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汉朝或者别的朝代的官衔制度 每个朝代的官职大小有差别之分,汉朝的官职是具体怎么排的?

作者&投稿:在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楼上所说为秦汉时期的官衔,两朝官衔的设置大同小异,我就不在多嘴了

中国历史悠久,立官设守,肇始于夏同朝周,至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时已初具体制,而后历朝沿袭并发展,官职有所增减,同一官衔的品级有所差异,有的官职名称也有所不同。本文仅侧重于宋、元、明、清特别是明、清两朝的(七品以上)官衔举要简介。为方便查检,所选介官衔均首字笔画的顺序排列。

三画

【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

【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

【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程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工部侍部】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四画

【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

【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

【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

【中议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顺大夫】元、明两代四品文官。

【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中书省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元代废除三省,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司。明、清两代废除中书令的官名。

【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或称国相)

,是丞相的副职。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

【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三国以及隋炀帝、玄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郡太守。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

【太尉】秦汉汉时期,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后来历代也多沿用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到了宋徽宗时期,把戚太尉定为武官的最高一级官阶,其本身并不代表任何职务,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称,而不同其职务的大小。元代以后废除这个名称。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三师”、“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隋唐以后,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三师”、“三少”公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职事。宋代“三师”是宰相、亲王的加官官衔。“三师”是正一品,“三少”是从一品。明、清两代,“三师”为从一品,“三少”是正二品。

【太宰】古代“太宰”为百官之长。宋徽宗时期,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一般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

【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

【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

【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唐、宋两代为从四品,元、明、清三代为从品。

【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

【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唐、宋两代有国公、郡公、开国县、公等级别,所食之邑从4000户至3000户不等。明代仅封侯、伯。

【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明代为正二品官,清代为从一品官。

【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明代为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

【仆射】“仆射”是主任或领班的意思。唐、宋两代“仆射”实际上就是宰相。

五画

【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民等事,一般是正四品。

【龙虎将军】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事务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杂职,并将它裁减。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

【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节度使】唐、宋两代总管军民两政的地方长官,官阶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后废除这个名称。

【布政使】明、清两代一省最高民政机构为布政司。布政使为布政司的主官,从二品,仅次于巡抚一级。为防止专权,明代与清初设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间以后不再分左右。

【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官。

【正议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六画

【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刑部侍郎】刑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

【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官阶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官阶。

【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管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平章”是商量处理国事的意思。位高时,“同平章事‘相当宰相的官衔;位低时,官衔也在五品以上。宋中叶以后废除同平章事的名称,元代时用时不用,官位较低。

【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

【吏部侍郎】吏部的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守备】明、清两代正五品武官。

【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官员。元代各路安抚使是各路的行政长官。明、清两代公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

【州牧】

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隆为与县略相等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知州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偏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昌边疆要地州县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清代巡抚与总督同为封疆大臣,巡抚品级稍次于总督,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清代巡抚为从二品。

【观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访察州县吏功过及民间疾苦的官员,官阶由原官职而定,

【把总】清代正七品武官。

【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的找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兵部侍郎】兵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

【怀运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员外郎】“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唐代为六品,明、清为从五品。

八画

【刺史】刺史与都督在名分上分别掌管州府的民政和军政。元代废除刺史的名称。清代刺史往往作为知州的文字称呼。

【奉直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

【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定远将罩】明代从三品武。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武功将军】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略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略骑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义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

【武义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

【武节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武德骑尉】清代正五品武官。

【武翼都尉】清代从三品武官。

【武显将军】清代正三品武官。

【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

【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

【知县】宋代县的最高长官。元代称县尹。明、清两代知县为正七品。

【金紫光禄大夫】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

【国公】唐、宋、元、明时期,“王”以下的公爵一级,以古国名称国公,如“鲁国公”等。

【国子监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民,从四品。

【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均为国子监内部事务民。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清代没有这个称呼。

【尚书令】“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唐、宋两代尚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

