计、管理制度审计、经营战略审计三者的界限不十分严格,因此说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动态的审计,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不仅要评价工作成果,更重要的是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发展战略,以促进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开展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一)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是民主法制发展的要求。   随着民主与法制的进程加快,人们对政府管理、利用公共资源的效益日益关注,并逐渐从关注过程到关注结果、从关注投入到关注产出,对管理利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将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因此国家审计不能仅仅在评价财务控制、停留确定财政财务收支是否合法、合规的层面上,而应从评价政府运用其资源效益的角度审查其内部管理系统和管理制度。通过审计检查其是否达到法律要求及法定工作目标,评价其工作效果与成效。   (二)效益审计是法定的要求。   《审计法》确定了审计工作的三大目标,真实、合法、效益。从世界范围来看,效益是审计的重点,尤其是发达国家,真实合规性问题已经解决得比较好,发现的问题比较少,所以审计机关重点就是关注效益问题。我们目前的审计工作目标大多局限于真实性和合法性,侧重于评价和确定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或预算执行情况是否真实、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对管理和利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方面评价较少。就拿基本建设投资来讲,出问题的烂尾工程、腐败工程,看似基建程序形式基本合法,究其实质决策阶段的可行性论证只是履行个程序(政府在此之前已经基本定好调子),导致决策不符合地方实际,使项目形式上合法,而实际效益经不起检验。因此,为了更好地履行审计法,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审计项目,必须使真实、合法、效益审计三足鼎立,效益审计势在必行。   (三)效益审计有利于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十六大提出,审计工作要加大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经济责任审计是基层审计机关履行这一职能的重要手段,也日益成为基层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的经济责任审计仍局限于财务收支和资产管理,对效益方面涉及不多,因此确切地说这只能是领导干部的财务责任。而作为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的领导干部来说,利用财政资金或公共资源服务社会的效果性、经济性和效率性才是其主要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要深入开展,要真正成为监督和制约权力的工具,必须将经济活动和行政责任联系起来,将领导干部能够掌控的财政资金、公共资源与其所承担的具体业务职责结合起来审计,这就需要关注其职责范围内,由其决策的事业、项目的效益情况,从重大决策如何做出、花了多少成本、效果如何等方面着手,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这样才能真正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四)效益审计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会带来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势必带来各级政府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的根本性转变,各级政府在资源配置、要素流动、资金分配等方面将进一步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提高效益。审计工作要适应这一根本转变的需要,更高层次地发挥审计“服务经济、服务大局”的作用,就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转变原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方法,打破原有的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习惯做法,大力推动效益审计,监督政府及其行政管理部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无为行政”,制造表面政绩工程的“表象行政”和不惜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及生态环境进行粗滥开发的“短期低效行政”,使一方经济不断朝着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三、我国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存在的难点(一)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模糊,操作难度大。效益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按其性质的不同可以有多种,包括国家的经济产业政策、计划目标、技术经济定额、国际标准、国内标准、地区或行业标准、管理效率标准、资源利用效率标准、经济效益标准、社会效益标准、生态环境效益标准等等,尤其是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标准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在具体操作上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行业部门有不同的标准,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多样性使审计人员难以适从。   (二)效益审计的法律、法规依据缺乏。由于效益审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法律规范的制定未能及时出台,致使审计执法依据不充分。如审计法对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的授权、效益审计报告的报送对象和法律地位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在审计署颁布的38个规范中基本不涉及效益审计。审计署最近颁布的审计长5号令通过的《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准则》也只对审计事项效益性的评价原则作了简单说明,无具体的规定和要求。效益审计法律法规和规范的滞后,使得我们审计人员在调查取证,收集资料过程中面临不少尴尬。   (三)效益审计专业人员不足。效益审计涉及面广,既要从微观去计算分析又要从宏观去判断和评价,常常用到数学分析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法、线性规划法、投入产出法等,以及现代管理方法包括量本利分析法、预测分析法、决策分析法、价值工程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具备财务收支审计专业知识但缺乏评价政府工作效益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 。一般说来,政府投资项目、财政专项资金、县市长经济责任等审计项目可成为效益审计的突破口。   (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要求政府使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县市审计工作不仅在查处违纪违规方面履行职责,还要在促进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投资效益审计是审计机关对有政府资金参与的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检查和评价。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投资效益审计在县市级审计机关的开展,对于更好的发挥基层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能,促进加强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并为以后相关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县市政府审计部门及相关单位,或借助社会中介机构,定期对政府投资项目举债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严格政府投资管理,根据不同类型政府负债的形成规律,积极探索规范政府行为的途径,并相应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建设,加强对县市债务和财政风险的审计监督工作。把投资项目政府负债特别是显性的直接负债和或有负债的相对严重程度,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及其主要领导人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   (二)在财政专项资金的效益审计中,首先,要明确审计目标和范围。财政专项效益审计不同于以往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不能仅仅局限在财务收支审计思维上,要跳出长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模式,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基础上,主要侧重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者必须统筹兼顾,依此来确定具体的审计目标和范围。其次,要选准切入点,明确审计内容和重点。每一个项目的效益审计侧重点不一样,这就要根据具体目标和审计范围来确定审计重点内容和重要方面,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再次,要选择恰当评价依据和标准,慎重评价审计事项。效益审计的评价依据和标准主要为国家法律和规章、各种计划、定额标准以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社会效果、环境影响等,审计不能局限于项目的完成或立项时的效益预测评估情况等,要全面分析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评价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杜绝损失浪费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是专项资金审计的核心问题。效益审计应紧扣资源配置是否合理,财务支出范围是否过大、管理是否规范科学,有无损失浪费等主线,来开展。通过评价资金使用效益,优化支出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   (三)从广义上来看经济责任审计也属于效益审计的范畴,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对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目前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在评价经济责任时,主要是从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来划分。直接责任:即被审计人在其工作职责范围内,由于领导的原因导致工作上的失误并违反了财经纪律而应当承担的责任。主管责任:即在职权范围内,因管理上的疏忽而导致工作上的失误并违反了财经纪律而应当承担的责任。而不能反映其对资金使用效益应承担的责任。应突破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就账论账”的传统方法。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包括重大的对外投资、基本建设、引进外资等宏观经济管理措施及制度建设等。审查投资的程序是否合规合法,有无盲目投资、管理混乱,造成重大损失的。从而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如何进行内部效益审计评价~

