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庖西封事文言文翻译

作者&投稿:豫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大庖西封事文言文翻译

封事,臣子给皇上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大疱西,是指光禄寺大庖西室,明代光禄寺负责的是御膳食材的采买,凡祭飨、宴劳、酒醴、膳羞之事,都由光禄寺负责,大庖西室,就是指厨房西边的房子;朱元璋曾在此与解缙谈话,本文就是回答。史载此文缘由如下:缙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

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谕缙:"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缙即日上封事万言,略曰: 臣闻令数改 *** 疑,刑太繁 *** 玩。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

尝闻陛下震怒,锄根剪蔓,诛其奸逆矣。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乡,终始如一者也。

臣见陛下好观《说苑》、《韵府》杂书与所谓《道德经》、《心经》者,臣窃谓甚非所宜也。《说苑》出于刘向,多战国纵横之论;《韵府》出元之阴氏,抄辑秽芜,略无可采。

陛下若喜其便于检阅,则愿集一二志士儒英,臣请得执笔随其后,上溯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根实精明,随事类别,勒成一经,上接经史,岂非太平制作之一端欤?又今《六经》残缺。

《礼记》出于汉儒,踳驳尤甚,宜及时删改。访求审乐之儒,大备百王之典,作乐书一经以惠万世。

尊祀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皋陶、伊尹、太公、周公、稷、契、夷、益、傅说、箕子于太学。孔子则自天子达于庶人,通祀以为先师,而以颜、曾、子思、孟子配。