【经略安抚使】唐代边疆地区设“经略使者”。“观察使者”还兼经略使。宋代沿边大将都兼“经略”。此后大多以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清代经略大臣在封疆将帅中居第一位,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枢密使】“枢密”即中枢机密的意思。从唐代开始以宦官掌管枢密,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唐昭宗之后改为士人任枢密使。宋代以枢密使为密院长官,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并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枢密使。清代军机大臣也往往尊称为枢密,一般为一品官。

【县令】唐、宋两代县级主官,官阶自六品至从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时存在知县和县令的官衔,当时县令稍强于知县。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清代参将是正三品武官,仅次于副将一级。

【参领】清代正三品官,副参领为正四品官。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宋元两代是宰相的副职。

九画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为钦差。清代由皇帝特命并颁布授关防的,称为钦差大臣。

【总兵】明代总兵阶无定制。清代正二品武官。

【总督】明、清两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官员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管辖一省或数省。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荣禄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一品文官。

【转远使】唐代经理江淮、钱币、物资运输的官员。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

【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奉朗】宋代七品文官。

【宣德郎】唐、宋两代正七品文官,明、清两代从六品、正七品文官。

【宣抚使】宋、元、明、清四代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官阶由原官衔而定,一般是二、三品。

【宣议郎】唐宋两代从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

【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土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职,从从三品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都尉】清代从四品武官。

【宣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清两代从一品武官。

【按察使】宋、清两代掌管一省刑名按劾的长官,正三品。

【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品武官。

【昭武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武都尉】清代正四品武官。

【昭勇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洗马】洗马即前马,也是先驱的意思,是太子的侍从,一般为三品。

十画

【振威将军】清代从一品武官。

【秘书郎】唐代掌管四部书(经、史、子、集)的文官,从六品。

【郎中】在六部中仅次于侍郎的官,是部内各司的主管,正五品。

【郡王】隋、唐以后,郡王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顺承郡王等。

【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唐、宋两代仅有八品官,明代为正七品,清代为从五品。

【宰相、丞相】“宰”是主持的意思,“相”是辅佐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有“太宰”和“丞相”名称,而并无“宰相”的官名。但人们习惯上把对君主负责总揽政重力势能人称为“宰相”。秦代和西汉以相同或丞相为宰相。东汉的司徒等于丞相,真正行使宰相权力的却是尚书令。从魏、晋至隋、唐,基本上是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以及重要的将军等执政者为宰相。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宋代,以同平章事为宰相。宋神宗时期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南宋时期改为左右丞相。元代至明初以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明永乐年间之后,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清雍正年间之后,军机大臣事实上的宰相,而内阁大学士是名义上的宰相。

【通判】北宋初年设通判之时,职权几乎与知州相同,名为佐官,实际上是与知州共同负责,甚至还是知州、知府的监视者。到了南宋,知州职位较轻,通判职位就更轻了。明代知府以下设通判,事实上为六品官,实际上与同知没有区别。

【通奉大夫】元、明、清三代从二品散民。

【通议大夫】唐、宋两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正三品。

【资政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善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资德大夫】元、明两代正二品文官。

十一画

【谏议大夫】唐代谏官,分为左右谏议大夫,宋代以后废除这个官名。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之下有御史中丞官职,掌管中央档案馆及图书馆,处理直达皇帝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查权的各部刺史。东汉以后不设御史大夫,而以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唐枕头两代观察使大多具有御史中丞的职务,一般为正四品官。明代以后不再有御史中丞的名称。清代因巡抚兼右副都御史,因此称巡抚为中丞。

【副将】明、清两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仅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鸿胪寺省卿】“胪”是传的意思,“鸿胪”是大声传颂的意思。唐代鸿胪寺卿既管朝廷的待客,又管司仪。明清两代专管朝廷的朝会仪节,正四品。

