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过中秋节

作者&投稿:百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如何过中秋节

古代如何过中秋节,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在中国一直是一件很值得庆祝的节日,现如今大家对于中秋节可能会记得中秋晚会,但是古人在那时候可没有这一个节目,下面我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古代如何过中秋节.

古代如何过中秋节1

1、北宋

中秋节前,大小酒家都重新装点一番店面,用绸缎搭建彩楼,花团锦簇,挑出醉仙酒旗,开始卖新酒。人们纷纷来到酒家痛饮,到中秋节下午,酒都卖光了,酒家便扯下酒旗。这时节,正是螃蟹刚刚上市,还有石榴、榅勃、梨、枣、栗、葡萄、染色的橙子这些新鲜果品。中秋夜,富贵人家在装饰华美的台榭赏月,一般人家则赶去酒楼占好位子。四下音乐声鼎沸,离皇宫近的居民,夜深还能听到远远传来笙竽之声,宛若云外。平民街巷里,儿童嬉戏通宵,热热闹闹的夜市,一直开到天亮。

——译自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2、南宋

中秋夜里,皇宫中有赏月游园,比如倚桂阁、秋晖堂、碧岑,都是临时由皇帝下旨安排。一直到夜深,宫中的音乐还飘传到宫外。御街上的绒线铺、蜜煎铺、香铺,纷纷摆出货物,争多比好,这还有一个说法,叫“养眼”。灯烛华灿,一直到天光才消停。这夜里,浙江还有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的风俗,数十万盏小水灯浮满水面,烂如繁星,十分壮观。有人说这是迎合江神的喜好,不仅仅是图个好看。

——译自南宋·吴自牧《梦粱录》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这一天是秋季三个月恰好过了一半,所以叫“中秋”。中秋夜里,月色比平时更加明亮,又叫“月夕”,正是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无不登上高楼,在栏杆边赏月;或者聚集在宽阔的平台上,山珍海味,仙乐飘飘,痛饮高歌,一玩就是个通宵。而一般人家,也来到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就图过好一个佳节。即使是十分贫困的人们,甚至宁愿把衣服典当了换酒喝,勉强作乐,不肯虚度。这一夜天街的市场一直开到天亮,玩月的游人比肩接踵,一整晚不绝,反正京城里,这一晚是不实行宵禁的。

临安的风俗十分奢侈,每一日都少不了吃喝玩乐。西有美丽的西湖,东有壮观的江潮,都是最好的景观。每年八月,潮水就比平时大很多,京城人从十一日起,就开始有人去观潮。到十六、十八日则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二十日以后人稍少。十八日是因为元帅出郊,演习水军,从庙子头直到六和塔,附近人家的楼屋,全被高官贵戚租来作看位观潮。

——译自南宋·周密《武林旧事》

3、明

八月十五祭月,所用的果饼都要是圆形的,切瓜要切成错落的一瓣瓣,好像莲花一样。纸铺子卖有月光纸,绘满了月亮的造型,还有坐在莲花宝座上的月光徧照菩萨。花枝下有明月和桂殿,玉兔站立着,手持石杵捣药。月光纸小的三寸,大的过一丈,制作精美,金壁缤纷。家里在月亮出来的方向设置月光位,人们拜月,焚烧月光纸,然后撤去供品,分给每一位家人。亲戚之间还要相互馈赠月饼和果品,大的月饼直径有两尺。若是妻子回娘家的,在这一天一定要回婆家,因为这一天是团圆节。

——译自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

古代如何过中秋节2

宋代除了像唐代的中秋拜月的风俗外,还有更潇洒的活动“玩月”。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连小孩都不肯睡。宋代对中秋节的最大贡献,是给中秋节赋予了“团圆”的内涵。

“月饼”一词始于南宋,明代中秋节流行送月饼“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饼”更为流行,并影响到现代人的节日消费行为。

北宋时期中秋节有了“团圆”内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代,“中秋节”的概念已形成,而且深入民间。“中秋节”的提法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中,这本书所记述的是南宋时的节日风俗,卷四中的“中秋”条称,“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而该书的《序》,即是吴自牧于“中秋日”所作。