 一、效益审计的含义根据我国《审计法》第二条“审计机关对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所以,目前对于我国的国家审计来说,在现行法律框架范围内只能称之为“效益审计”。国外与之相类似的为绩效审计,绩效审计内容主要包括:“3E”即经济、效率、效果性和“5E”在三者之加上、经济活动的适当性和环境性。笔者认为《审计法》中所称的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关进行的,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根据一定的标准,确定其经济管理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促使其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效益审计实质上是真实合法性审计与管理制度(法规)审计的统一体。
  真实合法审计就是目前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等等,主要是审计财政资金的支出使用情况。会计则是反映经济活动全貌的信息系统,审计通过审查会计资料,对生产要素、设备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生产流程等进行评价鉴证,促进会计信息真实合法,最终达到确定或解除经济责任的目的,主要侧重于“物质层面的审计”。目前的真实合法审计,在项目计划管理、审计成果考核、审计程序管理和审计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还明显带有计划经济体制色彩,只注重审计任务和程序,忽略了审计的目的和效率。使各级审计机关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完成审计项目计划数量和查处违纪违规问题上,缺少从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角度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建议。从而出现了违纪金额居高不下,重复违纪经常发生的不正常现象。所以审计机关如果只检查政府机构及项目的财务收支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只关注预算安排的资金是否被“真实”、“合法”地花掉了,而不检查政府机构的工作目标,评价其工作的效果、效率和效益,那么,这样的审计活动就偏离了审计的根本目的,违背了审计的基本性质。
  管理制度(法规)审计就是跳出可见的物质层面,对被审计单位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对审计对象管理制度或相关法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鉴证,在此基础上,对管理制度或相关法规提出修改完善建议,推动有关制度规定的出台,主要侧重于“管理层面的审计”。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新的公共管理理念更加重视政府的效益和责任。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的效率还比较低、许多问题还不能完全靠市场的机制来解决,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是非常必要的。审计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就必须强化对公共资金流转过程及使用效果的监督与评价,从而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变。
  经营战略审计(或管理审计的一部分)就是认真分析国内和国际市场形势,对审计对象的发展方向、发展潜力以及发展规划等进行审计,逐步解决盲目决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大于财务管理损失浪费的不正常现象。如:为了片面追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盲目决策,出现“半拉子”工程等,造成严重投资浪费。这样的就应属于“经营战略审计”范畴。
  总之,经济效益审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真实合法审计、管理制度审计、经营战略审计三者的界限不十分严格,因此说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动态的审计,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不仅要评价工作成果,更重要的是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发展战略,以促进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开展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一)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是民主法制发展的要求。
  随着民主与法制的进程加快,人们对政府管理、利用公共资源的效益日益关注,并逐渐从关注过程到关注结果、从关注投入到关注产出,对管理利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将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因此国家审计不能仅仅在评价财务控制、停留确定财政财务收支是否合法、合规的层面上,而应从评价政府运用其资源效益的角度审查其内部管理系统和管理制度。通过审计检查其是否达到法律要求及法定工作目标,评价其工作效果与成效。
  (二)效益审计是法定的要求。
  《审计法》确定了审计工作的三大目标,真实、合法、效益。从世界范围来看,效益是审计的重点,尤其是发达国家,真实合规性问题已经解决得比较好,发现的问题比较少,所以审计机关重点就是关注效益问题。我们目前的审计工作目标大多局限于真实性和合法性,侧重于评价和确定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或预算执行情况是否真实、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对管理和利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方面评价较少。就拿基本建设投资来讲,出问题的烂尾工程、腐败工程,看似基建程序形式基本合法,究其实质决策阶段的可行性论证只是履行个程序(政府在此之前已经基本定好调子),导致决策不符合地方实际,使项目形式上合法,而实际效益经不起检验。因此,为了更好地履行审计法,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审计项目,必须使真实、合法、效益审计三足鼎立,效益审计势在必行。
  (三)效益审计有利于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十六大提出,审计工作要加大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经济责任审计是基层审计机关履行这一职能的重要手段,也日益成为基层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的经济责任审计仍局限于财务收支和资产管理,对效益方面涉及不多,因此确切地说这只能是领导干部的财务责任。而作为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的领导干部来说,利用财政资金或公共资源服务社会的效果性、经济性和效率性才是其主要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要深入开展,要真正成为监督和制约权力的工具,必须将经济活动和行政责任联系起来,将领导干部能够掌控的财政资金、公共资源与其所承担的具体业务职责结合起来审计,这就需要关注其职责范围内,由其决策的事业、项目的效益情况,从重大决策如何做出、花了多少成本、效果如何等方面着手,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这样才能真正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四)效益审计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会带来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也势必带来各级政府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的根本性转变,各级政府在资源配置、要素流动、资金分配等方面将进一步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提高效益。