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秧歌舞蹈的风格特点 海阳秧歌的流派

作者&投稿:店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胶东半岛的海阳地区,素以民间大秧歌而闻名天下。海阳大秧歌自成体系,是北方四大派秧歌之一,它之所以有如此显赫的位置,一是它的历史悠久,二是它的阵容强大,花样繁多。 海阳大秧歌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兴起,后经当地民间艺人结合民间神话传说与武术、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逐渐演变形成今天的"秧歌"阵势,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秧歌队走村窜巷,拜乡新,"拉大场","摆阵势",扭得个风风火火,同时,村子里有名望的人,还可以"点秧歌"(即点节目)。海阳秧歌除了扭摆出各种舞蹈姿势外,还可以边唱边舞,有带队的唱,有扮相的唱,好不热闹。因此,"点秧歌"的人除了可以点舞蹈阵势外,还可以点唱。 往年,进村时鸣三眼枪三响,示礼报信,村会率领村民击乐相迎。秧歌队的"乐大夫"则指挥乐队,演员由慢到快,热烈起舞,行"三出三进"礼,每番趋步向前,双手抱拳托伞,躬身行礼,然后进村"拉场"走阵,经"点歌""点阵"后,"乐大夫"致答谢词后,率队行"二龙吐须"、"三出三进"礼告别该村,再到别处演出。 海阳身歌队阵容强大,组合多样,由"执事、乐队、舞队"三部分组成。其中有"三眼枪"、"彩旗"、"乐大夫"、"花鼓"、"村叟"、"家妇"、"渔翁"、"樵夫"、"相公"、"闺秀"、"货郎"、"翠花"、"箍漏匠"、"王大娘"、"丑婆"、"俊小儿"、"霸王鞭"等等。并且,各有各的演法,各有各的唱词,令人叫绝称快。老百姓总结了它的六大特点:一是舞队庞大,歌舞单逗。二是结构严谨,礼仪深重。三是舞则纯舞,唱则逗情。四是即兴扭舞,多样统一。五是走阵多变,布阵巧妙。六是鼓乐清纯,快慢适度。根据这些特点,海阳秧歌形成了形式、内容极其丰富的民间舞蹈艺术。它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精粹,也是百姓过大年时一道丰盛的"大菜"。海阳秧歌在胶东这片热土上,红红火火,蓬勃发展起来。(图·文/刘志刚) 相关知识: 海阳大秧歌 海阳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追溯到明初。凤城镇建设村赵炳书家藏《赵氏谱书》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 舞诰封武略将军。明洪熙一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 行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洪熙一年为公元1425年,可见当时已有秧歌活动于今海阳凤城。据上所述,海阳秧歌是源于汉,创于明,兴于大嵩卫城(今凤城)。 海阳秧歌的兴盛时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大嵩卫设海阳县以后。海阳旧县城凤城,依山傍水,海运方便,是当时海阳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势必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当地有这样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说明秧歌当时已成为庆贺节日不可少的活动内容,而凤城已是四乡秧歌的活动中心。 海阳秧歌得以逐步发展、日趋成熟,重要因素之一是它能不断地吸收各种外来艺术的精华,如乾隆三十五年海阳柳树庄人陈英弼编写的秧歌剧《陈老喜劝子跑四川》序中所述:“余随胡公廷章供职邛州,甚爱蜀歌之美,仿做‘跑四川’。教秧歌班演唱”。由此可见,早在二百多年前,海阳秧歌的音乐唱腔就已经借鉴蜀歌了。另外,海阳秧歌中“乐大夫”俗有“螳螂门”、“八卦门”之分,即是指他的舞蹈基本动作汲取了不同拳术套路而形成各自的风格。 海阳秧歌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流派风格。即“大架子秧歌”与“小架子秧歌”。“大架子秧歌”代表了海阳秧歌的基本风格特点,主要流传在海阳东部和南部地区,以颜明玉、王发为优秀代表。“小架子秧歌”流传为海阳西北部地区,除打击乐伴奏外,还配有唢呐、笙、笛等乐器。舞蹈动作不多,以跑阵式为主,俗有“跑秧歌”之说。舞蹈步法主要是“三步一隔”,即走三步、踏一步,当秧歌队串街走阵时,主要是以两竖排队相互交叉走“三步一隔”贯串始终。 海阳秧歌的结构很严谨,队伍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由三眼铳、彩旗、香盘(由会首或副会首端捧)、大锣组成。其次是乐队,有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随后是舞队,一般扮有各类角色几十人,其中又分为指挥者——乐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小女曼;双人表演者——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相公与媳妇等;秧歌剧及戏出杂扮者。 乐大夫是舞队的指挥,左手抱伞,右手执甩子,关于其身份,民间传说不一,有说是一看场佬,反穿皮袄是为御寒,手抱雨伞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也有说是一过路大夫,手执马甩是为了消病去邪。 花鼓一般由十六至二十四名男青年组成,武生扮相,排在队伍前列,为秧歌队开路和打场,单手击鼓,左手虽持鼓槌但不击鼓,只随节奏相应地做动作。 小女曼作乡间姑娘扮相,原与花鼓结对表演,后逐渐脱离花鼓而独立表演。 货郎与翠花。表现乡间小商人串乡走村,村姑挑挑买小百货的生活情节。 箍漏匠与王大娘。民间传说;王大娘是玉皇大帝的女儿旱魃所变,她私自下凡,变成村妇王大娘。箍漏匠是南天门土地神变化,受玉皇大帝之命,到凡间捉拿王大娘归天。艺人选取二人相遇后戏逗打闹、相互周旋的情节,编排成一段双人舞蹈,既可以串街走阵,又可以在演场时单独表演。 丑婆与傻小子。丑婆是乡间老妇扮相,傻小子则是顽皮孩童扮相。二人在秧歌队中不受局限,可随意跑动,逗闹嬉笑,取悦观众。 海阳秧歌的音乐由锣鼓和歌曲两部分组成,以锣鼓伴奏为主。打击乐由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组成。两种主要的锣鼓曲谱慢走阵与快走阵,只是速度不则,而节奏型基本相同,都是三鼓一锣(一板三眼)。歌曲多为民间小调,演唱时,中间进有打击乐插入,其代表曲目为《大夫调》、《跑四川》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笛子、笙、二胡等乐器伴奏。 随着社会发展,海阳秧歌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变化,然而,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却始终没有变,人们素以看秧歌、演秧歌为生活中一大乐事。正月间,每当秧歌锣鼓一响,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争相观看,墙头、屋顶、树上……处处挤满人群,“没有秧歌不叫年”,已成为群众的一句口头禅。人们的喜爱为海阳秧歌的延续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海阳秧歌也因而经久不衰,得以继承和发展。几十年来,海阳大秧歌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支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赋予了新的活力。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系,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教材,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 近年来,海阳大秧歌在艺术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及民间老艺术人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地得到了继承、发展、改革和繁荣,在一系列的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1994年应邀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沈阳国际民间(秧歌)舞蹈节”,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质朴豪放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数十个国内外强队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大赛最高奖——金玫瑰奖。同年12月又荣获了全国“群星奖”银奖。12月份又奉调加了山东省第五届文化艺术节幕式的演出,受到赵志浩、李春亭等省五大班子领导的新切接见和赞扬。1996年12月在山东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舞蹈比赛中荣获金奖,96、97年连续二年参加了山东省春节联欢晚会的拍摄演出,1997年海阳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麻烦采纳,谢谢!