自闵子以下,各祭于其乡。鲁之阙里,仍建叔梁纥庙,赠以王爵,以颜路、曾昽、孔鲤配。

一洗历代之因仍,肇起天朝之文献,岂不盛哉!若夫祀天宜复扫地之规,尊祖宜备七庙之制。奉天不宜为筵宴之所,文渊未备夫馆阁之隆。

太常非俗乐之可肄,官妓非人道之所为。禁绝倡优,易置寺阉。

执戟陛墀,皆为吉士;虎贲趣马,悉用俊良。除山泽之禁税,蠲务镇之征商。

木辂朴居,而土木之工勿起;布垦荒田,而四裔之地勿贪。释、老之壮者驱之,俾复于人伦;经咒之妄者火之,俾绝其欺诳。

绝鬼巫,破淫祀,省冗官,减细县。痛惩法外之威刑,永革京城之工役。

流十年而听复,杖八十以无加。妇女非帷薄不修,毋令逮系;大臣有过恶当诛,不宜加辱。

治历明时,授民作事,但申播植之宜,何用建除之谬。所宜著者,日月之行,星辰之次。

仰观俯察,事合逆顺。七政之齐,正此类也。

近年以来,台纲不肃。以刑名轻重为能事,以问囚多寡为勋劳,甚非所以励清要、长风采也。

御史纠弹,皆承密旨。每闻上有赦宥,则必故为执持。

意谓如此,则上恩愈重。此皆小人趋媚效劳之细术,陛下何不肝胆而镜照之哉?陛下进人不择贤否,授职不量重轻。

建不为君用之法,所谓取之尽锱铢;置朋奸倚法之条,所谓用之如泥沙。监生进士,经明行修,而多屈于下僚;孝廉人材,冥蹈瞽趋,而或布于朝省。

椎埋嚚悍之夫,阘茸下愚之辈。朝捐刀镊,暮拥冠裳。

左弃筐箧,右绾组符。是故贤者羞为之等列,庸人悉习其风流。

以贪婪苟免为得计,以廉洁受刑为饰辞。出于吏部者无贤否之分,入于刑部者无枉直之判。

天下皆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良也。 古者善恶,乡邻必记。

今虽有申明旌善之举,而无党庠乡学之规。互知之法虽严,训告之方未备。

臣欲求古人治家之礼,睦邻之法,若古蓝田吕氏之《乡约》,今义门郑氏之家范,布之天下。世臣大族,率先以劝,旌之复之,为民表帅。

将见作新于变,至于比屋可封不难矣。 陛下天资至高,合于道微。

神怪妄诞,臣知陛下洞瞩之矣。然犹不免所谓神道设教者,臣谓不必然也。

一统之舆图已定矣,一时之人心已服矣,一切之奸雄已慴矣。天无变灾,民无患害。

圣躬康宁,圣子圣孙继继绳绳。所谓得真符者矣。

何必兴师以取宝为名,谕众以神仙为征应也哉。 臣观地有盛衰,物有盈虚,而商税之征,率皆定额。

是使其或盈也,奸黠得以侵欺;其歉也,良善困于补纳。夏税一也,而茶椒有粮,果丝有税。

既税于所产之地,又税于所过之津,何其夺民之利至于如此之密也!且多贫下之家,不免抛荒之咎。今日之土地,无前日之生植;而今日之征聚,有前日之税粮。

或卖产以供税,产去而税存;或赔办以当役,役重而民困。土田之高下不均,起科之轻重无别。

膏腴而税反轻,瘠卤而税反重。欲拯困而革其弊,莫若行授田均田之法,兼行常平义仓之举。

积之以渐,至有九年之食无难者。 臣闻仲尼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

"近世狃于晏安,堕名城,销锋镝,禁兵讳武,以为太平。一旦有不测之虞,连城望风而靡。

及今宜敕有司整葺,宽之以岁月,守之以里胥,额设弓手,兼教民兵。开武举以收天下之英雄,广乡校以延天下之俊乂。

古时多有书院学田,贡士有庄,义田有族,皆宜兴复而广益之。 夫罪人不孥,罚弗及嗣。

连坐起于秦法,孥戮本于伪书。今之为善者妻子未必蒙荣,有过者里胥必陷其罪。

况律以人伦为重,而有给配妇女之条,听之于不义,则又何取夫节义哉。此风化之所由也。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尚书、侍郎,内侍也,而以加于六卿;郎中、员外,内职也,而以名于六属。

御史词臣,所以居宠台阁;郡守县令,不应回避。

2. 大庖西封事是什么意思明朝解缙写的一篇

朱棣杀1解缙的最主要原因是他涉足于太子的问题,这是人君大忌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磋商立太子之事。

当时明成祖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但解缙仍直言说:“为长,古来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归附,若弃之立次,必兴争端。

先例一开,怕难有宁日,历代事可为前车之鉴。”朱棣听后面有不悦,对此议犹豫不决。

解缙为说服朱棣,只说了一句话:“好圣孙(朱瞻基)!”两人相视而笑。最后朱棣同意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并令解缙撰写立储诏书,以告天下,从此朱高煦深恨解缙。

当时恰逢朱高炽带领明朝大军讨伐安南,解缙上疏劝阻,朱棣不听。随后讨伐成功,并设置郡县。

当时太子虽立,朱高炽表现并不令朱棣满意。此时朱高煦更受隆宠,礼秩超过了嫡亲标准。

解缙上疏劝阻朱棣说:“启争也,不可。”朱棣随即大怒,称解缙是在离间骨肉,对解缙很有意见。

永乐四年(1406年),朱棣赐黄淮等人二品纱罗衣,而独不给解缙。淇国公邱福将朝廷机密"传达延外",朱高煦却嫁祸解缙“禁中语”五年,解缙又被诬为“试阅卷不公”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

临行前,礼部郎中李至刚因与解缙有宿怨,又诬缙,故即改贬交趾(今越南),命督饷化州。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归,故只好觐谒太子朱高炽而返。

于是朱高煦又乘机进诲言说:“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朱棣为此震怒,以“无人臣礼”罪下诏狱。当时解缙已同检讨王到广东去了,一路上,他俩看到赣江两岸旱情严重,便上疏请凿赣江通南北,引水灌田。

奏书刚至,朱棣更加愤怒,诏令锦衣卫逮捕解缙入狱。大理寺寺丞汤宗、宗人府经历高得抃、中允李贯、赞善王汝玉、翰林院编修朱纮、检讨蒋骥、潘畿、萧引高并及御史李至刚等人均连坐入狱。

其中高得抃、王汝玉、李贯、朱纮、萧引高病死于狱中。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三日,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上囚籍,朱棣见到解缙姓名问:“缙犹在耶?”纪纲用酒将解缙灌醉,而后拖到积雪中埋起来,解缙立刻死了,此时解缙年仅四十七岁。

解缙去世后,家中财产被抄没,妻子、儿女、宗族都流放到辽东。正统元年(1436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下诏赦还所抄家产。

成化元年(1465年)明宪宗朱见深下诏为解缙平反昭雪,恢复官职,赠朝议大夫,谥文毅。解缙死后,朱高煦谋反被诛灭;安南屡次谋反,明朝设置郡县不久最终也被迫撤销,这些均如解缙生前所言发生。