审计工作要适应这一根本转变的需要,更高层次地发挥审计“服务经济、服务大局”的作用,就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转变原有的思维定式和思维方法,打破原有的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习惯做法,大力推动效益审计,监督政府及其行政管理部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无为行政”,制造表面政绩工程的“表象行政”和不惜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及生态环境进行粗滥开发的“短期低效行政”,使一方经济不断朝着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三、我国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存在的难点(一)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模糊,操作难度大。效益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按其性质的不同可以有多种,包括国家的经济产业政策、计划目标、技术经济定额、国际标准、国内标准、地区或行业标准、管理效率标准、资源利用效率标准、经济效益标准、社会效益标准、生态环境效益标准等等,尤其是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标准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在具体操作上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行业部门有不同的标准,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评价标准的模糊性、多样性使审计人员难以适从。
  (二)效益审计的法律、法规依据缺乏。由于效益审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法律规范的制定未能及时出台,致使审计执法依据不充分。如审计法对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的授权、效益审计报告的报送对象和法律地位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在审计署颁布的38个规范中基本不涉及效益审计。审计署最近颁布的审计长5号令通过的《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准则》也只对审计事项效益性的评价原则作了简单说明,无具体的规定和要求。效益审计法律法规和规范的滞后,使得我们审计人员在调查取证,收集资料过程中面临不少尴尬。
  (三)效益审计专业人员不足。效益审计涉及面广,既要从微观去计算分析又要从宏观去判断和评价,常常用到数学分析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法、线性规划法、投入产出法等,以及现代管理方法包括量本利分析法、预测分析法、决策分析法、价值工程和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具备财务收支审计专业知识但缺乏评价政府工作效益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
。一般说来,政府投资项目、财政专项资金、县市长经济责任等审计项目可成为效益审计的突破口。
  (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要求政府使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县市审计工作不仅在查处违纪违规方面履行职责,还要在促进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投资效益审计是审计机关对有政府资金参与的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检查和评价。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投资效益审计在县市级审计机关的开展,对于更好的发挥基层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能,促进加强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并为以后相关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县市政府审计部门及相关单位,或借助社会中介机构,定期对政府投资项目举债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严格政府投资管理,根据不同类型政府负债的形成规律,积极探索规范政府行为的途径,并相应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建设,加强对县市债务和财政风险的审计监督工作。把投资项目政府负债特别是显性的直接负债和或有负债的相对严重程度,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及其主要领导人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
  (二)在财政专项资金的效益审计中,首先,要明确审计目标和范围。财政专项效益审计不同于以往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不能仅仅局限在财务收支审计思维上,要跳出长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模式,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基础上,主要侧重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者必须统筹兼顾,依此来确定具体的审计目标和范围。其次,要选准切入点,明确审计内容和重点。每一个项目的效益审计侧重点不一样,这就要根据具体目标和审计范围来确定审计重点内容和重要方面,做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再次,要选择恰当评价依据和标准,慎重评价审计事项。效益审计的评价依据和标准主要为国家法律和规章、各种计划、定额标准以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社会效果、环境影响等,审计不能局限于项目的完成或立项时的效益预测评估情况等,要全面分析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评价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杜绝损失浪费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是专项资金审计的核心问题。效益审计应紧扣资源配置是否合理,财务支出范围是否过大、管理是否规范科学,有无损失浪费等主线,来开展。通过评价资金使用效益,优化支出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
  (三)从广义上来看经济责任审计也属于效益审计的范畴,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对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目前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在评价经济责任时,主要是从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来划分。直接责任:即被审计人在其工作职责范围内,由于领导的原因导致工作上的失误并违反了财经纪律而应当承担的责任。主管责任:即在职权范围内,因管理上的疏忽而导致工作上的失误并违反了财经纪律而应当承担的责任。而不能反映其对资金使用效益应承担的责任。应突破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就账论账”的传统方法。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包括重大的对外投资、基本建设、引进外资等宏观经济管理措施及制度建设等。审查投资的程序是否合规合法,有无盲目投资、管理混乱,造成重大损失的。从而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创新是一个民族振兴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一个地方和单位事业发展的活力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实力的关键” 。