【御史大夫】“御史”即君主左右的文书官。唐代“御史大夫”即御史之长,四品官。宋代多缺而不补,元代则虚存其名,明、清两代废去这个名称。

【都指挥使】明代各地设卫所,都指挥司是它的常设统帅机构,都指挥使是都指挥司的长官,与布政使、按察使分管地主的军政、民政和刑狱,正二品武官。

【都指挥佥事】都指挥使下属的武官,正三品。

【辅国大将军】唐、宋两代正二品武官,明、清两代在镇国将军之下设辅国将军。

十二画

【游击】为总兵总理军营事务,称为镇标中军游击。明代参将之下有游击将军;清代次于参将一级,为从三品武官。

【道台】道台是道员的别称。明、清两代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一般为正四品。

【提督】明代总兵上一级的武官。清乾隆以后提督固定为从一品。

【朝列大夫】元、明两代从四品文官。

【朝奉大夫】宋代正五品文官。

【朝散大夫】唐、宋两代从五品文官,元代为从四品。

【朝请大夫】唐、宋两代从五品文官,明、清两代为从四品。

【朝议大夫】唐、宋两代五品文官,明、清两代为从四品。

【集贤殿侍读学士】为宫内搜集整理图书,是皇帝的学识顾问。六品以下称直学士,五品以上为学士,领头的一般是宰相,则称大学士。

十三画

【殿中侍御史】唐代在京城监察非法事件的官,从五品,低于侍御史而高于监察御史。

【詹事】宫廷中太子的属官,正三品;少詹事为正四品。

十四画

【嘉议大夫】元、明两代正三品官。

【骠骑大将军】唐、宋两代从一品武官。

十六画

【儒林郎】唐、宋两代正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从六品。

【儒学教授】“教授”官职始于宋代,州设教授,县设教谕。清代府、厅、州、县均设儒学,儒学教授为正七品文官。

【翰林学士】唐、宋两代翰林学士是为内廷草拟文字的官。而元、明两代翰林掌管院学士则是翰林院的长官,从二品。

【翰林院编修】“翰林”的名称始于唐代,而“翰林院”则始于明代,掌管制诏、史册、文翰的事务。翰林学士以下有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官衔,都是作为文学侍从之臣,通称翰林官,正六品。清代翰林官为闲散,官阶只有正七品,但在某些方面却享受五品以上待遇。

十八画

【镇国将军】明清两代从二品武官。

【镇国大将军】唐、宋两代从二品武官。

宰相

宰相是国君之下最高的行政长官,历代叫法不一,只是一个通称。

中央各部门长官

从西周开始,政府部门开始分化。西周分为六个部门,各设长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到了秦朝统一后,进行了重大调整,形成了所谓的“九卿”。

九卿包括: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和历法、医疗)

郎中令(宫廷守卫、议论)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朝贡)

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和全国的马政)

廷尉(掌管司法)

典客(管理少数民族)

宗正(管理皇族事务)

治粟内史(管理国家财政)

少府(管理皇帝的财政,以及国家政务)

另外执金吾掌管京城治安,将作大匠掌管土木营建,大长秋管皇后旨意的传达和后宫事务管理。他们与九卿合称“十二卿”。

魏晋以后,中央机构又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尚书机构迅速发展。秦朝时的尚书台只是属于少府下面的一个机构。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改名为尚书省,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尚书省下分为各曹。到了隋唐时期,渐渐演化为六部,一直沿用到清朝。即:

吏部掌管官员的任免考核

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财政

礼部掌管祭祀、教育和考试

兵部掌管军事

刑部掌管司法

工部掌管土木建筑和交通

六部形成后,九卿职权大大缩小了。

武官

西周时不设武官,官员文武兼管。到了春秋时期晋国设置中、上、下三军,国君任命军队统帅,才开始有了武官的设置,但是三军将领仍然兼管政事。秦汉以后,武官的设置大致可以分为:

警卫皇宫和京师的军队将领

掌管军事行政的武职

领兵作战的将帅

西汉时,太尉(后改称大司马,东汉时又改了回来)掌管全国的军事行政,统兵作战的武官有大将军、车骑将军等,还有名目繁多的杂号将军。魏晋以后,大司马、太尉、大将军等成为了虚衔,没有实权。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是全国最高统帅。

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全国分为100个府,每府以郎将统领。隋朝和唐朝继续实行府兵制。中央禁军设十六卫。都督管数州的军事。唐高宗以后,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中唐以后,府兵制破坏,从募兵中组成中央禁军,共十个军。其中神策军实力最强,设护军中尉和中护军,为禁军统帅。唐代战时有元帅、副元帅为最高统帅。元帅一般以皇太子、亲王担任,实际并不出征,遣大臣担任副元帅,负实际责任。中唐以后又以宦官监军,称都监。唐代还有经略使、招讨使、制置使、团练使等职,为临时指挥一方战事的统帅,多为节度使、观察使、刺史等担任。