3. 大庖西室封事

解缙,字大绅,吉水人。

祖子元,为元安福州判官。兵乱,守义死。

父开,太祖尝召见论元事。欲官之,辞去。

缙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

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谕缙:"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缙即日上封事万言,略曰: 臣闻令数改 *** 疑,刑太繁 *** 玩。

国初至今,将二十载,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尝闻陛下震怒,锄根剪蔓,诛其奸逆矣。

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乡,终始如一者也。 臣见陛下好观《说苑》、《韵府》杂书与所谓《道德经》、《心经》者,臣窃谓甚非所宜也。

《说苑》出于刘向,多战国纵横之论;《韵府》出元之阴氏,抄辑秽芜,略无可采。陛下若喜其便于检阅,则愿集一二志士儒英,臣请得执笔随其后,上溯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

根实精明,随事类别,勒成一经,上接经史,岂非太平制作之一端欤?又今《六经》残缺。《礼记》出于汉儒,踳驳尤甚,宜及时删改。

访求审乐之儒,大备百王之典,作乐书一经以惠万世。尊祀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皋陶、伊尹、太公、周公、稷、契、夷、益、傅说、箕子于太学。

孔子则自天子达于庶人,通祀以为先师,而以颜、曾、子思、孟子配。自闵子以下,各祭于其乡。

鲁之阙里,仍建叔梁纥庙,赠以王爵,以颜路、曾昽、孔鲤配。一洗历代之因仍,肇起天朝之文献,岂不盛哉!若夫祀天宜复扫地之规,尊祖宜备七庙之制。

奉天不宜为筵宴之所,文渊未备夫馆阁之隆。太常非俗乐之可肄,官妓非人道之所为。

禁绝倡优,易置寺阉。执戟陛墀,皆为吉士;虎贲趣马,悉用俊良。

除山泽之禁税,蠲务镇之征商。木辂朴居,而土木之工勿起;布垦荒田,而四裔之地勿贪。

释、老之壮者驱之,俾复于人伦;经咒之妄者火之,俾绝其欺诳。绝鬼巫,破淫祀,省冗官,减细县。

痛惩法外之威刑,永革京城之工役。流十年而听复,杖八十以无加。

妇女非帷薄不修,毋令逮系;大臣有过恶当诛,不宜加辱。治历明时,授民作事,但申播植之宜,何用建除之谬。

所宜著者,日月之行,星辰之次。仰观俯察,事合逆顺。

七政之齐,正此类也。 近年以来,台纲不肃。

以刑名轻重为能事,以问囚多寡为勋劳,甚非所以励清要、长风采也。御史纠弹,皆承密旨。

每闻上有赦宥,则必故为执持。意谓如此,则上恩愈重。

此皆小人趋媚效劳之细术,陛下何不肝胆而镜照之哉?陛下进人不择贤否,授职不量重轻。建不为君用之法,所谓取之尽锱铢;置朋奸倚法之条,所谓用之如泥沙。

监生进士,经明行修,而多屈于下僚;孝廉人材,冥蹈瞽趋,而或布于朝省。椎埋嚚悍之夫,阘茸下愚之辈。

朝捐刀镊,暮拥冠裳。左弃筐箧,右绾组符。

是故贤者羞为之等列,庸人悉习其风流。以贪婪苟免为得计,以廉洁受刑为饰辞。

出于吏部者无贤否之分,入于刑部者无枉直之判。天下皆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良也。

古者善恶,乡邻必记。今虽有申明旌善之举,而无党庠乡学之规。

互知之法虽严,训告之方未备。臣欲求古人治家之礼,睦邻之法,若古蓝田吕氏之《乡约》,今义门郑氏之家范,布之天下。

世臣大族,率先以劝,旌之复之,为民表帅。将见作新于变,至于比屋可封不难矣。

陛下天资至高,合于道微。神怪妄诞,臣知陛下洞瞩之矣。

然犹不免所谓神道设教者,臣谓不必然也。一统之舆图已定矣,一时之人心已服矣,一切之奸雄已慴矣。

天无变灾,民无患害。圣躬康宁,圣子圣孙继继绳绳。

所谓得真符者矣。何必兴师以取宝为名,谕众以神仙为征应也哉。

臣观地有盛衰,物有盈虚,而商税之征,率皆定额。是使其或盈也,奸黠得以侵欺;其歉也,良善困于补纳。

夏税一也,而茶椒有粮,果丝有税。既税于所产之地,又税于所过之津,何其夺民之利至于如此之密也!且多贫下之家,不免抛荒之咎。

今日之土地,无前日之生植;而今日之征聚,有前日之税粮。或卖产以供税,产去而税存;或赔办以当役,役重而民困。

土田之高下不均,起科之轻重无别。膏腴而税反轻,瘠卤而税反重。

欲拯困而革其弊,莫若行授田均田之法,兼行常平义仓之举。积之以渐,至有九年之食无难者。

臣闻仲尼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近世狃于晏安,堕名城,销锋镝,禁兵讳武,以为太平。