在前不久,某市审计机关开展的一次调查问卷活动中,在问及审计机关在思想观念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时,有40.19%的人认为审计机关在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着理论水平不高,学习理论自觉性、紧迫性不强的问题;22.43%的人认为存在着思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或小绩即满的问题。从审计人员的自我评价中不难看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理想信念、政治素质、理论学习、思想观念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审计创新的主体是广大审计干部,因此,审计创新活动应把重点放在引导上,即积极引导广大审计干部树立审计创新的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鼓励每一个审计人员投入到审计创新活动中,参与审计工作创新,倡导审计干部在创新的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培育对审计事业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真正将审计干部同审计创新结合起来,把提高个人素质与提高审计工作水平融入起来,把个人发展与审计事业发展统一起来,实现审计人员的自身价值与审计事业的协调发展。二、开展审计创新活动,重在推动审计创新活动取得实效,离不开各级审计机关的大力推动及广大审计人员的积极参与。因此,在方案的制定和活动的开展中应结合实际,立足当前,充分调动、发挥市、县(区)两级审计机关的积极性和推动作用,使活动的开展成为促进各地审计工作发展,提高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抓手。在活动中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立足实际,加强调研。开展审计创新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审计机关的创新热情,提升整体的审计创新水平。但由于各地的经济环境、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审计工作水平及面临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而,审计创新的能力也大不一样,不宜一个标准,一把尺子,搞一刀切。审计创新活动应更加注重强调研工作,在深入了解情况、广泛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将创新水平、创新内容立足于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宏观性、建设性、开放性和科学性,将活动的开展与各地实际工作相结合,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因地制宜,务求实效。实施方案及考核标准宜简化而易于操作,实际而不教条,宽松而不苛求,重点保护、鼓励各级审计机关尤其是县(区)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使此项活动扎扎实实付诸实践,真正推动审计创新发展。二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在活动开展中,应明确审计工作的重点,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审计理念,紧紧围绕更好更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把握好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以服务体现审计价值,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此外,还要大胆实践,突破难点,为适应审计工作转型奠定基础。即在审计技术创新方面,以全面推行计算机审计为重点,将计算机审计方法和内部控制测评方法、抽样审计方法等先进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促进审计执法水平的提高;在审计内容创新方面,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专项调查等工作,努力提高审计监督的层次;在审计管理创新方面,以科学整合审计资源为重点,运用现代管理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对审计活动及其关系进行统筹协调,促进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三要方案论证、完善考核。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全面谋划,精心组织,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可广泛开展下列活动,如制定出一系列鼓励审计创新的制度;完成一批审计应用软件的研发;开展一次审计创新项目评比;进行一次审计创新成果交流;表彰一批审计创新能手,从而在审计机关形成一个完整的审计创新体系,营造一个有利于审计创新的环境,带出一支勇于创新的审计队伍,真正达到和实现预期的活动目标和效果。同时,完善考核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并适时采取适当方式将各地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公布,强化各地的争先意识,进一步推动审计创新活动的开展。三、开展好审计创新活动,贵在实践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每一项审计创新都是以实践工作为基础,正如毛主席所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开展“审计创新年”活动,最重要的是实际工作中勇于创新,并将创新的结果不断应用于实际工作。一要在广泛参与中求创新。审计工作的创新实践离不开全社会审计力量的广泛参与。审计创新活动的开展也不能完全局限于国家审计机关,可尝试开展审计技术、审计方法和审计管理创新成果交流展示会、以重点审计项目为基础提炼的审计专家经验评比活动及审计创新论坛、征文、答卷等活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国家审计机关是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二要在日常工作中求创新。一是审计立项的计划管理要有前瞻性,突出注重审计前的调查与审计目标的确定;二是要创造性地开展审前调查,使审计实施方案制订能够符合实际,为实施审计创新打下基础;三是在审计实施中要善于抓住审计项目中影响审计工作发展和成果的关键问题与切入点,进行重点突破和创新;四是审计意见落实整改回访与成果运用跟踪反馈管理突出联动性,创造性使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不断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和转化;五是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快从办公自动化、电子账簿审计向电子数据审计、系统内部控制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转变,从而实现审计技术创新。从而真正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审计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三要在重复工作中求创新。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重复性,但“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审计人员应在这种重复中探求规律、获取经验,牢固树立热爱本职工作而不迷信本职工作,重复本职工作但不拘泥本职工作的思想意识,多谋善思,大胆开拓,勇于创新,不断构思有创意的审计思路、选择做成有创意的审计项目、审计信息和审计报告、审计公告等等,实现人人有创新,科室有精品的目标。四、开展审计创新活动,赢在效果审计创新,是一项不易出“政绩”的基础工程,需要在审计理念上善于解放思想、深谋远虑,在审计实务上勤于摸索破题、精益求精。通过活动的开展,达到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勇于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向高度提升、向难度挑战,锐意进取,创新创优的效果。

