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宫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古时候皇宫里怎么过中秋?

作者&投稿:于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秋节是团圆的佳节,也是富于浪漫情调的良辰。皇宫中在这一天晚上往往安排赏月活动,但基本上属于家庭聚会。唐诗中,几乎每一个重大节日都有君臣唱和的诗作,唯独中秋节例外。文人雅士多有关于中秋的诗作,可见这一天还是会令人诗情澎湃的。大概在这一天君臣各自家庭团聚,也就不安排“国宴”应制作诗这类的活动了。 中秋节除了赏月,还有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月饼的来历也跟皇帝有关。

一种说法:月饼原本是宫廷美食,唐僖宗在中秋节这天吃月饼,觉得非常美味,听说新科进士正在曲江开宴,于是让御膳房用丝织品包裹月饼赏赐给进士们。后来,民间纷纷仿制,并且在中秋节这天食用。

中秋节之夜,曲江池畔宴饮,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首诗有所反映:“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临风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回忆当年的荣宠,无限感慨。

还有一种说法:元末朱元璋起义的时候,相约在八月十五那天夜晚行动,之前把纸条夹在月饼里相互馈赠。后来朱元璋当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中秋节吃月饼也就成了节俗。

这两种说法都牵强附会。估计宋元之际出现了这种貌似明月并有团圆之意的点心,中秋节,老百姓吃,皇宫里的帝王后妃也吃。

要说中秋节跟宫廷的关系,最早的神话传说恐怕得推到夏代后羿(后羿推翻太康的统治,先是立太康的弟弟仲康为王,不久就干脆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有穷)的妃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偷吃了后羿的长生不老灵丹妙药,于是飞到月宫里,寂寞永远。中秋节的时候月色明朗,赏月玩月,常与嫦娥奔月的故事联系起来。元稹的《八月十四日夜玩月》:“犹欠一宵轮未满,紫霞红衬碧云端。谁能唤得姮娥下,引向堂前仔细看。” 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想象着中秋节这天嫦娥从月宫把桂子掷向人间:“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月中桂树高不可攀,考取功名被称为“蟾宫折桂”。

皇宫里的那些后妃们,虽然不像嫦娥那样生活在天上清冷的月宫,但是却何尝不是“碧海青天夜夜心”?在无数寂寞长夜,惟向深宫望秋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在唐代,政府规定中秋节给假3天。如今,中秋节不是我们的法定假期,但我们的心在如水的月光下跳动,心清如朗月。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有情人千里能共婵娟

大摆筵席 宴请重臣 吃月饼赏月

大概是一大堆人在一起的吧,一以皇室为主,旁边有很多下人

吃月饼啦

古时候,皇宫里的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对于古代过中秋节的场景记载得最多的朝代是南宋,南宋的首都是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历来都是人文圣地,其繁华景象非他处可比。据史书记载,在中秋之夜,上自皇室下至贫穷之家,都有设宴赏月的习俗。皇宫中的宴会有乐队伴奏雅乐,可谓高贵豪华。而豪门大户登高楼逛轩之上,一边大排筵席一边饮酒高歌。如果是一般的中产阶级,就在住宅的月台上安排家宴,子女团圆共度佳节。至于穷人家,哪怕典当衣服也要买酒欢度节日。等到晚上的酒宴过后,临安城便迎来了全民游玩狂欢之夜。这一夜大街上的买卖一直要延续至第二天凌晨,尤其是点心铺、胭脂香铺这些和喜庆氛围有关的店面都将各色货物陈列出来,史书里记载这个场面寥寥几句就把场景勾勒出来了——“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灯烛华灿,竞夕乃止”。游人们“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月饼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quot;。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族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天,东京的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之中少见。显官和豪门,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并且安排家宴,团圆子女。“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冰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见《武林旧事》)。而“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常娥,圆如浩月。”(见《新编醉翁谈录》)
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族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天,东京的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之中少见。显官和豪门,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并且安排家宴,团圆子女。“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冰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见《武林旧事》)。而“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常娥,圆如浩月。”(见《新编醉翁谈录》)
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云:“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


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

秦朝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呢?
答:根据历史记载,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但关于秦朝如何过中秋节的具体情况,目前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中秋节作为一个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各个朝代和地区的庆祝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根据一些与中秋节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活动,我们可以推测秦朝在中秋节可能会有一些类似...

古代如何过中秋节
答:古代如何过中秋节,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在中国一直是一件很值得庆祝的节日,现如今大家对于中秋节可能会记得中秋晚会,但是古人在那时候可没有这一个节目,下面我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古代如何过中秋节. 古代如何过中秋节1 1、北宋 中秋节前,大小酒家都重新装点一番店面,用绸缎搭建彩楼,花团锦簇,挑出醉仙酒旗,开始卖...

古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答:我国地大物博,习俗也各不相同,比较盛行的习俗还有烧斗香、放天灯、树中秋、走月亮、舞火龙等。归根结底,无论是什么样的方式过中秋,都是寄托着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赏月饮酒古人对月亮极为崇拜,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人们以此来祈求家庭团圆、...

古代人们是怎样过中秋节呢?
答:则是吴自牧在“中秋日”时候所作的。宋代在唐代八月十五的习俗“女子拜月”上也作了一些改变。在宋代,还有一个活动叫做“玩月”,在中秋夜时,富贵之家都会好好收拾庭院,民间则是在酒楼玩月。皇宫中甚至还会举办中秋晚会,邀请大家一起玩,丝竹之声,连绵不绝。人们在这一天,人们皆通宵达旦的玩。

唐朝在中秋节的时候都有什么样的习俗?
答:“中秋”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而中秋节却在唐初时,才基本被定型,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了“中秋节”一词。《唐书·太宗记》中有“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的记载。由此可见,此时已经开始有了节日的雏形。唐朝这个极富浪漫情怀的朝代,不仅将中秋定节,还为中秋镀上了无数的...

古代中秋节有什么活动
答:古代中秋节有什么活动 古代中秋节有什么活动,中秋节作为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它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从古代起人们就很注重中秋节,很多朋友都很好奇古代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古代中秋节有什么活动。古代中秋节有什么活动1 1、祭月 中秋节源自古代对月神的祭祀,它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

中秋赏月,你可知道古代官员这一天会接到何种赏赐吗?
答: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象征着团圆的寓意。所以在这一天,帝王会举办宴会宴请大臣们,同时会赏赐一些月饼和银两等作为过节赏赐品。而对于那些不在京城的地方官员们,朝廷也会提前把这些赏赐分发给到地方官员。当然,赏赐的这些过节福利也是根据官员的级别有所不同。在古代的皇宫里,每逢佳节免不了要进行...

中国古代人怎么过中秋节?
答:说到中中秋节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同时,中国的中秋节也是有很大的历史背景的,中秋节要吃月饼赏月,小编刚刚看到一则非常有趣的消息,那就是有不少的网友在问小编,中国古代人们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呢?关于这个,小编也是在网上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具体...

中秋节之后,古人是怎么过中秋的呢?
答:一、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

古代中秋节怎么过
答: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