参考资料。 概况——海阳秧歌,是综合性的民间舞蹈形式,在海阳地区农村中普遍流传。活动的时间不限于春节,其他节日也常进行。如三八妇女节有些村也举行活动,而且全部角色都由妇女扮演,由此可见当地秧歌活动之兴盛。 海阳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位于大海之北,故有海阳之称。海阳古为齐地,唐、宋时属莱阳,明属大嵩卫,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建县。境内多丘陵、洼地,土地贫瘠。海阳人勤俭,朴实,善劳作,许多村民的祖先原是明、清两代从外省、区迁来的,他们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建立起新的村落。当地称丘陵间的洼地为夼(kuan),如下家夼、朱兰夼等,这些村名正反映出某个姓氏家族开荒创业的情况。所以,旧县志中多用“民多朴野,性皆犷直,犹有古风”“民俗醇朴”“勇于为义”等词句描述海阳的民俗情况。由于当地多丘陵,一面临海,交通不便,因此至今仍保持着一些古朴风习。 海阳旧俗,秧歌活动前也要祭祖。在秧歌队仪仗中,有一面宽约一尺、长约五尺的锦帛,上书本村宗主家谱,俗称“高照天”,年节活动中,把它高举在前,以示不忘祖先开荒辟地形成村落的业绩。此俗正反映出海阳多是不同宗族的外来移民。现在一些以姓氏为村名的如丁家夼、大薛家等村,说明该家族开辟了这些村落。 海阳是山东地区抗日根据地之一,创造的地雷战术名震中外,早在1942年该县就己全部解放。抗日战争期间,海阳秧歌在宣传抗日、歌颂军民团结上都起过积极的作用。革命传统一直激励着当地人民战天斗地,改变农村面貌,并使海阳秧歌中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同时,古朴的风格、粗犷的气势,以秧歌表示仪礼、增进团结的传统,也一直保存下来。 表演形式——海阳秧歌是包括道具舞蹈、扮演人物、民间小戏等表演形式在内的综合形式。表演分为行进与广场两种。行进表演以两路纵队为主,各组成部分对舞前进,节奏先慢后快,变换不多。广场表演别具一格,大型的场面变化虽然不多,但各组成部分可以自成画面,灵活机动。各种角色的名称与形象: 大夫:亦称药大夫,是全队表演与队形变化的指挥者,一般为两名,反穿皮袄或穿长衫戴礼帽。持雨伞,拂尘在秧歌队的最前面起舞,也有以雨伞和“虎撑”(串铃)作为道具的。这些道具既有神秘的寓意,又有指挥变化的作用。 花鼓:勇士打扮,肩上斜挎一鼓,可灵活舞动。鼓形中段粗、两端细,直径约25厘米,长65厘米,重约10斤,用牛皮绳或麻绳编成鼓槌。舞蹈有一定的套路。表演时,将鼓托起,甩、摆、击打,气势雄伟。一般为4-12人。 货郎:穿大褂、戴礼帽,左手持长竿制成的扇形货架,下端插于腰间,右手持折扇,与翠花对舞。一般为2-4人。 翠花:亦称腊花,着花袄裤,村姑打扮,持折扇表演,人数与货郎相同。 从以上人物的服饰中,可以看到清代和民国风习的遗存、戏曲服装的运用、现实衣着的影响,表现出海阳秧歌的兼容性与灵活性。其他角色并无限制,可根据本村情况而定。道具舞:如霸王鞭、花篮、狮子、跑驴、旱船。扮演人物:如相公与小姐,以及现代人物。民间小戏如“铜缸”“小姑贤”等。 表演内容——整个表演过程由土炮鸣礼、三进三退、群艺争辉、小戏尽兴等部分组成。土炮鸣礼:土炮俗称三眼炮(即铁铳),与鼓子秧歌的相同。进村前点燃土炮,给村里发出信号。轰鸣声中村长带领全村群众也鸣土炮,燃鞭炮迎接,若不出迎,则被认为是极大的不敬。两村若有前隙,一方送上秧歌、一方出村相迎,两村就又和好如初,这与鼓子秧歌相似。 