五代后周设殿前司,以都点检为禁军统帅。宋朝时,正规军称为禁兵。由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分别统领。教练武艺的军官称为都教头,教头。禁军调度权归枢密院,由皇帝亲自指挥。南宋时,禁军已经不存在,收编了诸将所辖部队,称为御前军。出兵时其统兵将领称为“某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

辽朝守卫京师的部队称为“御帐亲军”,设侍卫司统领。警卫皇帝的部队称为“宫卫骑军”,设宿卫司统领。北枢密院掌契丹兵马,南枢密院掌汉人兵马。作战时设天下兵马大元帅。金朝的皇帝亲军由殿前都点检司统领。战时设元帅府,由都元帅指挥。元朝成吉思汗的卫队称为“怯薜”。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

明朝军队实行卫所制。皇帝亲军初为十二卫,后来增至二十六卫,锦衣卫就是其中之一。

清朝军队分为八旗和绿营两大系统。临时征召的部队称为勇军,例如曾国藩的湘军就是这种。

监官与谏官

中国古代职官的一个特点就是监官的发达。监官是监察各级官吏的。谏官则是规劝君主的过失,使其改正。随着专制体制的加强,到了清朝时,监官与谏官已经合并,统称为言官。

监官的设置始于战国,最初由御史兼任。直到西汉末年,御史才成为监察官的专称。并一直沿用到清朝。

谏官在西周时虽然没有专职,但是公卿大夫都有进谏的职责。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的开始。秦汉时有谏官之职但是没有专门机构。隋唐时,门下省逐渐成为谏官的主要机构。辽以后,谏官名存实亡,甚至不复存在。明清时,谏官的性质与监官相近。

君主的秘书与文学侍从

君主的秘书是从史官中分化出来的。主要负责君主诏令的起草、君主言行的记载、官书的编撰等。在商朝时就已经有太史、内史等富于秘书性质的官职。

秦汉时期,御史大夫为秘书之长。魏晋以后,中书省掌管秘书的工作。唐代时,又设翰林院,负责起草诏书和作为文学侍从。又有学士院,最为君主对文人的礼遇,学士的地位往往高于宰相。

学官

学官又叫教官,指主管教育的官员和政府任命的老师。西周时学校有师氏教武艺,乐正教诗书礼乐。秦朝和汉朝有博士官,教授经学。隋唐以后有国子监作为政府的学校,设有祭酒等职。

宫廷事务官

宫廷事务官是指为君主及其家属服务的职官。它起源于君主的家臣。战国时期设有少府,到秦汉时成为了九卿之一,其中设有很多官职,都是为君主服务的。魏晋以后,宫廷事务改由门下省负责。隋朝时改称殿内省,唐朝改为殿中省。到了明朝,不设总管宫廷事务的机构,其职责由宦官和女官分掌。清朝则以内务府总管宫廷事务。

地方长官

另请参看中国行政区划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分为诸侯和大夫两级。秦朝统一后,万户以上的县称为令,万户以下的县称长。汉代时,京师所在的郡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相当于郡太守。另外,汉武帝时设13州,长官为刺史。京师所在州的长官称为司隶校尉。

唐朝时每道设观察使,又有节度使为地方的军政长官。到了宋代,县一级的长官称为知县,府一级的长官称为知府。

明朝省级官员称为承宣布政使司负责行政,都指挥使司管军事,提刑按察使司管监察。中期以后,有总督,巡抚总管数省或一省军政。清朝与明朝大体相同。

汉朝时期的官职简表~

中央官职:

丞相(相国):
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集大权于一身。三国初建后,都设此官职,为一国之首宰,为群臣之首。

太师:
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此官职。董卓迁都到长安后,为太师,号尚父。位在太傅之上。

太傅:
原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之一,在东汉时期,仅保留太傅一职,也不常置。皇帝初即位时,对皇帝进行善导、辅佐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