一旦有不测之虞,连城望风而靡。及今宜敕有司整葺,宽之以岁月,守之以里胥,额设弓手,兼教民兵。

开武举以收天下之英雄,广乡校以延天下之俊乂。古时多有书院学田,贡士有庄,义田有族,皆宜兴复而广益之。

夫罪人不孥,罚弗及嗣。连坐起于秦法,孥戮本于伪书。

今之为善者妻子未必蒙荣,有过者里胥必陷其罪。况律以人伦为重,而有给配妇女之条,听之于不义,则又何取夫节义哉。

此风化之所由也。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尚书、侍郎,内侍也,而以加于六卿;郎中、员外,内职也,而以名于六属。御史词臣,所以居宠台阁;郡守县令,不应回避乡邦。

同寅协恭,相倡以礼。而今内外百司捶楚属官,甚于奴隶。

是使柔懦之徒,荡无廉耻,进退奔趋,肌肤不保。甚非所以长孝行、励节义也。

4. 《大水上封事》文言文翻译

【原文】

贞观十一年,大雨,谷水溢,冲洛城门,入洛阳宫,平地五尺,毁宫寺十九,所漂七百余家。太宗谓侍臣曰:“朕之不德,皇天降灾。将由视听弗明,刑罚失度,遂使阴阳舛谬,雨水乖常。矜物罪己,载怀忧惕。朕又何情独甘滋味?可令尚食断肉料,进蔬食。文武百官各上封事,极言得失。”中书侍郎岑文本上封事曰:臣闻开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今虽亿兆安,方隅宁谧,既承丧乱之后,又接凋弊之余,户口减损尚多,田畴垦辟犹少。覆焘之恩著矣,而疮痍未复;德教之风被矣,而资产屡空。是以古人譬之种树,年祀绵远,则枝叶扶疏;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虽壅之以黑坟,暖之以春日,一人摇之,必致枯槁。今之百姓,颇类于此。常加含养,则日就滋息;暂有征役,则随日凋耗;凋耗既甚,则人不聊生;人不聊生,则怨气充塞;怨气充塞,则离叛之心生矣。故帝舜曰:“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孔安国曰:“人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人叛之,故可畏。”仲尼曰:“君犹舟也,人犹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是以古之哲王虽休勿休,日慎一日者,良为此也。

【译文】

贞观十一年,天降大雨。谷水河泛滥成灾,冲毁了洛阳城门,淹进洛阳宫,平地水深五尺,毁坏宫寺十九处,淹没民房七百多家。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是我没有德行,所以皇天才会降灾。大概是因为我视听不明、刑罚失当,才使阴阳错乱,雨水反常吧。现在是应该抚恤百姓,反省我自己的过失的时候了,我还有什么心情独自安享这些珍馐美味呢?传我令,停止供应肉类食品,只进蔬菜素食。另外,让文武百官都上书奏事,畅言政事得失。”不久,中书侍郎岑文本呈上了一篇奏疏:

我听说创业于乱世,是非常困难的;要守住已有的基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君王只有居安思危,才能巩固基业:要有始有终,才能将基业发扬光大。如今虽然已经天下太平,但大唐是在战乱中创业的,长期的战争使民生凋敝,百姓死伤无数,田地得到开垦的也很少。虽然贞观以来朝廷实施了很多仁政,但战争的创伤非一时半刻可以平复;如今朝廷的道德教化已遍及天下,但老百姓依然很贫困。古人把治国比喻为种树,培育的时间越长,树木越枝繁叶茂;如果培植的时间不够,根基不稳固,虽然为树添上肥沃的黑土,让春天和煦的阳光照耀它,但只要有人摇动树木,树木必然会折断并枯萎。现在的老百姓,就像培植不久的树木。如果常常对百姓进行含养体恤,那么他们就会恢复元气;只要有劳役,他们就会气息奄奄;过多消耗民力,就会民不聊生;民不聊生,就会怨声载道;怨声载道恐怕就会产生背离叛乱之心。所以舜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孔安国说:“百姓把命运寄托在君王身上,所以君王可爱。君王治国无道,百姓就会反对他,所以百姓可畏。”孔子说:“君王像船,百姓像水。水可以使船浮起来,也可以使船沉没。”所以自古以来,君王在天下太平之后内心的忧患并没有消除,反而一日比一日更谨慎,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啊。