宋代除继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风俗外,还有更潇洒的活动“玩月”。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条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附近居民半夜都能听到从后宫传出的音乐声,此即所谓“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连小孩都不肯睡,“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南宋时期,“玩月”热闹得更近乎疯狂。吴自牧笔下曾详细记述了临安的中秋之夜:“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这段文字不需要翻译,相信读者也能体会到当时中秋节的热闹气氛。南宋中秋之夜可谓“欢乐之夜”,当时负责京城治安的“金吾”(相当于警察的官员)也不多事,干脆取消了夜禁。

宋代这种“玩月”的时尚,亦即大家所说的“赏月”。其实唐代已出现“玩月”一词,唐卢肇《唐逸史》中便提到唐玄宗李隆基“玩月”之事,当时名叫罗公远的道士,曾应召入京,于中秋之夜“侍明皇于宫中玩月”。

宋代对中秋节的最大贡献,是给中秋节赋予了“团圆”的内涵。后来中秋节被视为“团圆节”,源头应该在北宋。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水调歌头》里,把北宋人对中秋节的理解阐释得淋漓尽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在中秋明月夜,苏大才子毫无睡意,借酒消解对远方弟弟苏辙的思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每一个中国人中秋佳节里最美好的愿景!

“月饼”一词始于南宋“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聚餐,是中国节日永远的主题之一,和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吃月饼”是中秋节的.食俗。中秋吃月饼风俗始于何时,有不同的说法。

民间说法是始于唐初。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位经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唐高祖李渊(一说唐太宗李世民)心情大好,对着月亮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胡饼是圆形,代表圆满;蟾蜍则指月亮。李渊将胡饼分食群臣,此后就有了中秋吃胡饼之俗。到李隆基(唐玄宗)当皇帝时,杨贵妃将胡饼易名为“月饼”。显然,这种说法并不靠谱,唐代连真正意义上的“中秋节”都没有,何来月饼?但唐代在八月十五有“吃饼”习惯是可能的。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曾记述,八月十五这天,“寺家设餺饨、饼食等”。另有学者引《洛中见闻》称,唐僖宗李儇曾在八月十五赐“饼”给在曲江宴饮的新科进士。但所赐之饼是不是月饼?尚不好说。

目前较为可靠的说法是,北宋时中秋节已有吃月饼的风俗,但是否普遍并不肯定。苏东坡《留别廉守》一诗中,便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说法。北宋虽然有八月十五吃月饼之俗,但所食月饼当时并不叫“月饼”,而称为“金饼”。当时的文人苏舜卿《和解生中秋月》诗中即称,“银塘通夜白,金饼隔林明”。

“月饼”一词,一直到了南宋才出现。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荤素从食店”条、同时代的周密《武林旧事》“蒸作从食”条,均出现“月饼”一词。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月饼似乎并不是八月十五才吃的专用节日食品,乃“四时皆有”的日常食品——不过在中秋节这天食用,意义非同寻常。

中秋节吃月饼到元代已更加“讲究”。元末陶宗仪的《元氏掖庭记》中记述过元武宗海山过已酉(公元1309年)中秋节的情况。中秋之夜,元武宗与诸嫔妃泛舟于皇家的太液池,设宴取乐,所上食物相当丰富:“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鲶,酌元霜之酒,啖华月之羔”。这里的“啖华月之羔”即为“吃月饼”。到了明代,“吃月饼”已为中秋节固定风俗。中秋节所食之饼除了“月饼”叫法外,还有“团圆饼”、“团饼”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称,“中秋,登楼玩月,多用西瓜、团饼,亦取月圆之义。”

明代,中国古人过中秋还出现了新气象,现代必不可少的“月饼”,成为时人过中秋节之必备,现代特别流行的中秋送月饼风俗明代已开始流行。崇祯《嘉兴县志》称,“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义”;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也有相同说法,“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不仅南方人喜欢中秋送月饼,北方人亦然。嘉靖《威县志》记载,“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