太尉:
东汉时,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权力。太尉为三公之首,掌管军政。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徒:
三公之一,掌管民政,与后来丞相的职权范围相近。曹丕称帝后,曾改魏国的相国为司徒。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司空:
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为三公之末,与后来工部尚书的权利相近。后世也常以“司空”为工部尚书的代名词。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御史大夫:
原三公之一,掌监察、执法,后改以司空为三公,御史大夫省。魏国建立时,以华歆为御史大夫,复有此官职。

大司马:
此官职为汉武帝初建,因将军位同九卿,故设大司马官职与三公同列,以示对武官的尊宠。东汉刚刚建立的时候,刘秀以大司马为三公之一,后改为太尉。西汉末年别置大司马一职,位在三公之上,魏晋时沿袭。

九卿:
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位在三公之后,为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三国以后,九卿职权渐轻,并逐步为六部所替代。

太常(奉常):
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
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
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
九卿之一,掌车马。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廷尉(大理):
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大鸿胪(典客):
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宗正:
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大司农(治粟内史):
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少腐;
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执金吾(中尉):
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下属官员有武库令。

太子太傅:
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大长秋:
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一般由宦官担任。曹操的祖父曹腾即为“中常侍大长秋”。有些三国游戏将大长秋作为普通官职,是不适合的。

中常侍:
高级太监,汉朝末年掀起腥风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职。

小黄门:
中级太监。

中黄门:
低级太监。

侍中:
内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秩“比二千石”。常由博学高德之士担任,切问近对,是皇帝在管理国家时的顾问。在魏晋时期,为门下省的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令: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属中等偏低的官员)。品秩虽卑,但总揽一切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甚至重于三公。在魏晋时期,如不设丞相之职,则尚书令与中书令(中书省的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中书令(秘书令):
魏国始设,为中书省长官,掌机密,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全国政务共分六曹(有时为五曹,有时为七曹)打理,一个尚书分管一曹,为后来的六部雏形。

黄门侍郎:
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散骑常侍:
曹魏时将汉朝的散骑与常侍二官合在一起,始置此官,负责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散骑侍郎:
曹魏时与散骑常侍一起设置,职位略低于散骑常侍。

五官中郎将:
光禄勋的助手,协助光禄勋举察郎官,位略低于九卿,与侍中同级。曹丕曾以五官中郎将之职掌副丞相事,位高权重。三国时不再设此官。

御史中丞:
原为御史大夫的助手。无御史大夫这一官职的时候,以御史中丞行使御史大夫的职权。

将作大匠:
负责修建宗庙、宫室、道路、园林、水土、植树。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中之上。

博士:
专管经学传授。

城门校尉:
负责掌管京师十二所城门。秩“比二千石”。

中书舍人:
中书省属官,曹魏始置,负责传宣诏命。

五兵尚书:
曹魏始置五兵尚书,为兵部尚书的前身。五兵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

度支尚书(户部):
吴国始置户部。与此同时,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后周时更名为民部尚书,唐时避李世民讳,改为户部尚书。

左民尚书:
曹魏始置,主修缮功作之事,隋朝时改为工部尚书。

吏部尚书(大尚书):
曹魏时始置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选拔任免。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吏部尚书又称大尚书。

祠部尚书:
曹魏时始置,掌礼制。后周时更名为礼部。

屯田都尉:
三国时魏、吴所设官名,负责屯田以给人牛之资。梁习曾任此职。

水衡都尉:
西汉时以此官掌上林苑,东汉将其并入少府,不复有此官职。曹魏时复此官职,主天下水军舟船器械。

典曹都尉:  
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西园八校尉:
汉朝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以西园八校尉统领汉朝的中央军队。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

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武将官职:

大将军:
武将之首,其官职位比三公,有时在三公之上,有时在三公之下。东汉末年,其官职在三公之上,因此当汉天子以曹操为大将军而以袁绍为太尉时,袁绍“耻班在太祖下”。属官有长史、司马。

骠骑将军:
位在大将军之下,比三公。将军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级: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车骑将军:
位在骠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卫将军:
位在车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中郎将:
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将略低一级的武官官职,品秩为“比二千石”。在汉代设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