三进三退:亦称三进三出,是海阳秧歌特有的礼俗性舞蹈,在进村前它作为见面礼、广场表演后作为谢场的仪礼表演,也常用于迎接贵宾或两秧歌队相遇时,表示敬意的舞蹈形式。进村前的三进三退,队形为两列或四列纵队,两名大夫在前做蹲步前进,动肩挥耍拂尘,深施一礼后,两人分开,从两侧退下。这时八名花鼓威武地迎上来,跨、蹁、转、扑、边打过舞,激烈,壮观。 舞毕分开,退到后面。其他各种表演,如是一组组地迎上来,演完又转到后面。全部演毕称作一进一退,也是依次介绍秧歌队阵容的巧妙方式。三进三退后,宾主施礼寒喧,主人把秧歌队迎入村内表演。两队相遇也作三进三退,并同时前进各显实力,舞至激烈几乎接触时,两队大夫互相施礼,从不冲突。充分显示出重礼好义的古风,是鼓子秧歌所不及的。 群艺争辉:表演前,一名大夫持撑开的伞向观众致贺词,即兴编唱几句秧歌作为开始。然后在大夫带领下,秧歌队合着大鼓等打击乐器的演奏边舞边进,布满全场。各种形式随着队形的变化,从一处走向另一处,使全场观众都能看到不同的表演。货郎与翠花(腊花)的对舞,锔匠与王大娘的追、闪、绕、转,霸王鞭的欢快,跑驴的令人捧腹……相映成趣,异彩纷呈,使人目不暇接。然而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大夫与花鼓的表演,那古朴、粗犷的气派令人难忘。 小戏尽兴:大场过后开始小节目的演出。在弦乐的伴奏中演出传统小戏“锔缸”“小姑贤”,新编的优生优育的小演唱,以及各种技艺,直到观众尽兴。节目演完,全体演员又以三进三退谢场。表演至此虽己结束,但仪礼尚未完毕,当鼓乐声一停,大夫就又代表大家致词,向主人的热情接待表示谢意后,才算礼成。若有贵宾在场,先用鼓乐、群舞欢送客人后,大家才陆续散去。习惯上,主、客双方都不能缺一点礼教,充分显示出重仪礼、热情好客的齐鲁古风。 风格特点——古朴、粗犷的风格、气派,灵活自如的表演形式,是海阳秧歌的主要特点。古朴与粗犷,是通过舞蹈形象体现出来的,灵活自如则说明海阳秧歌的容纳性与兼容性。海阳秧歌中大夫与花鼓的舞蹈形象最为突出,他们所使用的伞和鼓的道具,在其他秧歌中虽然也有,但大不相同,如大夫的伞不是撑开,而是配合右手的拂尘表演。下身常保持蹲裆屈膝的步态,比一般表演更为吃力。慢节奏中强调造型,快节奏中不停挥舞,给人以力量与坚韧的美。花鼓亦然,十来斤重的鼓在手中自由地挥舞击打,其气势确实与众不同。 海阳秧歌把各种形式融于大场表演,令人欢欣鼓舞,大场中又有小场,使各种表演各显其能。最后小节目中,兼收古今,名目繁多,可使不同观众都能尽兴。许多角色从开头贯串到底,引人入胜。如大场中锔匠与王大娘对舞,在小节目中二人又演“锔缸”,这些都是海阳秧歌的特点。海阳秧歌虽然是群众娱乐形式,但强调仪礼,人人自觉遵循,处处体现团结融洽的气氛,这又是其他秧歌形式中不多见的。 海阳秧歌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并形成的,其形式中既有古风,又吸收了外省区的表演形式。历史上清末的封建宗族观念、民国的文明改革、抗日战争中的革命洗礼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都在表演形式中有所遗存,而现在,海阳秧歌正处于有待发掘、研究,有待升华的过渡阶段。 额 查的资料 == 女演员讲究心态的表露,追求舒展飘逸,特别强调腰部的灵活性,从而形成海阳秧歌男“提沉”,女“抻拉”的特有韵律和丰富内涵。 海阳秧歌还注重塑造各种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善于从生活中提炼丰富的舞蹈语汇,从不同角度、用逼真动人、惟妙惟肖的舞蹈语汇抨击邪恶、赞颂真善美