效益性审计有什么具体形式
答:效益性审计有什么具体形式1、访谈.访谈是效益审计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运用于审计过程的每个阶段.2、利用专家及社会审计力量.瑞典的国家审计机构一般人员不多,而效益审计涉及面较广,审计人员不可能具备全部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因此瑞典审计部门采取的方式就是聘请外部专家作为顾问或短期雇佣一些人员,有时甚至将...

基层审计机关如何开展效益审计
答:总之,经济效益审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真实合法审计、管理制度审计、经营战略审计三者的界限不十分严格,因此说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动态的审计,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不仅要评价工作成果,更重要的是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发展战略,以促进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开展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一)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是...

效益审计的方法有哪些?
答:当管理部门的书面文件成为惟一的信息来源时,观察是效益审计一种非常有效的审计方法。(六)数据资料的整理和 预测。在效益审计中,瑞典的审计部门通常采用一些技术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预测,有些预测方法是通用的,如 相关分析、 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还有些采用的是专用工具。而且在 数据分析中...

如何对企业进行效益审计
答: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

如何完善经济效益审计
答:审计机关应加强对审计人员效益审计的学习与培训。效益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强、难度很大的全新工作,与传统的财务合规性审计相比,具有目标多样化、标准模糊化、方法灵活化和评价主观化、结论非强制化等一系列特点,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要做好效益审计的“三化”建设,力争高起点开展效益审计。我们应避免走...

如何提升经济效益审计
答:经济效益审计是由审计机构或人员,依据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效果进行监督、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简言之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直接目标”的一种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运用审计评价标准将通过...

经济效益怎么审计,怎么提高?
答:把真实性搞清楚了进而检查其合法性,评价其效益性。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优化审计队伍结构: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全面的审计,需要运用先进的系统分析方法,需要运用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对用户来说是个新的挑战。要提高组织化程度,注重营销策略和手段的创新,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

什么是经济效益审计 什么是经济效益审计方法
答:应根据掌握的情况,首先把重点放在对各类资产真实性审查上。在实际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开展过程中,其审计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因此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就应在选择审计对象时抓住重点,仔细审查对经济效益影响较大的关键对象,进而以做到提高审计效率,实现以较少的审计时间来完成期望的目标。

效益审计的内容和重点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的加强对策
答:为了加强经济效益审计,针对前述问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正确处理审计工作计划与审计工作实施的关系审计工作计划应该有所侧重。审计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这样才能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审计工作也应该针对上级审计机关的工作布置和本级政府工作安排而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