八校尉:
汉武帝起所置京师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东汉时,省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到三国时期,八校尉的职权越来越小,最后沦为低级官员。

四军将军:
即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周末始有,汉朝时并不常置,汉末群雄迭起,四军将军才以重号将军(即高级军官)的名号屡屡出现。

四征将军(四征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卫将军之下。

四镇将军(四镇大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征将军之下。

四安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东汉时有此名号,位次三公,在四镇将军之下。

四平将军:
重号将军名称,即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汉魏间始置,位次三公,在四安将军之下。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都督:
东汉末年始置。因各杂号将军之间并无隶属关系,故设都督一职,督管几路军队,为军事统帅。后以“都督某州军事”,掌管驻扎在该州的所有军队,并兼管该州民政,权力非常大。

上大将军:
孙权封陆逊为上大将军。后吕岱亦任此职。

杂号将军:
汉魏时期,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因此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

军师将军(军师):
杂号将军之一。魏以荀攸为军师,凡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皆使决之。吴也曾以朱然为右军师,蜀国也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操任丞相时,置领军一职,由史涣担任,与护军一起并掌禁兵,后更名为中领军。曹丕更名为领军将军,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名号。

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
杂号将军之一。与领军同时置,由韩浩担任护军,掌禁兵。曹丕更名为护军将军。蜀、吴亦置,为高级将军名号。

监军(中监军):
监督、巡查军队之职,有时也以军师或军司兼其职。

奋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担任此官职者,相当于各路军队中的总监军。东汉末年,各路诸侯打董卓时,以曹操担任奋武将军;沮授也曾在袁绍军中任奋武将军之职。

都护将军(都护):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乃统率诸将之官。

骁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秦朗曾任此职。

越骑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高级将军名号,曹彰曾行此职。

伏波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职。

厉锋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曹洪曾任此职。

中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武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荡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辽曾任此职。

讨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王平曾任此职。

灭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游击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折冲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虎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于禁曾任此职。

平狄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合曾任此职。

横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徐晃曾任此职。

捕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典曾任此职。

破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坚曾任此职。

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征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飞曾任此职。

讨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黄忠曾任此职。

平虏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周泰曾任此职。

扬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振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许定曾任此职。

奋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行此职。

建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郭淮曾任此职。

宣威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睿曾任此职。

讨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策曾任此职。

立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德曾任此职。

中卫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庞会曾任此职。

振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礼曾任此职。

扬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任此职。

建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蒋斌曾任此职。

昭武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冠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翊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镇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副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刘封曾任此职。

绥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仪曾任此职。

抚军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步协曾任此职。

建信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麋竺曾任此职。

秉忠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乾曾任此职。

昭德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简雍曾任此职。

昭文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伊籍曾任此职。

怀集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申耽曾任此职。

兴业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辅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严曾任此职。

镇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魏延曾任此职。

绥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孙瑜曾任此职。

忠节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杨洪曾任此职。

安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李恢曾任此职。

抚戎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张嶷曾任此职。

奉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姜维曾任此职。

安远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邓方曾任此职。

威烈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扶义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安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朱治曾任此职。

抚边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辅国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陆逊曾任此职。

绥南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全琮曾任此职。

横江将军:
杂号将军之一。鲁肃曾任此职。

别部司马:
军中司马,因领一营故称为别部司马。其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牙门将军(牙门将):
赵云、魏延曾任牙门将军,位比杂号将军略低。曹丕于黄初年间也置牙门将,冠服与杂号将军同。后世以牙将为低级军官。

偏将军:
低级将军名号,高于裨将军。

裨将军:
最低一级将军名号。

门下督、帐下督:
蜀国将帅手下直属部队的低级将领。











地方(兼幕府)官职:

刺史:
汉朝因秦制,为“郡县制度”,并无州这一级行政级别。汉武帝时才开始设“刺史”一职,考量一州官员情况,但并非是该州的最高行政官员(秩六百石,仅仅是低级官员。当时县令的俸禄是千石)。原为丞相史,驾车巡查全州,以六条察问郡县,考量各地官员业绩,年终回京师上报,朝廷以此作为各地方官员升贬的依据,故全称为“刺某州史”。后来刺史的官职渐大,在各州也设“刺史治”作为办公地(相当于省会),而不需要四处走动了,但与各太守之间,仍然没有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