【原文】

伏惟陛下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上以社稷为重,下以亿兆在念。明选举,慎赏罚,进贤才,退不肖。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颐神养性,省游畋之娱;云奢从俭,减工役之费。务静方内,而不求辟土;载櫜弓矢,而不忘武备。凡此数者,虽为国之恒道,陛下之所常行。臣之愚昧,惟愿陛下思而不怠,则至道之美与三、五比隆,亿载之祚与天地长久。虽使桑谷为妖,龙蛇作孽,雉雊于鼎耳,石言于晋地,犹当转祸为福,变灾为祥,况雨水之患,阴阳恒理,岂可谓天谴而系圣心哉?臣闻古人有言:“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愚者言而智者择焉。”辄陈狂瞽,伏待斧钺。

【译文】

希望陛下能通晓古今之事,体察政治的得失,上以国家为重,下以苍生为念,公正地选举官员,慎重地实施赏罚,提拔贤才,斥退庸人。清楚自己的过失并加以改正,从谏如流。用人不疑,言必有信。修养上,能无为无欲,修持心性,免去游宴畋猎的欢娱;去掉奢侈,一切从俭,节省大兴土木的费用。政治上,应崇尚清静,不要无休止地开疆拓土,应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但也不可忘了军备的必要。以上几点,是治国应当坚持的原则,陛下自己也在身体力行。我不才,只希望陛下能持之以恒,使国家像三皇五帝时一样兴盛安定,万世流芳。即使出现桑谷那样的妖孽,有龙蛇兴妖作怪,鸡飞到鼎上鸣叫,晋地的石头会说话这样的怪事,也会转祸为福,化凶为吉,何况雨水这样的自然灾害,是阴阳变化的常事,怎么可以说是上天在谴责陛下,而让您如此不安呢?古人说:“农民劳动而君子抚养他们,愚昧的人发表议论,聪明的人择善而从。”臣妄自陈述肤浅之见,冒死进言。

看了这篇奏疏,唐太宗认为非常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意见。

希望对你有帮助啦~

5. 庖夫文言文翻译

原文:昔有疱夫,甚迂。

于市市鸡记肉归,置厨中。适有友人造访,遂入室聚谈。

友人去,见犬猫啮鸡、肉。疱夫亟曰:"尔何不仁?吾何损尔?" 其似不闻,啮之愈甚。

疱夫又曰:"吾素忠厚,向善待汝,今欲欺吾耶?"移时,败骨残肉狼藉满地,犬猫掉尾而去。或曰:"迂哉,疱夫!此乃犬猫也,何得视之以人,当责已乃是。

" 译文:从前有个厨子,很是迂腐。他在集市上买了鸡和肉回来,放在厨房。

恰好这时有朋友来访,就进房中和朋友交谈。朋友告辞离去,厨子看见猫狗正在偷吃鸡、肉。

厨子很着急,对猫狗说:“你们怎么这样不仁义,我有亏待过你们吗?”猫狗好像没有听见的样子,吃的更凶了。厨子又说:“我平日为人忠厚,待你们一向很好,你们今天想欺负我不成?”过了一会儿,满地狼藉,都是吃剩的骨头,猫狗都跑了。

有人说:“这个厨子,真是迂腐啊,那是猫狗,怎么能当作人来对待呢?应该责备自己才对啊。”。

6. 文言文翻译 鹳雀之家

偶来试试,很久没做文言文的题了,可能有字词些不怎么准确 :

仇悆是东州一个县邑的县宰,早上起床处理事务,刚处理完公牒诉讼,就有只雀在庭下盘旋飞舞,仇驱赶了很久它才离开。第二天雀儿又来了。仇心下就觉得这雀儿奇怪,派遣一名府吏跟着它直到它停下来的地方,看看它要做什么。已经出城外数里后,视野里出现一颗大树,鹳雀径直飞到树上并停在上面。府吏看看树的顶上,原来有个鸟巢,几只雏鸟在里面啁啾名叫。那树下面站着几人,都是手持锯子或斧头绳索将要砍树的人。府吏 赶忙(立刻)2阻止,便将他们都带到府衙见仇。仇问他们话:“问什么要伐那树?”答:"用它做柴火罢了“;仇又问:”卖了能有多少钱?“答:”五千钱“;仇便拿了自己的五千钱给了那些人,交代说:”这雀鸟儿,一连几天到这来,看它似有求救之意,这样的有灵识的禽鸟,你们切不可再伐那树.."那些人便离开了,因为这没再伐那棵树。