胶州秧歌和海洋秧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特点~

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都属于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
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的不同点:
1、概念不同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当地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的传统民俗舞蹈之一。
海阳大秧歌是是民间社火中的舞蹈部分,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的海阳市一带,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
2、表演不同
胶州秧歌是一种戏剧,不是单纯的舞蹈和歌唱,它有剧本,有道具,有曲牌,演员有行当,是一种形式活泼的歌舞剧。
海阳大秧歌表演形式独特,内容丰富,注重塑造各种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3、音乐特点不同
胶州秧歌音乐是以各类曲牌形成的一种曲牌体的小戏音乐,以十一个风格迥异的曲牌所组成。以徵调式为主,以商羽调式为辅的交叉调式是胶州秧歌音乐调式的特点。
海阳秧歌的音乐由锣鼓和歌曲两部分组成,以锣鼓伴奏为主。打击乐由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组成。歌曲多为民间小调,演唱时,中间进有打击乐插入。
4、风格特点不同
胶州秧歌有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六个行当,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两种表现形式。有粗犷豪放火爆风格的“武秧歌”,又称东路秧歌,有妩媚抻展细腻见长“文秧歌”,又称西路秧歌。
海阳秧歌有两种不同的流派风格,即“大架子秧歌”与“小架子秧歌”。“大架子秧歌”代表了海阳秧歌的基本风格特点,“小架子秧歌”除打击乐伴奏外,还配有唢呐、笙、笛等乐器。舞蹈以跑阵式为主,俗有“跑秧歌”之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胶州秧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阳秧歌