州牧:
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汉天子听从刘焉建议,改刺史为州牧,真正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州也因此真正成为了郡之上一级的行政单位。三国时,不再有州牧之职,而常以都督兼任刺史之职,并加将军之号,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权力极大。

司隶校尉:
掌纠察京师百官及其京畿各郡,相当于州刺史。三国时,司隶校尉所辖区域(相当于直辖市)改称为司州。

太守:
郡级最高长官,亦称郡守。

国相:
侯国是和郡平级的地方行政级别,国相位同太守。比如曹操曾任济南相,鲍信曾任济北相。

都尉(郡尉):
属国是和郡平级的地方行政级别,位于边境。都尉的职权略同于太守,由于位于边境,故往往由武官担任,品秩略低于太守。

京兆尹:
主京都(相当于首都市长)。

令:
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比如曹操曾任顿丘令。

长:
中小县的长官,如徐盛曾任柴桑长。

长史:
在地方上位同郡丞,在幕府中为公府最高佐官。

留府长史:
丞相府中长史有两个,征战时一个随军出征,一个留在府中处理日常政务。留在府中的称为留府长史,权力极大。曹操征孙权时,徐弈任曹操的留府长史;诸葛亮屯汉中时,以杨仪随军,而以张裔留守丞相府。

东曹:
丞相幕府官员,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后汉书》),权力极大。曹操任丞相时,就以崔琰、毛介为东曹,并典选举。诸葛亮任丞相时,以蒋琬为东曹。

西曹:
丞相幕府官员,主“府吏署用”。由于职能与东曹相近(当时东汉官员都出于相府),故曹操省西曹而保留东曹。

别驾从事(别驾):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刺史巡查一州,别乘传车从行,故名别驾。汉魏时,总理一州政务,权力极重,当时论者称其“居刺史之半”。

都官从事: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察举百官犯法者。

功曹从事:
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人事选拔考核。

簿曹从事: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钱粮簿书。

兵曹从事:
刺史和司隶校尉的高级佐官之一,主兵事。

治中从事:
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居中治事,故名治中。

典学从事:  
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劝学从事:
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郡丞:
太守助手。

主簿:
在地方上是太守助手,以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在幕府中是重要幕僚,参与机要,总理府事。

主记:
太守属官。

记室:
幕府、太守属官。

参军:
蒋琬曾任诸葛亮参军。

从事祭酒:
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避司马师讳),郭嘉曾任此职。

师友祭酒:
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椽:
州郡及幕府的高级属官,各曹的负责人。

从事:
州郡属官及幕府官员的称谓。

书佐:
从事助手。

从事中郎: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位在长史、司马下。













爵位:

列侯:
原秦国军功爵的最高一级,原名“彻侯”,后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列侯,又叫“通侯”。列侯有食邑(即封地),根据食邑大小,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亭侯。

县侯:
最高级别的侯爵,如袁绍被封为邺侯。食邑过万户者又俗称万户侯。

乡侯:
乡是县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如张飞被封为西乡侯。

亭侯:
亭是乡下一级的行政单位,刘邦就曾任过亭长。亭侯是以一亭或数亭为食邑,如关羽为汉寿亭侯(汉寿为亭名)。

都乡侯:
位于列侯倒数第二级,都亭侯之上,有封地、食户三百。

都亭侯:
位在都乡侯之下,有封地、食户二百。

关内侯:
原秦国军功爵的第十九爵,位在列侯之下,邑百户。

名号侯:
意为只有名号而没有封邑。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位在关内侯之下。比如李通曾被封为建功侯。

关中侯:
汉末曹操始置,以赏军功,无封邑,为虚封。位在名号侯之下。











有关知识:

开府(开府仪同三司):
汉代仅太傅、大将军、三公(三司)可以开幕府。三国时期由于开府的官员逐渐增多,故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名号,即可以按照三公的官制,开府招揽自己的幕府属官。