。。好坑爹的文啊,,,前面几个词都不会~~~

7. 文言文:“孙叔敖纳言”全文翻译

【原文】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注释】

①令尹(yǐn):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国:指都城。

③吊:吊唁。

④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

⑤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⑥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⑦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译文】

孙叔敖作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8. 文言文翻译:1.何岳两次还金【译文】 2.拾得【遗】银二百余两 遗:

原文: 秀才何岳,号畏斋。

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③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

寻,官吏诣京,去数年,绝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⑤; 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⑥人也远矣! 译文: 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200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到这儿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于是就还给了他。

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东西了,(我连这些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而走。 他又曾经在做官的人家中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几百两银子,(官吏)说:“等到他日我回来再来取。”

去了许多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听说官吏的侄子为了别的事情南下,但并非取箱子。(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

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金钱寄放在他那数年却一点也不动心,凭着一点就可以看出他远过与常人。 注释: ①封识(zhì):封存的标记。

②利:贪图。 ③俟(sì):等待。

④暂犹可勉:短时间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⑼ ⑤过:超出。 ⑥金:金子 中心主旨: 拾金不昧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文中叙述了穷秀才何岳两次还金的故事,表现了何岳的高尚品格,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2.拾得【遗】银二百余两 遗:遗失的,丢失的。



~

时上封事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翻译是什么?
答:当时上书言事的大臣很多,有的(大臣言事)不切实际,皇帝厌烦。这句话出自《新唐书·魏征传》。原文:时上封事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慰之。译文:当时...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对比阅读
答:2. 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中考试题 初三总复习——七年级下文言文比较阅读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三戒》比较阅读 (一)黔之驴 (二)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

《书信鉴赏·友书·戊午上高宗封事》注释与鉴赏
答:胡铨虽没有像岳飞、韩世忠那样驰骋疆场,叱咤风云,但单凭这一《封事》,已足使他流芳千古,彪炳万代了。据载,金人听到后,以千金求得此书,读后君臣夺气。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

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文言文翻译
答:4. 急求《唐太宗论举贤》译文文言文翻译参考书目:新编高中文言文助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译: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

逍遥游原文
答: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热。是其尘垢囗(左“米”右“比”)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宋人次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代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

行言升官文言文翻译
答:既退,使人问庖中,今日有亲宾饮宴否,亦无一人。明日,具以所见对。帝曰:"向敏中大耐官职。" 2. 语文 文言文 翻译 【原文】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①。文度曰:“故应让杜许。”②蓝田云: “汝谓我堪此不?”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 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

庄子的《山木》原文和译文
答:市南先生说:“看你满面忧愁,有什么事?”国王说:“所以要请你来谈谈了。我自即位以来,按照先王的教导,继承祖辈的事业,想把鲁国治好。祭祀鬼神啦招纳贤士啦我都亲自抓,不敢稍有放松。可是政局最近又闹危机,总有些人要跟我过不去。我焦虑的就是这个。”市南先生说:“对付政局危机,你的那套办法太天真啦。

诸葛亮传略文言文翻译
答:7. 诸葛亮二三事的文言文翻译 甲)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王战乃辛吡为军师。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重兵。亮遣间谍战舰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铖,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矣。” (乙)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

诈愚绳吏文言文及翻译
答:封崇国公,谥号文忠。 5. 巧诈不如拙诚的文言文翻译 乐羊②为魏将以攻中山。【乐羊作为魏国的将军(以:个人认为解作凭借,凭借将军的身份)攻打中山】其子在中山【的、他的儿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③之羹。【中山的君王烹煮了他的儿子并且给他肉汤】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④【乐羊坐在帐幕下喝了它】,...

子执法不偏私文言文翻译
答:解狐能被推举,祁午能被安排,羊舌赤能有官位,建立一个官位而成就三件事,这是由于能够推举好人的缘故啊。唯其有德行,才能推举类似他的人。《诗》说:“正因为具有美德,推举的人才能和他相似。”祁奚就是这样的 3. 《去私》文言文翻译(大概翻译) 战国吕不韦《去私》的翻译:天的覆盖是没有偏私的,地的承载是...