海阳秧歌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流派风格。即“大架子秧歌”与“小架子秧歌”。“大架子秧歌”代表了海阳秧歌的基本风格特点,主要流传在海阳东部和南部地区,以颜明玉、王发为优秀代表。“小架子秧歌”流传为海阳西北部地区,除打击乐伴奏外,还配有唢呐、笙、笛等乐器。舞蹈动作不多,以跑阵式为主,俗有“跑秧歌”之说。舞蹈步法主要是“三步一隔”,即走三步、踏一步,当秧歌队串街走阵时,主要是以两竖排队相互交叉走“三步一隔”贯串始终。

秧歌的表演形式
答:秧歌的表演形式 东北大秧歌,总是给人们的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很受人们欢迎的一种民间歌舞。下面是我分享的,一起来看一下吧。秧歌的表演形式 篇1 东北秧歌流传于我国的东北三省。它热烈、火爆、逗趣、诙谐的独特风格特点。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完整...

东北秧歌风格特点是怎么形成的
答: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著名,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百度有资料的。参考资料:http://baike.bai...

东北秧歌的风格要素有哪几部分
答:东北秧歌的风格要素:热烈、欢快、火暴、诙谐是它的特点。东北秧歌是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艺术,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热烈、欢快、火暴、诙谐是它的特点其音乐特征也十分明显,既火暴热烈,又欢快、俏皮、风趣,优美抒情。旋律跌宕起伏,迂回曲折。常用道具有手绢、扇子、花棍和提花灯...

东北秧歌舞蹈风格特点与体态
答:东北秧歌表现形式基本姿态、鼓相、手帕花、步法、动作频率,之所以具有很强的北方区域地方色彩,是因为这些丰富的历史背景。东北人通过舞蹈的方式讲述着东北人的故事,每当人们欣赏东北秧歌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轻松豪放、热烈、有趣的感觉。风格独特、形式幽默是今天东北秧歌的特点,可以归纳为“艮、俏、浪、辣...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答: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东北秧歌音乐的传统乐曲十分丰富,其美学原则可用三个字加以概括:顺、活、韵。“顺”意为通顺。旋律的各种变化,乐曲的连接,调性、调式的变换都要“顺”。“活”即要具有高度的即兴演奏的能力,使音乐灵活多变。“韵”即韵律感及风格...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答: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舞蹈风格独特:东北秧歌是一种活泼、热烈的舞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身体律动感,舞蹈动作优美,流畅自然,舞蹈姿态豪放大方,舒展自如,舞蹈场面热烈,欢快活泼。节奏明快有力:东北秧歌的节奏明快有力,通常采用“走步”和“顿步”两种基本...

海洋秧歌和安徽花鼓灯的区别
答:海洋秧歌和安徽花鼓灯的区别有:1、舞蹈风格:海洋秧歌是一种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秧歌舞蹈,以欢快、热烈、活泼的舞蹈风格为主,舞者会以集体形式进行表演,包括队列、对舞、旋转等,动作具有对称性和重复性。而安徽花鼓灯则是一种具有安徽地区特色的花鼓舞蹈,舞蹈风格较为优美,以女子集体表演为主,舞者会...

扭秧歌的特点
答:扭秧歌的特点:1、秧歌舞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闹得热火朝天。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可见扭秧歌对古代农民来说是多么重要。2、各地的秧歌一般以...

东北大秧歌有哪些特征?
答:关东地区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关东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关东地区民间称赞秧歌好喜欢用“扭得浪”来形容,即不但舞姿优美,而且腰胯摆得幅度大,节奏感强,表情...

东北大秧歌民俗文化特点
答:3、以“根元素”为依据,探索、出新,扩充民间舞的表演流动空间 比如在手巾花的训练中,为强化、烘托东北秧歌火爆热烈的艺术气质,在基本动态及心态“恒定”的前提下,加强手巾花技巧训练的内容,从而扩大这一道具的使用范围,拓展了缘物寄情的手段。增加了表现力。(二)男性风格特点 以“扭”、“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