假节钺(假节):
节(就是苏武牧羊时手里拿的那个东西)、钺(类似于斧子一样的东西)都是皇帝的信物。“假黄钺”代表了皇帝出征,比如“帝征孙权,以(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使持节”则可以在地方上自行诛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持节”可以自行诛杀无官职之人,若在军事中,则可以诛杀官员。“假节”可以杀犯军令之人。

使君:
州郡长官之尊称,比如曹操称呼刘备为“使君”。

品秩:
以俸禄作为官员品级的标准。依次为上公、公、中二千石(九卿一级,月俸一百八十斛谷)、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比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谷)、千石(月俸八十斛谷)、比千石、六百石、比六百石等。

录尚书事:
录为总领之意,录尚书事就是总管全国一切事务,无所不管,往往是公卿权重者任之,比如诸葛亮。

方正(贤良方正):
汉代的选举科目之一,被举方正即意味着可以做官了。有时候方正和贤良并在一起,称为贤良方正。

茂才:
汉代选拔官员的科目之一,原为“秀才”,意为才之秀者也。后避刘秀讳,更为“茂才”。

孝廉:
汉代选官科目之一,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为“举孝廉”。

高第:
汉代选举科目之一。

行:
官缺未补,暂由其他官员摄行。可以是低级官职摄行高一级官职,可以是同级官职相互摄行,也可以是高级官职摄行低级官职。

假:
假为代理之意。

除:
拜官授职。

迁:
升迁。

谥:
对死者追加谥号以示恩宠。谥号由一个字或两个字组成,是对其一生的概括,比如张飞谥“桓”、诸葛亮谥“忠武”、关羽谥“壮缪”。谥号不一定是号的,也有贬义的。

追赠:
对死者赠以官爵或称号以示恩宠

汉朝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谁能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朝廷的官位设置情况及其各自主要职 ...
答:【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

询问古代每个朝代的官阶制度都是些什么?
答:5,京兆尹京兆尹,原名为内史或是右内史。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6,左冯翊。左冯翊,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四,郡国汉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郡国同级。郡国的编制:郡守, 秩俸二千石, 掌一郡大小事。国相, 秩俸二千石, 掌一国大小事。都尉, 比二千石,郡丞, 秩俸六百石,长史, 秩俸六百石,功曹史...

秦朝 汉朝 三国三个时期的文武官阶
答:一,三公制度,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

古代中国各朝代的官制
答:元朝中央行政制度变唐、宋的三省制为一省制——中书省,以中书省为最高政务机关,六部为其所属。明清中央官制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发展到极端。明初朱元璋对中央官制作了较大的调整。首先废秦汉以来的宰相制为咨询顾问并办理日常公务的内阁制。监察方面改汉以来的御史台为都察院;军事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

概括我国汉朝,魏晋,唐朝时期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
答:一、1、汉朝的选官制度:察举制。主要标准:以品德(孝廉)为主要标准,因此也叫做“举孝廉”。2、魏晋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主要标准:家世和品行。3、唐朝时期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主要标准:考试成绩。二、具体介绍:1、察举制: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

谁知道汉朝或者别的朝代的官衔制度
答:【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三国以及隋炀帝、玄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郡太守。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太尉】秦汉汉时期,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后来历代也多沿用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到了...

汉朝时期的官职是怎么样的?
答:地方(兼幕府)官职: 刺史: 汉朝因秦制,为“郡县制度”,并无州这一级行政级别。汉武帝时才开始设“刺史”一职,考量一州官员情况,但并非是该州的最高行政官员(秩六百石,仅仅是低级官员。当时县令的俸禄是千石)。原为丞相史,驾车巡查全州,以六条察问郡县,考量各地官员业绩,年终回京师上报,朝廷以此作为各地方...

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答:夏商周——世卿制(世袭制)汉——推荐任用制度(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推荐任用制度(九品中正 制)隋唐元明清——科举考试制度

汉朝 魏晋南北期.隋唐时期选官的制度和标准分别是什么
答: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隋唐:隋炀帝以后至清末(清末...

求助古代官员等级
答:【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