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时间,“走月”活动就已出现。笔者苏北老家有一则“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元末朱元璋起义时,相约“杀鞑子(蒙古人)”,推翻元政权。元代,蒙古人对民间集会控制极严,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饼的习俗,将约定起义时间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送出,从而完成了起义总动员,“送月饼”风俗也因此在明代得以广泛流行。当然,还有另外一说,送月饼“杀鞑子”,是吴王张士诚想出的主意。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饼”更为流行,并影响到现代人的节日消费行为。



~

80年代的人是怎样过中秋的?
答:叶春生:广东人过中秋的习俗最为多样。单说广州月饼,说得出名字都就有70多种、皮薄馅厚,北京的月饼皮比较厚,江浙吃酥皮月饼,冰皮月饼是从越南传过来的。过中秋节广东人的食谱特别讲究,吃芋头是“夷人头”的谐音,广东人还要吃炒田螺,田螺里面有很多籽,象征多子多福。小孩会拿着柚子皮做的灯唱着儿歌...

爷爷、爸爸和我三代人是如何过中秋节的?
答:爷爷:当时国营厂是按量每人分配定额的猪肉、大米还有月饼供大家过节。月饼拿回家后也不怎么舍得吃,一定要留给父母和娃儿们。中秋节的晚上也不像现在一家人坐着赏月,有的单位晚饭过后还要放一场露天电影,老人、小孩都跑去看电影了。爸爸:80年代后期正值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刚刚兴起,物资丰富起来了,想要...

秦朝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呢?
答:根据历史记载,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但关于秦朝如何过中秋节的具体情况,目前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中秋节作为一个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各个朝代和地区的庆祝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根据一些与中秋节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活动,我们可以推测秦朝在中秋节可能会有一些类似...

古代中秋节怎么过
答:从而完成了起义总动员,“送月饼”风俗也因此在明代得以广泛流行。当然,还有另外一说,送月饼“杀鞑子”,是吴王张士诚想出的主意。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饼”更为流行,并影响到现代人的节日消费行为。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怎么过中秋节.中国网[引用时间2018-1-15]...

爷爷辈的人是怎样过中秋的?
答:爷爷这一辈的人过中秋节的时候肯定是非常热闹的,因为他们这一辈月饼是非常少见的,所以过中秋节的时候,大家都团团圆圆的在一起吃一顿比较热乎的饭,然后再一起吃月饼,赏月亮。中秋节 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古人如何过中秋?明代中秋节开始流行送月饼【3】
答:“月饼”一词始于南宋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聚餐,是中国节日永远的主题之一,和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吃月饼”是中秋节的食俗。中秋吃月饼风俗始于何时,有不同的说法。 民间说法是始于唐初。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位经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呢?送礼都送月饼吗?
答:八零后的儿时的中秋节虽然过得简单平淡却是快乐而满足的。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爸爸妈妈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农活,中秋节也不例外,也是在忙碌中度过的,跟平时没什么分别,并没有特别的庆祝,也没有丰盛佳肴,也是吃的青菜配白饭,不过晚上吃完饭后,每人的手上会多了一个月饼,月饼是那种用纸包着的,...

古时候,皇宫里的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答:中秋节俗称上元节,它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据史书记载,古代皇帝过中秋是一场很大的盛宴。宴会开始,皇帝会带嫔妃来到办宴会的地方首先参拜各路神明,待参拜完毕。声乐响起,宴会开始,就是大家品尝月饼的时候了,宴会的月饼大的直径有一尺多长,上面有月宫、蟾蜍、玉兔等图案。各种各样的月饼,闻着...

中秋节有什么习俗
答: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作为中国的民俗节日之一,经过千百年的文化沉淀,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文化特色,除过赏月、吃月饼以外,还有很多民间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 1、【祭月】 在我国民间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即祭拜月神。每到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设香案,摆上月饼、苹果、花生、西瓜、石榴等祭...

中国的中秋节有什么习俗?
答: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